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1 个评论 • 5711 次浏览 • 2016-03-16 17:29 • 来自相关话题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查看全部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link.jpg



1、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2、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3、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服药后有瞑眩状态发作,病就会迅速痊愈,这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疾病如果是病程久,或者是人身体素虚,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后世所说的战汗,那也是一种瞑眩状态。所谓瞑眩就是吃药中病后,有效验的一种特殊反应。

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我给一个人吃生姜泻心汤,这本来是治下利的药,他吃完了反而下利无度,家属半夜来敲我的门,一问才知道是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你回去吧,再连续吃就好了,这个药是治下利的,它不会使其更下利。来的这个人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后来我就去了,正是半夜,病人是个小孩,到了那儿这个小孩子就已经好多了。后来我说把第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他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

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到生姜泻心汤时曾特别提到:“用此方要注意一点,容易发生眩晕,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得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过后病必好。此方是半夏泻心汤减量干姜而加大量生姜,祛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半夏、干姜皆温中祛水,半夏下气祛饮。胃肠病有下利或大便溏,同时有伤食、吞酸,用此方有良效。服药后有时有这种瞑眩的情况,这是药物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状态。”

4、桂枝汤速治定时发热汗出
“《伤寒论》曰:‘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病人定时发热汗出,先其时者,是说假设病人下午两点左右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一个朋友的厨子,就是这个病,到时候发热,完了出一身汗,过去后像好人一样。我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他高兴极了,他说我这病患了二十多年了,这回可好了。这种病,患二十多年也太长了,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定时发热汗出这种情况很多。

我在农村巡疗时,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四至五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热,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热了,也不难受了。天天如此,也是有很长时间了。我给她开三剂药,她吃了两剂药就好了。”

按:运用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汗出的关键在于“先其时发汗”。

附: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有一段录音,整理如下,可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下简称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有一天门诊来了一个病人,年龄56 岁,是南方人,说一口南方话,很不容易听懂。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他说我每天下午一至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

我看他之前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治疗方法,有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有清里热的治疗方法,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他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给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我记得药味多,药量也大,如麻黄根30 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 克,分心木(就是胡桃的隔膜)20 克,金樱子30 克。

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我问他,老先生你吃了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我热了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汗。他愣住了,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发汗能行吗?他看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他一听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我开了三剂桂枝汤,那时候我不太会用这个方子,我也没有告诉病人怎么吃。

拿了三剂药之后,第三天他来了,他说大夫,吃了你的药什么感觉都没有,还是那样。我就带着他去找胡希恕先生,胡希恕先生是当年我们东直门医院特别善用经方的老前辈,那时候他不出普通的门诊,只出特殊的门诊给一些高级干部看病。

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了一个疑难的病人,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但是他说无效。介绍病情后,他就问病人,这个方子你怎么吃的?我发现这个病人吞吞吐吐地说,我早上吃一次,晚上吃一次。后来回想起来,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吃我开的药,他不信任我,就等着我带他去找老大夫看病,更不相信出汗那么多还要再发汗。

胡希恕先生说你的方子开得好,你怎么给他吃的?我说病人说得吞吞吐吐,我也没有说怎么吃。胡希恕先生跟病人说,你这样,每天就吃一回药,你不是下午三点钟有烘热、出汗吗?那你一点半钟左右就吃一次药,吃完之后,多喝一些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让自己先潮潮地出一点汗,到了两三点钟看还热得起来热不起来。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秋天。

胡希恕先生就开三剂桂枝汤让他试试,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地走了。第四天他来了,特别高兴,他说大夫,这发汗的方法还真不错,我头一天中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喝了点水,身上潮潮地出了一点汗,根本就不用换衣服。

到了三点钟该发热的时候,我就等着自己发热,结果没热起来,或者是热的劲不大,随后出的汗不多,我只把最里面的衣服换了。到了第二天,比头一天的热更轻了,我觉得衣服不换都可以了。到了第三天,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这方子有效。

我就说再开三剂。他说要不要再找老大夫。我说不用了,胡希恕先生很忙。我又给他开三剂桂枝汤,后来他就好长时间没有再来。过了三个月以后,我从门诊调到病房。

有一天他来说,上次你带我去找胡希恕先生看了病以后,我前前后后吃了六剂药,从此以后就不再烘热不再有汗了。可是最近我又有一点汗,这个方子还能不能再用?我说可以。我再给他开桂枝汤,原方六剂。他说郝大夫,看来你们的工作经常变动,我吃完这个药以后不再复发,我就不再找你;再复发的话,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你工作调动总会有轨迹的吧,总会有人知道吧。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他没再来找我。”

5、栀子豉汤治愈食管憩室
“一个食管憩室的病人,我给他吃栀子豉汤治好了,西医觉得很奇怪。中医就是辨证,有这种证候,就用这种药准行。开始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了心中懊憹、烦热、胸中觉得滞塞这些症状。

