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

皮肤病

藿香正气水巧治八种皮肤病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95 次浏览 • 2017-01-23 14:23 • 来自相关话题

   1.藿香正气水治湿疹 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后,直接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    2.藿香正气水治蚊虫叮咬  夏日若被蚊虫叮咬,可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半小时左右可减轻或消除瘙痒感。 ...查看全部
   1.藿香正气水治湿疹 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后,直接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

   2.藿香正气水治蚊虫叮咬  夏日若被蚊虫叮咬,可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半小时左右可减轻或消除瘙痒感。

   3.藿香正气水治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者,可将藿香正气水用凉开水稀释50倍后清洗外阴(男女皆可用),洗后不但瘙痒等症状缓解或消失,而且局部有清爽感。

   4.藿香正气水治慢性荨麻疹  口服藿香正气水10毫升,每日3次,连服2周为1疗程。若伴有喉头水肿、休克、发热者,近2周来曾用过皮质激素治疗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采用此方法。

   5.藿香正气水治白癜风 藿香正气水有芳香通窍,促使气行的作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用法:每日用净布蘸藿香正气水涂擦患部,微微用力,反复蘸擦至皮肤微红为度,1日2次。

   6.藿香正气水治足癣  将患足用温水洗净擦干,将藿香正气水涂于足趾间及其他患处,早晚各涂1次,治疗期间最好穿透气性好的棉袜、布鞋,保持足部干燥,5天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见效。

   7.藿香正气水治小儿痱子  取藿香正气水1支按比例加凉开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稀释浓度为:不满3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3;4个月~12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2;超过1岁者,药液与水比例1:1。用药之前先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擦干,然后用消毒药棉蘸稀释后的药液涂擦患处,每日2~3次。

   8.藿香正气水治疖  中医一般分为暑疖和多发性疖病,认为是内郁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而藿香正气水方中的紫苏等成分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方中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故能散郁除湿治疗疖及疖病。用法是用棉签蘸藿香正气水一日多次涂擦患部。
 
源自:藿香正气水巧治八种皮肤病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7gxunrqcLjhyRw3aNna7cwwoL0KB51uS7MDPTanE5I6Ja4JEam6EIK79HG-_b_SQ9X7oKCsYOhwWzVAkQ64Id3kQMPSipuWGKY_J-CUiS

【中医】五苓散的临床应用(黄煌)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645 次浏览 • 2017-01-02 13:12 • 来自相关话题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      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 ...查看全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
     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
     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丶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口渴,但无舌焦干燥。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
     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
     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身体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现浮肿,以面目虚浮为多见,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有些患者有眼袋。常有渴感而饮水不多,大便不成形,小便量不多。舌质多胖有齿痕。这种体质是湿体,是蓄水体。其水多在体腔。

五、五苓散证是如何形成的?
     答:根据本人观察,许多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证。

六、后世说五苓散治疗水逆症,如何理解?
    答:所谓水逆症,就是其呕吐多见水入即吐。张仲景原文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名医类案》记载:明代名医江应宿治疗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矢数道明先生也曾治疗一例类似病患:5岁男孩,患痢疾,高热下降后,出现烦躁,拒绝盖被,口渴,水入即吐,饮一口吐出两三口,小便不利,脉浮数大而无力。以五苓散2克用米汤溶化服用,服一剂呕吐停止,小便利,食欲好转,渐渐恢复(《汉方临床》4卷12号)。水逆证多见于急性胃肠炎、妊娠呕吐、醉酒呕吐等。幽门狭窄出现吐水口渴,脱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报道。有些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等也可见到此证。 

七、曹颖甫先生当年用五苓散治疗洞泄,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答:洞泄为古病名,为水泄,多见泻下如水、小便黄短者。曹颖甫先生当年治疗水泄,用五苓散原方,治愈多人,其学生说属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见《曹颖甫先生医案》)。洞泄可见于夏秋季的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等。五苓散治疗腹泻最有效。五苓散原方对婴幼儿腹泻、抗生素腹泻及呕吐有效。有报道,治疗11例患感染性发热的病人,由于给予一种或几种抗生素而出现似五苓散证的呕吐、口渴、尿量减少、心窝部痛等副作用,给予本方(用散剂冲服4例,浸膏剂7例)后,这些症状皆减轻或消失(沙文,《中医药研究参考》,1973;(2):25~60)。化疗后腹泻,本人常配小柴胡汤。

