通知设置 新通知
六经辨证(含图)
经典研读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8740 次浏览 • 2019-02-03 12:59
它得临床表现,是根据了刚才讲的,是根据阴阳、经络、脏象,作为病理基础。为什麽会出现这样的表现?为什麽把这些证称为太阳病?那些病称为少阴病?根据的是什麽?那就是根据了阴阳盛衰。经络的循行,和脏象的理论。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它不仅仅是讲六经脉的病证。六经辨证,不是单纯讲的六条经脉的病证。其中的三阳病证,阳证裡面一般又分为经证和腑证。太阳有经证,有腑证。阳明,这是后人分的,后人分为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现在也有人提出,湖北的成肇智,现在在这样诊断教研室,他就曾经提出了,少阳病也应该分经证和腑证。所以三阳病裡面的经证,往往是和经络有关係。腑证,所谓腑证,实际上就是联繫到六腑了。这个经络它联繫的是哪一个腑,太阳—膀胱,阳明—胃、大肠,少阳—胆。所谓的腑证,一般讲的就是六腑的病变。所谓的经证一般和经络是有关係的。三阴病证基本上就是五脏的病。脏腑的病变,五脏的病变。所以五脏的病变归属于三阴,六腑的病变一般是在三阳裡面的腑证。经络的病变是归属于经证。这是大体,只能这麽简单地大体区分一下。实际上裡面还有很多,不属于这个归纳的。
临床应用
对六经辨证现在的临床应用看来,一个是主要用于外感时病。外感病的演变,发展过程。实际上,现在临床因为三阴病,实际上就是讲的脏腑的病,五脏的病。所以就不仅仅是一个外感病。内脏的病,内伤杂病也可以用它来归纳。只是可能内伤杂病,那个三阳病的症状,演变过程可能不太明显。它就表现为太阴病,少阴病,可能是三阳的病变不太明显。所以程郊倩就讲“因热病而沿及六经”,就是热性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六经的这种演变趋势。他又讲“设六经而赅尽众病。用六经,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名字,可以把所有的病变都概括在裡面去,那就说不完全是用于外感病。在外感病裡面,从现在临床实际应用看,从《伤寒论》所包括的实际内容上看,外感病裡面又特别重视的是,外感风寒引起来的。外感风热,比如《伤寒论》裡面没有银翘散,桑菊饮。我们现在用的卫分证,外感风热阶段用的银翘散,都是温病学派。吴鞠通,叶天士他们发明出来的。所以后来的这一补充之后,《伤寒论》它重点放在寒,风寒引起来的这种外感病。当然到了后期也包括了发热,那麽和那个风热表证入裡也是热,风寒发热入裡了,也是热。和这个演变史相同的。只在初期阶段它重视的是风寒。所以我们归纳一下,六经辨证,它的实质上是根据阴阳盛衰的道理,借用了六经的名称,太阳经病,阳明经,少阳经,借用了六经的这个名字。包含了八纲和脏腑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强调的每一个具体的证型了。它讨论的是,以外感寒邪为主的病证规律。外感寒邪为主的这样一种疾病发展过程,它的演变规律,病和证的规律。
一 太阳病证
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诸经藩蓠。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体表而出现的病证,为外感疾病的初期,是六经病证的第一阶段。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由于病人的体质强弱不同,感受外邪有轻有重,病理变化亦各有特点,所以太阳病可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太阳病又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太阳经证,一个是太阳腑证。这都是后人把它归类的。《伤寒论》张仲景自己也没有讲过,太阳经证怎麽样,太阳腑证怎麽样?太阳经是什麽表现?腑是什麽表现?没有那样讲。
1 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风寒袭表,以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就是前面讲的“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讲的是风寒表证。根据它的邪气有所不同,或者人体的正气有一点差异,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这是个表证,实际上我们现在理解太阳病,太阳经证就是个表证。并且是风的表证,不是讲风热表证。当然也可能包括风湿这种风寒表证。根据这个风寒是风还是寒,邪气的轻重,和我们人体正气的抵抗力不同,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类。太阳中风强调是风邪为主,侵犯了体表。侵犯了太阳最体表的这一部分。我们为什麽说太阳呢?不要以为是天上的太阳,是讲的我们阳在外面,最外面的这一部分。最外面当然现在说是表,是不是?由于它是风邪为主侵袭,表现一直卫强营弱的趋势。相当于现在临床讲的风寒束表。卫表没有闭塞,所以它的表现是太阳经证。这个太阳经证,恶风寒,病人表现为什麽?以恶风,恶风比恶寒轻一点,恶风是避之和缓,遇风觉冷,轻一点。发热也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如果发了热的话,不会是高热,不会很高,稍微有一点点。所以恶风,发热,都比较轻。并且有一个汗出的特点。汗出,就说明卫气,卫表,腠理,毛窍,是开启的,不是闭塞的。因此我们讲的那个伤风证,风淫证裡面讲过伤风证,实际上就是那个伤风证。由于它发热也不严重,又加上出汗,有一点汗出,大家都有这个体会,表证,发热的病人,出一身汗,温度肯定要降低一些,汗就把热能带出去了。所以他发热,出汗肯定会降一点温。由于他又出汗、又有发热也不严重,因此脉浮、缓、不是数,不数。也不紧,为什麽不紧?它不是寒性凝滞收引。毛窍不是一种闭伏状态,所以脉浮缓。鼻鸣乾呕者,《伤寒论》裡面还有鼻鸣乾呕者,这鼻鸣,我那天讲了,可能就是讲的喷嚏,鼻塞这样的表现。《伤寒论》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个太阳病为什麽不讲恶寒呢?它讲的是恶风了。发热应该是也是不严重的,有汗出,脉缓,这就是中风的表现。就是我们讲风淫证裡面的伤风证。风证,风邪袭表的那种证候,风性开泄这是邪,有汗出,所以认为是风,不是寒。寒就是凝滞收引,就应该毛窍闭伏,脉紧。它现在脉不紧,有汗出,所以不把它归属于寒,而称为风。卫表处于疏鬆状态。这是正气有所不同。所以邪气和正气有所不同。你怎麽知道邪气和正气不同?不是根据做实验来的,是根据证候表现。它这个表现只能够用风来解释,不能用寒来解释。也不能用风热来解释,是不是?是它的证候表现决定的。所谓卫强营弱,是卫气抗邪于外,营弱势讲的有汗出。营阴不能内守,所以叫卫强营弱。这个话,我们现在可以不讲,应该是归《伤寒论》去讲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太阳中风证,是指的这样一个表现。太阳伤寒证,它的表现是以寒邪为主的。侵袭了肤表,卫阳被遏制了,这样一种表现。相当于我们讲的风寒表实证。前面是风寒表疏证,我不是提的风寒表虚证。为什麽不提是风寒表虚证,上次讲过这个概念,一提虚,那就是正气虚了,就要补一补,实际上它是因为风性开泄,卫表,毛窍没有闭伏,是疏鬆的一种状态。我把它改为风寒表疏,不叫风寒表虚。它的表现:恶寒,无汗,脉浮紧。这个我们讲寒证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发热这个症状,我们分析表证的时候,是“或有证”,或还没有发热,但是必恶寒,头痛,身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到底阴阳俱紧,阴阳是指的什麽阴阳?有的说是浮沉都紧,有的说是寸关,有的说两手,反正张仲景就这麽讲,后人怎麽理解,反正是个紧脉,这是肯定的。至于说寸和尺都紧,那我想不可能说关就不紧。而浮和沉都紧,浮紧,沉紧,那也还是紧。所以不管他左手、右手,都是一样紧。所以脉紧是它的特点。脉浮紧,寒邪收引。所以卫表闭塞,卫阳被遏,经气拘挛,经脉拘急,所以就头痛,身痛很严重。不出汗,恶寒甚,脉浮紧。脉搏也处于踡收的状态。中风和伤寒比较起来,应该说都是一个表证,就是我们讲的表证。这种表证是偏于风寒的表证,它的不同在于,邪气方面,中风是属于风。伤寒是属于寒邪。风,轻一点,病情表现,伤寒重一点。正气来说,中风的病人,正气稍微弱一点。而伤寒虽然看到他冷的很厉害,实际上他的抵抗力,正气反要强一些。卫表一个是疏鬆,所以有汗,一个是闭塞,所以无汗。由于有汗是风性开泄,发热也不严重。所以脉浮缓。伤寒,由于它寒性凝滞,毛窍闭塞,脉道收引,因此脉浮紧。区别应该比较一下。
