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糖尿病案(白虎加人参汤案)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960 次浏览 • 2019-01-23 17:11 • 来自相关话题

  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的一位教授得了糖尿病,自己用西药治疗,但是老烦躁不安,疲乏无力,出汗,自己没有办法治疗了,想试试中医,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途径找到我的。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是一体的,协和医院是中国西医学的龙头老大,是 ...查看全部
 
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的一位教授得了糖尿病,自己用西药治疗,但是老烦躁不安,疲乏无力,出汗,自己没有办法治疗了,想试试中医,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途径找到我的。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是一体的,协和医院是中国西医学的龙头老大,是中国西医学的最高学府,也是最高医学研究机构,代表着中国西医学的最高水平,所以能在协和医院外科当教授,那西医水平肯定是很高的。他自己查了糖尿病的资料,糖尿病的病人出现烦躁,是因为糖尿病损害了神经系统,西医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所以他十分紧张。他的舌象是舌质红舌苔黄燥;脉象是脉洪大的,重按有空虚之感。辨证为阳明热盛,津气两伤;治疗要用清热益气生津法,方剂选用《伤寒论》中的白虎加人参汤。
 
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山药30克,炙甘草6克,生晒参10克。
 
上方7剂,每天1剂,水煎取1000毫升,分3次温服。
 
1周后,他又来找我,高兴的说,喝了几天中药汤,我已经不难受了,以后我会经常来找你给我开汤喝的。果然,以后他有什么不舒服的就来找我看中医,而且经常让他的病人来找我吃中药。
 
中医对此的认识是,这个病人的证候属于里热炽盛,伤津耗气。里热炽盛,热邪扰乱心神,所以烦躁不安;热盛迫津外泄,所以出汗多;热盛伤气,所以疲乏无力。舌质红和舌苔黄都是里热的征象;舌苔燥是津液损伤的征象;脉象洪大是里热炽盛的征象,重按有空虚的感觉,是在热盛的同时人体的津气已经损伤了。白虎加人参汤也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名方,就是清热益气生津的方子。方中的生石膏性大寒,味甘辛,性大寒可以清热,性寒和味甘配伍可以生津,中医叫“甘寒生津”,辛味可以透发,在清热的同时还可使热邪向外透散,所以生石膏是治疗里热炽盛的主药;知母性寒味苦,质润多汁,和生石膏配伍,可以增强清热的作用;《伤寒论》的原方中用的是粳米,因为现在一般的药房没有粳米,可以用生山药代替,粳米是甘味的,和生石膏、知母的寒性配伍,可以甘寒生津,防止热盛伤津,另一方面,粳米可养胃,防止生石膏、知母的寒凉伤胃气,现在用生山药代替粳米,具有同样的作用;甘草的性味是甘平偏温的,一方面有甘味和生石膏、知母的寒性配伍有甘寒生津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益气,保护脾胃;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可以大补元气,生津。人参最好的地道药材是上党人参,上党即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地区,上党人参因为太名贵,早已被采挖绝迹,现在最好的人参是吉林长白山的野山参,其次是朝鲜的高丽参,野生的人参也都濒临绝迹,现在常用的是人工栽培的人参。一般药房里的人参有生晒参和红参,生晒参是人参采挖以后直接洗净晒干而成,性平和,要取其益气生津的作用的时候用生晒参更好一些,红参是经过蒸制的,外观发红,因为蒸制的原因,性偏温,用于偏寒的病证更好一些。白虎加人参汤,从全方来看,是甘寒为主,略苦、略辛的方,清热为主,兼以益气生津。服了白虎加人参汤以后,里热去除了,没有热邪扰乱心神了,也就不烦躁了;没有热邪迫津外泄了,也就不出汗了;没有热邪损伤正气了,加上人参可以益气生津,所以就不疲乏了。
 
顺便跟大家说说白虎汤这个方名。白虎是什么呢?白虎是西方的神仙,是西方的金神。五行中的金和方位中的西方、季节中的秋季相对应,秋季的气候特征是凉爽、肃杀,所谓的秋风萧瑟,炎热的夏季什么时候才能凉快呢,只能等到秋天。白虎汤所治疗的证候就是里热炽盛,里热炽盛的特征和五行中的火、方位中的南方、季节中的夏季相对应,夏季的炎热需要用秋季的凉爽肃杀来解决,所以治疗里热炽盛的方叫白虎汤。
 
来源:
糖尿病案(白虎加人参汤案)_中医肖相如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bbb6e60100j82q.html

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77 次浏览 • 2017-01-03 17:24 • 来自相关话题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 ...查看全部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襄樊市中医医院就诊。之后吴先生开始打嗝,起初家人以为他着凉了,谁知这打嗝竟然没完没了,平均1分钟有10次之多。接连不断的嗝声让吴先生吃不下饭,只能在短暂的睡眠中消停一阵儿。医疗仪器无从查证这莫名的嗝声从何而来,因吴先生本来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使用止嗝的药物会加重心脏负担。怎样才能止住打嗝,让患者远离痛苦,针灸科主任詹德琦前来会诊。她在患者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位施针以刺,同时辅以艾灸,拔火罐等中医治疗。20分钟后,吴先生的嗝声减少到每10分钟1次。三天的中医针灸治疗后,病房里已经听不到他的嗝声了。
詹主任介绍,频繁打嗝事实上也是一种病,中医称之为呃逆。祖国医学认为,呃逆为饮食不当、情志不舒或吸入冷空气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引发。呃逆也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提示脑干病变受压、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等。针灸治疗呃逆主要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辨证施治,针与灸并用,通过刺激穴位达到宽胸利膈,和胃降逆之功效,且针灸对患者原发疾病没有影响,操作方便,患者也容易接受,无疑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绿色疗法。
詹主任提醒读者:针灸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往往能针到呃止,手到病除。在呃逆停止后,应积极查明并治疗引起呃逆的原发病。
 
源自: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 就医网论坛 就医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6/14/265498_37229344.shtml

刘渡舟医案【五苓散】 - 中医医案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148 次浏览 • 2017-01-03 17:19 • 来自相关话题

魏XX,男,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治法:渗利 ...查看全部
魏XX,男,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治法:渗利水饮之邪。方药;

泽泻24克,白术10克。

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赵明锐《经方发挥》

      五苓散是仲景用以治疗由于气化失常所致的蓄水诸证,以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方中猪苓,据《本草汇言》载:“渗湿气,利 水道,分解阴阳之药也。”又说:“甘淡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泽泻虽然也是淡渗利水之品,但与猪苓有 别。如《本草汇言》说:“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郁,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关于茯苓,有人以动物实验 的结果,其单独利尿作用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健脾作用,所以其药理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方猪苓、泽泻二药同用时利水之力甚强。白术合茯苓以通过健脾的作 用,达到运化水湿的目的。桂枝助阳温中,化气通经,与上药配合以助气化,加强排水利湿机能。如《长沙药解》说:“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达木 也。”由于本方配合的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临床运用颇为广泛,后人对此方评价很高。

      本方综合各家运用范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泻、湿泻、久泻等证,因气化失常引起者。 
2、水肿,因气化失常致水湿潴留所致。 
3、头眩、呕吐,因水饮停滞所引起者。 
4、渴欲饮水,得水则吐,为水逆者。 
5、小便壅闭,因气化失常致膀胱蓄水者。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本方除对上述病证有效外,对以下诸病证效果也很可靠。

一、悬饮 
      悬饮之病是由于人体气化失常而致水湿停留于肋间所造成的疾患。颇似现代医学所论述的“渗出性胸膜炎”。人体正常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肺、脾、 肾三脏的功能,特别是脾阳的温煦尤为重要。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三脏的阳虚,就会使气化失其正常,水液不能循常规排出体外而发生潴留。脾因阳虚而运化失 职,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则水湿停滞而为患。《金匮要略》对本病有如下的描述:“饮后水流于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主要因胸腔大量 积液,压迫肺脏,影响了肺的正常呼吸功能,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得平卧等之证。本证既为三脏阳虚,运化失职所致,而水饮又为阴邪,在治疗方面需温 运脾阳,健脾利水,临床上选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往往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金匮》对此证虽有十枣汤之设,但此方为竣烈逐水剂,适用于气盛邪实者,如稍涉气 血虚衰,恐非所宜。五苓散药性平和,即使用于病久体衰者,也有利无弊。

典型病例: 
      宋XX,女,60岁。患悬饮一个月,胸满、喘促不得卧。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原因待查。用抗菌、利尿等疗法治疗二旬,效 果不显。因鉴于胸腔积水太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给予胸腔抽液,每次约抽500毫升左右,但随抽随生,抽后不过数日即复如前。因见病情危笃,建议转上级 医院诊治,但病家经济困难,兼之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要求服中药治疗。

      初诊时所见:患者年过六旬,面色(白光)白,身形虚羸,端坐呼吸,咳喘频频,心悸汗出,语言低微,数日未进饮食,故未能解大便,小便也 极少,每日约200至300毫升左右,状如浓茶色。右胸呼吸运动消失,叩之浊音。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苔白腻,舌淡红,脉数无力。全身处于衰竭状态。

      综观以上脉证,属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虚中挟实之证。肺脾肾气化不行,则三焦水壅闭不得宣散,蓄而成饮。而饮之为患,上犯胸肺则为悬饮。用五苓散治疗此证健脾利湿,通阳化气,共奏化气行水之功。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桂枝15克,桑皮10克,杏仁10克,木通15克

      服药二剂后,小便大增,一日一夜竟尿3000毫升左右。这是患病以来首次利尿,胸水吸收大半,精神顿增,食欲好转,呼吸渐次平稳。继以原方服用,服五至六剂以后,胸满咳喘诸证若失,精神食欲更有好转,夜间酣睡如常,不咳、不喘。继投以补脾利湿之剂,缓补而收功。