八、有报道五苓散可以治疗头痛,为什么?如何使用?
     答:日本有此经验。五苓散可以治疗水饮头痛。这种头痛的患者,大多脸色黄,易浮肿,舌多胖有齿痕。或易腹泻或大便不成形,口渴而不能多饮水。一些经期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可见此症。五苓散治疗头痛,按照用药习惯,多配合天麻、半夏。

九、你曾经报道用五苓散治疗脂肪肝,能否介绍这方面的经验?
     答:五苓散用于脂肪肝有效,首先是改善症状,也有降脂保肝作用。脂肪肝、高血脂症多表现为大便不成形,次数增加或腹泻。而且很多人多汗、口渴,与五苓散证相符。一般用粉剂,也可以用汤剂。大多脂肪肝患者嗜酒,所以,酒后必服五苓散。

十、五苓散有解酒效果吗?
     答:五苓散可以用于宿醉,大量饮酒以后,许多人出现呕吐、腹泻、口渴、少尿、面部潮红浮肿、头昏胸闷等,用五苓散有效。对于酒醉以后的头痛,五苓散也有效果。陈宝田经验:酒为湿热之品,其气上腾,宿醉患者,因其体内素多水饮,又饮酒而引动宿饮上冲,于饮酒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口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后能迅速消除症状。若于饮酒前后服之,也可预防发生宿醉(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五苓散啤酒)

十一、五苓散可以用于多汗症吗?
     答:可以,原文提示,伤寒汗出而渴者(73),可以用五苓散。其多汗多为全身性的,或为黄汗,大多伴有口渴、小便少等。如汗出多者,也可以合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就是桂苓甘露饮。

十二、五苓散是利水剂,也可以用于水肿吧?能代替西药的利尿剂吗?
     答: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动物实验有报告,临床更有许多治疗水肿的报道。如特发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等都可以使用,但必须要有口渴、腹泻等,而且也需要加味,如腹水多合用真武汤,特发性水肿合用防己黄芪汤。但五苓散并非单纯的利水剂,而是有调节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既主"蓄水证",又主"霍乱"脱水症,当属双向调节。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矢数道明对五苓散的作用作了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份;血管外之水分,即体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被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入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1983)。所以说,五苓散证不能等同于西药的利尿剂。

十三、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区别在哪里?
    答:两方均有茯苓猪苓泽泻,都可以用于小便不利。但两者方证有别。猪苓汤主治淋症,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等。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剌激症状改善最快(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一些长期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患者,可以服用五苓散,并加上猪苓汤。

十四、肝硬化腹水可以用五苓散吗?
答:可以,但一般合用真武汤。白术要大量使用,另外加白芍赤芍,另加牛膝。肝硬化、慢性肝炎没有腹水,但患者有浮肿、腹泻倾向者,也可以使用。其实,只要是体腔内积液,不仅是肝硬化腹水,另外如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羊水过多等,都有用五苓散的机会。美尼尔氏综合征为内耳迷路水肿,也属于体腔的积液,照样可以使用本方。

十五、小便少是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那小便多呢?比如尿崩症。
     答:也可以考虑,如李克绍治一7岁男孩,多饮多尿,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请李老诊治,见其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象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6克,上方共服两剂,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痊愈(《伤寒解惑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从临床看,五苓散证多见于许多内分泌失调疾病。除尿崩症外,本人尚用五苓散加牛膝治疗柯兴综合症的肥胖、月经不调、多毛,用五苓散加生石膏、滑石治疗脑垂体瘤患者的头晕、手抖、下肢浮肿和腹泻。本方的减肥功效值得研究,代谢疾病也可以使用五苓散。比如痛风。