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中具有卫阳被遏,营阴内弱病理特点的证型,称为太阳中风证,又称太阳表虚证。
【病因】患者腠理疏松,感受风寒邪气,但以风邪为主。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病机分析】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腠理不密,营不内守则汗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则恶风。足太阳经脉自头项下行于背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气血运行受阻,则头项及背部作痛。若外邪犯及肺胃,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中具有卫阳被束,营阴郁滞病理特点的证型,称为太阳伤寒证,又称太阳表实证。
【病因】患者腠理致密,感受风寒邪气,但以寒邪为主。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病机分析】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发热。卫阳郁遏,脉中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寒性阴凝,致使肌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寒邪凝束,正气抗邪,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理,太阳病是讲的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正气抗邪于肤表浅层说表现的证候。那和表证的功能是不是相同?表证是讲的外邪,六淫疫疠等外邪,从体表,包括肤表和口鼻进入人体,正气开始抗邪于肤表浅层,所反应的轻浅证候。实际上,这个经证就是一个表证。并且是偏于风寒的表证。如果经证没有痊癒,经证没有解除,而又循着经络入了腑了,太阳的经络,太阳的经,是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那麽随着它的经气入腑,就变成太阳腑证。所以我们前面讲到经证是指的什麽?一般是讲的经络,腑证是讲它联繫的脏腑,六腑。
太阳病的主要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所以《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而恶寒”有人解释这个“而”字,说《伤寒论》的语法特点,用“而”字的时候,往往是“必”。现在称为“必”,而必恶寒。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转折词“但是”。不是“但是”的意思。一讲但是的话,就转弯了。而恶寒是强调的意思。有人研究《伤寒论》的语法特点,是这麽一种说法。它的主要表现,恶寒、脉浮、头项强痛。这裡面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它的邪气是什麽?正气怎麽样?病位在什麽地方?性质、证候、阶段、趋势。我们讲表证的时候,就强调这些问题。邪气是六淫疫疠,正气这个时候肯定是不虚。是卫气抗邪,病位在肤表,是不是?性质属于表实,阶段是浅层,初起阶段。病势向外。讲到这个问题,太阳病同样是讲的这个情况。所以外感病一般应当见到太阳病。外感病一般必须要见到太阳病。为什麽?都是外邪从皮毛而入。正气抗邪向外。所以它就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苔薄这些症状。所以作为外感病,一般来说是讲要见到太阳病的。
2 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讲的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内传膀胱的证候。应该是内传膀胱之腑,根据六经总的特点,它的规律。根据经络,阴阳,脏象理论来看,它应该是传到膀胱之腑,按道理说,太阳、太阳经有手太阳,足太阳,现在讲的太阳是最体表,体表,阳在我们人身上,如果说从部位解剖上来看,胸腹部和背部区分,背部是阳,胸腹部属阴,面朝黄土,背朝天,背对着太阳,面向着太阳的是阳,背向太阳的是阴。那麽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背对着太阳的,所以背面属于阳。而背面是哪一条经络循行?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小肠经不是走在背面。所以认为一般是这个经。应该说是膀胱经。膀胱经它联繫的腑是哪一个腑?当然是膀胱了。根据这一项问题,后人又有说法,为什麽不是太阳小肠呢?又总结一条规律,说是六经辨证。伤寒是“传足不传手”。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这都是后人的解释。为了要解释这个问题。太阳腑证实际上它的表证仍然存在,不是表证消除了。表证存在的标志是什麽?恶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头痛、身痛,脉浮,和恶寒这些症状仍然存在。因此,那麽除了太阳表证存在以外,它传了腑,因此应当有膀胱的症状。所以是实证,实际上是一个表裡同病。太阳腑证已经是表裡同病了。它又分为两种:
太阳蓄水证。讲的膀胱气化不利。由太阳经传到了太阳的腑,就是膀胱,膀胱有了邪气的侵袭,会出现什麽表现?膀胱是一个排尿的器官,所以它有水液停聚的表现。太阳经证没有解,仍然有发热,恶寒,脉浮,或者浮数等等表现。膀胱气化不利,应该有小便的不利,小腹满,《伤寒论》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讲,没有讲这个症状,而是讲的水入即吐,“太阳中风,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裡证”,他已经强调了有表证,又有裡证,裡证是什麽?就是有膀胱的证候。表证是恶寒、发热、脉浮、头身痛。它只讲“渇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干什麽的?就是利小便的,消水的。所以它这个地方没有讲小便不利,小腹满,为什麽小腹满,因膀胱在小腹,尿解不出来。
这个小腹满,小便不利,病在膀胱,这好像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尿潴留。是不是?应该好像是尿潴留。他小腹满,小肚子胀,小便解不出来。那不是膀胱裡面有尿解不出来吗?气化不利吗?相当于我们讲的尿潴留。但是我看不是讲的尿潴留。临床上好像这种病不是讲的尿潴留。那是不是讲的风水呢?我们不是讲过。水突然起的,头面肿得严重,小便不利,那是种风水,水邪开始的时候,是不是这个问题,也很难讲。所以太阳腑证这个蓄水证,到底指的什麽?如果说它是指的这种急性的水肿,它又没有说小便不利,又没有说水肿。它只讲,口渴,水入即吐。所以这个两千多年的政张仲景的学说,我们现在,他为什麽这样写,还理解得不太透。看《伤寒论》的老师们有什麽说教。请他们来解释。这种表现又好像尿潴留,又好像水肿,都好像不像。但它确实是讲了,从理论上是这样认为的,认为太阳的经,受病了以后,随着经传到了腑,传到膀胱。膀胱的气化机能,对水液的代谢发生障碍。应该是这个机制。张仲景应该是这个意思。