      按:“悬饮”一证在临床上病例颇多,虚实互见。本例属于虚中挟实证,水湿大量停留是其实的一面,另外形体衰弱,脾失健运是其虚的一面。在治 疗时,既要祛邪,还需扶正,若只一味的追求利水,如服十枣汤、控涎丹之类竣剂,必致正气愈伤。如单纯滋补,则又因饮邪不去而困脾,脾运不恢复则水邪不得排 出体外,采用了温补脾阳,利水渗湿之法,扶正祛邪则愈。

二、腹胀 
      腹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证状。其发病原因很多,治疗方法丰富多端。五苓散治疗范围仅限于气化失常,水湿停滞,或者是由于脾失健运之功,使气 机不畅,或是湿浊不化,留滞于中焦所引起的腹部胀满。凡此类型腹胀,一般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肠鸣矢气,午后尤甚,食欲不振,食后胀满更甚,厌饮水,小 便短少,或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天阴下雨尤甚,或下肢有轻微浮肿,脉沉,舌胖,苔腻等。

典型病例: 
      赵xx,男,50岁。患者身体肥胖,每到秋来即感腹胀,到春夏季节即逐渐好转,如此三年。饭后以及阴雨天腹胀的尤为厉害,大便时稀时干,下 肢浮肿,身重乏力,食欲不佳。脉沉数,鲜黄细腻之厚苔布满全舌面,据患者介绍三年来舌苔一直如此。初服一般理气、消满渗湿之药,效果不明显。细思此证,虽 脉数苔黄,但有食欲不佳、便稀、下肢浮肿,身重乏力等证状,显然是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遂投以五苓散加重桂枝白术量,温阳化气渗湿,再加渗利湿 热之薏苡仁、木通。

      茯苓6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薏苡仁60克,木通10克

      连服五剂后,似无明显的效果,但黄腻之舌苔有所好转,从舌尖部开始消退,约退去全舌面的三分之一。照上方原量再服五剂,舌苔继续消退,此时 食欲开始好转,下肢浮肿消失,但腹胀似无明显好转。再服五苓散五剂,黄腻之苔完全消退,已成为正常舌象了,此时腹胀之证,豁然而愈,医者患者皆感到奇妙, 以后概未发作。

      按:本例患者的舌苔,以鲜黄细腻之苔布满全舌面,由于这种舌象就充分表明了此证为水湿内蕴于胃肠,日久化热,所以在治疗上一直用利水渗 湿之五苓散加减治之。连进十余剂后,虽然主证之腹胀无甚好转,但舌苔有了明显的变化,因之仍守前方继续利湿,最后黄腻舌苔全退,腹胀豁然而愈。此病证在治 疗过程中,完全依据舌苔的变化,作为有无效验以及立方用药的标准,也就是说在舌象变化的指示下进行治疗的,终告痊愈。

      舌象在中医的诊断中是占重要地位的,舌象的变化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例患者,就充分显示了观察舌象变化的重要性和准确性。

三、水肿(肾病综合征) 
      水肿病属现代医学肾病综合征者,临床多见,尤其是儿科常见的病证之一,以全身高度浮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三高一低为其 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对水肿病理机制的认识,主要是因脾虚不运和肾阳不足,肺气失其清降之权,因而使三焦气化不行所造成的。其中属肾病综合征者允以脾肾之阳 虚为主要发病因素,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泛滥所导致的疾患。本病的临床表现为水肿明显,伴有一系列的脾虚诸证,如食少便溏,腹胀肠鸣,倦怠乏力,苔白脉虚弱等。

      五苓散治疗本病,对上述类型有一定的效验,但需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在此方的基础上一般可酌加一些健脾、温肾、利水之品,效果方好。

典型病例: 
      秦XX,女,14岁。全身高度浮肿,尿少十余天,曾服利尿剂等未效,因病情渐重而来求治。

      当时的证状:颜面及全身高度浮肿,两眼肿得不能睁开,腹胀如鼓,叩诊有移动性浊音,纳呆,恶心,大便闭,尿量甚少,每日约100至200毫升,下肢重度可凹性浮肿。舌质淡,苔白腻。经作常规化验,内科确诊为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脾肾阳虚水肿,即投五苓散加减。

      茯苓15克,猪苓15,泽泻15克,白术15克,桂枝6克,肉桂6克,苡仁30克,腹皮15克,木通10克

      连服四日后,尿量开始增多,每日十余次,浮肿消退,食欲增加。以后即根据病情好转,利水药逐渐减少,代之以补益之品,前后共服十余剂,诸证消失,各种化验正常而痊愈。

      按:水肿属于现代医学之肾病综合征者,以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者较为多见,一般除水肿证以外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肾虚弱证。在治疗时可以采用 温补脾肾之阳利水渗湿之法,不应图取效于一时而采用峻烈之剂逐水.使脾阴大伤,正气更虚,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由于肺脾肾三脏俱虚,三焦气化不利,攻 后虽然水肿暂时减退,但不久肿势又起,甚至反而增剧。如仍屡屡攻伐,也不能使尿量增加,肿势减退。因而用通阳利水健脾之五苓散再加温肾阳之肉桂、泻肺和胃 行气宽中之腹皮等治之,使脾运健,肾阳复,塞滞通,则不治水而水自利,不消肿而肿自消。

四、水逆 
      水逆之病名,见于《伤寒论◎太阳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此证为临床上常见疾患, 不独伤寒中风有之,诸杂病中也屡见不鲜,其病程可长可短。凡由于脾胃之阳气不足,不能消化水湿,或饮水过多,不能下行,致胃内停水,证见胃中烦,呕吐清 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均以水逆称之。因气化不行,津液不能上布于口中,故烦渴欲饮,但因胃中水邪充斥,不能下行,无再容受之地,水入则被格拒,所以 上逆而吐出。以五苓散为主,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典型病例: 
      郝XX,女,45岁。患心烦呕逆四年之久,伴有纳呆、口干不欲饮水、胃脘烦闷,体倦乏力,每于夜晚十二时左右即大发作。发作时烦闷呃逆,头 晕,心悸,汗出,大喝欲饮,但稍饮即行吐出,呵欠频频,经历二小时之久即自行缓解。屡经多方治疗,未见寸效。身体日渐衰弱,遂来求治,除上述证状外,尚有 小便欠利,下肢微肿,脉沉而弦,舌质红有老苔。以五苓散加陈皮、半夏调治,先后共服十余剂,诸证若失,继服健脾补气之品,以巩固之。

结语 
      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运用范围颇为广泛,所治疗的病证甚多,决不仅限于以上所介绍的几点。此外,如消渴,小便不利,因水邪内停所引起的心下痞满,水湿停于肌表所引起的自汗、盗汗以及风湿疼痛等证,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经验

1 多尿症

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如:王某某,女,73岁,2002年1月8日初诊。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在问诊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良好,余无不适。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桑螵蛸10g,芡实20g,益智仁10g。5剂后,夜尿减为2~3次,又服5剂,夜尿减为1~2次,自觉睡眠大为好转,精神倍增。后改为益气健脾,调理脾胃治疗。

2 遗尿症

遗尿症之患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往往仅有遗尿一症,白日无所苦,看似常人,辨证比较困难。有人从肾虚论治,认为肾主水液,或用收涩之品,但往往效果不佳。陈老认为:年老体弱之人,说肾虚尚有道理,但年轻体壮之人,面色红润,体质甚佳,讲其肾虚于理不通,青少年之遗尿的病机为“气不化水”,膀胱气化功能减弱,而于夜间自遗。治疗取五苓散加减,以助气化,约膀胱,俾气化行,阳气通,中土健,则遗尿自止。

如:罗某某,女,15岁,高安人,2001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遗尿1个月余,家人每于夜间叫醒其排尿,仍时有遗尿,甚为所苦。问诊得知其口不干,不怕冷,小腹不胀,纳食睡眠如常。观其发育良好,体形稍胖,智力正常,小便常规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缓而有力。遂与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石菖蒲10g,远志6g。本方用五苓散加石菖蒲、远志两味,取其温通心阳、宁心开窍之功。服5剂后患者遂告曰,近5日没有遗尿,又服5剂后改为间日1剂,共服20剂,至今未再遗尿。

3 小便不利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用以治疗外感后失治、误治而致小便不利、口渴者,但陈老在运用时认为:无论有无表证,凡符合“气化不利”之病机者均可运用。老师用于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而致小便不利、点滴而下者,认为此种癃闭证,若只从活血化瘀施治,用诸如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类药物,于本病并无稗益,因为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既是病理变化,也是生理的必然,岂能用活血攻破药根治,这也是不符合临床事实的,但从膀胱气化不利,肾虚不能布化来认识小便淋沥不通,是有道理的,因为老年肾衰,气化功能失常,开合失司而小便不利。西医手术是根本治疗办法,但用中药也不失为有效之举,因其有增生之实体,故常用五苓散加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以渐消增生之实体。

如:张某某,男,75岁,以夜尿频(7~8次/夜),点滴而下,前来就诊。b超显示:前列腺肥大伴有慢性炎症。问诊得知小腹有时胀痛,小便点滴,大便1~2天一次,质软,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微弦。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台乌10g,香附10g,牛膝15g。3剂后,小腹胀痛明显减轻,小便能自行排出,尿量增加。又服5剂,小便流畅。

4 尿崩症

尿崩症是西医的病名,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以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西医多用激素或其他抗利尿药物治疗。由于这类病人除饮、多尿多外,并无他症,陈老用五苓散治疗,多能取得很好疗效。