十六、眼科疾病为何可以使用五苓散?
     答:从临床报道看,五苓散在眼科疾病中应用的机会不少。如急性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乳头水肿、假性近视、夜盲症、急性泪囊炎等。现代有用五苓散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报道。钱光明用本方治疗假性近视,5剂即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再予10剂,1个月后复查视力双眼由原来的0.1进步到左眼为0.5,右眼为0.6(国医论坛,1988,2:27)。为何?这是因为很多眼病出现畏光、视力模糊、头痛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这就是五苓散证的“眩”。

十七、皮肤病有应用五苓散的机会吗?如何应用?
       答:有的。日本医家多用五苓散治疗扁平疣、黄色瘤、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其着眼点是皮肤渗出明显或有水疱。日本汉方医还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如土本重治疗本病两例,均为70岁女性。一例在鼻下人中处出现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例面部、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疱特别大)、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剧痛。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38.9℃。疱疹有扩大的趋势。此二例曾经皮肤科治疗皆无效,特别是第二例,皮肤科医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作者根据大冢敬节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剂。第二例服药当天体温开始下降,药后3日水疱全部干燥,很快缩小,疼痛减轻,手掌部疱疹呈褐色结痂,压之稍有疼痛,而自发疼痛及肿胀消失(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5:42)。除局部的变化外,还包括全身症状的口渴、小便不利、腹泻、多汗等。

十八、五苓散可以用于肿瘤吗?
       答:可以。第一,肿瘤伴有腹泻、浮肿或腹水、胸水者,特别是肝癌、肠癌、肺癌应用较多。第二,肿瘤化疗以后肝损害以及脱发者。肝损害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四肢色素沉着。可以用五苓散,有保肝作用。加薏苡仁。第三,乳腺癌使用雌激素抑制剂后的调理。雌激素虽然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的效果,但这些药物会带来体重上升、浮肿、多毛、闭经、肝损害、乏力等副作用。临床发现,五苓散能够减轻这些副作用。第四,本方与小柴胡汤同用可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以后的常规体质调理方。此为柴苓汤,日本有报道认为用于宫颈癌患者放疗时,有使腹泻发生率、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率均下降,对下肢浮肿也有效果,但服药的时间一般在3-4周以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柴苓汤不仅仅是宫颈癌,在所有肿瘤的化疗及放疗过程中以及平时,均可以作为常规调理方使用。

十九、如何换算五苓散用量?
       答:古代24株为一两,则五苓散的配比应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如改汤剂,也应尊重原方的比例。我的经验用量: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肉桂15克。水煎服或为散。

二十、五苓散服用后为何要饮热开水?
答:五苓散的服法比较特殊,“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服五苓散或汤后,可以让患者多饮热开水,可能与热开水容易吸收,而且让全身出汗有关。病人反馈服用热开水后感到舒服,而冷开水则会导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所以,服五苓散后是不能喝冰冷食物的。

二十一、五苓散与五苓汤哪种剂型比较好?
      答:本方原为散剂,现因药房无备而改为汤剂。但究竟何种剂型为好,尚需研究。在吐水患者,大多不能服用汤剂,散剂比较合适。而无上消化道症状者,则用汤剂无碍,还有,散剂服用比较方便,也比较经济。本人临床在使用汤剂时,用量多比较大,茯苓、猪苓多在20克以上。

二十二、五苓散的类方有哪些?
        答: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谓之柴苓汤;与平胃散合方,谓之胃苓汤,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本人称之为八味通阳汤。另外,五苓散加茵陈,为茵陈五苓散,可治疗黄疸,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是刘完素苓桂甘露饮,治疗暑天头痛烦渴,小便涩。

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皮肤病体会

医案汇编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284 次浏览 • 2016-02-02 16:58 • 来自相关话题