食管方面的病,栀子豉汤证很多。这个“胸中”指当中间这一道,就是指着食管说的,不是指整个胸,如果指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点很要紧。吃这个药也不吐(不像方后说的那样,服药后有吐的情况),我治的那个人,吃了那么多栀子豉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越吃越好,吃了很长时间,后来再进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就没有憩室了。”

按:这是胡希恕先生在讲解《伤寒论》第77条的内容时举的一个例子。在这里,胡希恕先生强调了栀子豉汤并非吐剂,并在后面讲第393条时又进一步做了说明。第77条的方后有“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的文字,因之后世多以为栀子豉汤是吐剂,但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6、栀子豉汤加味治急性心包炎
“用栀子豉汤治急性心包炎,我治过,是有效果的。但我不是只用栀子豉汤,是加味。我是这么研究的,《伤寒论》第76条原文写的是‘心中懊憹’,不是心下,不是胃。根据这段,像心包炎这种情况,有是证即可用是方,再配合适证的药物。”

按:胡希恕先生在上面这两案中对“胸中”“心中”与“胸胁”“心下”等病灶位置进行了鉴别,以说明栀子豉汤根据《伤寒论》原文,对于现代医学的食管憩室、心包炎等疾病有用之的机会,对于临证很有启发意义。

7、表实证误用补法后的救逆
“表实证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医生,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的人,那人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加鲜生地黄。北京的医生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黄这味药,说是解热。
 
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一种强壮性的寒性解热药,表实证的时候用它就不行。就这味生地黄,他用得相当重,我记得用了八钱吧。后来这个病人还是我给看好的。所以这个表实证,要攻表,补药是用不得的。”

8、结胸证误诊手术致死见闻一则
“对这个结胸证,从仲景书的用药即可看出来,它不但有热实,而且有水,就是水热结合到一起的这么一种病。在临床上,这个病很少见,但是我确实见到过,这个病凶得很,我们讲的这条(《伤寒论》第131条),大陷胸丸证这个证候并不重,底下讲的很多重证,重得不得了。

我见过一个病人得这种病,他一定要住院,等我到医院去看他时人已死了,我不必说哪家医院了。医院的医生给他诊断错了,一看他疼成那个样子,从心下到肚脐硬如石,认为里头长东西了。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了,旧社会的小医院,给人家剖腹,剖完人就撂下了(去世了)。所以结胸证是容易死人的。”

9、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儿子疹回无汗喘昏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要符合汗出而喘这种情况才可用,没有汗也可用,但仍要辨证,此证小儿多见。

那年我儿子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他吃牛黄丸,那药太凉了,我回来的时候他的疹子已经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

当时他舅舅正学医,他来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些解表、祛热、解毒类的套方。我说这不行吧,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少用点,麻黄多用一点,他吃完后脑袋慢慢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

他那病也是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要见有汗。这是我刚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四岁。”

10、大柴胡汤加石膏治急性痢疾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来北京,私人诊所开业,诊所就在大街上,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学习。有一次我出诊了,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病人。我说你开方子了吗?他说我开了,开的大柴胡汤加石膏。我不放心,我说带我去看看吧。他带着我就去了,这个病人家离我家不远。我们到那儿时这个病人正在厕所里,他出来后我问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热了,大便也渐止了……所以这个方子很好,痢疾用柴胡剂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大柴胡汤。

痢疾这个病,开始时没有用补法,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也不大,现在我们用大黄可以用到10克。我自己闹痢疾也吃这个药,一泻就好,这个病来时挺厉害,多有发高热。”

《伤寒论》原文整理_必背条文

经典研读我爱经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39 次浏览 • 2016-02-03 22:05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伤寒论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 ...查看全部
图:伤寒论

146169725ba4a295bc3bce435458a913.jpg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        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  各三分一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2:1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生姜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表郁内热轻证,解表清里轻剂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生姜三两 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逆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葛根加半夏汤    生姜减一两加半夏半升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    葛根半斤 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
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杏仁四十个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汗吐下后热扰胸膈
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麻杏甘石汤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热邪壅肺
063.发汗后(0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发汗过多,误伤心阳而致心悸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二两        脾虚水停上冲心胸
0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
甘草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桂枝  人参干姜白术三两 炙甘草桂枝四两      脾虚兼表    温中解表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肾阳虚证  下后复汗,致肾阳虚烦躁
0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制附子一枚
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脾/肾阳虚水泛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              少阴阳虚水泛
 
