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51 次浏览 • 2016-01-19 20:58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桂枝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胸痛案     刘渡舟医案:王×x,男,46岁。多年来胸中发满,或疼痛,往往因气候 ...查看全部
图:中药桂枝
8c26f311fc9a65f29b1c3cd6c1ff24f2.jpg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胸痛案
    刘渡舟医案:王×x,男,46岁。多年来胸中发满,或疼痛,往往因气候变冷而加剧。伴有咳嗽、短气。手足发凉,小便清长等证。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脉沉弦而缓。此乃胸阳不振,阳不胜阴,阴气窃踞胸中,气血运行不利。治疗当以温补心阳,以散阴寒为主。   
    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附子10克。连服六剂,证情逐渐减轻,多年的胸中闷痛,从此得以解除。
   
  【解说】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这二个方子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振奋胸阳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都是通过桂枝汤去芍药而得以实现的。因为桂枝场的组方特点是阳中有阴,若去掉芍药酸寒阴柔之性,就变为辛温扶阳之剂。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辛温气雄的附子,使其补阳的作用就更为突出。
    胸阔或胸痛,是“胸痹”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产生的主要病机是在于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所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的怖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就以疼痛为主。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去芍药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93 次浏览 • 2016-01-19 20:55 • 来自相关话题

4、桂枝去芍药汤证     胸闷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技1O ...查看全部
4、桂枝去芍药汤证
    胸闷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技1O克  生姜10克  大枣12枝  炙甘草6克.服药二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三剂后,证状消除。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加附子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126 次浏览 • 2016-01-19 20:53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桂枝 3、桂枝加附子汤证     房后伤风案    刘渡舟医案:王xx,男,25岁。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 ...查看全部
图:中药桂枝
guizhi.gif


3、桂枝加附子汤证
    房后伤风案
   刘渡舟医案:王xx,男,25岁。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燥热而置两腿于窗户之上,迎风取爽。几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挛而屈伸不利。针、药屡治不效。脉弦迟,舌苔水滑。   
    桂枝18克  附子12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7枚  木瓜9克  独活6克。服药二剂后,痛止腿伸而愈。
  【解说】房事之后,精泄而内虚,不知慎护,但图凉爽,使风邪乘虚而入。《素问•风论》说: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脉弦迟而舌苔水滑,则阳气内虚。外来之风邪,必须从外解而去;阳气内虚,则必幕顾正虚。选用桂枝加附子汤外解风邪,内壮阳气。再加木瓜以利筋骨,加独活以散风气。此外,本方还常用来治疗老年人因阳气不足而感受寒邪,见证以脉沉而汗出恶风为主,可以起到温经扶阳,正邪兼顾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桂枝加附子汤原本是治疗“漏汗”的,《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届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可见,漏汗的产生是由于发汗太过,阳气不能固摄津液,导致津液外泄。桂枝加附子汤,不仅能够温补阳气,而且还能通过补阳而达到摄阴止汗的目的。临床上用来治疗顽固性的自汗证也每奏奇效。
    又附:漏汗案
    刘渡舟医案:崔x x,女,51岁。患自汗证十多年,屡经中西医治疗而不愈。患者每日自汗出不止,浸湿内衣,每日换衣3---4次,一年四季皆如此。上半身汗出多于下半身,左半身汗出甚于右半身,稍有劳作更甚。伴有恶风,肢体屈伸不利。其人体态肥胖,但终日感觉体疲乏力。舌质淡嫩,苔自而脉缓,辨为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服前三剂时有奇特的反应,每次服药后约一时左右,自觉全身皮里肉外有一种如雪溶化般的感觉。服第四剂药后,周身皮肤进而出现针刺般的疼痛感觉.2小时后,疼感消失,顿觉舒适无比。三剂药服尽,而十年之自汗已止.用桂枝汤加黄芪、白术各lO克善后全愈。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加葛根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917 次浏览 • 2016-01-19 20:36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桂枝  2、桂枝加葛根汤证     口眼歪斜案     刘渡舟医案:张××,女,26岁。在乘长途汽车回家途中,靠窗倚睡而受风,回家后,突然感到左侧面部肌肉拘紧 ...查看全部
图:中药桂枝
628bc36700279742cc2b93b11256f053.jpg