    除湿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组成。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组成。均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二方具有清利湿热、解毒消炎功效,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对于某些湿热蕴结化毒 ...查看全部
    除湿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组成。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组成。均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二方具有清利湿热、解毒消炎功效,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对于某些湿热蕴结化毒所致皮肤病变,以此化裁治之,获效非常显著,举案例如下。
痤疮
    刘某,男,23岁,2002年5月24日初诊。颜面、胸背部发生较密集的粟粒、高梁粒大小红色炎性丘疹,部分皮疹顶部附脓点、脓疱,触之有灼热感,伴有较多油性皮脂溢出已两年余。几家医院诊为寻常痤疮,予数种西药内服,外用复方硫黄洗剂、新肤螨灵霜、痤疮平等,皮损消退不明显。患者现口腻口黏,渴不欲饮,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数。证属湿热蕴结颜面、胸背,化毒而呈红色炎性丘疹。治则:除湿清热,解毒消炎。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白术12g,苍术9g,栀子10g,赤茯苓12g,薏苡仁20g,防风6g,滑石10g,木通6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菊花9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第3煎待凉用纱布蘸药液洗擦患处,每日3次。嘱其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服药12剂后皮损已明显开始消退,油性皮脂分泌减少,未有新的皮疹再现,口中黏腻感已轻,纳食增加,小便正常。原方去防风、木通,白术、赤茯苓减为10g,苍术减为6g,银花、蒲公英、地丁减为20g,续服12剂。
服药后皮疹已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上方略作变更,续服6剂,后皮损全消,皮肤变平治愈。
    编者按:痤疮又称“肺风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本例除有较密集的红色丘疹脓疱外,又具较多油性皮脂溢出,且有口中黏腻,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辨为湿热蕴结化毒所发。故用苍术、赤茯苓、白术、栀子、薏苡仁、滑石等清利湿热,导湿热下行;蒲公英、地丁、银花、菊花清热解毒消炎。诸药互用,使湿热清毒解,皮疹消退。
脓疱性细菌疹
    孔某,男,57岁,2002年9月4日初诊。双手掌、足跖起数个高梁粒大水疱,后变成黄绿色脓疱,症状时轻时重,患处常有痒觉或灼热感,反复发作3月余。其间某院诊为脓疱性细菌疹,予西药注射内服,外用药不详,取效不显著。脘腹不适,纳少,口苦,口中黏腻,渴不欲饮,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属脾经湿热,蕴于掌跖,酿成湿热毒所发。治则:除湿清热,解毒消疹。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苍术9g,白术12g,赤茯苓12g,栀子10g,黄连10g,薏苡仁20g,木通6g,滑石10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连翘10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第3煎待温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日2次。10剂后脓疱疹趋于干涸消退,未有新疹再现,纳增,小便正常,余症俱轻。原方去黄连,苍术易为6g,白术、赤茯苓易为10g,银花、蒲公英、地丁易为20g,续服10剂后脓疱疹全消告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编者按:脓疱性细菌疹西医认为与体内存在着的化脓菌感染病灶有关,但用抗生素治疗却收效不著。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描述的窝疮相似,“此症生于指掌之中……,起黄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本例始用西药治疗获效不显,辨为湿热蕴于掌跖部化为湿热毒所发。方以苍术、白术、赤茯苓、黄连、栀子、薏苡仁、滑石、木通等清脾湿热,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祛湿止痒;蒲公英、地丁、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药证相符,故收效较好。
 
带状疱疹
    武某,女,45岁,2004年8月29日初诊。左腹部、背部发生几处大小不一条状红色皮损,内有较多粟粒、绿豆大疱疹簇集分布,累累如串珠,疼痛灼热不适7天。某院诊为带状疱疹,予聚肌胞、病毒唑注射,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数日,皮疹消退较慢,仍疼痛如针刺状。脘腹不适,口苦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脾胃湿热蕴于上述部位,化为湿热毒所发。治则:清脾胃湿热,解毒消疹。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苍术9g,白术12g,赤茯苓12g,栀子10g,黄连10g,薏苡仁20g,厚朴6g,板蓝根30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延胡索10g,滑石10g,木通5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6剂后疱疹趋于消退,疼痛大减,脘腹不适、口苦、口黏腻等症状均减轻,纳增,二便正常。原方去黄连、木通,白术、赤茯苓易为10g,复服6剂后疱疹消退,疼痛消失,诸症告瘥。
    编者按:带状疱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蛇串疮”、“缠腰火丹”之称,神经痛是本病最典型症状特点。本例具脾胃湿热蕴结化毒的一系列症状表现,湿热不清,热毒不解,疱疹难以较快消退。因此用苍术、白术、赤茯苓、黄连、栀子、厚朴、薏苡仁健脾胃除湿热;滑石、木通、甘草导湿热下行;板蓝根、蒲公英、地丁、银花清热解毒;延胡索止痛,从而使疱疹较快消退,疼痛消失。
 