炙甘草汤    生地一斤 炙甘草四两 生姜桂枝三两人参阿胶二两麦冬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个 清酒七升 水八升        心阴阳两虚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    泽泻一两六铢猪苓茯苓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  米汤和服        太阳蓄水证
0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遇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桃核承气汤    桃核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炙甘草芒硝二两        太阳蓄血轻证 血热瘀结下焦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水蛭虻虫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        太阳蓄血重证,瘀热互结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痰热互结于心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胃热气滞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        热痞兼阳虚 表阳虚外不固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寒热错杂痞  呕利痞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炙甘草人参黄芩各三两干姜黄连一两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水饮食滞痞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四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脾胃虚弱,痞利俱甚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人参二两生姜五两 炙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肝气犯胃,胃虚痰痞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里热炽盛致厥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人参二两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误治,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热盛伤津转属阳明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        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阳明腑实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下法辨证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 芍药半斤 白蜜大黄一斤枳实半斤 厚朴一尺   胃热肠燥津亏  脾约证
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十五个炙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湿热发黄,热重湿轻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根二两 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生梓白皮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炙甘草二两        黄疸兼风寒束表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人参生姜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桂枝汤    1/2+1/2  桂枝黄芩人参生姜芍药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柴胡四两     少阳兼表,太少俱轻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黄芩三两干姜炙甘草牡蛎二两栝蒌根四两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芍药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二两      太少合病下利或呕 里热下利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大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两        少阴阴盛格阳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葱九茎,或腹痛-葱+芍药二两,或干呕+生姜二两,或咽痛-芍药+桔梗一两,或利止脉不出者-桔梗+人参二两,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少阴阴盛戴阳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附子汤    炮附子二两 茯苓芍药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        少阴寒湿身痛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寒化兼表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兼表证轻缓者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黄芩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        少阴阴虚火旺不寐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少阴滑脱不禁便脓血(虚寒痢)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四逆散    柴胡 枳实 芍药炙甘草等份        阳郁厥逆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五味子、干姜,或悸+桂枝,或小便不利+茯苓,或腹中痛+炮附子,或泄利下重+薤白、干姜、五味子者,四逆散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中阳不足,寒浊中阻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黄连十六两干姜十两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六两 当归蜀椒四两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三两通草炙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        血虚寒凝致厥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柏黄连秦皮三两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霍乱亡阳脱液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理中丸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三两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竹叶石膏汤    竹叶两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麦冬一升人参炙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大青龙汤治疗小儿高热案+小建中汤合三拗汤治疗小儿发热咳喘案

医案汇编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265 次浏览 • 2016-02-01 17:31 • 来自相关话题

转自张树剑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70da20100er6d.html 大青龙汤治疗小儿高热案 于儿,朋友之子,4岁。昨日(08年元旦)上午,朋友来电,小儿前 ...查看全部
转自张树剑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70da20100er6d.html

大青龙汤治疗小儿高热案

于儿,朋友之子,4岁。昨日(08年元旦)上午,朋友来电,小儿前天外出,伤风,昨日晨起就发烧,请诊。询知:患儿精神萎靡,高热(39.5度),恶寒,身痛,微喘,面红,咽中红,咽痛。未服药。
    未面诊,先嘱试以生姜汤取汗,若汗出身凉即安。下午友人来电称,汗后,身痛减,高热未退(39.5度),余症如前,强烈要求出中药方。即电话疏方:炙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连翘3克,炙甘草3克,生姜4片,红枣4枚。取两剂。先服一剂,观效,若得汗身安,即不服第二剂。并嘱患儿避风,覆卧,多饮稀粥。
当晚服用一剂,夜间得汗,次晨诸症悉除,患儿恢复了玩闹,未耽误去幼儿园。

    按:身处城市,遇儿高热,一般父母均去儿童医院排队去了。该友人对余十分信任,全家三代的病患,几乎都是由余诊治,其岳父慢支、哮喘,本人之多汗不眠、落枕,其妻之外感高热等,都是由余几剂而安,或者一针而愈。其儿从小就身体不好,三天两头的感冒,感冒之后的咳嗽要数周才好,几乎一年到头咳嗽不断,对儿童医院失望后,到本市中医儿科某医生处常年就诊。后经余诊治,数剂后,该儿抵抗力大增,体重增加,今冬几乎没感冒,没咳嗽,面色由原来的晦暗转为白里透红。

    本例没有什么可圈点之处,简单的风寒感冒,用大青龙一剂而愈。加连翘的原因见余前面的小儿感冒的贴子。写出来的意思是,小儿病本不难治,小儿脏腑娇柔,随拨随应,较之大人的病见效快。坛友不妨多看一些小儿病,会带来信心。不过小儿往往不容易喂服中药,这是一个问题。本案中的小儿对中药十分习惯,甚至有点喜欢喝,也算是个特例了




小建中汤合三拗汤治疗小儿发热咳喘案

 