如:寇某某,男,5岁,近两年小便多,饮水多,喝饮与小便交替,饮一便一,夜间亦须喝饮,小溲多次,其他无异常,发育良好。经各大医院确诊为尿崩症,用过尿崩宁之类药物,不能自控。其智力聪颖,舌脉正常,陈老用五苓散加芡实、桑螵蛸。当日服1剂,晚间即能安睡,既未喝水亦未小便,合家欢喜,谓药神奇。共服药30余剂,能完整听一节课,上、下午喝2~3次水,每次约50~60ml,尿1~2次,清长。

5 漏汗

漏汗是指汗出多如水,淋漓不尽。有人报道曾用当归六黄汤治愈,但有的病人并无阴虚内热之象,治疗效果则不佳。陈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五苓散加减,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如:褚某某,女,60岁,自51岁绝经后汗出增多,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多年,未能根治。1999年国庆节前后加重,每天换10多次衣服,自觉恶寒、肢冷,背恶寒尤甚,须穿羽绒衣,盖大棉被,面色(白光)白,四肢清冷而肿胀,大便稀软,小便量减少,口淡,舌胖有齿痕,夜卧难安,脉缓而弱。拟方五苓散加味:白术10g,茯苓20g,猪苓10g,泽泻10g,桂枝10g,生黄芪15g,防风10g。水煎温服,日1剂。小便明显增多,一夜尿5次,汗随尿止,次日感觉全身舒适,肌肤清爽,5剂后,汗出基本停止,全身肿胀感明显减轻,面色较红润,大便成形,守方共服25剂,汗出身暖,精神倍增,临床痊愈。多年痼疾得以治愈。

===========================================================================================
介绍一则五苓散治带状疱疹的日本医案
带状疱疹(译文)
女性二人,均七十岁,其一人人中部出现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人颜面,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掌面,手背部的水泡特大,疼痛剧烈,)左下肢侧面出现水泡样疱疹,非常疼痛,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达38度9,且疱疹有波及漫延之势。我以前读过大冢敬节的著作,书中说,若是遇到带状疱疹,一定要使用五苓散,于是就迅速分别给予二人五苓散颗粒剂,每日10克,七日量。(早晚分二次服)
效果令人惊奇,从服药的当天,后者开始退热,前者第二天开始结痂,疼痛消失,数日后就痊愈了,后者也在三日后完全干燥,疼痛消失,五苓散治疗带状疱疹的奇效令人不可思议。这两个病例都是经皮肤科治疗无效,特别是后者,由于难以阻止病情发展,令专科医生苦恼不已。(摘译自<汉方临床>第28卷第10号)
(按:五苓散治带状疱疹,日文刊物屡有报道,心窃疑焉,后于临床中遇一本病患者,试用五苓散治之,竟获奇效,现录于下,供同道参考。 
患者,刘XX之妻,50余,腰间带状疱疹,局部热痛,伴有高热,用西药治疗数日未效,用五苓散加味治之,处方:泽泻30克 白术15克 云苓15克 猪苓15克 桂枝6克 连翘25克   三剂水煎服。 结果一剂热退,痛减,疹陷。三剂病愈。本方所加连翘一味,是我虑桂枝辛温,且患者体温又高,故加之以制其热。
 
源自:刘渡舟医案【五苓散】 - 中医医案 - 岐黄中医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28/11/265498_35702952.shtml

经典指导临床(失眠腰困、咳而遗尿等)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129 次浏览 • 2017-01-03 16:43 • 来自相关话题

经典指导临床——病案(失眠腰困案) 杨xx   女   42岁   太原市   2005年1月3日就诊 经典理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查看全部
经典指导临床——病案(失眠腰困案)
杨xx   女   42岁   太原市   2005年1月3日就诊
经典理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
病历:十几年来失眠,眼糊,腰困,腰痛,偶头晕以上午为甚,下肢酸困,舌苔白,脉虚大。
辨证思路:失眠十几年,久病及虚,腰困,腰痛的关键是肾虚,腰为肾之府,肾虚精血不足,与《灵枢?营卫生会》“老者……不瞑”机理相似,均为气血不足所致,头晕,眼糊乃气虚,清阳不得上升以濡养诸窍所致,故处以补阴益气煎。
施治主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党参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五味子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
治疗结果:服药3剂后,失眠,眼糊好转,腰困减轻,但仍下肢酸困,舌苔白,脉虚大,根据效不更方,继于上方6剂巩固治疗。


经典指导临床——病案(咳而遗尿案)
宋xx      女       35岁     太原市    2005年1月3日就诊
经典理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
病历:产后两个月来,咳嗽遗尿,久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审其证见面色无华,言语无力,心悸气短,胸满心烦,口干,脉虚而弦滑。
辨证思路:咳而遗尿,首先考虑《素问?咳论》之肾咳,而此患者无“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之肾咳证。《咳论》又曰:“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之三焦咳,又有“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之孤府也。”故三焦咳亦可出现咳而遗尿。《医林绳墨》云:“妇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脉散加归,术,柴,黄芩。”故处以自拟方。
施治主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 ,青皮10克,陈皮10克 ,紫菀10克,黄芩10克。
治疗结果:予上方2剂后症减,6剂愈。
 

经典指导临床——病案(标本病治验案)
张xx   女   65岁   古交市    2005年1月6日就诊
经典理论:“先病而后生逆者,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
病历:一年来两侧少腹疼痛,拘急不适,口干,眼干,口中异味,偶见左胸前悸动,手憋胀,下肢乏力,舌苔白,脉沉弦。
辨证思路:少腹疼痛,拘急不适,首先考虑寒滞肝脉,暖肝煎,单病已一年,又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入血,久病及虚”乃细询之,偶见左胸前悸动,下肢乏力,口干,眼干,此气血不足,脉沉又询得手憋胀,《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先病而后生逆者,治其本”。综合脉症辨为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处以参芪丹鸡黄精汤。
施治主方:党参10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黄精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薄荷3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夜交藤3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
治疗结果:服药3剂,手憋胀减轻,继服3剂,胸前悸动未作,少腹疼痛减轻,宗“效不更方”之意,继服20剂,愈。


经典指导临床——病案(晨起汗出案)
卜xx   男   78岁   山西省   2005年1月6日就诊
经典理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休,五十而复大会。……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灵枢?营卫生会》)“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
病历:晨起醒后汗出,甚至全身大汗淋漓2年。平素喜食辛辣,口干,虽饮水亦不能自救,痰干硬贴于咽部,夜间梦多,下肢轻度浮肿20年,大便干,食欲尚可,舌苔白,舌质红,脉虚大芤。
辨证思路:醒后汗出,思之《灵枢?营卫生会》篇此必阴阳失调所致,因其汗出气虚之证微,又非盗汗之阴虚;喜食辛辣,旧耗其真阴,“气至阳而起”,阴虚不能敛阳,虚阳浮越,阳加于阴,故使汗出;下肢浮肿20余年属久病,晨起汗出2年属新病,先治其新病,《伤寒论》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宜桂枝汤”。故处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以潜虚阳。
施治主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7个、龙骨15克、牡蛎15克。
治疗结果:服药2剂后,汗多大减,5剂后,晨起汗出全无,梦多好转,口干,稍减,但仍需大量饮水。宗仲景肾气丸之意,治其下肢浮肿,小便淋漓量多,口干,口渴,共服肾气丸10剂,愈。 
 
源自:成功典型病历介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5/10/265498_36989028.shtml

【偏方秘方】血瘀如何选择用药?活血化瘀临证经方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246 次浏览 • 2017-01-02 09:42 • 来自相关话题

脸上长斑、来例假有血块都是血瘀的表现,很多心脑血管病吃着阿司匹林等药物,就是为了防止血管堵塞,中医那就叫活血化於,临床上常用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於两张名方,临证有何不同?下面仔细看一看。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 ...查看全部
脸上长斑、来例假有血块都是血瘀的表现,很多心脑血管病吃着阿司匹林等药物,就是为了防止血管堵塞,中医那就叫活血化於,临床上常用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於两张名方,临证有何不同?下面仔细看一看。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个逐瘀汤,活血化瘀法已经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临床上灵活应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两张名方,常被后世医家加减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乍一看,似乎两方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在跟随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高建忠主任抄方中,见他在辨为有瘀血证时,最多用的就是这两张方剂。
最初我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疗瘀血阻滞胞宫或者下焦的疾病,治法为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但在跟诊过程中发现,老师运用此方,上可治疗声带结节,下可治疗子宫肌瘤等病,几乎涵盖了全身的部位,换言之,全身的瘀血都有用桂枝茯苓丸来消除的可能。
而血府逐瘀汤,虽以“血府”定位,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包含了各种杂病,并不局限于胸部。那么问题就来了,临床上两方该如何选取。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共有19条,即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暓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现代医家将其两者治疗作用远远扩大,单单从条文上区分不出两者的异同。如若从两方的药物组成上,以方测证来分析是否可行?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桂枝茯苓丸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健脾益胃,扶助正气,以助消癥之功。
对于血府逐瘀汤的组方思路,王清任并没有提及。后世医家多认为本方是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合而为方,再加入了桔梗、牛膝,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活血化瘀,又引药下行,此二味并用,使气血升降,而达到其治疗效果。
当然,导致瘀血的原因有很多,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寒凝、外伤等,此两方治疗上也多有其局限性。值得一提的是,膈下逐瘀汤与桂枝茯苓丸中均有桃仁、牡丹皮、赤芍。可否理解为膈下逐瘀汤是桂枝茯苓丸中,去茯苓渗湿之功,仿桂枝温通行滞作用而改为香附、乌药,加强活血作用加元胡、五灵脂、红花、川芎,加当归养血活血,加枳壳行气止痛。且在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第一条便是“积块”。与桂枝茯苓丸条文中的“癥”颇有几分相似。王清任在创立各种逐瘀汤时,是否也借鉴了桂枝茯苓丸?我想应该是有的吧。
临床辨证为有瘀血时,可以根据其瘀血产生的原因,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也可直接引用王清任的各种逐瘀汤。可能王清任在针对治疗瘀血方面疾病,比古人更上一个台阶。
总的来说,血府逐瘀汤更适合治疗气滞引起的血瘀,而桂枝茯苓丸可以消有形的血瘀,甚至可以把全身的淤血消掉。
 