太阳蓄血证。这就更难理解一点了。为什麽更难理解一点呢?应该是太阳经证不解,热与血结于,我现在说的是少腹的部位,结于少腹,小肚子旁边,小肚子,下腹部,下焦,这样的部位的证候。它的症状,《伤寒论》是有说法的,张仲景说,少腹急结或者硬满,小肚子上,或者小腹部的两边,急结。就是有点拘挛,腹壁有点紧张。甚至是硬满,硬起来了。就是按上去,很硬,胀,小便自利。他讲的是小便自利,那麽这个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太阳蓄血就强调了自利,而太阳蓄水没有讲小便,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是自利,那麽太阳蓄水是小便不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黑色。脉沉涩或沉结。这样的表现,这是太阳蓄血证的表现。太阳蓄血证这个证型,这也是后人归纳的。太阳蓄血这四个字,也是后人讲的。张仲景没有明确地讲太阳蓄血,没有这样讲,之所以把它这样归纳,是根据哪一条呢?根据《伤寒论》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太阳随经,瘀热在裡故也。抵当汤主之”。强调表证仍在,这个地方强调有表裡证,所以我说太阳腑证,实际上是表裡同病。热在什麽地方,下焦,不是上焦,不是在中焦。少腹应当是硬满。它只讲瘀热随着太阳经跑到怎麽地方?下焦,少腹这个地方来了。瘀和热结在一起。血瘀就是寒邪已经化热了。并且有血瘀结在什麽地方?结在下焦,少腹部的地方。所以我讲是热与血结语少腹部。那麽这个少腹部,按道理说,太阳经的少腹,一个随着它的经络入腑,应该瘀在膀胱吧,那应该是膀胱有蓄血,确实有的书上说讲膀胱蓄血证,是这样写的。那应该是在膀胱,但是在膀胱又说小便自利。膀胱的功能正常,所以它就不在膀胱,那不在膀胱在什麽地方?在肠子裡面,在小腹部那地方。肠子裡面,后面还有阳明蓄血,阳明蓄血就是在肠子裡面。阳明大肠足胃,在胃肠裡面。它又有阳明蓄血。这是讲的太阳蓄血。因此这个位置到底在哪个地方?既不在肠子裡面,也不在膀胱上面,这就可能张仲景当时认识不太准,解剖,张仲景可能没有学过解剖,是不是?这个问题,到底在哪个地方?我们不好定。只好笼统地说在少腹。在下焦这个位置上。有这样的表现。 怎麽知道有蓄血呢?它有少腹硬满,比如说阑尾炎之类的病人,他确实是小腹部拒按,有压痛,反跳痛,有这种情况。硬满,下血乃愈,你给它用通下,抵挡汤,就是破血的,裡面有蝱虫,蝱虫就是吸牛血的蚊子。你说它这个药破不破血。水蛭、蝱虫都是破血很厉害的药。因此说它是瘀热在裡。是血和热瘀结在下焦,少腹。具体的位置,还不好说。五脏六腑是哪一个腑还是不死,没有定论。我们只能笼统知道位置在下面。少腹这个部位就行了。它的表现是这样一些表现。如狂,发狂就是讲影响到神志。有瘀有热。影响到神志的时候,出现这种表现。所以它既不等于在膀胱,也不等于在肠道,所以我们笼统的说是下焦,少腹。如果硬要理解的话,是不是张仲景把下腹部的感染,比如阑尾炎,附件炎,就是子宫旁边,输卵管这些地方的炎症。盆腔炎,称为这种太阳蓄血证。只能这麽设想,可能见于这种情况。不然你到底指的什麽病?同学一问,这种哦的什麽东西,我们不好解释这个问题。
?
二 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本证多因太阳病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气亢盛。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最易化燥化热。阳明病证又可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阳明热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阳明实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1. 阳明热证
外邪内传化热,具有胃中燥热炽盛,消灼津液病理特征的证型,称为阳明热证。
【病因】病邪进入阳明,无形邪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汗出,口渴引饮,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滑或洪大。
【病机分析】邪入阳明,化热化燥,弥漫全身,充斥内外,故身大热;邪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汗大出:热盛伤津,且汗出复伤津液,故口渴引饮。邪热上扰,心神不安,则见心烦躁扰;气血涌盛于面,故面赤。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似喘。脉滑或洪大有力,苔黄燥,为阳明里热炽盛之象。
【辨证要点】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滑或洪大。
2. 阳明实证
外邪内传化热,具有胃中燥结成实,腑气不通病理特征的证型,称为阳明实证。
【病因】病邪进入阳明,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通。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病机分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四肢禀气于阳明,肠腑实热弥漫,故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于肠中,腑气不通,故脐腹胀满而痛,大便秘结。邪热上扰心神,则见昏谵。苔黄燥而有芒刺,或焦黑燥裂,为燥热内结,津液被劫之故。邪热亢盛,且有形之邪壅滞,气机不畅,脉气不利,故脉来沉迟有力;若邪热迫急则脉滑数。
【辨证要点】潮热,心烦,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阳明病证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阳明病证是由太阳向裡,已经变成裡热证了。太阳是表寒证,实际上到太阳腑证,像蓄水、蓄血的时候,已经就有化热了。像蓄血它已经有明显的化热了。不是寒了,但是它仍然有表证。表寒裡热,实际上按照八纲来说是表寒裡热了。到阳明病证,是典型的裡热证。阳热炽盛,胃肠有燥热,但是这个胃肠有燥热,是不是一定在胃肠?只能说阳明是大肠和胃。所以叫做胃肠,不一定真正是在胃肠,这个病的原发病灶是不是就在胃肠,那也不一定。不一定。《伤寒论》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提纲。阳明病的纲领,是三个字,是“胃家实”。是它的纲领性的说法。胃家实这个胃家,就是指的胃和肠,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它的经络是联繫这两个腑的。这裡面也讲了一个邪、正、性、形、位、势是什麽?我们现在时间不够。学生也没这时间,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就要考虑邪气是什麽?正气怎麽样?位置在什麽地方?性质、病势怎麽样?它是一种邪很旺,阳热之邪,正气很强盛,位置是在裡,在胃肠,性质属于实,病势是向内。来认识这个问题。