足跟疮疡
    陈某,男,43岁,2006年8月24日初诊。右足部发生3处约钱币大溃疡面,皮肤色红,有时渗出黄白色黏液及分泌物,痒痛俱作3月余。在两家医院住院予数种抗生素注射、内服、外用,疮面不愈合。又经X线摄片提示,骨质未见异常,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未培养出细菌,化验空腹血糖属正常范围。现仍行走痛剧,查见患处肤色仍呈潮红肿胀,触之灼热,口苦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脾胃湿热,日久蕴结化毒而发。治则:清脾胃湿热,解毒消炎。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苍术9g,白术12g,赤茯苓12g,陈皮6g,厚朴6g,猪苓9g,泽泻9g,栀子10g,滑石10g,黄连10g,丹皮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银花30g,蒲公英30g,地丁30g,天葵子10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外用:赤茯苓30g,薏苡仁30g,黄柏30g,泽泻30g,丹皮30g,白鲜皮30g,忍冬藤50g,白及30g,蒲公英30g,地丁30g,苦参30g,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患足,每日2次,2日用药1剂。洗后用炉甘石粉、白及粉、黄柏粉各份,高压消毒后撒扑患处,油纱条覆盖。忌食腥辣之物。
    服药7剂后,口苦口渴口中黏腻症状大减,纳食增加,二便基本正常,疮疡处肤色明显由红变淡,渗出黏液分泌物极少,痒痛肿胀症状明显减轻,疮面开始由外向内缩小,可以慢慢行走。上方去厚朴、陈皮、丹皮、黄连,入当归12g,牛膝10g,续服10剂。外用药同上。 
    服药十剂后,疮面基本愈合,灼热痒痛肿胀症状消失,纳食正常,余症俱消,行走正常。方中去苍术、白术、天葵子,银花、蒲公英、地丁减为12g,续服6剂,以巩固疗效,停外用药。3个月后随访再未发。
    编者按:本例足跟疮疡迁延3个月余未愈,始用抗生素治疗,取效不著,又经细菌培养、X线摄片、空腹血糖检测,均无异常,因脾主肌肉四肢,与胃相表理,据其疮疡处肤色发红、触之灼热、肿胀、渗出黄白色脓液、痒痛俱作、行走疼痛、口苦口渴、口中黏腻、不欲饮、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辨为脾胃湿热蕴结,日久化毒所致。故以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栀子、黄连清脾胃湿热;猪苓、泽泻、滑石、甘草等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止痒;丹皮、蒲公英、地丁、银花、天葵子清热消炎解毒;当归、牛膝引药下行,并配合外治,内服外用相结合,使湿热得清,毒邪得解,炎症消散,疮疡愈合,诸症消失,行走如常。

胡希恕讲经方治疗皮肤病(冯世纶)

经典研读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755 次浏览 • 2016-02-02 15:35 • 来自相关话题

