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连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490 次浏览 • 2016-01-23 00:14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黄连  45 黄连汤证   (1)久利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患大便下痢挟有红白粘液,每日三四次,且里急后重已一年多,伴 ...查看全部
图:中药黄连

414f4442ffe273456d34020faaf32d6d.jpg

 45 黄连汤证
  (1)久利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患大便下痢挟有红白粘液,每日三四次,且里急后重已一年多,伴恶心呕吐,腹痛,各处就医无效,舌质红而苔白,脉弦滑按之无力。此乃寒热错杂之邪,分据脾胃上下,若纯用寒药治热,或纯用热药治寒,皆不能奏效,必须寒热并治。
    黄连9克 干姜9克 桂枝9克 半夏9克 党参6克 大枣7枚 炙甘草6克。前后共服六剂,一年之病从此而愈。
  (2)上热下寒案
    刘渡舟医案:侯x x,女,55岁。患上热下寒证,每于进食后约一小时,胃气上逆而泛恶吐酸,胸中憋闷疼痛;同时伴见腹痛肠鸣,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弦。黄连汤主之。黄连 10克 干姜7克 桂枝9克 炙甘草10克 党参10克 半夏10克 大枣5枚。服药五剂,寒热之证尽愈。
  【解说】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减黄芩加桂枝而成。虽然取意于泻心汤,但立法则与之有别,黄连清胸中之上热,干姜温脾胃之下寒,妙在加桂枝下气降冲宣通上下,而使气机调顺。
    又附:肠痈案
    刘渡舟医案:吴x x,女,30岁。患右侧少腹疼痛己4天,喜温喜按,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时时欲呕。脉弦。舌质淡而苔黄。西医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血象:白细胞 1.2X10,9 / 1 )。从其舌脉证来看,既非单纯热凝,亦非单纯寒结,初用连理汤虽然有效但不明显,后用黄连汤治疗。黄连9克干姜6克 桂枝6克 党参9克 半夏9克 大枣7枚,炙甘草6克 黄芩6克。服药三剂后,诸证皆退。

刘渡舟经方医案(附子泻心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936 次浏览 • 2016-01-21 23:3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制附子   40、附子泻心汤证     上热下寒案     刘渡舟医案:宋x x,男,48岁,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烦,但腰以下无汗而发凉 ...查看全部
图:中药制附子

