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dcc25279e4266afca547c93817605ad0.jpg


一、什么是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整体的观点和编制的方法,来对病证进行分辨、识别,并由此确定病情及相应的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不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医生进行临床治疗和起点。
    在内容上,中医诊断学不仅包括传统的望、闻、切、诊四种诊法,还包括中医诊断理论及辩证论治方法。在中医诊断学中,有三个基本原则,是在诊断一切疾病时都应该倍加注意的,他们是:整体观点、审证求因和四诊合参
    1、整体观点    又称“整体审查”或“审查内外”。是指在诊断疾病时,应当将人体看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同时,还应当考虑人体与外界的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整体观点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应临床治疗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的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是彼此相关联的。其中,脏腑是整个人体的中心,而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内连脏腑,外接筋骨,是连结人体内外的桥梁。因此,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就可能会影响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疾病,也可能突出表现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引起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灰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出现某些病变。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要从全局和整体来对病证进行把握,才能对病证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人体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因此,人们所处的外界环境也会对人体发生影响,从而与人体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当人体能适应环境后,就会与环境之间构成一种平衡关系,而一旦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人体→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并与之相适应,就会发生病变。比如,当天气变冷时,如果不注意添加衣物,就容易引发感冒;而去不同的地方,则容易患上水土不服。。。。。。。。这些,都是环境变化后,对人体发生的影响。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决不能忽视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将人和环境看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诊断。
    
    2、审证求因    是指在诊断时,应当根据具体的证候来作具体的分析,从而探求出疾病的真正原因,使治疗能够准确对症下药。审证求因是中医诊断时又一大基本原则,它同整体观点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寻求到真正的病因。
    人体在生病的时候,往往会先出现一些症状,而分析这些症状,一般就能够寻找到病因的真正原因。譬如,当出现头痛、咳嗽、鼻塞等症状时,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感冒。因此,症状是一个重要的辩证依据。但是,辩证论治中的证,指的不仅仅是人体表面上的症状,还包括审查内外和四诊结合后得到的一切可能致病的原因。而审症求因中的因,指的是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七情、六淫、饮食劳倦及其他的一些致病原因,所以,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审查病证,并结合内外审查,全面的了解病情,才能确切的诊断真实的病因,从而有效地治愈疾病
    3、四诊合参    四诊,指的是望、闻、闻、切四种诊断方法。四诊合参,则是指治疗时,应当将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起来,才能判断出真正的病因。这是因为疾病的具体情况往往是十分复杂多变的,而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既会有真的,也可能灰出现假象。如果医生在诊病时,仅仅依靠一种诊断方法,就很容易会导致判断失误或无法判断出真正病因,从而影响治疗的结果。所以,医生在诊断疾病时,一定要将四诊结合起来,全面、详细地考察病情,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病因,从而使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四诊    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
    (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4)切诊:是指通过用手触摸、按切病人的脉搏、皮肤、四肢、胸腹以及身体其他部位,来了解具体病情,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切诊又可分为脉诊和按诊。脉诊,是指通过按切脉搏来诊察病情。按诊,是通过触摸,按压皮肤、四肢、胸腹及其他部位,来确定病情
    2、八纲    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对于各种疾病情况,都可以用八纲来归纳和区分。所以,八纲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和基础,同时,他也指明了总的治疗方向。在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分割的,他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详细的了解病情,正确预测疾病。
    (1)表里:广义的表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五脏六腑与身体躯壳就是表;但胀与腑相对而言,胀是里,而腑是表。而从狭义上来说的表里,则指身体的皮毛、肌肤、、经络等发生病变,就属于表;五脏六腑、骨髓等发生病变,就属于里。通过表里,可以判断疾病的位置是发生在体内还是体表;病情的程度是深还是浅。而只是了解了病位和病势之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2)寒热;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协调的整体,而一旦阴阳发生偏盛或偏衰,都会引起相应的症状:人体阴盛或阳衰,就会表现为寒证;人体内阳盛或阴衰,就会表现为热证。因此,通过寒热两证,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但是,在判断寒热时,需要注意的是,应当根据四诊结合和整体审查后得出的综合症状,来进行判断。
    (3)虚实:根据正气\邪气的盛衰,可以将病证分为虚证和实证。虚证,是指人体由于正气不足而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实证,是指人体由于感受外邪或体内淤积了一些病理产物而出现的各种病证。通过虚实两证,可以辨别人体内正邪盛衰的情况,从而相应的加以治疗。