优优,女,四岁,系朋友之女。07年12月7日下午下班前接到朋友电话,四岁女儿感冒较重,高烧不退,希望我去看一下。于是晚上去了朋友家,看到患儿:
精神差,哭闹,恶寒,面色白,背心微似有汗。咳嗽,痰不易咳出,喘息,咳嗽时面部潮红,咽痛,腹痛,舌淡,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8.5度(腋下)。曾服用西药退热,旋退旋升,效不能持久。
处以:
桂枝6g  生白芍10g  炙麻黄3g  桔梗6g  杏仁6g  连翘3g  生甘草3g  姜3片  枣3枚  水煎10分钟,加蜂蜜服用
次晨其母电话告知:因小儿不喜服中药,勉强服用半剂,夜间得大汗,晨起身凉(体温降至正常),喘平,咽痛、腹痛消失,精神佳。惟余咳嗽偶作。嘱以验方川贝梨善后。

按:本症是伤寒无疑,一是时值孟冬,小儿易伤于寒,再者,该患儿面白,恶寒,舌淡,苔薄白,一派寒象。小儿数脉当是常脉,不作热论;咳嗽剧烈时面部发红是气急所致,面红常在颧部,不作辨证依据。处方时考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患儿兼喘,故加麻黄,兼以发表;无腹胀,故去厚朴;因有腹痛故倍芍药;咽痛加连翘,连翘为辛寒之品,专利咽喉,在麻桂配伍中小量应用可利咽,不影响寒温格局,也有助表之作用;用桔梗利咽同时助排痰;用蜂蜜是用以调味,免得小儿闭口不服。所以最后形成了一个小建中汤合三拗汤加连翘、桔梗的方子。方子有点杂了,让方家见笑了。
本案本拟一剂而痊,但患儿遗有咳嗽,未竟全功,怕是汗多伤阴了,故嘱服川贝梨以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另外,西药的退热药发汗作用甚强,但退热是暂时的,很快就会烧上来。当慎用西药退热。




 

小柴胡汤合三拗汤治疗小儿发热咳喘厌食案

李儿,两岁,2009年12月初诊,外婆、奶奶、父亲都来了。患儿反复发热半月余,伴有咳喘,不欲食,手足时热时寒,面白,颧部红,脉数,咽红。予小柴胡汤合三拗汤加减:柴胡,黄芩,连翘,生麻黄,杏仁,生甘草,法夏,橘红,莱菔子,四剂。四剂后原方出入:柴胡,连翘,莱菔子,焦三仙,厚朴,法夏,枳壳,白芍,桔梗,生甘草。前四剂热退喘平,后三剂咳止食开。按:小儿冬日伤寒,余多用大青龙汤出入,本案小儿有化热之征,同时兼食积,时时发热,故用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加宣肺化积之品,取效亦在意料之中。

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附图)

经方方剂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0176 次浏览 • 2016-01-31 15:4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查看全部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1.png


2.png

 

3.png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方论: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方论: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参考: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附:感冒药的煎服法
•  煎药火候和时间。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香气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味辛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有效成分散失过多。所以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  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疗感冒的中药质地多疏松,故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材面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 30~60 分钟。 
•  充分利用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这样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药材的浪费 . 
•  取汗方法。 为利于感冒的治疗 , 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 : 一是借谷所业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二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发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 
•  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奏效为准。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之虞。 
 
参考:孙娟,孙健《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
桂枝汤中“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应用大枣1枚,我觉得与《伤寒论》的12枚不符,《思考中医》也说过要12枚,所以我改为12枚。
上述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
 
请注意:这些方子只适合刚发烧时立即采用,烧了一天或两天后,症状就变了,必须请中医重新辨证后开其他的方子了!!!
 

刘渡舟经方医案(大青龙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573 次浏览 • 2016-01-21 21:02 • 来自相关话题

21、大青龙汤证     溢饮案     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农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 ...查看全部
21、大青龙汤证
    溢饮案
    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农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麻黄10克  桂枝6克  生石膏6克  杏仁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O枚  炙甘草6克  服药一剂,得汗出而解。
  【解说】“溢饮”是水饮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用大青龙汤治溢饮,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确论述。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大青龙汤治疗“溢饮”证的论述。原文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一条注家见解不一,有的注家认为,从所描述证状特点来看.这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但《金崾要略》偏重于内困,指出溢饮病是因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而《伤寒论》则偏重于外因,属于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二者起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则基本一致,所以都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又附:伤寒高热案
    刘渡舟医案:黄××、男,28岁。隆冬感受寒气,证见高热(39.5℃),恶寒:头身肢节皆痛,无汗,心烦,口不渴。病已3天,曾月柴胡注射液,服 A.P.C及桂枝加葛根汤无效。舌红苔白,脉浮紧有力。寒郁化热,治当发汗。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大枣10枝,生姜10克,炙甘草6克。一剂。初服无汗,复服后汗出遍体,浸渍衣裤。发热等证随汗出而解。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1 个评论 • 5711 次浏览 • 2016-03-16 17:29 • 来自相关话题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查看全部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link.jpg