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经证是指的邪热瀰漫全身,肠中没有燥屎内结的证候。我比喻,就像烧的柴火,草,明明的火在这裡,火势很明显的时候,瀰漫全身,整个都显得是有火的表现。它的特点,后人归纳为四大: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渇,脉洪大。这是讲它的四大特点。是不是除了四大特点以外,身大热,壮热不退,汗出很多,邪热炽盛,口渴引饮,脉搏洪大。这是没问题的,实热证的表现。那是不是只有四大症?还有其他?舌子怎麽样?舌红、苔黄、乾燥,是不是?大便怎麽样?小便怎麽样?肯定小便会黄,大便也应该是乾燥。所以这些面红、气粗这些症状,都是有的。阳明经证的表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不恶寒、反恶热,就是它和太阳病不同的地方,太阳病就是恶寒,不发热,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可能没有发热,到了阳明病的时候,就是只发热,不恶寒,恶热不恶寒,汗大出,这个汗自出就不是自汗,不能成为自汗。它是病重,热盛引起的汗出。它虽然叫汗自出,就不能理解为自汗。这是由于邪热瀰漫,瀰漫到了全身,实际上这个瀰漫全身,到底瀰漫在哪地方,整个全身都是热。病位不一定真正在胃肠。是全身的热盛伤津,心神不宁的一种表现。用药就是用白虎汤。主要用石膏。阳明腑证,邪热已经慢慢地蕴藏起来了。和燥屎搏结在一起了,原来是通红的,大热,现在这个热就像我上次举的,就像木炭、煤一样的。热能都已经集在裡面去了。都和燥屎连在一起了。外面看起来没有那麽明显了。但是裡面的温度很高,热的很厉害。就和那个燥屎搏结在一起了。肠内有燥屎的症状。就是我们昨天讲脏腑辨证,腑病证候裡面的,肠热腑实证那个证型。它的表现:在《伤寒论》裡面是叫做痞、满、燥、实、坚五个字。所谓痞、满、燥、实、坚,是指的什麽东西呢?痞就是讲的腹胀,一般是讲脘痞腹胀。痞是讲的腹胀。满,是讲的肚子大,肚子大起来,肚子胀,肚子看上去还大一些。这个大是什麽问题?裡面有燥屎,不是水。乾燥,大便一点很乾燥。口乾得很厉害。坚硬,甚至大便坚硬,是一个实证。所以后人总结的《伤寒论》裡面讲的,阳明腑证的表现:痞、满、燥、实、坚。按道理说,痞满是讲的一回事,就是讲肚子大,肚子胀。燥是讲的大便乾燥,实是讲的病机不通畅了。它偏偏没有讲痛。按我的想法,就应该讲痞、满、燥、实、痛。应该这种病人有腹痛。它没有讲到腹痛。所以古人归纳这个痞、满、燥、实、坚,也不是很完整。我觉得应该是痞、满、燥、实、痛。它的症状,大便解不出来,肚子痛。我们讲过,发热,这种发热,不是壮热,烘烘地发热,而是感到裡面热,阵阵发热。甚至由于有燥屎内结,燥屎是种秽浊之气,这种燥屎和热熏蒸,可能出现神志有谵语,如狂或发狂。不睡觉等等,大便乾燥,不通,这是最主要表现。舌子肯定就会是焦燥,燥黄,焦黄汤,焦黑苔,很乾燥。这样的表现。张仲景是讲了绕脐痛,后来又归纳了痞、满、燥、实、坚;不知道为什麽不把这个痛归纳进去。应该是绕脐痛,应该有痛,是不?大便很乾燥。从汗和热,脉象上和经证应该有区别。出汗,阳明经证是热盛大汗,口渴很明显,阳明腑证也有汗出,但是没有经证那麽出得多。阳明腑证的热,是热鬱结在腹部,鬱结在裡,外面可能没有那麽壮热,不是那种外面摸得到的热,脉搏显得沉实有力了。阳明经证实脉洪大,阳明腑证脉沉实,这是相对来说。它的特点,它的证候表现是热、秘、神、沉。有热,本质属于热,有便秘腹痛,神志受到干扰,一个是热,一个是秽浊的燥屎熏蒸,可以出现神昏谵语之类的表现。病势是沉伏在裡面,是向裡。脉搏也是沉,出现这些问题。要用三承气汤,特别是大承气汤。?
三 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具有枢机不运,经气不利病理特征的证型,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病因】阳明病不愈,病传少阳,或太阳病失治,内传少阳,或病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脉,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性情沉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病机分析】病在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少阳经脉下胸贯膈,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故见胸胁苦满。胆热上炎则口苦。热灼津液则咽干。邪热上扰空窍,故头目昏眩。若胆热扰胃,胃失和降,则见不欲饮食,欲呕。胆气失舒,则性情沉默。胆热扰心则心烦。脉弦为肝胆受病之征。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有力。
少阳病证按照经络来说,它应该是在少阳,应该是联繫到胆。所以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利,我们画一个门的那个意思。枢机就是个门,内外可以转动,它可以向内,也可以向外,经气不利的一种表现。少阳病证既有表的一些表现,也有裡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表裡同病的表现。按道理说实际上是表裡同病。阳明太阳腑证就是表裡同病,少阳病也是有点表裡同病。只是它不是说纯粹的一下就到裡面。纯粹一下就到外面。是既有裡面的一些表现,又有外面的表现。处于进退的这麽一种状态。它所讲的那些或有证,我们上次引过的,或胸胁苦满,或默默不欲饮食,或口渴,或者小便不利,或者心烦,等等。或者腹中痛,都属于裡证的表现。它不同的就是没有大热,热势不明显。不像阳明经证那麽热势明显。没有腹部满痛,胀满疼痛,它不是阳明腑证。不是寒热同时存在,我们引过“寒热间作而不齐,寒热齐作而无间”,它是寒热交替出现。所以它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表证。不是寒热幷作。这个我们在讲半表半裡证,已经讲过了。
四 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病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发病,亦可由风寒外邪直接侵袭而发病。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病机分析】病入太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中焦脾胃气机阻滞,故腹满时痛。脾失健运则纳食减少。寒湿下注则下利;寒湿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呕吐。阳虚而气弱,失于温煦,故四肢欠温。由于太阴病从寒湿而化,下焦气化未伤,津液犹能上承,所以口多不渴。但是在吐利严重时,亦可出现口干渴的感觉,不过渴不喜饮,或渴喜热饮而饮亦不多。阳虚鼓动无力,故脉沉缓而弱。
【辨证要点】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
太阴病证实际上就是讲的寒湿困脾证。讲脾病裡面那个寒湿困脾。湿困脾阳,或者脾虚湿困那种表现。太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这个时候讲的到底哪一个太阴呢?应该是讲的足太阴。手太阴肺的症状,按道理说,有相当一部分归属于太阳。肺主表,所以它鼻鸣、乾呕,还有一点喘,那实际上是有肺的问题。麻黄汤裡面用杏仁,那不就是有肺的问题吗?桂枝厚朴杏子加,桂枝汤裡面又可以加杏仁,实际上就是在肺,因此我们现在讲的太阳病,是讲的足太阳,也就是脾的问题,不是讲的肺的问题。古人讲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热证的表现,实和热的表现,是阳明病。虚寒、寒湿的表现是属于太阴,阳明病的提纲可以是胃家实也。太阴病的提纲按照病理机制上来说,也应该是脾家虚是也。应该是脾家虚。我们讲脾的病理特点是什麽?脾气虚为本,湿困为标。那麽太阴病就是脾虚湿困的表现。所以寒湿内生,脾阳虚衰的表现。和脾病应该是一致的。?