    (4)阴阳:阴证,是指一切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阳证,是指一切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通过阴阳,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别。对应一切疾病,都可以根据其证候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病理性质,划分为阴阳两证。阴阳二纲是八纲之中的总纲,对于其他六纲有概括和统领的作用,所以,有有人将阴阳二纲单独放在其余六纲之上,将八纲称为二纲六要。可见其在疾病辩证和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3\辩证    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病情进行整体审查,并将通过四诊得到的病情资料,用八纲来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对病情的本质作综合的分析,并判断其证候及相应的疾病,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的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
    要了解辩证的含义,首先应当弄清"症"\证"\"病"的概念
    症,是指医生通过四诊,八纲,辩证结合病人自身感受的病情,所得到的综合结果,他由一组相关的症状构成,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和变化过程的病理本质,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发病原因 ,发病位置 ,疾病性质以及严重程度。
    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因此,在治疗时,必须通过辩证,才能对病情作出判断和诊治。在辩证的具体方法上,中医在从古到今的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创造了病因辩证\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和三焦辩证等辩证方法。

三   八纲辩证及内容
    八纲辩证,是指通过四诊了解到病人的具体情况后,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病变位置的深浅\疾病性质的寒热以及正气邪气的强弱等情况。并将其相应地归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之中。
    八纲辩证是中医各种辩证的总纲,是辩证治疗的核心理论。它可以用来分析各种疾病的一些共同特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辩证,因此,也是各科辩证的基础。
    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十分复杂而多变的,各种病证往往夹杂在一起,交相出现: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互相转化。所以,在八纲辩证中,八纲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开分割的有机整体,在使用期进行辩证时,决不能把各种证候截然分开,而应将它们结合起来;全面的探究疾病的真相
    具体的来说,八纲辩证可以分为表里辩证\寒热辩证\虚实辩证\阴阳辩证等。
    1   表里辩证    这里说说的表和里,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说说的表里,表指的是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等,而里指的是人体的骨髓和五脏六腑。但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是表,而筋骨就是里;而是人体躯壳与五脏六腑相对而言,人体躯壳就是表,五脏六腑就是里;当五脏六腑与人体经络相对而言的时候,人体经络就是表,五脏六腑就是里;当五脏与六腑相对而言,六腑就是表,五脏就是里。
    通过表里辩证,可以辨别发病位置的内外\深浅,以及病势程度的加重或减轻。具体的来说,本类证候又可分为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
    (1)表证:是指由于外界的六淫邪气通过皮毛\口鼻等渠道入侵人体,从而引发身体出现的较为轻浅的证候。表证具有发病急促\病程较短的特点,一般多久于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
    (2)里证:是指由于人体内的脏腑\气血\骨髓发生病变,而使身体产生的证候。里证具有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常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的特点。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原因①外邪直接入侵人体的五脏六腑;②外邪入侵人体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侵入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③由于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原因,使五脏六腑受到直接的损伤。
    (3)半表半里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从体表向内传播,但还没有进入脏腑\气血\骨髓等内部;或是里邪向外传播,但还没有达到体表,从而使正气和邪气在人体表里之间搏斗,从而引发人体出现一系列证候。半表半里具有发病急促,病程较长的特点,一般是由于邪犯少阳而引发。
    对于表征,里证,半表半里,可以从病程\寒热症状,内脏证候,脉象,舌象等变化,来进行辨别。
    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
    里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出现发热但不恶寒或恶寒不发热症状,且内部脏腑会出现呕吐\咳喘\心慌\腹泻\腹痛等明显症状,一般。一般为沉脉或其他脉象,舌象变化较多
    半表半里的病程较长,发病时身体明显出现寒热往来症状,且内部脏腑会出现胸胁胀满等明显症状,一般为弦脉,舌象变化较多
    2  寒热辩证
    这里所说的寒和热,并不是恶寒和发热等疾病的表面现象,而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寒证是身体阴盛或阳虚的表现;热证是身体阳盛阴虚的表现。寒热两证不仅在八纲中起着辨别疾病性质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治疗上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应寒证,应使用热剂治疗;对应热证,应使用寒剂治疗。如果在治疗时不注意辨别寒热,就有可能会导致治疗错误而引发不良后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寒热辩证时,必须结合四诊,对疾病作综合\全面而仔细的判断后,方作出最后的诊断。具体来说,本类证候又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两证。
    (1)寒证:是指的是由于身体感受到外界的阴寒邪气,或饮食生冷,使体内阴寒过多;或是因为久病内伤,耗伤了体内的阳气,而表现出的证候。寒证又可分为表寒\里寒\虚寒\实寒几类。
    寒证一般为面色发白,全身恶寒喜热,倦卧厌动,手足发冷,口发淡但不感到口渴,小便请长,大便不形成 痰 涕 唾沫等都清稀色白,舌淡\苔白且润滑,脉象为迟脉或紧脉等
    (2)热证:是指由于身体感受外界的火热之邪,或是寒邪化热侵入体内,而使体内阳热亢盛;或是因为七情过于激烈而郁积生热;或是由于饮食不调,而积蓄生热;或是久病后或房室过劳后损伤阴精,使阴虚阳盛,而使人体表现出的证候。同寒证一样,热证又可分为表热\里热\虚热\实热几类。
    热证一般表现为面色及双眼发红,全身发热喜冷,烦躁不安,口渴且喜喝冷饮,小便短且赤,大便发干且秘结,痰\涕发黄且粘稠,出现呕血\鼻血等症状,舌红\苔发黄且干燥,脉象为数脉。
    3  虚实辩证
