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咳嗽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泽泻汤 (泽泻 白术)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382 次浏览 • 2016-01-23 21:56 • 来自相关话题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 ...查看全部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术尤长于治水毒性的头冒眩,今取二药合用,故治胃中有水饮,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5 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解:心下有支饮,即胃中有水饮,谓为支饮者,以头冒眩,为水上迫的征候也,泽泻汤主之。
    【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桔梗汤(桔梗+甘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315 次浏览 • 2016-01-23 21:32 • 来自相关话题

    33、桔梗汤(桔梗+甘草)     【方剂组成】桔梗10 克,甘草 18 克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 ...查看全部
    33、桔梗汤(桔梗+甘草)
    【方剂组成】桔梗10 克,甘草 18 克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1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注解:见甘草汤方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2 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注解:咳而胸满,即因咳而胸满的意思。振寒、脉数为有痈脓之候。多咳唾故咽干。里无热故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以至吐脓如米粥者,此肺痈的明征,宜以桔梗汤主之。
    按:肺痈用桔梗,不只为排脓,并亦治胸胁痛,临床于肝炎患者,诉肝区痛剧则常于适方加桔梗,确有效验。《神农本草经》谓桔梗治胸胁痛如刀刺,可信。
    【辨证要点】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苓桂术甘汤 (苓术+桂甘)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860 次浏览 • 2016-01-23 20:11 • 来自相关话题

    16、苓桂术甘汤 (苓术+桂甘)     【方剂组成】茯苓12 克,桂枝9克,白术 9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 ...查看全部
    16、苓桂术甘汤 (苓术+桂甘)
    【方剂组成】茯苓12 克,桂枝9克,白术 9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短气为胃有微饮的征侯。利其小便则饮即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按:就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用之的机会,但不是说任取一方即能治之。临证时仍宜细辨自在言外。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验案】刘某,女性,19 岁,1977 年 l0月 3 日初诊。两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苔白,脉沉细。此属水饮上犯之证,予苓桂术甘汤:
    桂枝10 克,茯苓18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连服八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亦大减。原方增桂枝为 12 克,茯苓 24 克,又服六剂痊愈。

冯世纶老师医案(小儿咳嗽案)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58 次浏览 • 2016-01-20 09:36 • 来自相关话题

小儿咳嗽案 张某 男 5岁 2007年3月26日一诊 患者咳嗽1周,伴流涕,口干喜饮,纳可,夜睡时头汗出。曾服西药未效。 苔白腻,脉浮 辨证论治 患儿有流涕、夜睡时头汗出、脉浮等表证; ...查看全部
小儿咳嗽案
张某 男 5岁
2007年3月26日一诊
患者咳嗽1周,伴流涕,口干喜饮,纳可,夜睡时头汗出。曾服西药未效。
苔白腻,脉浮
辨证论治
患儿有流涕、夜睡时头汗出、脉浮等表证;
口干喜饮为阳明热证;
纳可为未入少阳;
苔白腻为里饮盛。
此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主之。生麻黄10g 桂枝10g 生石膏45g 杏仁10g 炙甘草10g 生姜三片 大枣4枚 清半夏15g 厚朴10g 苏子10g 茯苓12g 苍术10g 二剂
一剂分两天吃,一天只吃一煎。
问:患者夜间有盗汗,为何用麻黄剂而非桂枝剂?
答:白天不汗出说明表不虚,休息、盖被则正气得助,鼓邪外出则见头汗,邪泻则津伤而汗止,但邪未尽,故反复夜头汗出。从我的经验看,小儿白天不汗出而夜卧头汗出的,辨证上每多表实证。
问:大青龙汤麻黄为八两,应折合18g才对,为何用10g?
答:患儿未发热,解表力不用那么大,参照麻杏石甘汤而减小其制。
问:患儿痰并不多,为何加用半夏厚朴汤降逆化饮?
答:患儿苔腻、咳甚,亦为饮逆证,不一定见痰多才算饮。
2007年3月29日二诊
其父代诉:服药第一天咳嗽大减,现偶咳一两声、稍流涕,苔薄黄,脉不浮
老师:小儿不喜吃药,现己近痊愈,不吃中药也可,能自愈。嘱避风寒,夜卧前少吃东西,以免助热生痰。
问:二诊仍有偶咳一两声,为何不用药?
答:脉己不浮,表已解,咳微饮亦微,大邪已去,注意饮食起居便可以自愈。何况邪微而用大剂,不注意有时反而增病。
按:对小儿夜头汗出的辨证乃冯老心得。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泽泻汤 (泽泻 白术)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382 次浏览 • 2016-01-23 21:56 • 来自相关话题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 ...查看全部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术尤长于治水毒性的头冒眩,今取二药合用,故治胃中有水饮,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5 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解:心下有支饮,即胃中有水饮,谓为支饮者,以头冒眩,为水上迫的征候也,泽泻汤主之。
    【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桔梗汤(桔梗+甘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315 次浏览 • 2016-01-23 21:32 • 来自相关话题