 2、桂枝加葛根汤证
    口眼歪斜案
    刘渡舟医案:张××,女,26岁。在乘长途汽车回家途中,靠窗倚睡而受风,回家后,突然感到左侧面部肌肉拘紧,口眼向左侧歪斜。脉浮,舌苔白润。风邪客于阳明经络,治疗当以祛风通络为主。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葛根15克  白附子6克  全蝎6克。服药二剂,汗出邪去而愈。
  【解说】阳明经脉行于面部,经脉受邪,所以,面肌拘紧,口眼歪斜。歪斜见于左侧,是风邪客于右侧,而被左侧正气所引。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所指出的: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一方面可以解肌祛风,另一方面疏经通络。解除经脉气血的凝滞,同时,葛根还能升达阳明津液,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临床上还常用本方来治疗冠心病的腰背疼痛,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后脑部疼痛等证。
    又附:项背强痛案
    刘渡舟医案:张××,男,5l岁。有冠心病史;平时胸闷,头晕而沉。近一月来出现头项强痛,甚至及于后背。伴汗出,恶风,纳呆,肢体乏力。舌体胖大而嫩,苔白腻,脉弦大无力。辨为饮气内据,外及太阳经脉。治疗用桂枝加葛根汤,又加茯苓30克,白术6克,服药六剂后,一汗出恶风及头项背强痛皆止。其它症状亦有明显改善。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380 次浏览 • 2016-01-19 20:34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桂枝  1、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 ...查看全部
图:中药桂枝
95313e3a4fe47d6851b22861e6f37dc0.jpg

 1、桂枝汤证
    (1)时发热自汗出案
    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  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三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   
    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桂枝9克  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  甘草6克  三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凡汗出偏于肢体一侧,或左或右,浸润不止者,都是由于营卫气血有所偏伤,阴阳失于和调所引起。这种“汗出偏沮”,如果不及时的治疗,久而久之,卫气不能固护于外,营气不能守护于内,就有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的“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病往往由于外感风邪而引起,所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以祛风邪,调营卫,和气血以顾正气,乃是一种正治的方法。不然的话,风邪凝滞营卫,汗出损伤气血,经脉不通,筋骨失养,那么,“偏枯证就随时可能发生。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共32讲【分讲分条整理】

经典研读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671 次浏览 • 2016-01-18 23:47 • 来自相关话题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共32讲【分讲分条整理】 ————————— 简  介 ——————————  胡希恕(1898—1984):当代中医经方大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本系列讲座是胡希 ...查看全部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共32讲【分讲分条整理】

————————— 简  介 —————————— 
胡希恕(1898—1984):当代中医经方大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本系列讲座是胡希恕先生在1982年为“治本中医研修团”开的课程,
也是胡希恕先生晚年带病最后一次全本逐条讲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参看赵开美本《伤寒论》。
本讲座因当年条件所限,虽有录制缺憾,却也弥足金贵。
本专辑同步字幕由“中医学苑·工作室”根据现有音频和相关资料,整理校配于2014年4月。疏误难免,谅。
谨此籍慰胡希恕先生!