源自:【偏方秘方】血瘀如何选择用药?活血化瘀临证经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04/22/8321943_510800202.shtml

【偏方秘方】学会李可验方 你能解决十几种皮肤顽疾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491 次浏览 • 2017-01-02 09:40 • 来自相关话题

乌蛇荣皮汤是李可老中医创制的验方,以简驭繁,治疗多种皮肤顽疾可获奇效。只要重点抓住“虚、瘀、燥、热”,准确辨证,很多疑难杂症都很有效。为丰富读者对此方的认识,文后附上《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书中的相关内容,竟涉及15种病症,李可老提出的11大原则, ...查看全部
乌蛇荣皮汤是李可老中医创制的验方,以简驭繁,治疗多种皮肤顽疾可获奇效。只要重点抓住“虚、瘀、燥、热”,准确辨证,很多疑难杂症都很有效。为丰富读者对此方的认识,文后附上《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书中的相关内容,竟涉及15种病症,李可老提出的11大原则,更是临床运用中的真言。但因其篇幅过长,故对病案进行了删减。欲窥李老文章全貌者,可在网络上搜索原文。此外,用药剂量为李老独特经验,一定要辨证使用,不可盲目照搬。
 
乌蛇荣皮汤运用体会
笔者运用李可老中医创制的乌蛇荣皮汤,治疗不少皮肤疑难重症,获得了满意效果。乌蛇荣皮汤组成:生地(酒浸)、当归各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丹皮、紫草各15g,定风丹60g,白鲜皮、乌蛇肉各30g(蜜丸先吞),炙草10g,鲜生姜10片,枣10枚。且除李老所述 15种皮科顽症外,用于其他如重症药疹、玫瑰糠疹、结节性红斑、白塞氏综合征、红皮病型银屑病等,均有良好疗效。
慢性泛发性湿疹
林某某,男性,78岁。慢性湿疹3年余,冬轻夏重,反复发作。躯干四肢泛发红斑、丘疹,瘙痒剧烈,日夜无度。口不干,二便可,舌暗红有瘀斑,无苔,脉弦劲稍数。给予乌蛇荣皮汤加生黄芪60g,皂角刺10g,荆芥10g,牛蒡子12g。3剂。复诊时瘙痒基本消失,全身皮疹亦渐隐退。前方去牛蒡子,4剂,巩固疗效。
其一,乌蛇荣皮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冬季干燥性湿疹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均适用。辨证着眼点在于皮肤干燥。因老年人气血亏虚,血不荣肤,内燥化风,常皮肤干燥而痒。其二,不少老年人多见舌暗红而光,无苔,舌面或干或水滑,临床辨证确如李老所言并非“阴虚”舌,大多属寒属阳虚属血瘀,治疗可放胆温阳活血。
颜面过敏性皮炎
甘某某,中年女性。颜面红斑已2周。局部肿胀、干燥灼热而痒。平素怕冷,口苦不干,舌紫,苔白,脉沉细。月经2月未至。给予乌蛇荣皮汤加荆芥10g,连翘 30g。3剂。药后面部红斑肿胀明显消退,瘙痒减轻,夜间仍有干痒。月经尚未潮。继予前方去荆芥、连翘,加鸡内金、苡仁,3剂而愈,且月经来潮。
颜面部干燥性红斑疹,温清饮亦是常用之方。温清饮为黄连解毒汤与四物汤相合而成,初载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血崩门》:“崩漏者,有新久虚实之不同也。初起属实热者,宜黄连解毒汤也,稍久属虚热者,其时应一则温补养血,一则清解火热,此宜温清饮。”但本方不仅仅治疗妇女崩漏及各种出血,在皮肤病中亦常用。
对于热毒之邪灼伤阴血,肌肤失于濡润,血虚与热毒兼夹,且体质偏实不虚之各种慢性皮肤疾患,如慢性顽固性湿疹皮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均有较好效果。辨证关键点在于体质偏实而不虚,肌肤之燥乃因火热灼伤,阴血亏耗不荣所致,故取黄连解毒汤以清火热之邪,取四物汤补肌肤亏耗之阴血,二者并行不悖。而乌蛇荣皮汤适应于体质偏虚者,方中所含之桃红四物汤养血润燥,桂枝汤调和营卫,定风丹(首乌、白蒺藜)养血祛风,均治其本虚。
过敏性皮炎
邓某某,女,57岁。全身皮疹瘙痒2月余。2个多月前身发红斑疹,被诊为过敏性皮炎,给予“得宝松”肌注后,皮疹泛发全身,痒甚。后经强的松等药物治疗,皮疹稍好转。因改医就诊,再次给予肌注“得宝松”后,皮疹再次加重。现躯干四肢遍身密集红斑,呈瘀暗红色,肤温高,伴脱屑,瘙痒剧烈,夜间甚,自感燥热。口不干,二便可,怕冷,舌淡红偏暗,苔白,脉细滑。
予乌蛇荣皮汤重剂,加黄芪60g,皂角刺10g,荆芥10g,连翘30g,苡仁30g,2剂。嘱前2煎内服,第3煎药水与消炎止痒洗剂之药水混合外洗。外搽消炎止痒霜。二诊:皮疹颜色稍减,瘙痒仍较甚,前方加苍术10g,4剂,外用同前。三诊:明显好转,全身皮疹消退大半,躯干部皮疹基本消失,惟大腿部皮疹稍多,瘙痒明显减轻,精神转佳,舌淡红偏暗,苔薄,脉细滑。前方去连翘,加防风10g,5剂。药尽而愈。
患者病症中突出特点是燥:皮疹干燥,肌肤燥热,自感燥热,痒甚烦躁。此燥由热而生,故见肌肤燥热;由瘀而生,故见皮疹干燥色暗。热、瘀日久,病性由实转虚,正是乌蛇荣皮汤对应之证。
笔者体会,不少全身泛发性皮病,初起血热炽盛,熏灼肌肤,日久伤阴耗血,燥从内生,肌肤不荣,致肤色瘀暗,干燥枯褐,风痒无度者,皆可用乌蛇荣皮汤调治。
附: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
——摘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皮肤病虽在皮肤肢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入手。见皮治皮,永无愈期。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
方剂组成:生地(酒浸)、当归各30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定风丹60克,白藓皮、乌蛇肉各30克(蜜丸先吞),炙草10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注:定风丹60克:制首乌30克、炒白蒺藜30克)
方中桃红四物合桂枝汤,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定风丹(制首乌、白蒺藜对药)滋养肝肾,乌须发,定眩晕,养血驱风止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白藓皮苦咸寒,入肺与大肠、脾与胃四经,功能清湿热而疗死肌,为风热疮毒、皮肤痒疹特效药,服之,可使溃烂、坏死、角化之皮肤,迅速层层脱落而愈;脾胃虚寒者酌加反佐药,本品对湿热黄疸,兼见全身瘙痒者,对症方加入30克,一剂即解。
乌蛇肉一味,归纳各家本草学论述,味甘咸,入肺脾二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治皮毛肌肉诸疾,主诸风顽癣、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麻风、白癜风、瘰疬恶疮、风湿顽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实是一切皮肤顽症特效药。又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含多种微量元素,钙、铁、磷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丰富,美须发,驻容颜,延年益寿。诸药相合,可增强体质,旺盛血行,使病变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四末得养,则病愈。本方可治15种皮科顽症。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1.鹅掌风
段某案:男,57岁,延安村老羊工。1976年9月初诊:两手掌龟裂出血,痒痛难忍7年,掌部粗糙如树皮。县医院外科诊为手癣、掌角化症。患者牧羊41年,外受风霜雨露之侵,双手日日接触畜粪,致风毒凝结肌肤,日久深伏血络,营卫阻塞,肌肤失养,血虚不荣四末。服本方7剂痊愈。
苏某案:女,22岁,灵石火车站工人。1977年6月7日初诊:右手鹅掌风4年3个月。龟裂,痒痛,出血,冬季加重。每月经行2次,色黑不畅。正值经前,面部满布红色丘疹,奇痒难忍,脉数苔黄。症由脚癣时时搓痒传染,湿热内蕴,血热而瘀,不荣肌肤。予基本方加黑芥穗、皂刺各10克入血清透。