1、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2、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3、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服药后有瞑眩状态发作,病就会迅速痊愈,这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疾病如果是病程久,或者是人身体素虚,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后世所说的战汗,那也是一种瞑眩状态。所谓瞑眩就是吃药中病后,有效验的一种特殊反应。

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我给一个人吃生姜泻心汤,这本来是治下利的药,他吃完了反而下利无度,家属半夜来敲我的门,一问才知道是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你回去吧,再连续吃就好了,这个药是治下利的,它不会使其更下利。来的这个人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后来我就去了,正是半夜,病人是个小孩,到了那儿这个小孩子就已经好多了。后来我说把第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他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

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到生姜泻心汤时曾特别提到:“用此方要注意一点,容易发生眩晕,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得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过后病必好。此方是半夏泻心汤减量干姜而加大量生姜,祛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半夏、干姜皆温中祛水,半夏下气祛饮。胃肠病有下利或大便溏,同时有伤食、吞酸,用此方有良效。服药后有时有这种瞑眩的情况,这是药物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状态。”

4、桂枝汤速治定时发热汗出
“《伤寒论》曰:‘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病人定时发热汗出,先其时者,是说假设病人下午两点左右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一个朋友的厨子,就是这个病,到时候发热,完了出一身汗,过去后像好人一样。我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他高兴极了,他说我这病患了二十多年了,这回可好了。这种病,患二十多年也太长了,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定时发热汗出这种情况很多。

我在农村巡疗时,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四至五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热,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热了,也不难受了。天天如此,也是有很长时间了。我给她开三剂药,她吃了两剂药就好了。”

按:运用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汗出的关键在于“先其时发汗”。

附: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有一段录音,整理如下,可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下简称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有一天门诊来了一个病人,年龄56 岁,是南方人,说一口南方话,很不容易听懂。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他说我每天下午一至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

我看他之前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治疗方法,有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有清里热的治疗方法,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他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给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我记得药味多,药量也大,如麻黄根30 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 克,分心木(就是胡桃的隔膜)20 克,金樱子30 克。

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我问他,老先生你吃了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我热了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汗。他愣住了,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发汗能行吗?他看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他一听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我开了三剂桂枝汤,那时候我不太会用这个方子,我也没有告诉病人怎么吃。

拿了三剂药之后,第三天他来了,他说大夫,吃了你的药什么感觉都没有,还是那样。我就带着他去找胡希恕先生,胡希恕先生是当年我们东直门医院特别善用经方的老前辈,那时候他不出普通的门诊,只出特殊的门诊给一些高级干部看病。

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了一个疑难的病人,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但是他说无效。介绍病情后,他就问病人,这个方子你怎么吃的?我发现这个病人吞吞吐吐地说,我早上吃一次,晚上吃一次。后来回想起来,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吃我开的药,他不信任我,就等着我带他去找老大夫看病,更不相信出汗那么多还要再发汗。

胡希恕先生说你的方子开得好,你怎么给他吃的?我说病人说得吞吞吐吐,我也没有说怎么吃。胡希恕先生跟病人说,你这样,每天就吃一回药,你不是下午三点钟有烘热、出汗吗?那你一点半钟左右就吃一次药,吃完之后,多喝一些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让自己先潮潮地出一点汗,到了两三点钟看还热得起来热不起来。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秋天。

胡希恕先生就开三剂桂枝汤让他试试,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地走了。第四天他来了,特别高兴,他说大夫,这发汗的方法还真不错,我头一天中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喝了点水,身上潮潮地出了一点汗,根本就不用换衣服。

到了三点钟该发热的时候,我就等着自己发热,结果没热起来,或者是热的劲不大,随后出的汗不多,我只把最里面的衣服换了。到了第二天,比头一天的热更轻了,我觉得衣服不换都可以了。到了第三天,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这方子有效。

我就说再开三剂。他说要不要再找老大夫。我说不用了,胡希恕先生很忙。我又给他开三剂桂枝汤,后来他就好长时间没有再来。过了三个月以后,我从门诊调到病房。

有一天他来说,上次你带我去找胡希恕先生看了病以后,我前前后后吃了六剂药,从此以后就不再烘热不再有汗了。可是最近我又有一点汗,这个方子还能不能再用?我说可以。我再给他开桂枝汤,原方六剂。他说郝大夫,看来你们的工作经常变动,我吃完这个药以后不再复发,我就不再找你;再复发的话,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你工作调动总会有轨迹的吧,总会有人知道吧。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他没再来找我。”

5、栀子豉汤治愈食管憩室
“一个食管憩室的病人,我给他吃栀子豉汤治好了,西医觉得很奇怪。中医就是辨证,有这种证候,就用这种药准行。开始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了心中懊憹、烦热、胸中觉得滞塞这些症状。