————————— 目  录 ——————————
00.专题纪念片:当代中医经方大家·胡希恕教授
 




http://www.56.com/u92/v_MTE5MDg4MzY5.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一讲目录:
第一讲片头
http://www.56.com/u37/v_MTE5MDkxNzQ2.html/1030_zyxygzs.html
引言
http://www.56.com/u98/v_MTE5MTczMjk1.html/1030_zyxygzs.html
001条
http://www.56.com/u11/v_MTE5MTc2MDI0.html/1030_zyxygzs.html
002条
http://www.56.com/u56/v_MTE5MTc4MzU3.html/1030_zyxygzs.html
003条
http://www.56.com/u79/v_MTE5MTk5MzI0.html/1030_zyxygzs.html
004条
http://www.56.com/u17/v_MTE5MjAwNzU4.html/1030_zyxygzs.html
005条
http://www.56.com/u31/v_MTE5MjAyODg0.html/1030_zyxygzs.html
006条
http://www.56.com/u27/v_MTE5MjI4NDg4.html
007条
http://www.56.com/u28/v_MTE5MjI5ODk3.html/1030_zyxygzs.html
008条
http://www.56.com/u47/v_MTE5MjMwMjY4.html/1030_zyxygzs.html
009条
http://www.56.com/u54/v_MTE5MjMwNzE1.html/1030_zyxygzs.html
010条
http://www.56.com/u74/v_MTE5MjMxNTI3.html/1030_zyxygzs.html
011条
http://www.56.com/u70/v_MTE5MjMyNTc5.html/1030_zyxygzs.html
1-11条小结
http://www.56.com/u81/v_MTE5MjM0MjYy.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二讲目录:
第二讲片头
http://www.56.com/u43/v_MTIzMDE5OTg0.html/1030_zyxygzs.html
012条
http://www.56.com/u37/v_MTIzMDIwNjgy.html
013条
http://www.56.com/u83/v_MTIzMDIyMDQ4.html/1030_zyxygzs.html
014条
http://www.56.com/u91/v_MTIzMDIyMDU2.html/1030_zyxygzs.html
015条
http://www.56.com/u66/v_MTIzMDIzODc5.html/1030_zyxygzs.html
016条
http://www.56.com/u21/v_MTIzMDI0NTM4.html/1030_zyxygzs.html
017条
http://www.56.com/u64/v_MTIzMDI0NTgx.html/1030_zyxygzs.html
018条
http://www.56.com/u86/v_MTIzMDI0NjAz.html/1030_zyxygzs.html
019条
http://www.56.com/u33/v_MTIzMDI0NjM4.html/1030_zyxygzs.html
020条
http://www.56.com/u44/v_MTIzMDI1Nzkz.html/1030_zyxygzs.html
021条
http://www.56.com/u18/v_MTIzMDI2MTE5.html/1030_zyxygzs.html
022条
http://www.56.com/u65/v_MTIzMDI2MjU0.html/1030_zyxygzs.html
023条
http://www.56.com/u94/v_MTIzMDI2NjM1.html
024条
http://www.56.com/u89/v_MTIzMDI2NzE4.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三讲目录:
第三讲片头
http://www.56.com/u70/v_MTIzMDMxMDk5.html/1030_zyxygzs.html
025条
http://www.56.com/u20/v_MTIzMDMxMTM3.html/1030_zyxygzs.html
026条
http://www.56.com/u51/v_MTIzMDMxMTY4.html/1030_zyxygzs.html
027条
http://www.56.com/u76/v_MTIzMDMxMjgx.html/1030_zyxygzs.html
028条
http://www.56.com/u88/v_MTIzMDMxNTU3.html/1030_zyxygzs.html
029条
http://www.56.com/u85/v_MTIzMDM3MDEw.html
030条
http://www.56.com/u37/v_MTIzMDM3NTc4.html
 