2009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确实有个误区 ...查看全部
2009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确实有个误区,经方的认识有误导作用,所以近年来教学也好,教材也好,上也好,好多工作吧,中医,的,不少的地方,特别对经方的认识,受到了影响。我也是院毕业的,都是同学,我就不介绍,一起学习。这次吧到台湾去看看,有什么感觉,就是外面人学中医啊、、经方、啊,各个方面吧,现在发展、学习,人们学中医的劲头啊非常大。我自己感到啊,外面学中医啊都在跑,感觉就像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在跑,中国自己呢倒像个蜗牛、像个乌龟一样在爬。大家都讲经方非常地好。因为我是门外汉,刚才讲的都是专家,专门治疗皮肤病的。我也上了一课。
        今天主要是讲讲皮肤病方面的,我就讲自己学习的一点吧,咱们再结合用经方来治疗皮肤病学习的一点体会。因为对《伤寒论》的认识有误区,这个各个,甚至开“仲景文化节”的时候,都这么讲,《伤寒论》是怎么写成啊?建安时期,瘟疫流行,张仲景他的家族当时有200人,因(瘟疫)流行,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伤寒死的有十分之七,百分之七十吧。所以张仲景挂官为民,发奋攻读中医,撰写了《伤寒论》,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呢就是说,张仲景发明了伤寒中医论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伤寒论》是什么呢,是治疗传染病的一本书。这都是对《伤寒论》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以前我都讲过了,今天不讲了。我们一些书,关于《伤寒论》的考证,《伤寒论》的历史,《伤寒论》序,那23个字,“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经过考证不可能是张仲景写的,是后人加入的。这个序言误导我们一千多年,对《伤寒论》的认识产生了误解,这是以前说过的话了,今天不说了,由于时间的,一会儿大伙再进行讨论了。
        今天专门说说皮肤病,经方没有说是专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治疗疫病的,那就提到伤寒论就不会治皮肤病了。皮肤病一般说是慢性病了,急性皮肤病也有,但是,这个是外科的皮肤,《伤寒论》里边提传染病的不可能是皮肤病了。说有,有在哪儿?在《金匮要略》有这么一篇,涉及到皮肤病的“疮疡、疮痈”,涉及到治疗皮肤病,不过这里头啊你打开看看,内容没多少。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多是后世方,治疗皮肤病的方子多,大家都有这么个概念吧。实际上皮肤病它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毫无例外地呈现六经证,刚才大伙都讲了,根据六经来辨的。急性传染性病,冠心病也好、也好、肝炎也好、肺炎也好,那是根据六经辨的,皮肤病也不例外,因为什么?它出现的症状毫不例外表现为六经证,一般人,不是在表就是在里,不是在里的就是在半表半里,不是阴证就是阳证。是六经症状,这六经统百病,皮肤病也是六经症状、六类症状。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吧,也必须是用六经辨证,而具体治疗也是落实在方证上,刚才各位老师都讲了,所以我吧,讲几个方证,来谈一谈对皮肤病的治疗。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最常见的,咱们上午和下午都提到的这个方子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这个汤证在《伤寒论》是23条,理解这个方子,就对我们经方治疗皮肤病的道理,就是经方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呢,它的理论在哪儿呢?从这一条就能看出来。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了,它是从症状反应上来治病的,辩证的。这条怎么说呢,“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有几个打成绿色的了,打成绿色是什么意思啊?伤寒论怎么写成的?不是张仲景因为家里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所以他不做官了,去学医了,写成了《伤寒论》,不是这样的。《伤寒论》怎么写成的啊,是论广而成,根据什么论广?根据《汤液经法》,《汤液经法》这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三国战雄,在汉代时候还有的,可惜啊没有传下来,张仲景见了。谁,以后再也没见着,谁见到呢?以后就是说,从见解上见到的。他写成了《伤寒论》以后,论广以后,经过《汤液经法》,经过张仲景论广,就是补充,写成了《伤寒论》,这个书啊应该是《论广汤液经》,这个《论广汤液经》也没了,由于战火。后来谁啊,王叔和见到了,只有由王叔和见到并整理了,整理了以后,他起了个名字叫《伤寒论》。后来又发现一部分没有整进去的内容了,又整了整,叫做《金匮要略方论》,也叫《金匮要略》。所以这样呢我们看到了《伤寒论》或者叫《伤寒杂病论》,实际,张仲景,现在说这个《伤寒论》啊不是叫《伤寒论》,叫《论广汤液经》。所以这本书啊,《伤寒论》这本书是论广来的,不是张仲景一出道就一下写成的,所以这条文就是这样。这个条文经过杨绍伊的考证啊,可能就是说《伊尹汤液经》也叫《汤液经法》,原先是这么写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者,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原先条文可能是这样,张仲景论广的时候做补充了加工了,整理加了,在这个“一日二三度发”加上注解,这个是什么?它就是“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缓了要好了;“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能发汗,不可吐下,这是注解,还有这个体会注解一下,让后世们注意,所以这个他注解的增加这么些内容,所以在这一条里增加了这些内容,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讲一讲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实际上就是说,从这个症状上辨证,就是说经方啊,得了病之后出现了些症状反映,反应出来的症状来辨六经、辨方证。所以他根据这些症状才辨出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来,但是有些道理是后人慢慢、慢慢,到了张仲景的时候,从这个症状上说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为什么呢?注解了,有个体会“我”写上了,这是前人的经验。为什么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这疟疾啊,就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后人总结的增加的,增加了这个些内容。所以这是后人论广增加的部分内容。
        再一个体会,为什么说如疟状?如疟状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治疟疾不是用小柴胡治疗的吗?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啊?这里头有他的道理。“得之八九日”一般伤寒,太阳病一两天就好了,这一拖,拖了八九日了还没好,这还在表吗?一般是不在表。但是出现了如疟状,这已经说,好像不在表了。但是还出现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这是说什么呢?这是告诉你不在少阳。虽然如疟,症状如疟,寒热往来的属于疟疾啊,但是他不呕,不呕什么呀,它没有在少阳。清便欲自可,告诉你什么?不在里,不在阳明。所以他就排除了在里,在半表半里这种可能。虽然得病八九日,已经出现寒热往来,但是却不是在少阳,不是小柴胡汤证,仍是什么?太阳病。那原先是太阳病啊,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啊?不是。因为他发热恶寒,根据太阳病提纲,这是符合的。热多寒少说什么?这是个阳证。因为有些病啊,咱们看《伤寒论》啊,有些是发汗,大汗出,汗出淋漓,这个漏汗出,也就大汗出了。因为出汗伤津液,虽然在表,但是表陷于里的少阴病,津液伤得厉害,这个少阴病在表啊,但是只恶寒没有发热,是阴证了。这个是发热,热多寒少,说明也不是少阴,所以还是在太阳,太阳病是个阳热证,不在少阴,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那在哪,还是在太阳。他这一个条文,理解这个条文,等于把这个《伤寒论》的三阳,少阳、阳明、太阳这三个病都给鉴别了,再一个就是少阴,少阴表证,他讲的是涉及到三经的内容。所以这个病啊,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所以又不是麻黄汤证,又不是桂枝汤证,还在太阳,是什么?桂枝麻黄各半汤。他主要特点是什么?热多寒少,寒热往来,这个原因是什么?身上痒。这个痒的原因?以其不得小汗出。所以,这里头没有说,实际暗藏着什么,身必痒,这个一出汗他就好了,那是什么?一个是表邪,还一个是什么?夹湿。为什么会夹湿啊?所以人体一虚了以后,一出汗,人体表邪出去了,剩下的是什么?湿留到身体里了。所以这种症状,你看看大青龙汤证就知道了。39条:“身不痛,但重。”也是湿在表的一个表现,一个特征。
        所以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它这个病因病机呀,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发汗,这个痒就是湿在表,所以这个湿,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所以就在《伤寒论》总结这么一个经验。
        