臨床表現
《傷寒論》原文裡面,“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這是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文。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腹滿是什麼問題?就是我們講的腹脹。我們講的脾虛證的特點是什麼?食少、腹脹、便溏,六個字。或者隱痛,隱隱地痛,八個字,脾病。我們看《傷寒論》的原文裡面,有沒有這八個字?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腹滿就是講的腹脹,食不下,它不叫做食欲不振,《傷寒論》張仲景叫做食不下。食不下是不是就是講的食少,食欲不振?自利益甚,是不是就是講的便溏?並不是講的一天腹瀉幾次吧?它大便有便溏,有一點稀。有一點腹瀉。時腹自痛。時時肚子感到有點痛,不會痛得很厲害吧,隱痛。所以我們講的脾的病,腹脹、食少、便溏、腹部隱隱痛,在《傷寒論》的原文裡面都講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講得很完整。當然他還將到可能有嘔吐噁心的表現。太陰病按道理說,它可能還有肢涼這些表現,這是太陰病,《傷寒論》273條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這個病人不能攻下,他和陽明病不相同的地方在這一些。這個病就是我們講的太陰病,就是講的脾病。脾虛濕困證,濕困脾陽證。應該很容易理解了。知道是一個脾的虛寒證。脾的寒濕證,就行了。用理中湯。我們講的脾虛,濕困脾陽,也是用理中湯,脾虛濕困,理中湯。
五 少阴病证
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病位主要在心肾,是六经病变过程中后期的危重阶段。少阴病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因而可分为寒化、热化两类证型。
1. 少阴寒化证
邪传少阴,具有心肾阳衰,阴寒内盛病理特征的证型,称为少阴寒化证。
【病因】少阴寒化证是少阴病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证型,多为病邪入里,损伤心肾阳气,阴寒内盛所致,既可由三阳病证转变而来,亦可由风寒外邪直接侵袭而发。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身体卧,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见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等戴阳症,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分析】肾阳气衰微,阴寒独盛,故无热恶寒。阳气衰微,神失所养,故见但欲寐。阳衰寒盛,外不能温煦四肢,则四肢厥冷;内不能温运脾土,升降失职,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少阴病下焦阳衰,不能化气升津,同时下利较甚,津液随之外泄,所以少阴下利每多口渴。阳衰脉失鼓动,则脉微细或微而欲绝。若阴盛格阳,可见身热反不恶寒、面赤。
【辨证要点】无热恶寒,下利,肢厥,但欲寐,脉微细。
2. 少阴热化证
邪传少阴,具有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病理特征的证型,称为少阴热化证。
【病因】大多由于肾水不足,心火亢盛所致。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细数。
【病机分析】少阴为水火之脏,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化热则真阴受灼,水不济火,心火独亢,侵扰心神,故心中烦热而不得眠。阴液亏损,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阴虚而阳热亢盛,故舌尖红赤,脉细数。
【辨证要点】失眠,心烦,脉细数。
阴阳都处于一种衰竭状态了。病情很严重,阴阳衰竭的一种表现。后期,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少阴病的提纲是“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一个是讲脉微细,一个是讲但欲寐也。实际上这只是讲了少阴病的一种表现。少阴病,后人又分为“寒化”和“热化”两种类型。少阴是属于哪一个脏器?少阴心经足为肾。那就是说少阴病是心和肾都有。所谓“伤寒是传足不传手”,这是勉强来解释的。少阴病就把心都包括进去了。太阴病那个肺,实际上是到了太阳病去了,不是太阴病了,太阴是讲了脾,那是足。但是少阴病是心和肾。实际上是讲了心和肾的阳气虚衰。我们昨天也讲过心肾阳虚证,就讲的那种表现,心肾阳虚证的表现。虚寒证的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脉微细是讲的脉搏很细,没有劲的一种表现。当然主要应该是在心。但欲寐应该也是心,疲倦,想睡觉。精神昏沉状态,并且有一派虚寒症状。畏冷肢凉,下肢冷甚,是不是?或者下利清榖,等等。虚寒证候,少阴寒化证,很容易理解的,脉微细,但欲寐。这就是少阴寒化证的提纲。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以心肾阳气虚衰,具体症状我看我们不要学生去掌握。我们学过脏腑辨证,已经讲过心肾阳虚,讲过脏腑的合病,心肾阳虚证。你掌握那个症状就行了。少阴病还可以出现热化证。热化证的表现是什麽?是讲的心肾的阴虚阳亢。昨天讲脏腑辨证的时候,也讲过心肾阴虚,心肾阴虚阳亢。通称什麽证?“心肾不交”。就是讲的那个心肾不交证。心肾不交,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就是泻心火,滋肾阴,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干什麽的?泻心火。阿胶干什麽的?补肾阴,当然补血。鸡子黄是干什麽的?为什麽要用鸡子黄?不用其他的?鸡子黄外面是蛋清,裡面是蛋黄,黄代表了红,代表了火。外面的清代表了水,用鸡子黄的目的在“把火要引到水裡去,引火归元”。那就是要心肾的阴虚阳亢这一种表现。临床表现,这个时候就不是脉微细、但欲寐了。细还可以,但是可能是脉细数,它就不是但欲寐,而是心烦不得眠,是不是?应该是心烦不得眠,睡不着觉。还有一派阴虚的表现。我们讲心肾不交已经讲过了。就是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是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芍药,这样的药组成的。这一类的要是滋阴潜阳,滋阴泻火,泻南方火,补北方水。泻南补北法,就是这个意思。讲的是阴虚阳亢,心肾不交。
六 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外感病发展传变的最后阶段,病情复杂,临床证候多为阴阳对峙,寒热夹杂,因此,它的性质为寒热错杂证。
【病因】厥阴病为六经之末,大多由它经传变而来,既可由太阴、少阴传入,又可从三阳经内陷。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嘈杂似饥,不欲饮食,食则吐蛔,下利,四肢冷,时烦不安。
【病机分析】邪入厥阴,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木火燔炽,津液被耗,肝胃阴伤,故消渴饮水。厥阴之脉挟胃贯膈,肝经气火循经上扰,肝气横逆莫制,故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嘈杂似饥。肝木乘脾,脾虚失其健运,则不欲食。胃气上逆,则呕吐,如肠中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蛔不安而上泛,进食时可随食气而吐出。
【辨证要点】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不欲食,下利。
厥阴病,我看是大杂烩,是一个现在还没有办法作定论的问题。《伤寒论》的原意思想认为,到了疾病后期,疾病是在这裡转动的,转化的,这个转化的过程裡面,从开始表到裡,半表半裡,由阳到阴,这样转化,转了以后,到了最后,要嘛就死掉了,到少阴病了以后,就死掉了,是不是?不是每个病人都死,它到了后期以后,它可以又会向好的方面转化。阳气又开始回来了。厥阴是什麽问题?阴尽阳生的时候。什麽是厥阴,阴已经完了,阳又开始出现了。那就说这个人,这个疾病已经是死裡逃生了,正气开始复活了,这麽一种表现。邪气还没有完全除掉,正气已经开始来了。所以它必须为,后气阶段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就说有一种寒热虚实夹杂,正气和邪气处于这麽一种状态。总的说厥阴病,是反应这麽一个阶段的病理证候。应该说是这麽一个状态。就像我们晚上天黑很冷,慢慢到了鸡叫,阳气又开始升起来了。太阳快要出来了这麽一个时间。这是厥阴的阶段。这个阶段因此就表现了寒热错杂,阴阳胜复,在这裡邪正斗争。这个邪正斗争,就可以表现为很多的形式。
它的临床表现,《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飢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是厥阴病的提纲。少阴病的提纲,“脉微细,但欲寐”。太阴病的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阳明病的提纲,“胃家实是也”。厥阴病的提纲是来的这一段话。它的主要表现是什麽?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又疼又热,这个心中肯定不是讲的心脏,是讲的心下,胃脘这个地方。飢而不欲食,肚子饿,但是又不能吃,吃了以后就吐蛔虫,你说怪不怪?这个吐蛔虫,搞到厥阴病裡面来了。下之,利不止。又不能攻下。什麽方?乌梅丸主之。这一个病,你说它这就是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好像难理解。所以厥阴病是个大问号。实际上《伤寒论》裡面,太阳病佔了百分之五十几,六经病证裡面太阳病佔了五十几,百分之六十都是讲太阳病,其馀的阳明病讲了不少,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讲得很少,很少,少阴病的原文不少,讲太阴病,厥阴病,少阳病的原文很少。所以这个六经辨证,还要很好的系统整理。要根据当前的怎麽样来完善、发展。厥阴病这个病,到底是一种什麽病?很像这个表现,“蛔厥”;这个病我们现在叫做蛔厥。指的什麽问题?相当于胆道蛔虫这种病。你看这个胆道蛔虫的表现,和它有相同。厥阴之为病,消渴,口渴,又想吃饭。为什麽想吃饭?因为蛔虫在裡面,蛔虫它要吃营养。它也要吃。气上撞心,这个蛔虫一动起来的时候,向上就冲起来了。蛔虫有个特点,鑽孔,它鑽到胆囊裡面一动,是不是像个气上撞心的表现。心中就疼热,痛得要死。要倒立,把头要向下。向下的目的只想让这蛔虫退出来。那蛔虫已经头鑽到裡面去了,还退得出来,这个病人,就,哎呀,痛得要滚。心中疼热,飢而不欲食;肚子还是飢,为什麽?蛔虫在裡面扰乱,一吃了以后,蛔虫更闻食臭,闻到食物的气味,闻食臭而动,所以实则吐蛔,他又不敢吃。所以这个病人是有点像蛔虫病。下利不止,下就下不得,用什麽方?乌梅丸。乌梅丸干什麽的?就现在治疗胆道蛔虫的,一个很好的方剂。乌梅丸裡面有花椒、细辛,热的药;裡面又有黄芩、黄柏这类寒的药。所以它有寒热这一类的表现。厥阴病到底讲什麽?不太好理解。所以有的人讲厥阴就是杂凑成篇。杂凑,凑合拢来。不好放的地方,一些什麽表现,张仲景发现了那种表现,把它放在哪一章?只好放在厥阴篇。反正乱七八糟的。都放在这个地方来。