第四讲目录:
第四讲片头
http://www.56.com/u11/v_MTIzMDM3NjQw.html/1030_zyxygzs.html
031条
http://www.56.com/u36/v_MTIzMDM3NjY1.html/1030_zyxygzs.html
032条
http://www.56.com/u64/v_MTIzMDM3Njkz.html/1030_zyxygzs.html
033条
http://www.56.com/u45/v_MTIzMDM4Mjkw.html/1030_zyxygzs.html
034条
http://www.56.com/u65/v_MTIzMDM4MzEw.html/1030_zyxygzs.html
035条
http://www.56.com/u79/v_MTIzMDM4MzI0.html/1030_zyxygzs.html
036条
http://www.56.com/u94/v_MTIzMDM4MzM5.html/1030_zyxygzs.html
037条
http://www.56.com/u18/v_MTIzMDM4MzUx.html/1030_zyxygzs.html
038条
http://www.56.com/u43/v_MTIzMDM4Mzc2.html/1030_zyxygzs.html
039条
http://www.56.com/u97/v_MTIzMDM4NDMw.html/1030_zyxygzs.html
040条
http://www.56.com/u23/v_MTIzMDM4NDQ0.html/1030_zyxygzs.html
041条
http://www.56.com/u85/v_MTIzMDM4NTA2.html/1030_zyxygzs.html
042条
http://www.56.com/u15/v_MTIzMDM4NTI0.html/1030_zyxygzs.html
043条
http://www.56.com/u27/v_MTIzMDM4NTM2.html/1030_zyxygzs.html
044条
http://www.56.com/u40/v_MTIzMDM4NTQ5.html/1030_zyxygzs.html
045条
http://www.56.com/u61/v_MTIzMDM4NTcw.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五讲目录:
第五讲片头
http://www.56.com/u67/v_MTI1NzI4NDcy.html/1030_zyxygzs.html
046条
http://www.56.com/u35/v_MTIzMDM5MTYw.html/1030_zyxygzs.html
047条
http://www.56.com/u49/v_MTIzMDM5MTc0.html/1030_zyxygzs.html
048条
http://www.56.com/u65/v_MTIzMDM5MTkw.html
049条
http://www.56.com/u71/v_MTIzMDM5MTk2.html/1030_zyxygzs.html
050条
http://www.56.com/u47/v_MTI1NzI4NjI4.html/1030_zyxygzs.html
051条
http://www.56.com/u57/v_MTI1NzI4NjM4.html/1030_zyxygzs.html
052条
http://www.56.com/u68/v_MTI1NzI4NjQ5.html/1030_zyxygzs.html
053条
http://www.56.com/u80/v_MTI1NzI4NjYx.html/1030_zyxygzs.html
054条
http://www.56.com/u87/v_MTI1NzI4NjY4.html/1030_zyxygzs.html
055条
http://www.56.com/u45/v_MTI1NzI5MjQy.html/1030_zyxygzs.html
056条
http://www.56.com/u45/v_MTI1NzI5NTk0.html/1030_zyxygzs.html
057条
http://www.56.com/u60/v_MTI1NzI5OTYx.html/1030_zyxygzs.html
058条
http://www.56.com/u77/v_MTI1NzMwMDY2.html/1030_zyxygzs.html
059条
http://www.56.com/u48/v_MTI1NzMwMTI1.html/1030_zyxygzs.html
发汗剂小结
http://www.56.com/u17/v_MTI1NzMwMzU4.html/1030_zyxygzs.html 
 
第六讲目录:
第六讲片头
http://www.56.com/u75/v_MTI1NzMwNjgw.html/1030_zyxygzs.html
060条
http://www.56.com/u55/v_MTI1NzMwOTI0.html/1030_zyxygzs.html
061条
http://www.56.com/u32/v_MTI1NzMxMjUz.html/1030_zyxygzs.html
062条
http://www.56.com/u97/v_MTIzMDM5Mzk4.html/1030_zyxygzs.html
063条
http://www.56.com/u19/v_MTIzMDM5NDA4.html/1030_zyxygzs.html
064条
http://www.56.com/u34/v_MTIzMDM5NDIz.html/1030_zyxygzs.html
065条
http://www.56.com/u35/v_MTIzMDQwODMy.html/1030_zyxygzs.html
066条
http://www.56.com/u81/v_MTIzMDQxNDA2.html/1030_zyxygzs.html
067条
http://www.56.com/u95/v_MTIzMDQxNDIw.html/1030_zyxygzs.html
068条
http://www.56.com/u44/v_MTIzMDQxNzIx.html/1030_zyxygzs.html
069条
http://www.56.com/u66/v_MTIzMDQxNzQz.html/1030_zyxygzs.html
070条
http://www.56.com/u92/v_MTIzMDQxNzY5.html/1030_zyxygzs.html
 