    虚实两纲,在八纲中用来辨别正邪的盛衰情况的。通过虚实辩证,就可以分析出病变过程中,人体内正气强弱情况和邪气的盛衰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对于虚证,应当用补药滋补身体来加以治疗;而对于实证,应当用功药直接作用加以治疗。具体来说,本类证候可以为虚证和实证。
    (1)虚证: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是由于疾病损耗,而表现出的证候。其中,引发虚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后天失调,比如,饮食失调,思虑过多,悲伤过度,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大吐大泄,全身大汗,出现失精等,都可能会引发虚证。根据人体正气的不局,虚证可又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精亏,津虚以及脏腑虚损等。其中,最常见的阴虚和阴虚。
    在症状上,各类虚证都有不同的表现。以阴虚和阳虚为例,二者的症状就极为不同
    阴虚证一般病程较长且病势缓慢,症状上表现为身形消瘦,面部发红发热,盗汗,咽口发干,手口和手足都感到烦热,小便短且黄,大便发干结秘结,舌发红且少津少苔,脉象为细数。
    阳虚证一般多发于久病不愈,身体较弱者,病势通常比较缓慢,在症状上表现为常常怕冷,面色发白,手足发凉,口发淡且不渴或是虽口渴但喜饮热饮,自汗,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舌苔白滑,脉象为沉迟或细数无力,有时还会出现全身乏力,精神疲倦,呼吸气短气虚证候。
    (2)实证:是指由于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疫疠\虫毒等入侵人体,或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发生病变,从而使痰\饮\瘀血\水\湿\宿食等病理产物停留蓄积在体内,而形成的各种证候。
    在症状上,实证表现为为发热恶热,面红耳赤,胸闷烦躁,谵语,咳喘有力,痰鸣喉中,腹部胀痛且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里急后重,舌发红发赤,舌苔厚腻,脉象实或弦滑有力
  
    4  阴阳辩证
    阴阳二纲在八纲中位于总纲的地位,是辩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对其他各纲有统领作用。对于一切疾病,都可以将其的最基本划分到阴或阳的范围中,因此,阴阳辩证可以用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临床的证候,对于临床治疗非常的重要
    具体来说,阴阳辩证主要有阴虚证,阳虚证,阳盛证,阴盛证,亡阳阴证,亡阳证等。在症状上,每一证候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以阴虚证和阳虚证为例,二者的症状就极不相同
    (1)阴虚证:是指由于过服温燥食品,或因热病后期或杂病伤阴,或因房劳或情志损伤,使体内的精血\津液等阴液减少,所表现出的虚热证候。
    阴虚证的病程通常较长,且病势比较缓慢,在症状上,表现为颧红,口咽干燥,心前区及手足心都感到烦热,盗汗,身形消瘦,小便短而黄,大便干燥秘结,舌发红且少津少苔,明显细数。
    (2)阳虚证:是指由于过食清凉苦寒食品,或寒邪入侵,或久病不愈,或年老肾亏,而引起的体内阳气减少,所表现出的虚寒证候。阳虚证最常见于久病不愈,身体虚弱者,其病势比较缓慢。在症状上,有全身怕冷,手足发凉,面色发白,口不渴或口渴喜喝热饮,无汗或自汗,尿少水肿或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舌淡而胖,舌苔发白且润滑,脉象细数无力或沉迟。
 
 
四。病因辩证极内容
    病因辩证,是指通过分析患者的发病情况和症状、体征,并结合各种病因的特点,来判断引发疾病的原因,从而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的标准方法。病因辩证主要是从辨别病因的角度来确定证候。所以,他是各种疾病辩证的基础,在整个辩证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历代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总结,病因辩证已经发展为包含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和外伤在内的一个有机的辩证体系。
    1、六淫、疫疠辩证 
    六淫和疫疠都会引发外感疾病。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当这六种气候出现异常变化时,就会引发疾病,所以,中医将其称作六淫。疫疠,则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疾病
    由于六淫是因气候的变化引起,因此,在发病时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比如,寒病多发于寒冷的冬季,而暑病多发于炎热的夏季。而且,由于气候变化属于外部环境因素,因此,六淫在致病时,身体最先往往表现出表证,病势变化后才会渐渐出现里证。此为,六淫有时还会互相混合致病,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比如,风寒二淫常常混杂致病,而风寒有时还会转化为燥热之淫。
    (1)风证:风邪属于阳邪,是百病之长,其性轻扬且善变,常常侵犯人体的头部、体表、肺脏等部位;且风证在发病时非常迅速,发病部位也经常变化,还常常会出现抽搐、震颤等动摇不定的症状。
    具体来说,风证主要有头痛、发热、恶风、咳嗽、鼻塞或流涕,出汗、皮肤瘙痒、口眼斜、身体痉挛或抽搐、手足麻木、苔白且薄、脉象浮缓等症状。
    (2)寒证:寒邪属于阴邪,其性清冷且凝滞,容易损伤阳气,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寒证有表寒证和里寒证两类,寒邪侵犯人体表面,则引发表寒证;侵犯五脏六腑,则引发里寒证。
    在症状上,寒证表现为头痛、身痛、发热、恶寒、鼻塞、咳喘、呕吐、腹痛、腹泻、手足发冷、关节疼痛且难以屈伸、舌苔白且变薄或变厚、脉象浮紧或沉紧。
    (3)暑证:暑邪属于阳邪,其性炎热且升散,容易耗伤津气并侵犯心脏;此外,暑邪还常常和湿邪混合,共同致病。
    暑证一般有伤暑和中暑两种,伤暑的症状有出汗、恶热、口渴、全身无力、腹胀、腹泻、便不成形、舌红、舌苔白或黄、脉象虚数;中暑则会出现突然发热、不停出汗、口渴欲饮、呼吸急促、突然晕倒甚至昏迷抽搐、舌红绛且干燥、脉象濡数等症状
    (3)湿疹:湿邪属于阴邪,黏滞且重浊,容易损伤阳气、阻碍气机;在发病时,病程较长且难以治愈。湿邪多发于长夏季节或潮湿的环境之中。湿邪常常侵犯损伤脾阳,并与风、寒、暑等邪合并,引发风湿、寒湿或暑湿等,侵犯人体的皮肤、肌肉、筋骨等各个部位。
    湿证一般可以分为伤湿、冒湿和湿痹等。伤湿的症状有头胀头痛、发热恶寒、胸闷恶心、口不觉渴、食欲下降、全身困重、身体酸软疲倦、小便清长、舌苔白且薄滑、脉象缓或濡;冒湿则会出现头如褁了厚布一样沉重、周身酸软不适、身体疲倦、脉象濡弱等症状;湿痹的症状则有全身关节难以屈伸、肿痛发酸且沉重。
    (5)燥证:燥邪容易损伤津液并伤及肺部,秋季时天气干燥,所以比较容易引发燥邪。
    燥证一般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多发于初秋时节,其症状有全身发热、口渴、出汗、咽干舌燥、咳逆胸痛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血痰、呼气时鼻子发干、舌苔发黄、脉象浮数等症状;凉燥则会出现全身恶寒,头部微痛、无汗、咽喉发痒、鼻塞、咳嗽、舌苔发干、脉为浮象等症状
    (6)火证:火邪属于阳邪,其性炎热向上,容易耗伤津气、生风动血。火邪与热邪属同一类,但程度不同,热邪较轻而火邪较重。
    火证的症状通常有全身发热、口渴、出汗、面色发红、双眼发赤、便秘、斑疹、精神烦躁、神志不清、谵语、抽搐、呕血、鼻出血、舌色红绛、脉象洪数或细数。
    (7)疫疠:中医所说的疫疠,又叫瘟病,是一种用于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外感传染性疾病。他发病较为急剧,病情非常险恶,传播较为迅速,流传范围较广,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害程度相当严重的疾病。在类别上,疫疠又可分为瘟疫、疫疹和疫黄。