食管方面的病,栀子豉汤证很多。这个“胸中”指当中间这一道,就是指着食管说的,不是指整个胸,如果指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点很要紧。吃这个药也不吐(不像方后说的那样,服药后有吐的情况),我治的那个人,吃了那么多栀子豉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越吃越好,吃了很长时间,后来再进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就没有憩室了。”

按:这是胡希恕先生在讲解《伤寒论》第77条的内容时举的一个例子。在这里,胡希恕先生强调了栀子豉汤并非吐剂,并在后面讲第393条时又进一步做了说明。第77条的方后有“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的文字,因之后世多以为栀子豉汤是吐剂,但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6、栀子豉汤加味治急性心包炎
“用栀子豉汤治急性心包炎,我治过,是有效果的。但我不是只用栀子豉汤,是加味。我是这么研究的,《伤寒论》第76条原文写的是‘心中懊憹’,不是心下,不是胃。根据这段,像心包炎这种情况,有是证即可用是方,再配合适证的药物。”

按:胡希恕先生在上面这两案中对“胸中”“心中”与“胸胁”“心下”等病灶位置进行了鉴别,以说明栀子豉汤根据《伤寒论》原文,对于现代医学的食管憩室、心包炎等疾病有用之的机会,对于临证很有启发意义。

7、表实证误用补法后的救逆
“表实证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医生,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的人,那人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加鲜生地黄。北京的医生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黄这味药,说是解热。
 
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一种强壮性的寒性解热药,表实证的时候用它就不行。就这味生地黄,他用得相当重,我记得用了八钱吧。后来这个病人还是我给看好的。所以这个表实证,要攻表,补药是用不得的。”

8、结胸证误诊手术致死见闻一则
“对这个结胸证,从仲景书的用药即可看出来,它不但有热实,而且有水,就是水热结合到一起的这么一种病。在临床上,这个病很少见,但是我确实见到过,这个病凶得很,我们讲的这条(《伤寒论》第131条),大陷胸丸证这个证候并不重,底下讲的很多重证,重得不得了。

我见过一个病人得这种病,他一定要住院,等我到医院去看他时人已死了,我不必说哪家医院了。医院的医生给他诊断错了,一看他疼成那个样子,从心下到肚脐硬如石,认为里头长东西了。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了,旧社会的小医院,给人家剖腹,剖完人就撂下了(去世了)。所以结胸证是容易死人的。”

9、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儿子疹回无汗喘昏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要符合汗出而喘这种情况才可用,没有汗也可用,但仍要辨证,此证小儿多见。

那年我儿子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他吃牛黄丸,那药太凉了,我回来的时候他的疹子已经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

当时他舅舅正学医,他来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些解表、祛热、解毒类的套方。我说这不行吧,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少用点,麻黄多用一点,他吃完后脑袋慢慢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

他那病也是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要见有汗。这是我刚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四岁。”

10、大柴胡汤加石膏治急性痢疾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来北京,私人诊所开业,诊所就在大街上,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学习。有一次我出诊了,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病人。我说你开方子了吗?他说我开了,开的大柴胡汤加石膏。我不放心,我说带我去看看吧。他带着我就去了,这个病人家离我家不远。我们到那儿时这个病人正在厕所里,他出来后我问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热了,大便也渐止了……所以这个方子很好,痢疾用柴胡剂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大柴胡汤。

痢疾这个病,开始时没有用补法,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也不大,现在我们用大黄可以用到10克。我自己闹痢疾也吃这个药,一泻就好,这个病来时挺厉害,多有发高热。”

《伤寒论》原文整理_必背条文

经典研读我爱经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39 次浏览 • 2016-02-03 22:05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伤寒论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 ...查看全部
图:伤寒论

146169725ba4a295bc3bce435458a913.jpg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        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  各三分一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2:1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生姜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表郁内热轻证,解表清里轻剂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生姜三两 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逆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葛根加半夏汤    生姜减一两加半夏半升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    葛根半斤 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
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杏仁四十个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汗吐下后热扰胸膈
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麻杏甘石汤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热邪壅肺
063.发汗后(0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发汗过多,误伤心阳而致心悸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二两        脾虚水停上冲心胸
0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
甘草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桂枝  人参干姜白术三两 炙甘草桂枝四两      脾虚兼表    温中解表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肾阳虚证  下后复汗,致肾阳虚烦躁
0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制附子一枚
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脾/肾阳虚水泛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              少阴阳虚水泛
 