07.第七讲:第70续-82条
第七讲片头
http://www.56.com/u74/v_MTIzMDQxODM5.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M5 
070续
http://www.56.com/u86/v_MTIzMDQxODUx.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Ux
071条
http://www.56.com/u16/v_MTIzMDQxODY5.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Y5
072条
http://www.56.com/u32/v_MTIzMDQxODg1.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g1
073条
http://www.56.com/u43/v_MTIzMDQxODk2.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k2
074条
http://www.56.com/u15/v_MTIzMDQyMzk2.html#fromoutpvid=MTIzMDQyMzk2
075条
http://www.56.com/u82/v_MTIzMDQyNDYz.html#fromoutpvid=MTIzMDQyNDYz
076条
http://www.56.com/u95/v_MTIzMDQyNDc2.html#fromoutpvid=MTIzMDQyNDc2
077条
http://www.56.com/u19/v_MTIzMDQyNDg4.html#fromoutpvid=MTIzMDQyNDg4
078条
http://www.56.com/u36/v_MTIzMDQyNTA1.html#fromoutpvid=MTIzMDQyNTA1
079条
http://www.56.com/u98/v_MTIzMDQyNTY3.html#fromoutpvid=MTIzMDQyNTY3
080条
http://www.56.com/u82/v_MTIzMDQyNjM5.html#fromoutpvid=MTIzMDQyNjM5
081条
http://www.56.com/u38/v_MTIzMDQyNjgz.html#fromoutpvid=MTIzMDQyNjgz
082条
http://www.56.com/u52/v_MTIzMDQyNjk3.html#fromoutpvid=MTIzMDQyNjk3

08.第八讲:第83-97条
第八讲片头
http://www.56.com/u11/v_MTIzMDQzMTg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Tg0 
083条
http://www.56.com/u23/v_MTIzMDQzMTk2.html#fromoutpvid=MTIzMDQzMTk2
084条
http://www.56.com/u38/v_MTIzMDQzMjEx.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Ex
085条
http://www.56.com/u58/v_MTIzMDQzMjMx.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Mx
086条
http://www.56.com/u73/v_MTIzMDQzMjQ2.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Q2
087条
http://www.56.com/u79/v_MTIzMDQzMjUy.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Uy
088条
http://www.56.com/u13/v_MTIzMDQzMjc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c0
089条
http://www.56.com/u36/v_MTIzMDQzMjk3.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k3
090条
http://www.56.com/u56/v_MTIzMDQzMzE3.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E3
091条
http://www.56.com/u73/v_MTIzMDQzMzM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M0
092条
http://www.56.com/u89/v_MTIzMDQzMzUw.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Uw
093条
http://www.56.com/u15/v_MTIzMDQzMzY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Y0
094条
http://www.56.com/u47/v_MTIzMDQzNDg0.html#fromoutpvid=MTIzMDQzNDg0
095条
http://www.56.com/u90/v_MTIzMDQzNTI3.html#fromoutpvid=MTIzMDQzNTI3
096条
http://www.56.com/u18/v_MTIzMDQzNTQz.html#fromoutpvid=MTIzMDQzNTQz
097条
http://www.56.com/u32/v_MTIzMDQzNTU3.html#fromoutpvid=MTIzMDQzNTU3


09.第九讲:第98-107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0.第十讲:第108-11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1.第十一讲:第119-127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28-133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2.第十二讲:第134-14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3.第十三讲:第149-159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4.第十四讲:第160-173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5.第十五讲:第174-178条、太阳篇·小结(第1-17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6.第十六讲:阳明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179-206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7.第十七讲:第207-21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8.第十八讲:第219-232条(缺231、232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9.第十九讲:第233-244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0.第二十讲:(缺第245-256条)第257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1.第二十一讲:第258-262条、阳明篇·小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2.第二十二讲:少阳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3-272条、少阳篇·小结、三阳篇总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3.第二十三讲:太阴篇·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273-280条、太阴篇·小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4.第二十四~二十五讲:少阴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309条(缺第291-30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5.第二十六讲:第310-319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6.第二十七讲:第320-325条、太阴篇·小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7.第二十八讲:厥阴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33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8.第二十九讲:第339-357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9.第三十讲:第358-375条(缺360-366)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30.第三十一讲:第376-381条(缺376)、三阳三阴篇·总结(1.关于《伤寒论》、2.关于六经、3.关于八纲、4.关于辨证论治)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31.第三十二讲: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2-391条、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2-39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专辑列表地址链接:
http://www.56.com/w33/album-aid-12838895.html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经方方剂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39 次浏览 • 2016-01-18 21:10 • 来自相关话题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查看全部