.....................................................................
六经病证的传变方式
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
六经病证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而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变,某一经的病变常会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传经、合病、并病等变化。六经病变的传变,我们用一个图来表现一下。六经辨证和八纲的关係。我们这样地画几个虚线,最开始的阶段,邪气刚侵入到人体的时候,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按道理说,由表到半表半裡,才能够发到裡,所以说应该还有一个少阳病证阶段。或者太阳腑证,少阳病证,都是一种半表半裡的状态。到了后来,就到阳明病了。阳明病就是邪热炽盛,画的红线了,阳热证。太阳、阳明、少阳都是属于阳,属于热的问题,阳明病证。到太阴病证,就属于裡证、虚证、寒证了。太阴病进一步发展,它可以出现两种转化。一种寒的转化,一种热的转化。厥阴病证也是寒热交错的这麽一种状态,这是厥阴病阶段。这个阶段,如果按照表和裡,八纲的关係来说,那就有个表。半表半裡,这个地方写不下,这个地方是半表半裡。这后面都是裡证了。实际上,太阳腑证,少阳病证,都有裡证的成分。唯有太阳经证就是一个纯粹的表证。到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都是裡证。因此我们讲表裡的时候,唯独那个表,这是特殊的。其馀的除外了表证,以及半表半裡证,统统都是裡证,非表即裡。用六经来说,也是这样。除了太阳经证实一个表证以外,可以说都是裡证。半表半裡证,太阳腑证,是一个半表半裡证。如果从病位来看,病的脏腑经络,形体的位置来看,太阳病是处在肤表和经的部分。少阳病和太阳腑证就到了六腑了。或者从这个形体的层次上来看,肤表是太阳,腠理是少阳,肌肉以下就是裡了。肤表是太阳,肤表下面应该是腠理,就像皮下组织一样的。那就是腠理,半表半裡。然后深入到肌肉。所以肌肉和六腑都是裡证了。裡证在太阳阶段,裡证只到了腑,少阳阶段也只到了六腑。阳明的经证和腑证,应该也还是只到腑。三阳阶段它的病位还没有涉及到脏,而到了三阴阶段就是脏的问题了。脏的病变了。所以三阳病的阶段是属于阳热实证,三阴病的阶段属于裡寒虚证。裡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证。三阳病不等于说是表、实、热。不等于都是表,大部分不是表了。阳明病就不是表。太阳腑证也不单纯是表。少阳病证也不是纯粹的表。所以这个地方不能讲表热实证。三阳证不能讲表热实证。它裡面包括了裡,而三阴病肯定是裡虚寒证。肯定是裡证。
(一)传经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这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的,称为“传经”。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如太阳病传太阴病,阳明病传少阴病等;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阳明病传太阴病等。
循经传: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根据《素问。热论》裡面,就有一种叫做循经传。“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他认为按这个顺序传递,是按照正常规律,按照经络阴阳的正常转化来传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是这个顺序应该是有争论。主要争论在什麽地方?就是阳明和少阳。按道理说太阳是表,阳明是裡,少阳是半表半裡。按道理应该是太阳、少阳、阳明。但是根据《素问。热论》它确实就是讲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按这个顺序。当然那个日,并不等于第一天就是太阳,第二天就传到阳明,第三天少阳。不一定是那个,但是顺序是那样排着的。到底是少阳在先还是阳明在先,我看现在根据临床实际,它只是这麽一个大体的划分。所有的病多麽複杂,就仅仅是这麽一种排列顺序?疾病的所有都按这一种排列顺序?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根据临床实际来看。我是没有看到过一个,不知道大家看到过没有,第一天就是恶寒发热,头身痛,第二天就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第三天就身大热,口大渇。第四天就腹满时痛,自利益甚,第五天但欲寐,脉微细。第六天,厥热胜复。没有看到过,哪有一个这麽典型的循环。没有,不存在。只是说疾病的整个发展趋势,大体有这麽一个由表入裡,由阳转阴这麽一个转化过程。是这麽一个大体的认识过程。
越经传。它不按这个顺序来了。它隔了一经,隔了两经去传。那就叫做越经传。
表裡传,就是阴和阳相表裡。太阳和少阴相表裡,阳明和太阴相表裡。少阳和厥阴相表裡。按着一个顺序来传,这是表裡传。
(二)合病
外感病不经过传变,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出现的,称为“合病”,如太阳伤寒证与阳明热证同时出现,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病与少阳病同时出现,为太阳少阳合病等。什麽合病?两条经的病,就是太阳、阳明,或者太阳、少阳,还是少阳和太阴,同时存在。这就叫合病。
(三)并病
外感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为“并病”,这与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病者不同。如太阳病治疗失当,不仅表证未除,又出现阳明病的证候,称太阳阳明并病。幷病是讲的这一条病还没有完全消除,另外一条经的病变又出现了。太阳病还没有完全好,少阳病就来了。少阳病还没有完全好,阳明病又来了。阳明病实证,脾胃又虚了,太阴病又来了。两个经的病都存在,但是是一个先,一个后。合病是讲同时存在的,分不出先后来的。
(四)本经自病
病邪直入阳明或少阳,表现出阳明经或少阳经的证候,称为“本经自病”。阳明本经自病往往与阳热体质密切相关,而少阳本经自病与正气不足的体质密切相关。
(五)直中
外感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经,表现出三阴经的证候,称为“直中”。如直中太阴,发病初期就出现呕吐、腹泻、不欲饮食等脾虚湿盛的证候。直中往往与患者虚弱的体质密切相关。不经过三阳经。直接就跑到太阴病裡面去了。变成了少阴病了,这是可以的。它有的病不是外感表证。六经辨证《伤寒论》张仲景的辨证方法,不是只用于单纯的表证了。可以不经过表证阶段,可以直中。不在外边起腻,直接跑里边去了。
=================================
附
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可以明晰,中医学对外感病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外感发热病,就其风寒即伤寒性质,医学教育网原创在临床上可见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2)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医学教育网原创肌表致密者为伤寒。临床表现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临床表现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有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临床上表现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医学教育网原创小便自利为蓄血证。临床表现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2、阳明病证《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3、少阳病证临床表现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医学教育网原创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寒化证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
热化证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属阴虚火热相搏。
6、厥阴病证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来源:六经辨证 - 文章 https://weibo.com/p/230418a21687b20102xktj
伤寒论类方(思维导图版)
经典研读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666 次浏览 • 2019-02-01 11:47
荷花小女子:治疗糖尿病特效验方
医案汇编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450 次浏览 • 2019-01-24 15:16
祝老的糖尿病对药方——黄芪配生地降尿糖,苍术配元参降血糖,葛根配丹参养阴化淤标本兼治,已被用作治疗糖尿病的首选基本药物。
?