70e38da5f0b15e68e4abac0b7b6283f8.jpg

 
40、附子泻心汤证
    上热下寒案
    刘渡舟医案:宋x x,男,48岁,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烦,但腰以下无汗而发凉。伴遗精,阴部发冷,阴茎回缩,大便稀溏,每日一次。舌质暗红,脉沉滑。此属阴阳不和,上下水火不相交济,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肾阴阳水火。
    制附子10克(水煎煮)大黄 黄连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上药和汁兑服,二剂。服药后大便每日二三次,但不稀溏,下肢已由凉转温,汗出心烦止,梦遗阴缩消,只有阴部仍然有凉冷的感觉。舌边尖红,脉沉。这是属于火热邪气已清,但阳气尚未遍达周身之象,再投以四逆散原方三剂而愈。
  【解说】本案临床表现寒热错杂,热为真热,寒亦是真寒,临床上辨证治疗均比较困难。一般来说,上焦郁热极容易导致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在下的阳气被郁而不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所以,用附子泻心汤,专煎附子以温下寒,另渍三黄以清上热,这样一来,寒热之药异其气而生熟之品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使阴阳调和,水火交济,则诸证自愈。
    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炮附子而成,《伤寒论》中用来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其病机特点是火热邪气内盛而人体真阳又虚。从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不相协调的矛盾对立,阳盛则热,阳虚则寒,为什么阳虚能与热邪同存于一体之中?如果从上下水火阴阳既济系统来看,中焦气机不能斡旋于上下,固然能产生上热下寒的格局。但是,如果从阳气与邪火的关系上来理解附子泻心汤证,似乎更能触及病变的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段话为我们理解邪气与阳气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少火”(即生命活动之火)是周身阳气产生的根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少火生气”。而“壮火”(即“邪火”)则是“少火”的克星,它不但能“食气’, 而且能“散气”。在邪火内盛的病理情况下,如果它不断地蚕食人体的“少火”,就能逐渐导致阳气虚衰。阳愈衰则火愈盛,火愈盛则阳愈衰,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体,而在这个循环体中,邪火旺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如果要打破这个循环体,恢复人体的阳气,单用扶阳的方法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在消除邪火的同时,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在“壮火之气衰”的前提下,才能使“少火之气壮”,这也正是附子泻心汤一方面用三黄清热泻火,另一方面用附子温补真阳的治疗主导思想。用这种观点来认识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形成原理以及附子泻心汤的组方原则,对于在临床上更好地把握本方的运用无疑是有益的。
    又附治验二则:
    刘渡舟医案:案一:佟x x,女,26岁。患大便干结,数日一次,腹不满,牙床肿痛,口腔溃烂,口渴欲饮,小便黄赤。至午后日暮之时则头面烘热而赤,此证每月一发,多在月经来潮之前,病已一年。始以为胃肠燥热,欲投以调胃承气汤。待视其舌,舌质淡嫩有齿痕,苔白润,脉沉。舌脉与证不合,分明有阳虚之征,于是又仔细询问,方知平素形寒肢冷,汗出恶风,且心下痞,月经提前,量少而色黯,伴腹痛。此属上热下寒证。
    制附子12克(水煎煮)大黄 黄连 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和汁兑服,三剂。
    服药后牙痛,口渴,汗出,心下痞等证均消,大便转常。按往常月经应提前而至,但此次没有提前。上方加附子为15克,又服三剂后,月经按期而至。
    刘渡舟医案:案二:李x x,男,30岁。素有胃病。胃脘痞胀,胃中嘈杂如火烧灼,心烦不寐,口腔内粘膜及舌体溃烂,全是一派心胃火热之象。舌质反而淡嫩有齿痕,苔薄白。再询其证,尚有周身乏力,时时畏寒,精神不振,性欲淡漠,纳谷不香,大便稀溏等。切其脉弦而滑。证有寒热,俱非虚假,当以清火温阳之法治疗。
    制附子10克(另包单煎) 大黄 黄连黄芩各6克(沸水泡溃)和汁兑服,六剂。药后胃脘痞胀及烧灼感均消,口疮愈合。但仍畏寒,大便每日二三次,续上方加大附子剂量为15克,又服三剂后,精神大振,体力增加,大便转常,诸症随之而安。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连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490 次浏览 • 2016-01-23 00:14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黄连  45 黄连汤证   (1)久利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患大便下痢挟有红白粘液,每日三四次,且里急后重已一年多,伴 ...查看全部
图:中药黄连

414f4442ffe273456d34020faaf32d6d.jpg

 45 黄连汤证
  (1)久利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患大便下痢挟有红白粘液,每日三四次,且里急后重已一年多,伴恶心呕吐,腹痛,各处就医无效,舌质红而苔白,脉弦滑按之无力。此乃寒热错杂之邪,分据脾胃上下,若纯用寒药治热,或纯用热药治寒,皆不能奏效,必须寒热并治。
    黄连9克 干姜9克 桂枝9克 半夏9克 党参6克 大枣7枚 炙甘草6克。前后共服六剂,一年之病从此而愈。
  (2)上热下寒案
    刘渡舟医案:侯x x,女,55岁。患上热下寒证,每于进食后约一小时,胃气上逆而泛恶吐酸,胸中憋闷疼痛;同时伴见腹痛肠鸣,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弦。黄连汤主之。黄连 10克 干姜7克 桂枝9克 炙甘草10克 党参10克 半夏10克 大枣5枚。服药五剂,寒热之证尽愈。
  【解说】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减黄芩加桂枝而成。虽然取意于泻心汤,但立法则与之有别,黄连清胸中之上热,干姜温脾胃之下寒,妙在加桂枝下气降冲宣通上下,而使气机调顺。
    又附:肠痈案
    刘渡舟医案:吴x x,女,30岁。患右侧少腹疼痛己4天,喜温喜按,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时时欲呕。脉弦。舌质淡而苔黄。西医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血象:白细胞 1.2X10,9 / 1 )。从其舌脉证来看,既非单纯热凝,亦非单纯寒结,初用连理汤虽然有效但不明显,后用黄连汤治疗。黄连9克干姜6克 桂枝6克 党参9克 半夏9克 大枣7枚,炙甘草6克 黄芩6克。服药三剂后,诸证皆退。

刘渡舟经方医案(附子泻心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936 次浏览 • 2016-01-21 23:3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制附子   40、附子泻心汤证     上热下寒案     刘渡舟医案:宋x x,男,48岁,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烦,但腰以下无汗而发凉 ...查看全部
图:中药制附子