炙甘草汤    生地一斤 炙甘草四两 生姜桂枝三两人参阿胶二两麦冬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个 清酒七升 水八升        心阴阳两虚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    泽泻一两六铢猪苓茯苓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  米汤和服        太阳蓄水证
0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遇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桃核承气汤    桃核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炙甘草芒硝二两        太阳蓄血轻证 血热瘀结下焦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水蛭虻虫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        太阳蓄血重证,瘀热互结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痰热互结于心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胃热气滞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        热痞兼阳虚 表阳虚外不固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寒热错杂痞  呕利痞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炙甘草人参黄芩各三两干姜黄连一两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水饮食滞痞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四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脾胃虚弱,痞利俱甚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人参二两生姜五两 炙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肝气犯胃,胃虚痰痞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里热炽盛致厥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人参二两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误治,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热盛伤津转属阳明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        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阳明腑实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下法辨证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 芍药半斤 白蜜大黄一斤枳实半斤 厚朴一尺   胃热肠燥津亏  脾约证
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十五个炙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湿热发黄,热重湿轻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根二两 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生梓白皮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炙甘草二两        黄疸兼风寒束表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人参生姜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桂枝汤    1/2+1/2  桂枝黄芩人参生姜芍药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柴胡四两     少阳兼表,太少俱轻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黄芩三两干姜炙甘草牡蛎二两栝蒌根四两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芍药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二两      太少合病下利或呕 里热下利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大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两        少阴阴盛格阳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葱九茎,或腹痛-葱+芍药二两,或干呕+生姜二两,或咽痛-芍药+桔梗一两,或利止脉不出者-桔梗+人参二两,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少阴阴盛戴阳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附子汤    炮附子二两 茯苓芍药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        少阴寒湿身痛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寒化兼表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兼表证轻缓者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黄芩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        少阴阴虚火旺不寐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少阴滑脱不禁便脓血(虚寒痢)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四逆散    柴胡 枳实 芍药炙甘草等份        阳郁厥逆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五味子、干姜,或悸+桂枝,或小便不利+茯苓,或腹中痛+炮附子,或泄利下重+薤白、干姜、五味子者,四逆散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中阳不足,寒浊中阻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黄连十六两干姜十两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六两 当归蜀椒四两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三两通草炙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        血虚寒凝致厥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柏黄连秦皮三两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霍乱亡阳脱液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理中丸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三两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竹叶石膏汤    竹叶两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麦冬一升人参炙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大青龙汤治疗小儿高热案+小建中汤合三拗汤治疗小儿发热咳喘案

医案汇编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265 次浏览 • 2016-02-01 17:31 • 来自相关话题

转自张树剑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70da20100er6d.html 大青龙汤治疗小儿高热案 于儿,朋友之子,4岁。昨日(08年元旦)上午,朋友来电,小儿前 ...查看全部
转自张树剑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70da20100er6d.html

大青龙汤治疗小儿高热案

于儿,朋友之子,4岁。昨日(08年元旦)上午,朋友来电,小儿前天外出,伤风,昨日晨起就发烧,请诊。询知:患儿精神萎靡,高热(39.5度),恶寒,身痛,微喘,面红,咽中红,咽痛。未服药。
    未面诊,先嘱试以生姜汤取汗,若汗出身凉即安。下午友人来电称,汗后,身痛减,高热未退(39.5度),余症如前,强烈要求出中药方。即电话疏方:炙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连翘3克,炙甘草3克,生姜4片,红枣4枚。取两剂。先服一剂,观效,若得汗身安,即不服第二剂。并嘱患儿避风,覆卧,多饮稀粥。
当晚服用一剂,夜间得汗,次晨诸症悉除,患儿恢复了玩闹,未耽误去幼儿园。

    按:身处城市,遇儿高热,一般父母均去儿童医院排队去了。该友人对余十分信任,全家三代的病患,几乎都是由余诊治,其岳父慢支、哮喘,本人之多汗不眠、落枕,其妻之外感高热等,都是由余几剂而安,或者一针而愈。其儿从小就身体不好,三天两头的感冒,感冒之后的咳嗽要数周才好,几乎一年到头咳嗽不断,对儿童医院失望后,到本市中医儿科某医生处常年就诊。后经余诊治,数剂后,该儿抵抗力大增,体重增加,今冬几乎没感冒,没咳嗽,面色由原来的晦暗转为白里透红。

    本例没有什么可圈点之处,简单的风寒感冒,用大青龙一剂而愈。加连翘的原因见余前面的小儿感冒的贴子。写出来的意思是,小儿病本不难治,小儿脏腑娇柔,随拨随应,较之大人的病见效快。坛友不妨多看一些小儿病,会带来信心。不过小儿往往不容易喂服中药,这是一个问题。本案中的小儿对中药十分习惯,甚至有点喜欢喝,也算是个特例了




小建中汤合三拗汤治疗小儿发热咳喘案

 