    瘟疫证,是指由于感染疫毒,火热炽盛而引发的一种证候。在症状上,一般表现为先恶寒怕冷,而后身体发热,体内外都感到发热却不怕寒冷,每日下午3-5点尤其热得厉害,头痛且头出大汗,身体疼痛,脸色晦暗滞垢如同被烟熏过,心情烦躁,严重的还会出现神志不清,谵语,舌苔发白如同上面扑了粉,脉象为数。
    疫疹证:是指由于感染燥扰疫毒,并且毒热积聚体内,而引起发疹的一种证候。在症状上,如果热毒向外发散,一般表现为全身发热,头痛得像裂开了一样,皮肤上出现一些红色、赤色或黑色、紫色的斑疹,脉象为数;如果面部、勃颈、肩部、手部的皮肤出现红疹,然后红疹变成水庖并随即坏死,变成黑色,则可以判断患者染上了炭疽;如果患者伴有咽喉肿痛,舌头鲜红且上面有大红点,则可判断患者染上了烂喉痧。而如果疫毒深伏体内,不能向外散发,则为闷疫,往往会表现出面色发青、手足发冷、头出大汗且痛得像裂开了一样、神志昏乱、肠绞痛、想吐缺吐不出来,想拉却又拉不出来,脉细数沉伏等症状。
    疫黄证,是指疫毒挟带湿热之邪入侵人体,而引起人体突然发黄的证候。在症状上表现为先全身发热且怕冷,然后全身、耳朵、眼白、齿垢都突然变为黄色,严重的还会出现手足逆冷、神志不清、谵语、眼神呆滞、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等
    2、七情辩证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七情之所以会致病,主要是由于人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精神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在情绪上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进而伤及内脏,使之发生病变。七情证候在内伤杂病中都可能会出现,主要表现为阴阳气血的变化以及五脏的证候。
    (1)喜伤:过度喜悦,则会伤心肝,从而使人心神不定,或引起举止失常、语无伦次等症状。
    (2)怒伤:过度发怒,则会损伤肝脏,使气血逆乱,从而表现出面色发红,双目圆瞪、呕血,神志不清甚至昏厥等症状
    (3)忧伤:过度忧虑,则会损伤肺脾,使气机阻塞,从而表现出全身无力,精神疲倦,食欲下降,情绪抑郁,闷闷不乐等症状
    (4)思伤:过度思虑,则会损伤脾脏,阻塞气机,从而表现出身形消瘦、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5)悲伤:过度悲哀,则会损伤肺脏,导致气消,从而表现出缺乏神气,面色惨淡等症状
    (6)恐伤:过度恐惧,则会损伤肾脏,使肾气亏虚,从而表现出恐惧警惕,心神不宁,就好像会被人逮捕一样的症状。
    (7)惊伤:过度惊吓,则会损伤心神,使气机紊乱,从而表现出心神不宁,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等症状。
    3、饮食劳伤辩证
    是指由于饮食、劳倦和房事所伤,而引发的证候。具体来说,可以分为饮食所伤、劳逸所伤和房事所伤。
    (1)饮食所伤:主要由于饮食不当、暴食暴饮,误食毒物或消化不良等原因所引起,会伤及胃部的,会出现胃痛胃胀,食欲下降,胃反酸水,舌苔厚腻,脉象滑而有力等症状;伤及肠部的,则会出现腹痛、腹泻症状;误食有毒食物的,一般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绞痛,上吐下泻症状。
    (2)劳逸所伤:主要由于过分劳累损伤元气,或过分安逸使气血运行受阻而引发的证候。如果过度劳累损伤元气,则会出现全身疲倦,手足无力,懒言嗜卧,食欲下降,脉象缓大或细等症状;如果过度安逸,使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手足发软无力,身体发胖,行动不便,气短心慌,稍稍一动则喘等症状。
    (3)房事所伤:主要由于房事过度损伤精气,而引发的一种证候。如果房事过度引起阳虚,一般会出现咳嗽、咯血、心慌、盗汗、骨蒸潮热等症状;如果引起阳虚,则会出现四肢发冷,腰膝酸软,梦遗滑精,阳痿早泄等症状。
    4、外伤辩证
    是指由于身体外部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或整体证候。主要可分为跌仆所伤、金刃所伤和虫兽损伤。
    (1)跌仆所伤:是指由于跌仆,击打、闪电、从高处坠落或运动不得所造成的损伤。通常伤处会出现疼痛、发肿、破裂、出血、骨折等症状;此外,从高处坠落或受挤压,还会出现呕血、下血症状;脑部骨折还可能会出现头晕、眼神呆滞,失语甚至晕厥等症状
    (2)金刃所伤:是指由于金属利器损伤身体,而造成的创伤。一般伤口出会出现疼痛、红肿、皮肤破损、出血、骨折等症状;出血过多的,还会出现疼痛、红肿、皮肤破损、出血、骨折等症状;出血过多的,还会出现脸色发白、头晕眼黑等症状;如果伤口感染风邪的,还会出现面如苦笑、牙关紧闭,筋惕、寒热、肌肉阵阵抽搐等症状
    (3)虫兽所伤:是指由于虫兽等动物伤人,而造成的创伤。通常,狗咬、蛇咬、蜂蜇虫蛰等,都可能会使人受伤。狂犬咬伤一般会出现伤处红肿、破损、出血、并怕光、畏声、怕水等症状;毒虫所伤则会出现疼痛、红肿、发麻或发疹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头晕、胸闷、手足疼痛或发麻等症状。

五、气血津液辩证内容
    气血津液辩证,是指用脏腑学说中的相关理论,来 分析气、血、津液发生的病变,从而确定其证候的一种辩证。由于气血津液的病变,往往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运用气血津液辩证时,应当结合脏腑辩证来进行。
    1、气候辩证
    气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但最常见的主要有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以及气闭证
    (1)气虚证:是指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不愈,过度劳累,年老体弱等原因,导致元气不足或脏腑组织功能减退,而表现出的虚弱证候。心、肝、脾、胃、肾等都会单独或同时发生气虚证。本证一般会出现少气懒言,头晕眼花,自汗,全身乏力,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无力等症状;阳虚证还会出现手足发冷、全身畏寒,舌淡而胖,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无力等症状。
    (2)气陷证:又称脾虚气陷证或中气下陷证,是指由于气虚无力上升,反而下降,从而使内脏位置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症状有疲倦少气,头晕眼花,长期泄泻,腹胀腹坠,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舌淡、苔白、脉象弱等
    (3)气脱证,是指气虚证过度严重时,引发的一种危重证候。症状有脸色苍白,呼吸微弱,不停出汗,大小便失禁,突然晕倒,脉象微弱欲绝或浮大无根等
    (4)气滞证:是指由于病邪内阻,情志郁结,饮食失当,感受外邪,阳气虚弱,阴寒凝滞等原因,时气机阻滞,无法顺畅运行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胀痛、闷痛,脉弦等,且情绪郁结时症状加重,失气、嗳气后疼痛缓解。
    (5)气逆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阻滞,食积于胃以及过度发怒等原因,使气机升降失常并反逆向上,而表现的证候。常见的气逆证有肺气上逆,肝气上逆,胃气上逆等。肺气上逆会出现咳嗽、喘息症状,胃气上逆会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肝气上逆会出现头痛头晕、呕血、昏厥等症状
    (6)气闭证:是指由于外感邪气、昏迷、卒中、惊风或七情过度,而使体内气机阻塞不通所表现的证候。其症状有呼吸气粗,牙关紧闭,两手紧握,大小便不通,神志模糊,突然晕倒,脉象弦数或滑数有力或深伏难见
    2、血病辩证
    血病,是指由于外邪入侵,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使的功能失常,而引发的证候。常见的血病证候一般有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和血寒证。