        病例:痒因湿在表
         例1,王某,女,13岁,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皮肤,为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
        桂枝5克,麻黄3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一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从这一个病例大家可以看到,咱们看一看吧,这个小女孩,十三岁,她身痒一周多,自服息斯敏,痒不见轻,白天痒的很轻,到晚上就厉害了。用手挠一挠,就起那种小丘疹,白天看不到,到晚上就看的明显。她自已感到脸上发热,没有汗出,口中和,别的没什么痛苦了,小孩叙述症状不会太清楚。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这个病属于什么?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肌肤。这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应该严格的说,从方证来说是什么?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药物是什么?就是桂枝3克,麻黄3克,白芍3克(小孩量),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合方加上了赤小豆和白蒺藜。这叫方证对应吧,这叫桂枝麻黄各半加赤小豆蒺藜汤方证。这个是03年治好的一个病例,是一个典型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的这么一个方证。这个吃了以后,身上见微汗的,出了一点汗以后,不是发汗,所以就不痒了,以后再也不发作。
        桂枝加荆防汤方(胡老常用方)
        这儿要提一下咱们前边几位专家都讲过,桂枝加荆防汤。桂枝加荆防汤怎么来的呢?实际就是根据桂枝麻黄各半汤来的,它的道理跟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机理,它的组方、方证是依照这个。不过这个胡老经常用的,小发其汗,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荆芥、防风。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所以既然是不要发大汗,所以临床用药的时候也不能用太大。当然要根据临床的症状,那就看了。
        
