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的中藥經典著作。又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
    撰者託名神農(中國遠古傳說中嘗百草鑑定藥物的人物)。最先著錄於梁代阮孝緒《七錄》,成書年代有先秦、兩漢、六朝諸說。現一般認為其主體約形成於西漢,又經東漢醫藥學家修潤增補。梁代陶弘景曾予整理。原書唐初已散失,現存者多為明末以後的輯佚本。佚文主要來自《證類本草》等藥書,少量輯自《太平禦覽》等非醫藥書。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本草,在此以前如詩經、山海經,雖亦有關於藥物的記載,但都不是藥學專書,但由於年代久遠,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及著作時期,到目前為止,尚無定論。所稱神農的名字,是後人的所假託。
    全書分三(或四)卷,載藥 365 種(植物藥 252 種,動物藥 67 種、礦物藥 46 種)。序例(或序錄)或成一卷,即總論,歸納為 13 條藥學理論原則。

    先將藥物分為三類,上品 120 種為君,無毒,主養命,可久服;中品 120 種為臣,主養性,無毒或有毒,多為補養兼有攻治疾病之效;下品 125 種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又論述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七情、四氣五味、採收、調劑、用法等。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的精髓。各論三卷,按上、中、下品分別記述藥物的名稱、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別名、生長環境或產地等。其中上品如人參、阿膠、雄黃;中品如鹿茸、紅花、石膏;下品如附子、大黃;書中有 200 多味藥至今常用。本書是中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大總結,被奉為中藥學經典,但因受當時道教思想的影響,書中收入服石、煉丹、修仙等內容。該書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又將礦物藥置於前列,認為雄黃、水銀等劇毒藥為上品,可以久服並保“不老延年"。另外,對藥物的具體產地、採收時月、炮製方法、品種鑑定等很少涉及。

    《本草經》對後世本草學影響很大,《名醫別錄》、《本草經集註》等即以此為基礎發展而成。將藥物以上、中、下三品作為分類法,雖然在《本草經集註》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在明以前許多重要本草中,可常在藥名下註明它的三品分類位置。
    《本草經》今有輯本 14 種,常用且較好者如清代孫星衍、孫馮翼合輯《神農本草經》三卷(1799)、清代顧觀光同名輯本四卷(1844)及今人尚志鈞《神農本草經校點》(1983)等。《神農本草經》的輯佚始於南宋,至明代有盧複輯佚本。

    清代受考據學的直接影響,一些經學家把其餘力用在本草著作上,出現了一股小小的輯佚熱潮,孫星衍、孫馮翼所輯《神農本草經》是各種輯佚本中較突出的一部。孫星衍是清代著名考據學家,孫馮翼是他的學生,仰仗他們淵博的學識、豐富的資料和嚴謹的學風,二孫輯本受到廣泛重視,多次翻刻,影響較大。孫星衍深究經史文字音訓之學,旁及諸子百家,尤精校勘,輯神農本草經。此後顧觀光在《神農本草經》藥物校勘和考証方面下了一定功夫,輯為新的本子,但其編排次序取自《本草綱目》所列《本經》目錄,未為允當。

2 个评论

学中医,当掌握药物药性,否则无法组方配药。
我想学,持续关注中...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