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辨证方法简析

  伤寒论之辨证方法简析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巨著,是中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书中张仲景依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同时结合临床实践而形成了中医历史上第一个辨证体系:六经辨证,由此辨证论治便拉开了帷幕。另纵观《伤寒论》全书,无处不体现着后世诸多其它辨证体系的思想和实质。
  六经辨证特点
  六经辨证思想源出于《黄帝内经》81篇医论中。仲景在全面认识外感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同时继承《内经》中的六经辨证仍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的思想,创立了以六经为纲领的辨证论治体系。它有着整体性、循环性、有序动态性特点。
  《伤寒论》中六经是以脏腑经络为结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气化为功能而构成的六经生理系统,它代表了脏腑、经络间的阴阳、气血、水火、营卫等诸多方面的正常生理活动,其结构、物质、功能三位一体,构成了六经的整体性。另外从目前的病理角度来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反映了六经辨证是有六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病理演变过程则是六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体现。这样六个部分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构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中医的形成过程中一直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中也有着哲学观点的体现,按照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循环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的,这种循环在六经辨证中具有普遍性。例如:在六经的每一病证中都有变正、本证、逆证等不同的症候,他们都是疾病循环发展的具体体现。
六经体系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人体阴阳两气的消长盛衰具有有序性;六经疾病发展变化、发展阶段具有有序性;六经病的传变的有序性这三个方面。六经病的传变一般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的顺序。当然也有直中和越经传变的存在,需要加以区分和辨别。
在《伤寒论》中可以看出,六经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这是与有序性相对而言,如上文所说越经传、直中、表里传等传变形式。仲景所认识的六经病的动态性,及制定的相应治疗法则,成为了指导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
  《伤寒论》一书是在阴阳学说影响下所撰著的,在《伤寒论》全书中处处可见阴阳学说的烙印。六经辨证方法继承了《内经》中对阴阳的重视,辨证时首辨阴阳。《伤寒论》第9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本条指出了阳证与阴证的辨证要点,凡是证见“发热”者,便属于阳证,而只是恶寒不发热者,便属于阴证。但是《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不仅是一种辨证方法,而是已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辨证论治体系,综合了邪正阴阳、表里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等内容,有机结合成体系。也就是说,除上文所述六经辨证本是一完备的辨证体系外,同时也蕴含了后世诸多辨证体系的辨证方法,可以说是辨证论证的鼻祖,也是后世辨证论治体系思想丰富发展的的源泉所在。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
  伤寒论中六经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太阳经是机体藩篱;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阳明病是太阳病或者少阳病的进一步发展,病邪入里侵袭阳明;太阴病则是疾病像更深一层次的发展,为脾胃虚寒证;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多变现为全身性的虚寒证;厥阴是三阴之尽,是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由此可见,三阳病比较浅轻,多表现为表、热、实证;而三阴病相对较为深重,多表现为里、虚、寒证。
  前文说到伤寒论中辨证首辨阴阳,此为总纲,先判阴阳后,再判定其属于三阳经中的哪一经病,或是三阴经中的哪一经病。其次,《伤寒论》之六经,三阳三阴互为表里,太阳为少阴之表,少阴为太阳之里; 阳明为太阴之表,太阴为阳明之里;少阳为厥阴之表,厥阴为少阳之里。总体上看,三阳是三阴之表,故三阳病变应皆属于表证的范畴,而三阴病变则应皆属于里证的范畴。关于表里辨证的思想在《伤寒论》中的具体体现,最明显之处在于和解少阳治疗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证,仲景在此处将表里辨证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并指出表里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仲景从不同病证在治法的方面也提到了表里之别,如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此句可以看出仲景对于表里证的辨别已经非常重视。仲景的《伤寒论》被视为外感病的治疗宝典,书中寒热证的出现最为频繁,书中三阳病多热,三阴病多寒。三阳病,阳邪偏盛,邪正相争,病势亢奋,多见发热征象;三阴病,较三阳病而偏重,正气虚衰,阴邪偏盛,病史较弱而多见无热恶寒征象。具体辨寒热如第11条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衣被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此条文中,前者为内真寒而外假热,后者为内真热而外假寒,这里便体现出仲景在辨证过程中,必须透过表象而辨清寒热本质的寒热辨证思想。
  虚实辨证可以用来辨别疾病中邪正盛衰,辨虚实是确定扶正与祛邪治疗原则的关键,如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此条文亦为仲景虚实辨证的思想的体现。
  由前可以看出《伤寒论》在完备的六经辨证体系之外,蕴藏了后世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的八纲辨证,虽为明确提及,但在整书中无处不在,为后世八纲辨证的明确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互相交溶,共同用于外感热病。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用于急性热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是温病学用于急性热病的辨证方法。
  《伤寒论》中有部分关于卫气营血的内容,也有关于三焦的内容,而《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中也采用六经辨证的内容。伤寒与温病其在命名时,前者是从感邪的角度,而后者是从病症的角度进行命名,都是对热性病的认识。不管是六经辨证或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其共性都是依据邪气和正气的不同反应来判断疾病所处的时段,应该统一起来,辨治急性热病。三焦辨证亦是在六经辨证定位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六经辨证的定三焦之位已初具规模。《伤寒论》已言及三焦之证,吴瑭则将温病的证候归纳于三焦之中,仲景的伤寒三焦定位为温病三焦定位,确立了三焦辨证的系统理论,发展成为治疗温病的三焦经辨证。
  综上,仲景的《伤寒论》为辨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被称为“方书之主”的同时也是辨证体系发展的鼻祖,在辨证体系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匹敌的重要地位,后世诸多医家在此的前提下做出了进一步的发挥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时至今日《伤寒论》仍有许多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剖析和挖掘。
[参考文献]
[1]武冰,郝万山.《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12月 第12期 第30卷
[2]柴瑞震.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中医药通报经典研究
[3]杨成林,周语平,刘光炜. 《伤寒论》与八纲辨证论治思想  光明中医,2010年 6月第25卷第6期
[4]梁华龙,田瑞曼.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 河南中医学院学,2003年3月第2期
[5]张景明,陈震霖. 《全注全译伤寒论》 2010年4月第一版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