? ? 加减:
?
? ? 1、尿糖不降者加花粉30克,也可加乌梅10克;尿糖严重者可再加黄芪30g、生地30g。
?
? ? 2、血糖不降者加人参或党参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60克、炙甘草3g、粳米9g。
?
? ? 3、血糖较高而中消易饥者加玉竹10克~15克、熟地30克。
?
? ? 4、尿中有酮体者加黄芩10克、黄连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
?
? ? 5、皮肤搔痒加白蒺黎10克、地肤子01~15克、白藓皮15克-、知母10g、黄柏10g。
?
? ? 6、下身搔痒加黄柏10克、知母10克、苦参15~20克。
?
? ? 7、失眠者加首乌10克、女贞子10克、白莲黎10克。
?
? ? 8、心悸加九节菖蒲10克、炒远志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
? ? 9、大便溏泄者加薏苡仁20克、芡实米10克。
?
? ? 10、燥热明显伴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归元。
?
? ? 11、腰痛、下肢疲软无力者加桑寄生20克~30克、狗脊15克~30克。
?
? ? 12、糖尿病属气滞血瘀、气阴两伤,症见三多症状及舌质紫暗或暗淡,或有瘀点,或舌下静脉怒张,或面部有瘀斑,或有刺痛,疼痛固定不移等血瘀征象,及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合并有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脉管炎,可加葛根15g、丹参15g及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等调气活血之品,疗效满意。
?
? ? 13、上消症状口渴明显者加绿豆衣10g、薏米15g。
?
? ? 14、表现为津少口干,口渴多饮,舌红少苔等症者加玄参30g、麦冬15g。
?
? ? 15、糖尿病表现为下消(肾消),症见多尿,小便混浊,如膏如脂或兼见下身瘙痒者必加:知母10g、黄柏10g、肉桂1~1.5g。
?
? ? 16、糖尿病运用胰岛素治疗不当所致的阴阳俱虚之症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阴阳失调,功能紊乱,肾督亏虚之症,加地黄10~60g、仙灵脾10~30g。
?
来源:秘方:治疗糖尿病特效验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05/10/6085160_252211881.shtml
荷花小女子:右侧头痛如锥刺一剂痊愈不复发
医案汇编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281 次浏览 • 2019-01-24 13:39
?
? ? 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
? ? 中医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言,临床常用的中药饮片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科等各科疾病。有限的药物之所以可以发挥无限的作用,除了组方配伍的变化外,最根本的秘密就在于剂量。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李可等中医名家就是善于重用大剂量来达到救治危重症的典范。即重剂可起沉疴。本文就重在登载各中医名家的典范秘方。
?
? ? 秘方:土茯苓120g,川芎30g。白芍30g,柴胡10g,白芥子10g,炙远志6g,白芷6g,葛根30g,生甘草6g。
?
?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
? ? 病例:杨某,女,38岁。右侧头痛反复发作八年,一至两个月发作一次,发时痛如锥刺,前额和眼眶胀痛,右侧面部发红,伴呕吐稀涎。服麦角安、卡马西平可以缓解。笔者接诊时,察其舌质暗红,边尖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略数。考虑为气郁痰滞络阻,用清·陈士铎《辩证奇闻》所载散偏汤加减,服三剂头痛渐止。后头痛复发如前,用上方加土茯苓。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用一剂止痛,迄今三年余,头痛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四至六个月发作一次,症状逐渐减轻。每次发作均用土茯苓120g水煎服,均一剂止痛。
?
? ? 方解: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祛湿之功。主治偏头痛患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献方人:余国俊 四川国家级名老中医。
?
来源:不传秘方:右侧头痛如锥刺一剂痊愈不复发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6/0803/13/6085160_580474348.shtml
荷花小女子:肌肉酸痛彻夜难眠断根圣方麻黄汤
医案汇编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862 次浏览 • 2019-01-24 10:52
?
? ? 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
? ? 中医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言,临床常用的中药饮片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科等各科疾病。有限的药物之所以可以发挥无限的作用,除了组方配伍的变化外,最根本的秘密就在于剂量。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李可等中医名家就是善于重用大剂量来达到救治危重症的典范。即重剂可起沉疴。本文就重在登载各中医名家的典范秘方。
?
? ? 秘方:生麻黄50g,熟地黄100g,北细辛30g,熟附片100g。
?
? ? 用法:水煎服,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一小时,纳诸药,再用文火煮沸四十分钟,连煎两次,约取药液五百毫升,分五次温服,每日一剂。忌食醋,水果,生冷食物。
?
? ? 另用:山茱萸500g,用白酒两千毫升浸泡七天以上,备用。
?
? ? 病例:患者男性,46岁。患者常年坚持冷水浴十余载,极少生病。两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数次,但未扭伤。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曾介意。一天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不能站立。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
?
? ? 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和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证属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用一剂,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三剂后,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效不更方,原方续进三剂。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祛杖缓行数百步,唯觉左小腿足觉沉重,不灵活。
?
? ? 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茱萸酒五十毫升,连饮十五天,一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告痊愈。
?
? ? 方解:本方具有舒筋活血,温阳消阴,祛寒通络之功。主治肌肉萎缩,痉挛疼痛患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献方人:余国俊 四川名中医 国家级名老中医
? ??
? ? 备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三十克;一两等于十钱;一两等于三十七点三克;一钱等于三克;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零点三克;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零点零三克。
?
