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 》脉法摘要


脉.jpg

 
 浮沉
浮沉者,阴阳之性也。
 
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心肺之脉俱浮,浮而散大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脾居阴阳之中。
 
阳盛则寸浮,阴盛则尺沉,阴盛于里,阳盛于表。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阴阳。浮沉之中,有虚实焉。阳乘阴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阴乘阳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浮之损(迟极为损)小,沉之实大,是阳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阳虚于里而实于表也。
    
迟数
迟数者,阴阳之气也。
 
数者,府也。迟者,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藏阴而府阳,数则阳盛而为府,迟则阴盛而为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呼吸定息,脉五动,气之常也。过则为数,减则为迟。数之极,则为至,迟之极,则为损。
 
迟不尽寒,而数不尽热。
 
迟缓者,趺阳寸口之常脉,未可以为寒也。趺阳脉迟缓,胃气也。寸口脉缓迟,阴阳相抱也。阳明之阳虚,未可以为热也。脉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发汗阳微,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
 
至之脉也。损之脉也。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虚劳之家,最忌此脉。
       
 
滑涩
滑涩者,阴阳之体也。
 
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气,阳也,而含阴;血,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
 
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
 
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
 
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
 
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
 
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大小(洪细)
大小者,阴阳之象也。
 
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大为阳而小为阴。
 
寸大而尺小者,气之常也。寸过于大则上热,尺过于小则下寒。
 
有大不可以为阳盛,而小不可以为阴盛者。
 
仲景脉法:脉弦而大,弦为减,大为芤,减为寒,芤为虚,寒虚相抟,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盖阳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行其疏泄,此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之原。庸工以为阴虚,投以滋润,土败则命殒。是大不可以为阳盛也。
 
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盖邪退而正复则脉微,是小不可以为阴盛也。
 
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
 
阳泄则上热而下寒,阳藏则上清而下温。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阳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故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小脉未可以扶阳,大脉未可以助阴,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
 
     
长短
长短者,阴阳之形也。
长为阳而短为阴。阳升于木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阴降于金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也。
 
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阴进则脉短,阳长则脉长,故长则气治,而短则气病。
 
然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矣。木者,中气之贼,百病之长。
以木性发达,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气之不达,生意盘郁,而克脾胃,是以气愈郁而脉愈长。木郁则协水以贼土,合火而刑金,故但显肝脉之长,而不形肺脉之短。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盖木气之所以能达者,水土温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湿,生意不遂,则木愈郁而气愈盛,所以肝病则脉长也。
 
 
缓紧
缓紧者,阴阳之情也。
缓为阳而紧为阴。
 
缓者,戊土之气也。趺阳脉迟缓,胃气如经也。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灵枢·五癃津液》: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也。
 
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寸口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气而不至于温热,含金水之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是以缓也。
 
然伤寒阳明之脉,必实大而兼缓也。
 
紧者,寒水之气也。以水为冬气,是以紧也。
仲景脉法: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此内寒之紧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此外寒之紧也。
 
紧则痛生。
 
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是外寒之痛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是内寒之痛也。
 
然则伤寒少阴之脉,必微细而兼紧也。以阳性发泄而阴性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也,藏而不发,所以紧也。
 
       
石芤
石芤者,阴阳之虚也。
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盖坎中之阳,生气之原也,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芤者,血虚而不守也。阴体实而阳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芤也。
 
仲景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盖离中之阴,收气之原也,阴根上断,阳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血,阴也,而生于阳,阳升则化火,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阴而泄阳。盖芤则营阴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促结
促结者,阴阳之盛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阴阳之性,实则虚而虚则实。实而虚者,清空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阳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阴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以阳性轻清而阴性重浊,故促结之象异焉。
 
惊悸之家,脉多促结,以其阴阳之不济也。
 
阳旺于木火,阴盛于金水。阳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是以结也;阴虚而生悸者,金水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脉法: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此脏腑之结也。盖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脏腑经络,本为一气,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弦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阴气之旺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四难:牢而长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弦劳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无濡弱,则肝病矣。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木,愈郁愈盛。
 
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弦为里湿,支饮阻卫阳,木气抑遏。“支饮急弦”。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阴,则木气郁迫而为牢。“寒则牢坚”。
弦亦为寒。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
弦亦为痛。《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
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人无胃气曰逆。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病肝脉来,如循长竿,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脉也。肝死。
 
 
濡弱
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
濡弱者,阳气之衰也。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软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
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端直以长者=弦牢。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赖土气达之,土赖木气升之。春风鼓荡,闭蛰起而百物生,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乙木之生意,即脾阳左旋而上发者也。生意濡弱,土木之气不能升达,肝脾俱病。
 
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
 
《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肝脾者,营血之原也。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血亡则热发也。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虚而阳败也。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太过侮人,不及人侮。
 
散伏
散伏者,阴阳之阖辟也。
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
阴性聚而阳性散,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散。聚散之权,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
 
散者,气泄而不藏也。散而不聚,则心病矣。
脉法: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脉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脉一形,则气血之脱亡在近,精神之飞走不远。
 
散见于寸,犹可挽也,散见于尺,无可医矣。
 
伏者,气郁而不发也。伏而不起,则肾病矣。
 
凡积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
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
《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
 
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
 
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
 
 
动代
动代者,阴阳之起止也。
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
脉法: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关上数脉,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关者,中气之变现,阴阳之枢机。阴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
 
阳胜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阴而汗出;阴胜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
 
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甲木不降,乃为惊;乙木不升,乃为痛。甲乙横逆,土气败矣。
 
代者,断续而不联也。
 
《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与之短期。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
 
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藏之气。一藏无气,则脉必代矣。
 
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
 
此代与脾脉代之代不同。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也。此为病脉。
 
来源:四圣心源》脉法摘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01/19/4923133_349210017.shtml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