6 月17日二诊:上方服5剂,下黑血块屑甚多,面部红疹己退,右掌龟裂愈合,皮损修复,仍感痒痛。久病营卫阻塞,加麻黄5克、桔梗10克,开表闭以通皮部之气;日久顽疾,加狼毒3克攻毒;黄带阴痒,加生苡仁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川牛膝30克,蛇床子30克,以清湿热。7剂后诸症皆愈,追访5年未复发。
按:基本方内暂加的狼毒,《纲目》谓有大毒。主“恶疮,鼠瘘,疽蚀”,“积年干癣,恶疾风疮”。近代临床实验证实,对颈淋巴结核,睾丸、骨、皮肤、肺等结核,有显效(狼毒枣),对各种顽固、积久难愈之皮肤病,煎剂加入3克,有奇效。古方末服“方寸匕”约1克。日3服则为3克,今入煎剂,又参合众多扶正解毒群药,绝无中毒之虞。
田某案:25 岁,土黄坡农妇。1976年9月初诊:患鹅掌风5年,手足掌枯厚失荣,燥裂肿胀,流黄水,痒痛难忍,百治不效。面色萎黄不泽,经量仅能淹湿卫生纸少许,白带亦甚微,月月超期,近半年来二三月始一行。脉细弱,舌淡齿痕。濒临血枯经闭之险,皮肤微恙,已属细微末节。所幸后天健旺,能食易饥。当从调补五脏气血入手。
基本方生地易熟地,砂仁拌捣以防滋腻害脾;加生芪45克,红参10克(另炖),焦白术、茯苓各30克。肺主一身大气,以黄芪运大气,黄芪又主“大风”(一切皮肤顽症的总称)且能化腐生肌敛疮。脾主四肢,以四君健脾运中而溉四旁,充养气血以荣四末。7剂。
9月14日二诊:上方服后,诸症均减,效不更方,7剂。9月30日三诊:肿消,患处每隔2~3日脱皮一层,龟裂愈合,皮损修复。面色红润,月经复常。肌肤微感痒麻,乃表气未通。加麻黄5克,又服7剂痊愈。追访至31岁,健康如常。
又,本法曾治愈60岁以上、75岁以下男女老人16名之全身瘙痒顽症,乃高年气血虚衰,内燥化风,不荣四末,基本方加生芪60克,少则3剂,多则6剂皆愈。
2.牛皮癣
刘某案:女,29岁,水头村农民。1976年春,患全身泛发性牛皮癣2月余,头面颈项,胸背四肢,无一处完好。皮损如老树皮,燥裂出血,瘙痒无度,搔破则流黄水。经西医脱敏、静注钙剂40余日不效,后继发感染,颈部、耳后、鼠蹊部淋巴结均肿大如杏,夜不成寐。
追询病史,知其症由产前过食辛辣发物,产后过食鸡鱼,致血燥化风,且产后未服生化汤,舌边尖瘀斑成片,胞宫留瘀,经前腹痛。古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症毒郁血分,非彻底透发于外,很难痊愈。乃基本方加二花90克,连翘30克,清热解毒;加皂刺、牛子、黑芥穗各10克,入血透毒于外。
药后,头面部新发出皮疹几乎满脸,额上结痂。肿大之淋巴结消散。原方又进4剂,不再发。去二花、连翘又服7剂,凡病处皆脱壳一层而愈。愈后,其皮肤较病前细嫩、红润,黧黑之面色,变为白嫩,人皆惊异。
韩某案:男,22 岁,外科转来病人。1983年6月初诊:患牛皮癣2年余,近因搔破感染,外科用抗菌消炎,抗过敏,溴化钙静注1周无效。痒痛夜不能寐,双手背肿胀青紫,血痂累累,右腿内侧上1/3处粗糙溃烂,焮赤肿痛,腹股沟淋巴结肿硬疼痛,举步艰难。心烦口渴,舌红无苔,脉沉滑数。症由嗜酒无度,湿热深伏血分,蕴久化热化毒。
基本方生地重用120克,清热凉血,加二花45克,连翘30克,木鳖子15克,僵蚕10克,解毒散结消肿;日久顽疾,加狼毒3克攻毒;以牛子、皂剌、黑芥穗透发血中伏毒;蝉衣10克,引诸药直达皮部。
上药服5剂诸症均愈。小青年不遵禁忌,恣食鱼虾酒酪,时时复发。留有旧方,照方取药,服三五剂又愈。古人饮食禁忌之说,乃经验之谈。某病当忌食某物,犯禁则引发宿疾,确有至理,皮肤病之缠绵难愈多与不遵禁忌有关。
按:木鳖子,为基本方偶加药。《纲目》载:苦,微甘,有小毒。《中药大辞典》载:功能消肿散结,祛毒。治痈肿,疔疮,瘰疬,痔疮,无名肿毒,癣疮……余用此药治皮病继发感染,淋巴结肿大,煎剂极量30克(勿须捣碎),一剂即消,中病则止。未见不良反应。
3.神经性皮炎
王某案:颈两侧、双肘外侧对称性皮损8个月,症由肝郁气滞,五志过极化火灼阴,血燥化风。阴伤颇甚,侧重养阴,少佐疏肝。基本方生地重用120克,加女贞子、旱莲草、黑小豆、粉葛根、阿胶各30克(化入),柴胡3克,狼毒1.5克,7剂后诸症均愈。
4.花斑癣
王某案:全身瘙痒3年,症由嗜酒无度,内蕴湿热,复感风毒,伏于血络。法当凉血化瘀,清利湿热。基本方加苦参30克,苍术15克,以皂刺、黑芥穗各10克,入血透毒。难症痼疾,加肾四味(枸杞子,酒泡菟丝子,盐水补骨脂,仙灵脾)调补先天。
5.白癜风
李某案:双颊部白癜风呈云团状,中心苍白脱色;左眉毛变白已40天。症由营卫失和,风毒郁结肌肤。基本方加狼毒2.5克,5剂后症状消失而愈,追访至婚后未发。
6.疣
甄某案:左颊部、左手背扁平疣2年多,症由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营卫阻塞,不荣肌肤四末。予基本方合麻杏苡甘汤加白芷通窍,炮甲珠6克(研冲服),7剂后瘊子全部自行脱落,黄褐斑亦退净。
7.青霉素过敏性皮炎
朱某案:因腿部感染注射青霉素2日后,忽然气喘痰鸣,寒战嘎齿有声,全身瘙痒无度,口渴脉浮紧,予小青龙加石膏、蝉衣。续以清透血分伏毒,兼和营卫。基本方加蝉衣、浮萍各10克,黑芥穗5克,2剂后痊愈。
8.过敏性湿疹
白某案:患过敏性湿疹52天,近1周来继发感染,泛发性脓疱疮布满少腹及背部。症由湿热化毒深伏血分,拟方清透。基本方加二花90克,连翘、木鳖子各30克,苡仁 45克,苍术、黄柏各15克,全虫12只、蜈蚣2条(研末冲服),土茯苓120克,煎汤代水煎药,3剂,日3夜1服,因剂量大,共服5日,痊愈。(大剂量土茯苓对重症湿疹,确有覆杯而愈之效)
9.黄水疮顽症
温某案:后发际、右耳后黄水疮11年,右颈淋巴结肿大如杏核。积久顽疾,血分必有伏毒,基本方:白藓皮加至90克,木鳖子30克,狼毒3克,黑芥穗10克,土茯苓120克(煎汤代水煎药),葛根60克,苍术15克。3剂而愈。
10.斑秃
孙某案:斑秃3个月,满头黑发几乎脱光。因湿热阻塞营卫,血虚内燥,不荣皮毛所致。乌蛇主须眉脱落,定风丹养血去风,桃红四物养血清热化瘀,当属对症。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加骨碎补30克,病在头部,少佐白芷5克,通上窍,加入基本方内,嘱服5剂,不料服后不及1周,其脱发处已长出新发。
11.皮肤划痕症
王某案:皮肤划痕症7年。因产后风寒入络所致,基本方去生地、丹皮、紫草、白藓皮,加生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10克,麻黄、附子、细辛各10克,脱敏灵(苏叶、浮萍、蝉衣、地龙)40克,肾四味120克,3剂。
12.臁疮(下肢溃症)
王某案:双下肢内侧溃疡3个月,症由高年气血虚衰,脾虚气陷,湿毒下流。基本方加生芪45克,白敛12克,益气化腐生肌敛疮,生苡仁30克,黄柏、川牛膝各10克,苦参30克,土茯苓120克,煎汤代水煎药,白藓皮30克清热燥湿去死肌,3剂。另外贴臁疮膏,此方为转业军人马来友祖传秘方,余用此法治40余人皆愈。
附:臁疮膏方
主治:下肢溃疡,脓水淋漓,浸淫成片,刺痒钻心,缠绵难愈。
组成:铜绿、轻粉、松香、乳没、蜂蜡、本人指甲、阿魏、人头发各等分,量疮面大小定量。起码量3克。另备桑树枝1条,香油适量。
制法:先将香油倾入锅内炼沸,倒入药末,煎熬15分钟,以桑枝频频搅动。煎妥后,以白麻纸7张(以疮面大小为准),放入药液中蘸饱均匀,挑出晾冷,叠成一叠,以缝衣针密刺小孔。
用法:先将患处用盐、花椒水趁热熏洗干净,将制好之油纸7张包裹患处。每晚睡前,将油纸打开,先以盐椒汤熏洗患处,将靠腿的1张油纸剥下弃去。所剩6张仍用原法包好,每日如此,7日即愈。若配以对症方药,内服更佳。凡下部疮疡久不收口,上气必虚,重用生芪立效。
13.过敏性紫癜痼疾
张某案:过敏性紫癜37年,2胎产后服生化汤3剂,竟1年未发。后再出疹,腹痛如绞,抓搔不已。初病经期风寒外袭,邪入血室,暗结病根。日久化热,湿热与血凝结成毒,正邪相争则病作。2胎服生化汤,和营活血,推陈致新,恰中病机,故1年未发。今病又作,是邪有外透之机,当因势利导以乌蛇荣皮汤进治。
14.黄褐斑
王某案:产后面部生出黄褐斑,双颊、鼻眼交界处、额部,呈多个“井”形图案,腰困多梦,年余久治不愈。脉涩,舌双侧瘀斑成条,面色灰滞欠华。基本方加肾四味120克,白芷、降香各10克,是通窍活血汤意,以黄酒半斤入水共煎。上方经治本病约300例以上,皆一诊而愈。
15.局限性皮肌炎
张某案:唇肿外翻,多处迸裂出血,麻木不知痛痒。症由饱受风霜雾露外袭,营卫阻塞,大气不运,卫外失固,寒邪趁虚袭络,法当益气和营活血为主。基本方去生地、丹皮、紫草、白藓皮。加生芪30克,白芥子10克,去皮里膜外之痰凝。
16.疮毒内攻
师某案:两下肢内臁溃疡年余,今高热41℃,寒战如疟,头痛如破。证属疮毒内攻,予攻毒承气汤扫荡血毒:二花120克,连翘90克,生大黄、木鳖子、蚤休、柴胡各 30克,天葵子、甘草各15克,蜈蚣3条(冲),上药2剂,武火急煎频灌,2小时1次。至夜10时,泻下极秽臭夹有胶粘状大便3次而脱险。
肺主皮毛,皮病就要补肺通肺,若病邪由皮入肌肉,则要健脾化湿,久病或虚弱的老人就要养血活血。情志导致的上火需要降气而不是清火。不止是皮肤病,所有病都有一个原则就是照顾好脾肾。
 