    (1)血虚证:是指由于失血过多,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减退,肠内有寄生虫,大病久病,思虑过度,瘀血阻塞脉络等原因,使血液亏虚,脏腑失养,而表现的全身虚弱的证候。其症状有头晕眼花,失眠心慌,手足发麻,脸色晦暗无光且发白或萎黄,嘴唇淡白,手脚指趾发白,舌淡苔白,脉象微弱无力等。女子还会出现月经推迟或闭经,经血色淡且量少等症状。
    (2)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气虚、血寒,而使血脉瘀滞,或是由于血热或湿热,痰火阻遏经脉,或是外伤等原因,使体内瘀血阻滞,而引发的证候。其症状为:血瘀处疼痛如刀割针刺,且按之疼痛加重,夜间疼痛剧烈,面色黧黑,嘴唇、指甲等发暗发紫,皮下有紫斑,体表有青紫色肿块或腹内有硬块,出血时血流不止且夹有血块,、颜色紫暗,腹部青筋外露,腿部青筋胀痛,舌色发紫或上有瘀斑瘀点,脉象细涩。此外,女子还会出现痛经、闭经等症状。
    (3)血热证:是指由于情志郁结,过度嗜酒,过食辛辣,过于恼怒或房室过度等原因,使脏腑内血热炽盛,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为咯血、呕血、鼻衄、尿血等,以及舌色红绛,口渴心烦,脉象弦数有力等症状
    (4)血寒证:是指由于感受寒邪,使体内局部脉络寒凝血瘀,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为肤色紫暗,全身发冷,手足冷痛,喜暖恶寒,暖时痛减,小腹冷痛,舌色淡而暗,舌苔发白,脉象沉迟而涩。此外,女子会出现月经推迟,经血紫暗夹带血块等症状
    3、气血同病辨证
    气血同病,是指由于气血之间相互影响,使得气血同时发生病变。常见的气血同病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1)气滞血瘀证:是指外邪入侵,情志抑郁或跌仆外伤等原因,使气机阻滞并导致血液淤积,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为情绪急躁易怒,胸胀胸闷,疼痛放射,胁下有痞块,刺痛拒按,舌色紫暗或上有紫斑,脉象为涩。此外女子还会出现痛经或闭经,经血紫暗且夹带血块等症状
    (2)气虚血瘀证:是指由于久病不愈,年老体弱,卒中瘫痪等原因,使气虚无力运血,从而导致血瘀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为脸色晦暗或发白,少气懒言,全身疲倦,胸胁处常有刺痛,且痛处拒按,舌色淡发暗或上有紫斑,脉象沉涩。
    (3)气血两虚证:是指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劳倦过度,饮食失调,失血过多,久病不愈等原因,使体内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不能化气,从而造成身体同时气虚、血虚。其症状为身形消瘦,面色发白或萎黄,嘴唇发白及指趾甲发白,头晕眼花,失眠心慌,自汗,全身无力,少气懒言,舌质淡嫩,脉象细弱等
    (3)气不摄血证:是指由于久病不愈,慢性失血等原因,使气虚过度而不能统摄血液,而出现的失血证候。其症状为全身疲倦,手足乏力,脸色晦暗无光且发白,呼吸气短,呕血,便血、皮肤下有瘀斑,舌色发淡,脉象细弱。女子还会出现月经过多或崩漏等症状
    (5)气随血脱证:是指由于肝、肺和胃等内脏因宿疾而突然大出血,或是由于外伤,妇女分娩引起大出血,从而引发气脱的证候。其症状为脸色发白,全身大汗,手足厥冷,昏厥、舌淡、脉象浮大而散或细弱欲绝。
    4、津液辩证
    津液,是指人体内正常的水液。常见的津液病证主要是津液不足证和水液停聚证
    津液不足证,是指由于饮食过少,久病后长期食少,脾胃虚弱,出汗过多,吐泻过度,热盛耗伤津液等原因,使体内津液减少,导致全身或部分器官润养不足,而发生的一种内燥证候。其症状有嘴唇干裂,口干咽燥,皮肤枯槁干燥,口渴欲饮,眼窝深陷,小便色黄且短少,大便干燥秘结,舌色发红,脉象细数等
    (1)痰饮:痰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使水液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停聚水泛等原因,使粘稠的水液停滞在体内,而引起的病证。其症状有头晕眼花,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欲缺乏,咳喘、咳痰、喉中痰鸣,手足麻木,半身不遂,神志癫狂,皮下结节,痰核、喉中似有异物,苔呈黄腻或白腻状,脉滑。
    (2)饮证:是指由于外邪入侵,饮食不慎等原因,使脏腑功能衰退,从而使清稀的水饮停留在体内,而引发的病证。饮证又可分为三种:饮停于肺证、饮停肠胃证和饮停胸胁证
    饮停于肺证有胸闷气短、心慌、双足水肿、气喘、咳嗽、痰液较多且色白清稀,喉中痰鸣,只能倚息而不能平卧,舌淡、苔白而滑等
    饮停肠胃证的症状有头晕眼花、呕吐清水、腹胀胀满、肠胃中有水声,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象沉滑等
    饮停胸胁证的症状有呼吸气短,头晕眼花,胸胀胸闷且疼痛,而且呼吸、咳喘及身体转侧时疼痛加剧。
    (2)水肿:是指由于水液停聚体内,而引起面部、胸腹、手足甚至全身水肿证候。水肿又可分为阳水和阴水。
     ①阳水:是指由于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注等原因,引起的实、热性质的水肿。其症状表现为头面先水肿,然后全身水肿,来势迅猛,皮肤薄且光亮,小便短赤,恶风恶寒,全身发热,舌红或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浮数的风水搏证;或表现为全身困倦,身体沉重,小便短小、胸闷、恶心欲吐,食欲减少,舌苔白腻,脉沉的湿邪困脾证。
     ②阴水:是指由于久病体弱,过于劳倦,房事过度等原因,,引起的水肿。其症状为面色发白,全身尤其是双腿水肿,腹胀腹闷,食欲缺乏,身体困倦,精神疲惫,小便短赤,大便不成形,舌淡而苔白滑,脉沉。病情严重的还会出现脸色发灰,全身怕冷,手诊发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而苔白滑,脉象沉迟无力等症状。

六、五脏不足及内容
    五脏辩证,是指将通过四诊收集到的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结合五脏生理功能和病变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发生病变的脏器部位、发白原因、病变性质及正邪盛衰情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的一种辩证方法。五脏辩证和六腑辩证是整个辩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辩证的基本方法。
    具体的来说,五脏是指心脏、肝脏、脾脏、肾脏五个脏器,因此,五脏辩证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病辨证、肝病辩证、脾病辨证、肺病辩证和肾病辩证。
    1、心病辩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是指由于久病不愈,年老、体弱等原因,引起心气不足,全身无力,精神疲倦,且以上症状活动后会加剧;心气虚还会出现自汗,面色发白、、舌淡、舌苔发白,脉象虚弱或数而无力,也有可能出现结脉或代脉等症状;心阳虚还会出现心痛、面色发白或晦暗,周身畏寒,手足发冷,舌淡且胖、苔白而滑,脉象微细等症状;心阳暴脱开可伴有呼吸细微,手足冰凉,面色苍白,嘴唇发青发紫,忽然全身冷汗,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2)心血虚、心阴虚。是指由于久病不愈,过于劳心,情绪郁结,失血过量,脾虚、肝肾亏虚或热病后期等,使心血不足,心阴受损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为失眠、多梦、心慌;心血虚还伴有面色发白或发黄,嘴唇、舌头、指趾甲发淡发白、健忘、头晕,脉象微弱无力等症状;心阴虚还伴有颧骨发红,盗汗,烦躁,五心烦热,下午时全身潮热,舌色发红,舌上少津,脉细数等症状
    此为,心病辩证还有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痰火忧心等
    2、肝病辩证
    (1)肝血虚、肝阴虚。是指由于久病不愈,失血过多,脾胃虚弱,情志郁结等,使肝脏血液不足,阴液亏少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头晕眼花 ,耳鸣,低视力甚至夜盲等。肝血虚还伴有多梦,视力减退,脸色发白且无光,指甲发暗无光,舌色发淡,舌苔发白,脉细,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全身麻木,关节运动不便,手足颤动,肌肉抽搐跳动,女子还伴有月经颜色变淡,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肝阴虚还伴有耳鸣如蝉叫,口渴咽干,双眼干涩,面部烘热或面颧红,盗汗,潮热,五心烦热,手足颤动加剧,胁肋隐有火烧一般的疼痛,舌色发红,舌上少津,脉象细数且弦