3.jpg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恼颠倒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 ,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 水巽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
                         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仍霍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 (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曰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
                    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马敬小便难。
七、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一、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四逆汤类方(九首)
一、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於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十、烧散: 近阴裤裆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打印下载: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全十一讲)

经典研读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328 次浏览 • 2016-01-18 20:16 • 来自相关话题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第三讲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第四讲 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第五讲 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第六讲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查看全部

刘渡舟谈如何学习《伤寒论》

经典研读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27 次浏览 • 2016-01-18 20:08 • 来自相关话题

    学习《伤寒沦》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白 ...查看全部
    学习《伤寒沦》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候,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他们的注解,或以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角度不同,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实有破迷解惑的作用。
    柯注的优点,从原则上讲,他指出了《伤寒论》不专为伤寒一病而设,而六经辨证实能统摄百病。他的话卓识灼见,而能与仲景的思想相共鸣。他的不足之处,误把经络解为经略,又别开生面将《伤寒论》的太阳膀胱经当作心阳来论,未免牵强附会,有失仲景之旨。
    尤注的魄力似逊于柯,在文字方面也不及柯氏的笔墨纵横淋漓尽致。然而,尤氏得马元一先生的真传,构思精辟,言简而赅,对脏腑经络、气血荣卫之理与正邪变化之机,上逮《内》、《难》,下历百家,而极见功夫。他比柯氏更为扎实,惜乎人之不识也。
    此外,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钱璜的《伤寒溯源集》,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览。
    以上几个专著读后,可以再看一点综合性的作品,其中应以日人丹波元简著的《伤寒论辑义》为理想。这是第三步。
    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而又能坚持到底,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也就可以说学的差不多了。但是,我讲《伤寒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备起课来,还有可学的东西,还可发现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足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蠡测的。为此,对于读这本书的人来说,切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顿不前。
    归纳一下我以上所讲的内容;那就是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终极(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中医入门经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45 次浏览 • 2016-01-17 22:16 • 来自相关话题

    胡希恕(1898-1984)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东直门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本文简要阐述胡希恕对经方六经八纲辨证体系的见解和创新,借以纪念胡希恕先生和 ...查看全部
    胡希恕(1898-1984)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东直门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本文简要阐述胡希恕对经方六经八纲辨证体系的见解和创新,借以纪念胡希恕先生和刚刚去世的张长恩教授。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实以八纲列辨,如论中“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般规律。
    八纲的实质
    何谓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部位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部位时,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
    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导致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寒和热:寒即寒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寒为不及,当系阴之属,故寒者也必阴;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须注意的是:寒与热是具有一定特性的阴阳。所以,泛言阴不一定必寒;泛言阳,更不一定必热。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便称为实证。如上所述,虚实和寒热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竟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辨认清楚。
 
    六经出自八纲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伤寒论》分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二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这样,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
    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应该注意,由于寒、热、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这样,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其临床运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以明确阴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制定治疗准则了。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方证是辨证的终极
    何谓方证?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因此,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例如,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依法当发其汗。但是,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剂就能获效呢?当然不行。此时,还应当仔细地辨认方证,给以适宜的方剂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譬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即可治愈;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即可治愈;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即可治愈;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则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
以上诸方,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由此可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终极,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目的。因此,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因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相关因素较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正确。方证为数繁多,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有关条文,潜心玩索,自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