源自:【偏方秘方】学会李可验方 你能解决十几种皮肤顽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05/12/8321943_510912120.shtml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阳虚感冒、梅核气)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828 次浏览 • 2016-06-08 09:04 • 来自相关话题

中华医药版与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合办《辨证论治》专栏,邀请本地中医师撰写临证心得,与读者及同业分享、交流。专栏逢隔周五刊出,公众假期顺延,敬请留意。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查看全部
中华医药版与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合办《辨证论治》专栏,邀请本地中医师撰写临证心得,与读者及同业分享、交流。专栏逢隔周五刊出,公众假期顺延,敬请留意。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肾阳虚之谓。「反」者,非常也。肾阳素虚之人,本不易发热。但内寒者易招外寒,肾阳素虚之底子再逢外寒入侵,则太阳少阴表里经同时受邪,而致发热。因少阴水脏,肾阳内虚,故其脉沉而不浮。此时,若单纯温少阴里寒,则太阳表寒无以汗解,而表热不退,甚或留邪。若以麻黄汤发汗解太阳之表,每易汗出伤阳,而引邪内陷,故法当扶正除邪同用。原方药仅麻黄、附子、细辛三味,温阳散寒,温经解表,使两经并解。笔者在临床中,紧紧把握住阳虚寒袭的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味治疗多种病证,颇获良效。

阳虚感冒

郭某某,女,38岁,2007年12月8号初诊,患者平素体弱,汗较多,易患感冒,背部易有冷感。自诉两天前感冒,微恶寒,身微热,全身酸楚不适,以头颈尤甚,无汗,鼻塞,流清涕,纳稍欠佳,大便正常,小便清,舌略淡,苔薄白润,脉沉无力。此属典型的太阳少阴两感证,治当温阳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处方:生麻黄6g,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细辛3g,羌活10g,苍耳子8g。水煎服。上方2剂后,身微汗,寒热消,全身酸楚减轻,已无鼻塞、流涕。脉仍沉,以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北芪30g,白朮20g,防风12g。3剂,以温阳固表,诸症悉除。


按:本案例本体阳虚,再感风寒,为少阴阳虚复感外邪之太阳少阴两感证无疑。应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太阳表寒;附子温阳以解少阴里寒,且附子味辛,走而不守亦可散表寒;细辛色黑,可入少阴以温里寒,味辛可行太阳以散表寒,沟通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导寒而出;羌活纾解太阳经头痛与身痛;苍耳子解表以开鼻窍。合而鼓荡阳气,祛邪外出,两剂而表解。继以熟附子加玉屏风散温阳固表治其本,阳虚得复,则诸症悉除。

梅核气

锺某,男,48岁,2007年6月15日初诊,有慢性咽炎史,平素畏寒,近日因家庭因素致情绪压抑,时觉胸闷,一周前感冒,使原有的喉间不适加重,咽中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喜饮温水,痰白,查咽后壁不红,舌淡有齿痕,苔白微腻,脉沉细。诊为「梅核气」,阳虚气郁痰阻,外感诱发,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处方:生麻黄4g,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细辛3g,制半夏12g,厚朴12g,茯苓15g,桔梗12g,甘草6g,2剂。药后喉间异物感顿减,去麻黄,熟附子减为8g,余药如前,继服3剂,气顺痰去寒消,继以逍遥散调理10天,安适如常。

按:本案例之病机较为复杂,患者平素畏寒是少阴阳虚之征,肾经「入肺中,循喉咙」,阳虚则易有痰伏,在情绪压抑下气郁则痰阻,再兼外感寒邪,寒性凝滞,加重气郁痰阻而产生本病证,患者胸闷、咽中有异物感,此为痰气交阻之征,故取半夏厚朴汤治之。方中以制半夏、厚朴、茯苓顺气祛湿、化痰散结。阳虚之质,有感寒之因,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只是表证不显,故麻黄仅用轻量,证减即去。合而看之,半夏厚朴汤方意虽有顺气化痰散结之力,但缺助阳行津之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散寒,温经通窍,以复之肺肃,肾之气化;再以桔梗甘草汤宣肺利咽,合半夏厚朴汤方意以升降气机。三方相合,则凝聚之痰气可一击而溃。在气顺、痰去、寒消后,再以疏肝健脾祛湿的逍遥散以善其后,使获良效。
 
转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02/15/18452_268862732.shtml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1 个评论 • 5724 次浏览 • 2016-03-16 17:29 • 来自相关话题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查看全部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link.jpg



1、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2、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3、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服药后有瞑眩状态发作,病就会迅速痊愈,这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疾病如果是病程久,或者是人身体素虚,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后世所说的战汗,那也是一种瞑眩状态。所谓瞑眩就是吃药中病后,有效验的一种特殊反应。

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我给一个人吃生姜泻心汤,这本来是治下利的药,他吃完了反而下利无度,家属半夜来敲我的门,一问才知道是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你回去吧,再连续吃就好了,这个药是治下利的,它不会使其更下利。来的这个人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后来我就去了,正是半夜,病人是个小孩,到了那儿这个小孩子就已经好多了。后来我说把第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他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

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到生姜泻心汤时曾特别提到:“用此方要注意一点,容易发生眩晕,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得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过后病必好。此方是半夏泻心汤减量干姜而加大量生姜,祛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半夏、干姜皆温中祛水,半夏下气祛饮。胃肠病有下利或大便溏,同时有伤食、吞酸,用此方有良效。服药后有时有这种瞑眩的情况,这是药物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状态。”

4、桂枝汤速治定时发热汗出
“《伤寒论》曰:‘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病人定时发热汗出,先其时者,是说假设病人下午两点左右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一个朋友的厨子,就是这个病,到时候发热,完了出一身汗,过去后像好人一样。我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他高兴极了,他说我这病患了二十多年了,这回可好了。这种病,患二十多年也太长了,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定时发热汗出这种情况很多。

我在农村巡疗时,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四至五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热,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热了,也不难受了。天天如此,也是有很长时间了。我给她开三剂药,她吃了两剂药就好了。”

按:运用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汗出的关键在于“先其时发汗”。

附: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有一段录音,整理如下,可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下简称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有一天门诊来了一个病人,年龄56 岁,是南方人,说一口南方话,很不容易听懂。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他说我每天下午一至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

我看他之前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治疗方法,有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有清里热的治疗方法,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他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给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我记得药味多,药量也大,如麻黄根30 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 克,分心木(就是胡桃的隔膜)20 克,金樱子30 克。

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我问他,老先生你吃了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我热了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汗。他愣住了,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发汗能行吗?他看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他一听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我开了三剂桂枝汤,那时候我不太会用这个方子,我也没有告诉病人怎么吃。

拿了三剂药之后,第三天他来了,他说大夫,吃了你的药什么感觉都没有,还是那样。我就带着他去找胡希恕先生,胡希恕先生是当年我们东直门医院特别善用经方的老前辈,那时候他不出普通的门诊,只出特殊的门诊给一些高级干部看病。

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了一个疑难的病人,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但是他说无效。介绍病情后,他就问病人,这个方子你怎么吃的?我发现这个病人吞吞吐吐地说,我早上吃一次,晚上吃一次。后来回想起来,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吃我开的药,他不信任我,就等着我带他去找老大夫看病,更不相信出汗那么多还要再发汗。

胡希恕先生说你的方子开得好,你怎么给他吃的?我说病人说得吞吞吐吐,我也没有说怎么吃。胡希恕先生跟病人说,你这样,每天就吃一回药,你不是下午三点钟有烘热、出汗吗?那你一点半钟左右就吃一次药,吃完之后,多喝一些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让自己先潮潮地出一点汗,到了两三点钟看还热得起来热不起来。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秋天。

胡希恕先生就开三剂桂枝汤让他试试,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地走了。第四天他来了,特别高兴,他说大夫,这发汗的方法还真不错,我头一天中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喝了点水,身上潮潮地出了一点汗,根本就不用换衣服。

到了三点钟该发热的时候,我就等着自己发热,结果没热起来,或者是热的劲不大,随后出的汗不多,我只把最里面的衣服换了。到了第二天,比头一天的热更轻了,我觉得衣服不换都可以了。到了第三天,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这方子有效。

我就说再开三剂。他说要不要再找老大夫。我说不用了,胡希恕先生很忙。我又给他开三剂桂枝汤,后来他就好长时间没有再来。过了三个月以后,我从门诊调到病房。

有一天他来说,上次你带我去找胡希恕先生看了病以后,我前前后后吃了六剂药,从此以后就不再烘热不再有汗了。可是最近我又有一点汗,这个方子还能不能再用?我说可以。我再给他开桂枝汤,原方六剂。他说郝大夫,看来你们的工作经常变动,我吃完这个药以后不再复发,我就不再找你;再复发的话,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你工作调动总会有轨迹的吧,总会有人知道吧。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他没再来找我。”

5、栀子豉汤治愈食管憩室
“一个食管憩室的病人,我给他吃栀子豉汤治好了,西医觉得很奇怪。中医就是辨证,有这种证候,就用这种药准行。开始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了心中懊憹、烦热、胸中觉得滞塞这些症状。