来源:不传秘方:肌肉酸痛彻夜难眠断根圣方麻黄汤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6/0226/05/6085160_537448489.shtml
荷花小女子: 重症肌无力根治圣方鸡血藤汤
医案汇编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593 次浏览 • 2019-01-24 10:21
?
? ? 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
? ? 中医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言,临床常用的中药饮片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科等各科疾病。有限的药物之所以可以发挥无限的作用,除了组方配伍的变化外,最根本的秘密就在于剂量。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李可等中医名家就是善于重用大剂量来达到救治危重症的典范。即重剂可起沉疴。本文就重在登载各中医名家的典范秘方。
?
? ? 秘方:鸡血藤500g。
?
?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文火头煎五十分钟,二煎三十分钟,共滤取两次煎液2000至2500ml合并混匀,代茶频服。
?
? ? 病例:赵某,男,36岁。农民,1997年初诊,自述肌力减弱五年,开始为四肢疲乏无力,逐渐加剧,曾在某医院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经多种治疗未能控制病情。现肢体肌肉无力,酸胀而痛,尤以下肢为甚,且影响行走,上楼困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诊断为痿症,辩证为气虚血瘀,筋脉失养。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一个月后自感体力改善,下肢肌力好转;继服一个月后,精神体力均明显好转,上楼困难明显减轻;继服至半年时,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后仍以鸡血藤200g水煎频服以巩固疗效。又继服半年后,肌力恢复正常。告痊愈。?
来源:不传秘方: 重症肌无力根治圣方鸡血藤汤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5/0930/15/6085160_502472294.shtml
荷花小女子:肩臂剧痛不能抬举百治百愈归芍汤
医案汇编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565 次浏览 • 2019-01-24 10:09
?
? ? 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
? ? 秘方:葛根30g,川芎10g,佩兰30g,僵蚕10g,半夏10g,泽泻30g,姜黄10g,天麻10g。
?
?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三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混匀,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
? ? 病例:李某,男,50岁,电脑工程师。首诊:主诉颈项强痛十年,发作性眩晕两年,突发眩晕伴呕吐一天。患者从事电脑操作多年,经常颈项强直,隐痛,牵及肩背不适,两天前伏案加班后诱发眩晕。刻症:头晕项强,如坐舟船,伴恶心呕吐清涎,转颈时尤甚,脘闷纳少,溲清便溏,舌黯胖,边有齿痕,脉濡滑。中医诊断为眩晕,痰浊中阻,西医诊断为颈椎病。治宜:祛痰除湿,和胃降逆,活络解痉。予颈晕停方加减:
?
? ? 葛根30g,佩兰30g,半夏10g,僵蚕10g,姜黄10g川芎10g,萆薢30g,泽泻30g,苍术10g。五剂后,眩晕呕吐止,仍感颈项不适,唯宗前方加健脾补肾壮骨之品以善后,告痊愈。
?
? ? 方解:本方具有散风除湿,祛痰和胃,活血活络之功。主治颈椎病眩晕症,属痰瘀互阻挟风上扰清窍患者。症见:发作性眩晕,或头晕头痛,每伴恶心呕吐,转颈则症状加重,舌淡黯胖,苔白或白腻,脉滑或沉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颈性眩晕多因痰瘀互阻挟风上扰清窍所致。方中葛根舒缓经脉,除颈项挛痛为治颈椎病要药;天麻、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佩兰、法半夏、泽泻化湿和胃,化痰利湿;川芎、姜黄行气活血,活络止痛并引药上行。诸药配伍共奏散风解痉,祛痰和胃,芳化利湿,活血通脉之功。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一般服药五剂根治。疗效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献方人:商宪敏 名老中医师
? ??
? ? 备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三十克;一两等于十钱;一两等于三十七点三克;一钱等于三克;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零点三克;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零点零三克。
?
来源:国宝秘方:颈椎病强直眩晕断根圣方颈晕停方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5/1220/05/6085160_521640765.shtml
荷花小女子:颈项柔软不举三剂痊愈细辛汤
医案汇编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698 次浏览 • 2019-01-24 10:05
?
? ? 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
? ? 中医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言,临床常用的中药饮片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科等各科疾病。有限的药物之所以可以发挥无限的作用,除了组方配伍的变化外,最根本的秘密就在于剂量。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李可等中医名家就是善于重用大剂量来达到救治危重症的典范。即重剂可起沉疴。本文就重在登载各中医名家的典范秘方。
?
? ? 秘方:葛根12g,瓜蒌30g,桂枝10g,白芍15g,僵蚕12g,细辛15g(后入),川芎6g,防风6g,荆芥穗6g,甘草10g,大枣10枚,鲜姜10片。
?
?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
? ? 病例:刘某,女,12岁。丰润人。伊父代诉:十月二十五日突然颈项柔软不举,自己不能挺直,约四五日。整日用手扶持头部。无灼热,无汗出,语言、神志正常。形气不振,舌平,脉数濡。询问其父,曰受惊而作。汗出杵邪,精神失守,发为柔痉,精神性颈瘫。宗经旨,治宜内濡外疏。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仅服用三剂,大功告成而痊愈。
?
? ? 方解:本方具有通络止痉,内濡外疏之功。主治受惊后所致之颈项不举患者。适用于精神性颈瘫患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献方人:刘沛然 河北名医 国家级名老中医
? ??
? ? 备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三十克;一两等于十钱;一两等于三十七点三克;一钱等于三克;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零点三克;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零点零三克。
?
来源:不传秘方:颈项柔软不举三剂痊愈细辛汤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6/0228/07/6085160_537933773.shtml
荷花小女子:头项疼痛不能转侧百治百效葛根汤
医案汇编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447 次浏览 • 2019-01-24 09:59
?荷花小女子将致力于将手头世家所传的全国各民族海量的民间祖传秘方陆续整理登出,务求所登出的秘方涵盖人体所有疾病,为医家和普罗大众提供治病资源。所登出的秘方中,秉持严谨科学与详尽为宗旨。有的虽然标题相同,但处方绝对不雷同!
?
? ? 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
? ? 中医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言,临床常用的中药饮片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科等各科疾病。有限的药物之所以可以发挥无限的作用,除了组方配伍的变化外,最根本的秘密就在于剂量。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李可等中医名家就是善于重用大剂量来达到救治危重症的典范。即重剂可起沉疴。本文就重在登载各中医名家的典范秘方。
?
? ? 秘方:桂枝5g,葛根30g。
?
?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
? ? 病例:郭某,女,33岁。连日来头项疼痛不能转侧,微恶寒,舌淡苔薄,脉浮紧。初诊,葛根15g,二诊葛根加至30g,下午头项疼痛即止,转动自如。
?
? ? 方解:本方具有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辛味虽有发散之力,使本品具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之功。主治项背强痛,肌肉酸痛,湿热泻痢,脾虚泄泻,热病口渴等患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献方人:陈建新 国家级名老中医
? ??
? ? 备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三十克;一两等于十钱;一两等于三十七点三克;一钱等于三克;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零点三克;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零点零三克。
?
来源:不传秘方:头项疼痛不能转侧百治百效葛根汤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6/0325/06/6085160_54504429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