70e38da5f0b15e68e4abac0b7b6283f8.jpg

 
40、附子泻心汤证
    上热下寒案
    刘渡舟医案:宋x x,男,48岁,患腰以上汗出而心烦,但腰以下无汗而发凉。伴遗精,阴部发冷,阴茎回缩,大便稀溏,每日一次。舌质暗红,脉沉滑。此属阴阳不和,上下水火不相交济,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肾阴阳水火。
    制附子10克(水煎煮)大黄 黄连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上药和汁兑服,二剂。服药后大便每日二三次,但不稀溏,下肢已由凉转温,汗出心烦止,梦遗阴缩消,只有阴部仍然有凉冷的感觉。舌边尖红,脉沉。这是属于火热邪气已清,但阳气尚未遍达周身之象,再投以四逆散原方三剂而愈。
  【解说】本案临床表现寒热错杂,热为真热,寒亦是真寒,临床上辨证治疗均比较困难。一般来说,上焦郁热极容易导致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在下的阳气被郁而不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所以,用附子泻心汤,专煎附子以温下寒,另渍三黄以清上热,这样一来,寒热之药异其气而生熟之品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使阴阳调和,水火交济,则诸证自愈。
    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炮附子而成,《伤寒论》中用来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其病机特点是火热邪气内盛而人体真阳又虚。从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不相协调的矛盾对立,阳盛则热,阳虚则寒,为什么阳虚能与热邪同存于一体之中?如果从上下水火阴阳既济系统来看,中焦气机不能斡旋于上下,固然能产生上热下寒的格局。但是,如果从阳气与邪火的关系上来理解附子泻心汤证,似乎更能触及病变的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段话为我们理解邪气与阳气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少火”(即生命活动之火)是周身阳气产生的根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少火生气”。而“壮火”(即“邪火”)则是“少火”的克星,它不但能“食气’, 而且能“散气”。在邪火内盛的病理情况下,如果它不断地蚕食人体的“少火”,就能逐渐导致阳气虚衰。阳愈衰则火愈盛,火愈盛则阳愈衰,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体,而在这个循环体中,邪火旺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如果要打破这个循环体,恢复人体的阳气,单用扶阳的方法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在消除邪火的同时,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在“壮火之气衰”的前提下,才能使“少火之气壮”,这也正是附子泻心汤一方面用三黄清热泻火,另一方面用附子温补真阳的治疗主导思想。用这种观点来认识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形成原理以及附子泻心汤的组方原则,对于在临床上更好地把握本方的运用无疑是有益的。
    又附治验二则:
    刘渡舟医案:案一:佟x x,女,26岁。患大便干结,数日一次,腹不满,牙床肿痛,口腔溃烂,口渴欲饮,小便黄赤。至午后日暮之时则头面烘热而赤,此证每月一发,多在月经来潮之前,病已一年。始以为胃肠燥热,欲投以调胃承气汤。待视其舌,舌质淡嫩有齿痕,苔白润,脉沉。舌脉与证不合,分明有阳虚之征,于是又仔细询问,方知平素形寒肢冷,汗出恶风,且心下痞,月经提前,量少而色黯,伴腹痛。此属上热下寒证。
    制附子12克(水煎煮)大黄 黄连 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和汁兑服,三剂。
    服药后牙痛,口渴,汗出,心下痞等证均消,大便转常。按往常月经应提前而至,但此次没有提前。上方加附子为15克,又服三剂后,月经按期而至。
    刘渡舟医案:案二:李x x,男,30岁。素有胃病。胃脘痞胀,胃中嘈杂如火烧灼,心烦不寐,口腔内粘膜及舌体溃烂,全是一派心胃火热之象。舌质反而淡嫩有齿痕,苔薄白。再询其证,尚有周身乏力,时时畏寒,精神不振,性欲淡漠,纳谷不香,大便稀溏等。切其脉弦而滑。证有寒热,俱非虚假,当以清火温阳之法治疗。
    制附子10克(另包单煎) 大黄 黄连黄芩各6克(沸水泡溃)和汁兑服,六剂。药后胃脘痞胀及烧灼感均消,口疮愈合。但仍畏寒,大便每日二三次,续上方加大附子剂量为15克,又服三剂后,精神大振,体力增加,大便转常,诸症随之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