食管方面的病,栀子豉汤证很多。这个“胸中”指当中间这一道,就是指着食管说的,不是指整个胸,如果指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点很要紧。吃这个药也不吐(不像方后说的那样,服药后有吐的情况),我治的那个人,吃了那么多栀子豉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越吃越好,吃了很长时间,后来再进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就没有憩室了。”

按:这是胡希恕先生在讲解《伤寒论》第77条的内容时举的一个例子。在这里,胡希恕先生强调了栀子豉汤并非吐剂,并在后面讲第393条时又进一步做了说明。第77条的方后有“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的文字,因之后世多以为栀子豉汤是吐剂,但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6、栀子豉汤加味治急性心包炎
“用栀子豉汤治急性心包炎,我治过,是有效果的。但我不是只用栀子豉汤,是加味。我是这么研究的,《伤寒论》第76条原文写的是‘心中懊憹’,不是心下,不是胃。根据这段,像心包炎这种情况,有是证即可用是方,再配合适证的药物。”

按:胡希恕先生在上面这两案中对“胸中”“心中”与“胸胁”“心下”等病灶位置进行了鉴别,以说明栀子豉汤根据《伤寒论》原文,对于现代医学的食管憩室、心包炎等疾病有用之的机会,对于临证很有启发意义。

7、表实证误用补法后的救逆
“表实证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医生,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的人,那人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加鲜生地黄。北京的医生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黄这味药,说是解热。
 
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一种强壮性的寒性解热药,表实证的时候用它就不行。就这味生地黄,他用得相当重,我记得用了八钱吧。后来这个病人还是我给看好的。所以这个表实证,要攻表,补药是用不得的。”

8、结胸证误诊手术致死见闻一则
“对这个结胸证,从仲景书的用药即可看出来,它不但有热实,而且有水,就是水热结合到一起的这么一种病。在临床上,这个病很少见,但是我确实见到过,这个病凶得很,我们讲的这条(《伤寒论》第131条),大陷胸丸证这个证候并不重,底下讲的很多重证,重得不得了。

我见过一个病人得这种病,他一定要住院,等我到医院去看他时人已死了,我不必说哪家医院了。医院的医生给他诊断错了,一看他疼成那个样子,从心下到肚脐硬如石,认为里头长东西了。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了,旧社会的小医院,给人家剖腹,剖完人就撂下了(去世了)。所以结胸证是容易死人的。”

9、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儿子疹回无汗喘昏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要符合汗出而喘这种情况才可用,没有汗也可用,但仍要辨证,此证小儿多见。

那年我儿子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他吃牛黄丸,那药太凉了,我回来的时候他的疹子已经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

当时他舅舅正学医,他来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些解表、祛热、解毒类的套方。我说这不行吧,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少用点,麻黄多用一点,他吃完后脑袋慢慢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

他那病也是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要见有汗。这是我刚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四岁。”

10、大柴胡汤加石膏治急性痢疾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来北京,私人诊所开业,诊所就在大街上,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学习。有一次我出诊了,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病人。我说你开方子了吗?他说我开了,开的大柴胡汤加石膏。我不放心,我说带我去看看吧。他带着我就去了,这个病人家离我家不远。我们到那儿时这个病人正在厕所里,他出来后我问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热了,大便也渐止了……所以这个方子很好,痢疾用柴胡剂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大柴胡汤。

痢疾这个病,开始时没有用补法,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也不大,现在我们用大黄可以用到10克。我自己闹痢疾也吃这个药,一泻就好,这个病来时挺厉害,多有发高热。”

仝小林治疗糖尿病经验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729 次浏览 • 2016-03-15 23:02 • 来自相关话题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论述颇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仝小林教授,在继承的基础上善于扬弃,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治疗效果颇佳,我们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以郁、热、虚、损概糖尿病病机 ...查看全部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论述颇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仝小林教授,在继承的基础上善于扬弃,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治疗效果颇佳,我们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以郁、热、虚、损概糖尿病病机的四个阶段

消渴从古至今,多从阴虚燥热立论。然而,随着西药降糖药的出现,使血糖控制发生了根本的改观,血糖会被药物迅速降低,因而缺少“三多”的过程,也就缺少了“一少”的阴虚燥热,使“三多一少”迅速纠正,阴虚燥热之证已不多见,而原来的痰热、痰湿、痰浊、痰瘀体质仍未改变,肝胃郁热、痰热互阻等证侯却成为当今糖尿病的主流证侯。西医降糖药物的治疗使中医的基本证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正是对这种由于西药治疗而使传统辨证受到严重冲击的具体写照。仝师根据消渴病的临床,总结其病机存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演变规律。

    郁,相当于消渴病的前期,还不是消渴病,若不加控制可发展为消渴病。在消渴病发病之前往往有一个郁的病机,或为气郁,或为血郁,或为热郁,或在中焦脾胃,或因肝气之郁。脾郁、肝郁是其本,表现可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把郁作为消渴病前期的主要的病机特征符合当前糖尿病的发病与病症特点。

    热,相当于消渴病的早期阶段。郁久必化热,热又可伤津,所以燥热之象渐显。刘完素在《三消论》中说:“如此三消,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说明了燥热是消渴病发病之初的起因,消渴多因“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所成”。究其脏腑不外胃热、肠热、肝热等,饮食不节生胃热,情志不遂生肝热,大便秘结生肠热,肝木克严脾土,土郁可化热,所以肝热每与胃热并见,表现为嗳腐,吞酸、口臭、便秘等。肝胃郁热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病机。

    虚,相当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阶段的早期。这一期是临床最常见到的阶段,是消渴病发展的极期,病机也最为复杂。前一阶段燥、热未除,壮火散气,燥热伤阴,气阴两伤为始,进而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这一阶段虽以各种不足为其矛盾主要方面,表现为肺胃津伤、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多种证型,但多虚实夹杂,可夹热、夹痰、夹湿、夹瘀等。这些热、痰、湿、瘀既是消渴病的病理产物,也是促使消渴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损,相当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阶段的后期,或因虚极而脏腑受损,或因久病人络,络瘀脉损而成。结合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这一期的根本在于络损(微血管病变)、脉损(大血管病变),以此为基础导致脏腑器官的损伤。自祝谌予老大夫提出糖尿病的瘀血病机后,瘀血病机已经成为糖尿病的中医研究的重要方面。

2  分阶段治疗

仝师在糖尿病的治疗上,早期(郁、热阶段)以开郁清热,苦酸治甜;晚期(虚、损阶段)以清热活血,益气养阴。

2.1  开郁清热,苦酸治甜:主要适用于肝胃郁热证。其特点为:常见形体壮实,面色隐红,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多饮、多食,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治以大柴胡汤加减。方药:柴胡10g,清半夏10g,白芍15g,黄芩15g,黄连10g,黄柏10g,枳实10g,生大黄5g,生姜5片,水蛭6g,地龙10g,土鳖虫5g。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配合芍药,一散一收,调理肝气;黄芩清肝热,大黄、枳实通腑以泄胃热,半夏化痰;水蛭、地龙、土鳖虫调畅络脉,易于散邪、易于排毒;诸药同用,共奏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清热泄火之功。临床应用时针对气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轻重偏颇以及所涉及的脏腑的不同加减用药。气郁又可分为肝郁、脾郁,分别以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为法;痰郁者,根据具体病症分别以消痰、化痰、燥痰等法;火郁则应分辨肝胆、胃肠、肺、肾之火分别治之;湿郁分别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等法;食郁首先应节制饮食,并予以消食导滞之品。

苦酸最能治甜。苦能泄热,苦能燥湿,苦能坚阴;酸能收敛,酸能软化,酸能解脂。苦酸配伍,泄其热毒,敛其气阴,降糖最为有效。黄连清胃热,黄芩、龙胆草清肝热,黄柏清肾热,大黄清肠热。可根据热之部位、毒之盛衰而酌用苦寒药的配伍和剂量。黄连可用至10g以上,降糖作用方显,但久用伤胃,需伍以干姜或生姜,既可缓和苦寒,又可辛开苦降,开畅中焦。酸药可选择白芍、酸枣仁、山茱萸、乌梅、石榴皮等,白芍敛汗、敛气、敛阴,可用于肝热、肝火以敛肝;酸枣仁敛阴养心安神,配以黄连、阿胶以交通心肾,用于治疗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之失眠;若有气阴两虚之易汗、皮肤潮,可重用山茱萸,敛气敛阴。

2.2 清热活血,益气养阴:主要适用于瘀热互结、气阴两虚证。其特点为:形盛体胖,面色红,眩晕、胸闷,口干、便干。此时热象较著,还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全身瘀血证的表现,如舌质暗淡、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瘀滞,脉细涩结代等;甚或伴有神疲乏力、口干咽干、腰膝酸软、心悸气短等症。治以加味三黄汤为基础加减.若郁、热、瘀都明显,可将大柴胡汤与加味三黄汤合方应用。方药:黄芩15g,黄连9g,生大黄6g,柴胡10g,清半夏10g,白芍15g,枳实10g,瓜蒌30g,丹参20g,赤芍20g,

水蛭6g,地龙10g。

糖尿病进入虚损阶段,气阴两伤者多见,但单纯益气养阴往往效果不佳。细察其因,在气阴两伤的背后往往能找到或肝胃郁热,或胃肠燥热,或肺胃燥热,或肝肾阴虚火旺。热耗气,热伤阴,热之不除,气阴缘何能补?治疗原则是:有热必清。玉女煎之石膏、黄连配青黛、连翘清胃热;泻白散清气化痰丸之黄芩配石膏、桑白皮清肺热;当归芦荟丸配夏枯草、黄芩清肝热;增液