优优,女,四岁,系朋友之女。07年12月7日下午下班前接到朋友电话,四岁女儿感冒较重,高烧不退,希望我去看一下。于是晚上去了朋友家,看到患儿:
精神差,哭闹,恶寒,面色白,背心微似有汗。咳嗽,痰不易咳出,喘息,咳嗽时面部潮红,咽痛,腹痛,舌淡,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8.5度(腋下)。曾服用西药退热,旋退旋升,效不能持久。
处以:
桂枝6g  生白芍10g  炙麻黄3g  桔梗6g  杏仁6g  连翘3g  生甘草3g  姜3片  枣3枚  水煎10分钟,加蜂蜜服用
次晨其母电话告知:因小儿不喜服中药,勉强服用半剂,夜间得大汗,晨起身凉(体温降至正常),喘平,咽痛、腹痛消失,精神佳。惟余咳嗽偶作。嘱以验方川贝梨善后。

按:本症是伤寒无疑,一是时值孟冬,小儿易伤于寒,再者,该患儿面白,恶寒,舌淡,苔薄白,一派寒象。小儿数脉当是常脉,不作热论;咳嗽剧烈时面部发红是气急所致,面红常在颧部,不作辨证依据。处方时考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患儿兼喘,故加麻黄,兼以发表;无腹胀,故去厚朴;因有腹痛故倍芍药;咽痛加连翘,连翘为辛寒之品,专利咽喉,在麻桂配伍中小量应用可利咽,不影响寒温格局,也有助表之作用;用桔梗利咽同时助排痰;用蜂蜜是用以调味,免得小儿闭口不服。所以最后形成了一个小建中汤合三拗汤加连翘、桔梗的方子。方子有点杂了,让方家见笑了。
本案本拟一剂而痊,但患儿遗有咳嗽,未竟全功,怕是汗多伤阴了,故嘱服川贝梨以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另外,西药的退热药发汗作用甚强,但退热是暂时的,很快就会烧上来。当慎用西药退热。




 

小柴胡汤合三拗汤治疗小儿发热咳喘厌食案

李儿,两岁,2009年12月初诊,外婆、奶奶、父亲都来了。患儿反复发热半月余,伴有咳喘,不欲食,手足时热时寒,面白,颧部红,脉数,咽红。予小柴胡汤合三拗汤加减:柴胡,黄芩,连翘,生麻黄,杏仁,生甘草,法夏,橘红,莱菔子,四剂。四剂后原方出入:柴胡,连翘,莱菔子,焦三仙,厚朴,法夏,枳壳,白芍,桔梗,生甘草。前四剂热退喘平,后三剂咳止食开。按:小儿冬日伤寒,余多用大青龙汤出入,本案小儿有化热之征,同时兼食积,时时发热,故用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加宣肺化积之品,取效亦在意料之中。

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附图)

经方方剂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0176 次浏览 • 2016-01-31 15:4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查看全部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1.png


2.png

 

3.png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方论: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方论: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参考: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附:感冒药的煎服法
•  煎药火候和时间。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香气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味辛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有效成分散失过多。所以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  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疗感冒的中药质地多疏松,故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材面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 30~60 分钟。 
•  充分利用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这样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药材的浪费 . 
•  取汗方法。 为利于感冒的治疗 , 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 : 一是借谷所业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二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发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 
•  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奏效为准。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之虞。 
 
参考:孙娟,孙健《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
桂枝汤中“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应用大枣1枚,我觉得与《伤寒论》的12枚不符,《思考中医》也说过要12枚,所以我改为12枚。
上述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
 
请注意:这些方子只适合刚发烧时立即采用,烧了一天或两天后,症状就变了,必须请中医重新辨证后开其他的方子了!!!
 

刘渡舟经方医案(大青龙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573 次浏览 • 2016-01-21 21:02 • 来自相关话题

21、大青龙汤证     溢饮案     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农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 ...查看全部
21、大青龙汤证
    溢饮案
    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农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麻黄10克  桂枝6克  生石膏6克  杏仁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O枚  炙甘草6克  服药一剂,得汗出而解。
  【解说】“溢饮”是水饮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用大青龙汤治溢饮,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确论述。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大青龙汤治疗“溢饮”证的论述。原文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一条注家见解不一,有的注家认为,从所描述证状特点来看.这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但《金崾要略》偏重于内困,指出溢饮病是因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而《伤寒论》则偏重于外因,属于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二者起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则基本一致,所以都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又附:伤寒高热案
    刘渡舟医案:黄××、男,28岁。隆冬感受寒气,证见高热(39.5℃),恶寒:头身肢节皆痛,无汗,心烦,口不渴。病已3天,曾月柴胡注射液,服 A.P.C及桂枝加葛根汤无效。舌红苔白,脉浮紧有力。寒郁化热,治当发汗。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大枣10枝,生姜10克,炙甘草6克。一剂。初服无汗,复服后汗出遍体,浸渍衣裤。发热等证随汗出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