    33、桔梗汤(桔梗+甘草)     【方剂组成】桔梗10 克,甘草 18 克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 ...查看全部
    33、桔梗汤(桔梗+甘草)
    【方剂组成】桔梗10 克,甘草 18 克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1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注解:见甘草汤方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2 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注解:咳而胸满,即因咳而胸满的意思。振寒、脉数为有痈脓之候。多咳唾故咽干。里无热故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以至吐脓如米粥者,此肺痈的明征,宜以桔梗汤主之。
    按:肺痈用桔梗,不只为排脓,并亦治胸胁痛,临床于肝炎患者,诉肝区痛剧则常于适方加桔梗,确有效验。《神农本草经》谓桔梗治胸胁痛如刀刺,可信。
    【辨证要点】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苓桂术甘汤 (苓术+桂甘)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860 次浏览 • 2016-01-23 20:11 • 来自相关话题

    16、苓桂术甘汤 (苓术+桂甘)     【方剂组成】茯苓12 克,桂枝9克,白术 9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 ...查看全部
    16、苓桂术甘汤 (苓术+桂甘)
    【方剂组成】茯苓12 克,桂枝9克,白术 9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短气为胃有微饮的征侯。利其小便则饮即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按:就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用之的机会,但不是说任取一方即能治之。临证时仍宜细辨自在言外。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验案】刘某,女性,19 岁,1977 年 l0月 3 日初诊。两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苔白,脉沉细。此属水饮上犯之证,予苓桂术甘汤:
    桂枝10 克,茯苓18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连服八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亦大减。原方增桂枝为 12 克,茯苓 24 克,又服六剂痊愈。

冯世纶老师医案(小儿咳嗽案)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58 次浏览 • 2016-01-20 09:36 • 来自相关话题

小儿咳嗽案 张某 男 5岁 2007年3月26日一诊 患者咳嗽1周,伴流涕,口干喜饮,纳可,夜睡时头汗出。曾服西药未效。 苔白腻,脉浮 辨证论治 患儿有流涕、夜睡时头汗出、脉浮等表证; ...查看全部
小儿咳嗽案
张某 男 5岁
2007年3月26日一诊
患者咳嗽1周,伴流涕,口干喜饮,纳可,夜睡时头汗出。曾服西药未效。
苔白腻,脉浮
辨证论治
患儿有流涕、夜睡时头汗出、脉浮等表证;
口干喜饮为阳明热证;
纳可为未入少阳;
苔白腻为里饮盛。
此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主之。生麻黄10g 桂枝10g 生石膏45g 杏仁10g 炙甘草10g 生姜三片 大枣4枚 清半夏15g 厚朴10g 苏子10g 茯苓12g 苍术10g 二剂
一剂分两天吃,一天只吃一煎。
问:患者夜间有盗汗,为何用麻黄剂而非桂枝剂?
答:白天不汗出说明表不虚,休息、盖被则正气得助,鼓邪外出则见头汗,邪泻则津伤而汗止,但邪未尽,故反复夜头汗出。从我的经验看,小儿白天不汗出而夜卧头汗出的,辨证上每多表实证。
问:大青龙汤麻黄为八两,应折合18g才对,为何用10g?
答:患儿未发热,解表力不用那么大,参照麻杏石甘汤而减小其制。
问:患儿痰并不多,为何加用半夏厚朴汤降逆化饮?
答:患儿苔腻、咳甚,亦为饮逆证,不一定见痰多才算饮。
2007年3月29日二诊
其父代诉:服药第一天咳嗽大减,现偶咳一两声、稍流涕,苔薄黄,脉不浮
老师:小儿不喜吃药,现己近痊愈,不吃中药也可,能自愈。嘱避风寒,夜卧前少吃东西,以免助热生痰。
问:二诊仍有偶咳一两声,为何不用药?
答:脉己不浮,表已解,咳微饮亦微,大邪已去,注意饮食起居便可以自愈。何况邪微而用大剂,不注意有时反而增病。
按:对小儿夜头汗出的辨证乃冯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