    (2)肝气郁结。是指由于精神突然遭到刺激,情志郁结等,使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异常,肝气郁滞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为胸或小腹部胀闷,且有窜痛,喜太息,情绪压抑,容易发怒,咽喉部感到有异物,脖子上也出现囊状瘤子(即甲状腺肿大)或瘕块,舌苔白且薄,脉弦,有的也呈涩脉;女子还会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甚至闭经等,且病情还会随着情绪起伏而发生变化。
    此外、肝病辩证还有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寒凝肝脉等。
    3、脾病辨证
    (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是指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倦,久病不愈或肾阳虚等,使脾气亏少或下陷,甚至不能统摄血液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脸色发黄或发白,精神疲惫,身体乏倦,呼吸气少,懒于说话,食欲缺乏,腹部发胀,且进食后胀感加剧,大便稀薄不成形,舌色发淡,舌苔发白等。脾气虚还伴有身体消瘦或水肿,脉象缓弱等症状;脾阳虚还伴有手足发冷,口淡不渴,身体困重或水肿,小便短少,女子白带量多且色白清稀,舌淡发胖或上有齿痕,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无力等症状;脾虚气陷还伴有腹部如有重物般坠胀,常有便意,肛门重坠甚至脱肛,子宫下垂,小便混浊,脉象虚弱等症状;脾不统血还伴有鼻出血,牙齿出血,肌肉出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女子还常月经量过多,甚至崩漏等症状,脉象细弱无力。
    (2)寒湿困脾:甚至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气候阴雨,居处较为潮湿,淋雨,淌水等,使脾内寒湿内盛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主要有腹胀、腹痛、全身困重或水肿,面色发暗发黄,全身及五官发黄,食欲不佳,口淡缺不感到口渴,恶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不成形,舌淡发胖,苔呈白腻状,脉象沉迟无力或缓弱。
    此外,脾病辨证还有湿热蕴脾证
    4、肺病辨证
    (1)肺气虚:是指由于久咳不愈或脾虚,使肺的功能降低而表现出的证候。其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精神疲倦,咳嗽气短,声音低微,痰清且稀,怕风,自汗,容易患上感冒,脸色发白,舌色发淡,舌苔发白,脉象虚弱
    (2)肺阴虚。是指由于久咳不愈、痨虫伤肺,燥热侵肺或热病后期等,使肺津减少、肺生虚热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身形消瘦、颧红、盗汗、声音嘶哑、口渴咽燥、干咳无痰或少痰,且痰质黏稠,难以咳出,甚至咳出血痰,五心烦热,下午时身体潮热,舌色发红,舌上少津,脉象细数等。
    此外,肺病辩证还有风寒犯肺,风热犯肺,寒邪客肺,痰湿阻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等。
    5、肾病辩证
    (1)肾阳虚。是指由于久病不愈,年老肾虚,身体虚弱,房事过度等,使肾脏阳气虚弱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头晕眼花,全身无力,精神疲倦,脸色发白或发黑,腰膝酸软且发冷,全身发冷,尤其是腿部冰凉,舌色较淡,舌苔发白,脉象沉细虚弱。此外,有的患者还伴有半夜腹泻不停,便中带有食物残渣症状;有的伴有小便清长且次数频繁,夜尿频多等症状,腹不胀满,咳喘心慌等症状;男子还会出现精冷、阳痿、早泄症状;女子则伴有性欲下降,子宫发寒甚至不孕症状。
    (2)肾阴虚。是指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不愈,饮食过温过燥,房事过度等。使肾脏阴液亏少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头晕眼花,牙齿松动,头发脱落,健忘,失眠,盗汗,潮红,小便发黄,大便干燥,身形消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颧红,舌色发红,舌上津少,舌苔较少甚至没有舌苔,脉象细数等。男子还伴有遗精、早泄症状,女子则伴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或是崩漏症状。
    此外,肾病辩证还有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等。

七、六腑辩证及内容
    六腑辩证,是根据六腑的生理功能,病变特点,来分析疾病的证候,从而判断病变部位,病变原因、病变性质等的一种辩证方法。由于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表里关系,所以,通常都将六腑辩证归纳在五脏辩证中阐述,本书单列一节。
    具体来说,六腑是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等六个脏器,
    1、小肠病辨证  
     主要是小肠实热证。小肠实热,是指由于心热下移,使里热炽盛于小肠之内,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口渴,心烦,失眠不寐,口舌生疮,尿道如火烧般的疼痛,小便涩且赤,甚至尿中带血,舌色发红,舌苔发黄,脉数等
    2、大肠辩证
    (1)大肠湿热。是指由于饮食不洁或外感邪气,使肠道受到湿热之邪的侵袭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腹痛、腹泻且有脓血泻出,里急后重;或腹泻暴下,泻出物秽臭发黄,舌色发红,苔呈黄腻状,脉象滑数,有的也呈濡数。此外,有的还伴有口渴欲饮,肛门灼热,小便短少且发赤等症状;有的还伴有发热怕冷,或发热不冷等症状。
    (2)大肠津亏。是指由于久病不愈,身体虚弱,热病后期,大量失血等,使大肠内津液亏少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口渴咽干,大便干燥秘结,不易排出,进场三五天甚至更多天才大便一次,舌色发红,且舌上津少,脉象细涩等;有的患者还伴有头晕,口臭等症状。
    此外,大便病辨证还有虫积肠道,肠热腑实,大肠虚寒等证候
    3、胆病辨证    主要是胆郁痰扰证。胆郁痰扰,是指由于情绪郁结,使痰热扰乱心胆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头晕,眼花,耳鸣,口苦,呕吐,胸胁闷胀,心慌,失眠,多梦,且睡不安稳,容易惊醒,烦躁,胆怯,易受惊吓,喜太息,舌色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4、胃病辨证
    (1)胃阴虚。是指由于胃病长久不愈,过食辛辣,热病后期,情绪郁结等原因,使胃内阴液亏少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口干咽燥,胃部隐痛有灼痛,虽感饥饿却食欲缺乏,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秘结,舌色发红,其上少苔或无苔,口中津少,脉象细数;有的患者则出现呃逆干呕,胃脘不适等症状
    (2)胃寒。 是指由于过食生冷,脘腹受凉,过度劳倦后又遭寒邪入侵等,使胃内阴寒凝滞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口淡无味,但不感口渴,胃部剧烈冷痛,且遇暖后疼痛减轻,遇冷时疼痛加重,恶心、呕吐、且吐出后疼痛减轻,舌色发淡,舌苔白滑,脉迟,有的也呈脉弦;此外,有的患者还伴有口泛清水,胃内有水声等症状;有的则伴有饭后疼痛略减,全身乏力,精神疲倦,手足发凉等症状
    此外,胃病辨证还有胃热,食滞胃脘,血瘀胃脘等证候