承气汤清肠热;大柴胡汤清肝胃肠热,在此基础上酌用黄芪、太子参、南沙参、天花粉等益气养阴,配石榴皮、乌梅、白芍以敛气敛阴,往往收效甚捷。故糖尿病虚损之治,必察其有无内热,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清热为补虚之要法,不补气而气自生,不补阴而阴自复。

3 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贯穿于糖尿病的始终,所以必须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心思想。有两个措施,一是严格控制血糖,一是活血化瘀通络。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最基本病理基础是微血管的病变,而高血糖又是微血管病变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所以在诊断糖尿病之始就应开始使用   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如抵当丸(汤)、大黄廑虫丸、水蛭粉、复方丹参滴丸等,并可长期使用,即所谓从潜证人手,早期介入,全程通络,防治并发症。

另外,随着糖尿病的持续,并发症多不可避免,及至并发症晚期,热毒、水毒、血毒、瘀毒、粪毒、尿毒接踵而至,变证丛生,当根据毒之性质、毒之病位而分别采用排毒、解毒、化毒、攻毒,同时注意扶正提高脏腑机能,加强毒素排泄,防止毒素产生。

4 血糖难降,以治疗血糖难控因素为基础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可以大大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然而,临床常遇到一些患者,虽药物剂量和种类不断增加,血糖仍然居高不下。除了常见的药物因素(如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等)、饮食因素(如饮食控制不严格或结构不合理等)、运动因素(如疾病等原因运动量不足)之外,还常可找到一些严重干扰降糖的诱因,我们把这些诱因称之为“血糖难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失眠、便秘、情绪波动、过劳、急慢性感染、月经不调、疼痛等。难控因素一旦找到,给子恰当辨证治疗,血糖往往迅速下降,降糖药物剂量和种类也会随之减少。

在血糖难控因素的治疗上,因思虑过度、烦躁所致的失眠,方以黄连阿胶汤加炒酸枣仁、五味子,抑郁甚者加百合、合欢花,汗多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五倍子,夜间口干加生地黄、南沙参、天花粉。每日睡前一次顿服,将鸡蛋黄搅入,鸡蛋黄一方面可安眠,另一方面可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以防黄连等苦药伤胃;失眠伴有胃胀,辗转反侧,则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消导药;对老年肾小管功能减退,夜尿多所致的失眠,用白果缩泉汤;对前列腺肥大小便不畅、尿流中断为主的夜尿多者则用矾倍缩泉汤;对老年性瘙痒或糖尿病性皮肤病变的瘙痒所致失眠,常用鲜皮止痒汤外洗。

对于便秘,首先分清气虚、阴虚、肠热便秘,然后以补中益气汤、麻仁润肠丸、增液承气汤分别治之,其中增液承气汤最为常用,使用时生大黄不必后下,睡前第2煎人大黄即可。生大黄不必后下的目的主要是延缓排便时间。一般情况下睡前服药,大便第二天早上多可排出。顽固便秘可用玄明粉冲服,剂量从2g,开始,逐渐加量至每日有1次大便为止。

对于情绪波动,肝郁者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肝热者用当归芦荟丸、泻青丸;肝经湿热者用龙胆泻肝丸;肝阳亡亢者用镇肝熄风汤。

对于月经不凋,血瘀者用少腹逐瘀汤;宫寒者用大温经汤;血虚者用四物汤、胶艾汤;痰湿者用苍附导痰汤、启宫汤;肝郁者用柴胡疏肝散;血热者用清经两地汤。

肩周炎引起的疼痛用肩凝散(当归、川芎、白芍、羌活、桂枝、姜黄)配合针灸、火罐、按摩等治疗;末梢神经病变所致疼痛用桃红四物汤酌加虫类药,外用肢痛宁(654—2,红花油,黄酒)涂擦,用纱布蘸药汁用力涂擦痛处,以药渗透皮肤。

黄煌经方治疗高血压经验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443 次浏览 • 2016-02-16 01:24 • 来自相关话题

高血压→心梗塞、脑溢血(中风),若中风不死→半身不遂 用中药治疗或预防高血压的优势: 1、可以调整体质(中风患者大多是热性体); 2、可以改善症状(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 ...查看全部

高血压→心梗塞、脑溢血(中风),若中风不死→半身不遂

用中药治疗或预防高血压的优势:

1、可以调整体质(中风患者大多是热性体);
2、可以改善症状(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
3、可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发展。

正常人血压:90~140;高血压患者:95~160。
 
一、黄连解毒汤(唐朝药方,外台秘要)

原方:黄连3两  黄芩2两 黄柏2两  栀子14枚
黄煌方:黄连5~10g  黄芩10~20g 黄柏5~10g  栀子6~12g 乾姜3~10g  红枣10~30g
(加入乾姜、红枣,会比较顾胃,而且比较好吃)
 
1、本方多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见以下症状:

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失眠、心悸、舌红口乾者 (烦躁、失眠等精神方面的问题须特别关注)。

在张仲景眼中的黄连是“除烦药”,例如:黄连阿胶汤(主治心中烦不得卧)中,用黄连的药是最多的约60g (此烦例如为精神不集中、失眠….心中烦)。

而神农本草经当中,黄连为上品,功效为久服令人不忘。要方为温病学派当年的主打方,没有把此方当作降压药。

2、临床效果:
(1)有降压作用。
(2)抗焦虑(心中烦不得卧),能改善情绪、睡眠;例如朱砂安神丸也是用黄连。
(3)减缓心律。
(4)对脑血管疾病不错,对出血性脑血管有防制的效果,而且能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亦有效果。

3、具体的体质特征:

体格较强建、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口唇暗红或深红、舌质红或暗红、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平时喜凉恶热、多梦、皮肤长有疮癠、上腹部常痞闷不适、口乾、口苦、常有口舌溃疮、咽喉痛、小便黄短。

4、本方用量较小,可采用胶囊内服。

二、三黄泻心汤(金匮)

原方:大黄2两  黄连1两  黄芩1两
黄煌方:大黄5~12g(大便乾结用生大黄,一般用制大黄) 黄连3~6g  黄芩6~20g

1、泻心汤可用于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头痛如劈开来一样),此方为古代止血方。
仲景书中→吐血、衂血泻心汤主之。
陈修园→诸方无效者,泻心汤百试百效。

2、本方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并且服药过程中,患者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能够下降,头痛、心悸…等也能改善。

黄煌经验:泻心汤配合大柴胡汤配合黄连解毒汤→来治疗些体格壮实的效果很好。

3、本方可用于脑血管意外的预防:
千金方→加减三黄丸→治疗男子五劳七伤….久服可以走逐奔马。
此方有保健作用  (三黄片)。

4、长期使用此方要注意体质:
壮实、营养状态比较好、没有明显的虚弱表现、面部暗红、腹部充实有力、食欲好、大便乾结、舌质暗红,体检下来血黏度高、血压高、血脂高,有些甚至有胆囊炎、胆石症、体型偏微胖、壮者多。

长期服用此方一定要小腹股股的,大便不太通(如:腑实证)。

5、此方加减成黄连上清丸,效果也不错,主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用于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

三、温胆汤(非仲景方,是宋朝时用经方加减)

姜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陈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壳6~12g 乾姜3~6g/生姜3~6片  红枣10~20g

(二陈汤=夏陈苓草+竹茹、枳壳、乾姜、红枣,仲景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和橘皮竹茹汤去掉人参)

1、本方用於临界高血压或初中期高血压并伴有失眠多梦、易惊恐患者。

(1)高血压临界或血压易波动,无心、脑、肾併发症;
(2)主诉较多(头痛、头晕、失眠、多噩梦、易惊醒、有恐惧感),症状较严重;
(3)患者大多为中青年,体型中等偏胖、营养状况良好、面部皮肤油腻;
(4)白大衣高血压(在家中血压正常,到医院给医生量时血压偏高)。

有这四条,用此方有效

2、温胆汤是壮胆药,可用於创伤後应激障碍(PTSD),用此方後可以改善头痛、失眠、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

3、此方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治疗口乾、口苦、失眠、胸闷烦躁、心律偏快,在此基础上再加黄芩、栀子效果更好。

4、此方和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合用,治疗高血压伴有焦虑、腹胀。

5、此方和【酸枣仁汤(酸枣仁、川芎、茯苓、知母、甘草)→治疗虚烦不得眠】合用,适用於高血压伴有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老年女性。

四、大柴胡汤

经方:柴胡半斤  黄芩3两  半夏半升   枳实4枚  芍药3两   大黄2两   生姜5两 大枣12枚
黄煌方:柴胡6~20g  黄芩6~20g 姜制半夏6~12g  枳壳10~20g 白芍/赤芍10~20g   制大黄6~12g  乾姜5~10g  大枣15~30g

本方适用于高血压伴有胆囊炎、胆石症、高血脂、便秘、按之心下满痛,加黄连效果更好。
 
五、黄耆桂枝五物汤

经方:黄耆3两  桂枝3两 芍药3两  生姜6两  大枣12枚
黄煌方:生黄耆15~60g  桂枝6~12g/肉桂5~10g 白芍10~20g/赤芍10~20g/白芍加赤芍10~20g  乾姜5~10g/生姜3~6片  大枣10~20g

1、本方适用于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脊椎体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肌肉松软、动则气喘的中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者。

2、此方加【葛根15~60g→项背强几几】、【川芎6~12g→仲景:治心下毒痛】:治疗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胸闷….等等。

3、此方加丹参10~20g、石斛15~30g、淮牛膝15~60g:治疗心、肾功能障碍,二、三期高血压或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尤其是有下肢浮肿者,用此方可使尿量增加。(四味健步方:芍药、丹参、石斛、牛膝)

4、体质: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好但易疲倦、头痛气短,运动时头更晕、心电图多为心肌缺血、胸闷胸痛、面色黄暗或暗红无光泽、舌质多带红、舌体胖有齿痕、中老年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