    5、膀胱病辨证    主要是膀胱湿热证。膀胱湿热,是指由于饮食不当或外感湿热之邪,使膀胱内湿热郁结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小腹发闷发胀,尿道火烧般疼痛,尿频尿急且黄短少,舌色发红,苔呈黄腻状,脉象滑数等;有的患者还伴有尿中带血,或尿中含有砂石,或出现发热,腰部胀痛等症状
    6、三焦病辨证    三焦病辨证主要是针对外感温热病,由于此类辨证涉及到一些经络辩证的内容,故将在经络辩证中详细阐述。

八、脏腑兼病辨证及内容
    1、心肾不交
    是指由于久病,清稀郁结,思虑过多,房事过度,外感热病等,使心肾出现阴虚阳亢,水火既济失调的证候。其症状有头晕,耳鸣,口干,咽燥,健忘,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腰酸,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盗汗,潮热,或腰膝酸软发冷等症状。
    2、心肺气虚
    是指由于先天不足,久咳不愈,年高体弱,过度劳累等使心肺同时气虚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咳嗽、哮喘,呼吸气短,胸闷,心慌,且活动后以上症状加重,头晕。自汗,面色发白,痰质清稀,语声低微,全身无力,精神疲倦,舌色发淡,舌苔发白,脉象沉弱,有的也可见结带脉
    3、心脾两虚
    是指由于久病不愈,饮食不当,思虑过度,慢性出血等,使心血减少,脾气亏虚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脸色发黄或发白,嘴唇发白,指趾甲暗淡无光,头晕,心慌,失眠,多梦,健忘,食欲缺乏,全身无力,精神疲倦,腹胀腹泻,便不成形,舌嫩色淡,脉象细弱无力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皮下出血;女子则伴月经色淡,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
    4、肝肾阴虚 
    是指由于久病不愈,情志郁结,房事过度等,使肝肾两脏内阴液亏少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口渴,咽干,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多梦,盗汗,加健忘,胁部疼痛,腰膝酸软,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男子还会出现遗精,女子则伴有月经减少的真正。
    5、肝胃不和
    是指由于寒邪入侵肝胃或情志郁结,使肝、胃两脏功能失调而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呃逆,嗳气,食欲缺乏,喜太息,舌苔薄且发黄或发白,脉象代数,有的也呈弦脉;或是出现头痛,且遇暖后疼痛减轻,遇寒后疼痛加重,呕吐唾沫口水,全身发冷,手足冰凉,舌色发淡,舌苔白且滑,脉象沉弦紧。
    此外,脏腑兼辩证还有心肝阳虚,心肾阴虚,肝火犯肺,肝脾不调,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脾肺气虚,肺肾阴虚等证候九、卫气营血辩证及内容
    卫气营血辩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将外感温热病按照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卫分证、七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从而显示病情的深浅轻重以及传变规律的一种病症方法。
    1、卫分证    是指由于温热病邪入侵体表,使肺卫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外感温热变初期证候。其症状有全身发热,轻微恶寒,舌边尖处发红,脉象浮数等;此外,一般还伴有口干,咳嗽,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
    2、气分证    是指温热病邪内侵脏腑,所表现出的里实热证候。其症状有全身发热,且怕热不怕冷,口渴,小便发赤,舌色发红,舌苔发黄,脉为数象。有的还伴有胸部疼痛,咳嗽哮喘,痰黏稠且黄等症状;有的则伴有心情烦躁,坐卧不安等症状;有的伴有口大渴,心情烦闷,喘气急促舌苔发黄等症状;有的则伴有精神狂乱,谵语,胸部胀满,腹泻浠水等症状
    3、营分证    是指温热病邪入侵营分,并扰乱心神所表现出的重病证候。其症状有全身热烫(且夜晚加重)。口不觉渴,心烦失眠,严重的还会出现神志不清,谵语,皮肤上隐有斑疹,舌色深红,舌上无苔,脉象细数等
    4、血分证    是指温热病邪入侵阴血所表现出的深重证候。其症状有:出现营分证症状,并兼有精神烦躁不安甚至发狂,皮肤上有明显的紫黑色斑疹,并有呕血、鼻出血、便血、尿血等症状,舌色暗红,脉象细数;有的还伴有勃颈发硬,身体抽搐,手足发冷,双目上翻,牙关紧闭,脉象弦数等症状。或是出现身形消瘦,精神疲倦,耳聋,嗜睡,身体持续低热,且傍晚发热,清晨发冷,五心烦热,脉细而虚弱症状。
    5、卫气营血证的转变    卫气营血四证还会发生顺传或逆传的传变。顺传,是指病邪入侵卫分后,再传入气分,然后传人营分,最好传人血分的由表及里,病情逐渐加重的变化过程。逆传,是指病邪入侵卫分后,直接越过气分而传人营分、血分。
十、三焦辩证及内容
    三焦辩证,是指清代吴鞠通依据《黄帝内经》,用上、中、下三焦理论,来对外感温热病进行分析的一种辩证方法
    1、上焦病证    是指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被温热之邪入侵,所表现出的温病初期证候。其症状有咳嗽,口渴或不渴,自汗,全身发热(下午加重),轻微恶寒,舌边尖处发红,脉象浮数,也可呈两寸口独大脉象;有的则出现神志不清,谵语,手足发软,口齿不清。
    2、中焦病证    是指脾胃二经被温热之邪侵袭,所表现出的温病中期证候。其症状有口干口渴,嘴唇开裂,面部发红,身体发热,呼吸气粗,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干燥发黄或发黑,脉象沉涩有力;有的则出现头部发胀,面色淡黄,身体发沉,胸部发闷,身体虚热,小便不利,便秘或腹泻,舌苔呈黄腻状,脉象细且濡数
    3、下焦病证    是指由于肝肾阴经被温热之邪侵袭所表现出的温病末期证候。其症状有口干舌燥,耳聋,面色发红,身体发热,五心烦,精神疲倦,脉象虚大;有的则出现精神疲倦,心慌不安,手诊微颤甚至站立不稳,舌色发红,舌苔较少,脉象虚弱等症状。
    4、三焦病证的传变    三焦病证也可发生顺传或逆传变。顺传,是指病邪入侵上焦后,在侵入中焦,最后进入下焦的由上到下,病情逐渐加重的变化过程。逆传,是指病邪侵入上焦肺经后,直接传人手厥阴心包经。
 
十一、中医其他诊断方法
(一)经络辩证
    经络辩证,是指依据人体经络学说来分析病情,从而确定发生病变的经络、脏腑极其病因、病性、病机的一种辩证方法。经络辩证包括十二经络辩证和奇经八脉辩证
    1、十二经络辩证    是指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极其所属脏腑发生的病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手少阴心经病证。其症状有口渴咽干,双眼发黄,上肢疼痛,手心发热发痛,胁肋疼痛,心前区疼痛等
    (2)手太阴肺经病证。其症状有胸胀胸闷,肺部发胀,咳喘自汗,呼吸气短,肩背疼痛或发寒,肩膀、肩颈及手臂内侧疼痛等
    (3)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其症状有面色发红,双眼发黄,胸胁胀满,腋下发肿,手足抽搐,手心发热,心颈心痛,心慌不安等。
    (4)手少阳三焦经病证。其症状有耳聋。脸颊疼痛,双眼及眼眶疼痛,咽喉肿痛,耳后,肩膀,手臂等都发痛,胸胁发痛,手指活动不便,全身出汗等
    (5)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其病症有双眼发黄,耳聋、、脸颊发肿,下颌肿痛,头颈部转动不便,肩部僵硬,脖子,肩膀及手臂疼痛等
    (6)手阳明大肠经病证。其症状有口渴口干,双眼发黄,鼻塞,鼻出血,牙齿疼痛,喉咙疼痛,脖颈发肿,手臂外侧疼痛,手指活动不便等。
    (7)足少阴肾经病证。其症状有脸色暗黑,口热口渴,舌燥咽干,咽喉肿痛,痰中带血,呼吸不畅,严重气喘,背部。臀部疼痛,心烦心痛,时常心慌恐惧,全身无力,倦怠嗜睡,足心发热发痛等。
    (8)足太阴脾经病证。其症状有胃痛,舌头僵硬,消化不良,饭后呕吐,腹胀气滞,腹泻,大便不成形,心烦心痛,身体发沉,下肢肿胀,足趾活动不便,体液代谢失常。
    (9)足厥阴肝经病证。其症状有咽喉发干,胸部胀满,呃逆呕吐,腰痛且俯仰困难,小便失常等;女子还可伴有小腹发肿症状。
    (10)足少阳胆经病证。其症状有脸色晦暗,全身皮肤暗淡无光,口苦,喜欢叹息,头部,下颌,胸胁等处疼痛等,身体翻转困难,肩颈肿痛,腋下发肿,全身关节疼痛,足趾活动不便等
    (11)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其症状有头痛、背痛、鼻塞、双目外凸,脖颈发硬,腰部剧烈疼痛,身体时寒时热,下肢关节发硬,足趾活动不便等
    (12)足阳明胃经病证。其症状有全身发热,嘴歪,牙痛,鼻塞,鼻出血,咽喉疼痛,脖颈发肿,膝盖肿痛,下肢疼痛,足趾活动不便等。
    2、奇经八脉病证    奇经八脉,是指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等八条经脉。这八脉不仅联系十二经脉,而且调节着人体全身的气血阴阳,因此极为重要。八脉之中,任脉总管全身之阴,督脉总管全身之阳,因此最为重要
    任脉的病证主要有:男子出现腹股沟凸起或阴囊肿大症状;女子出现带下及小腹内有结块等症状。督脉病证的主要症状有头晕或背部发硬等。此外,本类病证还有冲脉病证、带脉病证、阳维阴维病证,阳跷阴跷病证等
(二)六经辩证主要
    1、太阳病证    主要包括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袭体表,所表现出的初起伤寒病证候,又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加重后,病邪内犯膀胱,所表现出的证候,又可分为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太阳经脉被风邪侵袭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头痛、怕风,全身发热,自汗,脉象浮缓等,有的还会出现干呕、鼻鸣等症状
    太阳伤寒证,是指太阳经脉被寒邪侵袭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头痛、脖颈头痛,全身疼痛,发热,怕冷,无汗,呼吸气喘,脉象浮紧等
    太阳蓄水证,是指病邪侵犯膀胱,使水液停积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发热,怕冷,口渴,且饮水后口渴不能缓解,或喝水后即呕吐,小腹胀满,小便失常,脉为浮象,有的也呈数脉
    太阳蓄血证,是指由于热邪入侵,使小腹内血瘀淤积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精神错乱,健忘发狂,小腹胀满,小便赤黄,大便发黑,脉象沉涩,有的也呈沉结脉
    2、阳明病证    主要包括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是指热邪弥漫全身,并充满阳明经,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脸色发红,全身高热,大汗淋漓,大渴,呼吸气粗,心烦不安,舌苔干燥发黄,脉象洪大等
    阳明腑证,是指热邪充斥于阳明经之内,并内侵肠道,使肠内干燥秘结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手心足心出汗,腹胀腹痛,且不能触摸,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午后身体发热,甚至失眠不睡,精神失常,舌苔较厚且干燥发黄,有的舌苔还会出现凸起的红点,严重的还会出现舌苔发黑且干燥开裂症状,脉象沉实,也可呈滑数脉。
    3、少阳病证    是指病邪侵犯少阳胆腑所表现出的证候。其症状有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部胀满,心烦,呕吐,食欲不佳,身体时寒时热,脉为弦象等
    4、太阴病证    是指由于脾阳亏虚,内生寒湿,所表现出的虚寒证候。其症状有腹部胀满,有时腹痛,手足不暖,消化不良,呕吐且不感口渴,舌苔呈白腻状,脉象沉缓无力等
    5、少阴病证    主要包括少阴热化证和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是指由于阳亢阴虚,而使少阴产生虚热的证候。其症状有口干咽燥,心中烦躁,失眠不睡,舌尖发红,脉象细数等。
    少阴寒化证,是指由于少阴阳气亏虚,而使少阴产生虚寒的证候。其症状有手足冰凉,畏寒,食少呕吐,便中带有食物残渣,嗜睡,脉象微细;有的则出现脸色发红,身体发热,不惧寒冷,脉象微弱无力等症状
    6、厥阴病证    是指由于风寒之邪厥阴,少阴病加重后传入厥阴或少阳病误治后转入厥阴等原因,引起厥阴出现寒热交错,阴阳对立的一种证候。其症状有胸闷气堵,胸口疼痛发热,口渴且饮水后不能缓解,饥饿胆没有食欲,进食后即口吐蛔虫等症状
    7、六经辩证转变    六经发生病变时,往往会互相影响,从而发生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等传变。传经,是指病邪有外向里逐渐传播,并从某一经的病证转化为另一经的病证。直中,是指病邪不从三阳经开始传入,而直接入侵三阴经。合病,是指两经到三经同时发生病变。并病,是指一经病证还没治愈,别的经又出现病证。
 
十二、中医诊断学发作简史
    在我国历史上,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公元前5世纪,著名的医学界扁鹊就非常擅长于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后代的医学家更是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从不同的方面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就以各个时期的医学经典著作作为代表,予以简述
(一)秦汉时期
    1、《黄帝内经》  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它奠定了中医四诊学说和辩证论治的基础。该书认为,在诊断疾病时,应使用四诊的方法,并结合气候、水土、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性情爱好等致病的内外原因,对病情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的诊断结论。
    2、“诊籍”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就创造了对病人的姓名、居住地址,疾病症状,治疗方药等内容进行详细记载的诊籍,来作为复诊时的参考,这可用说是历史上最早的病历
    3、《伤寒杂病论》  公元前3世纪初,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诊疗经验,用六经论伤寒,脏腑轮杂病,充实了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
    4、《中藏经》  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总结了他历年的诊病经验,对证、脉、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脉经》  西晋时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脉学大成。该书在具体阐述脉理的同时,结合伤寒、热病、杂病以及妇儿疾病的脉证,对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脉学理论在公元562年传到日本、朝鲜,公元17世纪是,脉经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
    2、《肘后备急方》  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不仅从发病特点和具体症状上对麻风、天花等传染病进行诊断,还对疾病学进行了相应的分类
    3、《刘娟子鬼遗方》   公元5世纪,南齐龚庆宣在《刘娟子鬼遗方》中,明确论述了对痈、疽、疥、疖的诊断
(三)隋唐时期
    1、《诸病源侯论》   公元610年,隋代巢元芳等所著的《诸病源侯论》分67门,1720论,对内科及其他各科疾病的证候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原与证候诊断的专著,对后世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对诊断原理和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