        病例:姜某,女,50岁,08,10,11日:一周来,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成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苔薄白,脉浮细。太阳阳明合病,荣卫不和挟湿,为桂枝加荆防苡仁败酱槐花汤:桂枝10,白芍10,生姜12,大枣4枚,荆芥10,防风10,炙甘草6,白蒺藜15,生苡仁30,败酱散30,炒槐花10。
        
        因为这个临床举的这个病例吧,合并了里症,所以这个又加了入里的方子。这个女的是50岁,是空军医院的一个护士。08年治的,她一周了,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明显,还有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脉浮细。所以这个有微汗出,是桂枝汤证,不是完全麻黄汤证,有口干是有里了,阳明里,苔薄白,脉浮细,这个病是什么?是太阳阳明合病。刚才有好多人讲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以这个刚才讲的就是说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治疗皮肤痒,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这个合并了阳明病了,有口干了,就是有里阳明热了,里阳明就是有合并治里阳明热的方子,他用的什么?用的白蒺藜、生薏仁、败酱草、炒槐花这些清解里热的。解太阳之表,用白蒺藜、败酱草、炒槐花和生薏仁解阳明里热,所以他治疗皮肤病是根据六经辨证,而不是单纯表证了,它是由太阳阳明合病,所以这样合起来治疗这样那样的皮肤病,这是湿疹。所以这样呢是方证对应二、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第二个介绍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这个上午、下午好多人讲过了,它的条文就是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能理解为治疗皮肤病吗?它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关于身发黄,这个《伤寒论》讲的系在太阴,大伙都知道跟太阴有关系,还有跟阳明有关系,如果湿胜那就要发黄,如果热胜就是阳明里实热证,那就不发黄了。所以这个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就是湿胜。所以湿胜有表,所以这种情况下,这是个表、湿、热在表,同时也有阳明里证,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这个方子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它的组成大伙都熟悉,有连翘,连翘根,咱们临床用这个连翘根,这个大概都找不到,清热的,清阳明里的。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湿的。主要是梓白皮,梓白皮啊,关于这个药,相信大伙不太清楚。实际上你到山东孔府的孟庙里头,这东墙上有一棵树,写着叫梓树,又叫白树。所以这个梓白皮到底是梓树还是什么呢?这个还不太清楚。实际咱们现在临床啊大部分都用桑白皮来代替。刚才咱们几个讲的用桑白皮,实际它是清热利湿的这么个作用。有的用白藓皮,白藓皮比较有强壮作用,所以这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这个方子来看,也是一个湿与热的合发,湿代表阳,所以这个发黄和阳它是一个道理,经方来看它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湿,湿在表。所以中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的根据是什么,就是根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方证,治疗皮肤发黄悟出来的。
        
        病例:尹某,男性,40岁,病历号192297,1966年3月4日初诊。近2个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杏仁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2个月病逝。
        
        像这一个病人,40岁,这个病啊是两个月有右上腹疼痛,经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昨天起发热恶寒,身目全身都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从这个症状辨证是什么?属于外邪里湿,郁而发热,治疗需解表发热。它的方证是什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所以这个没有梓白皮就用桑白皮了,胡老也是这么用的)炙甘草6克、大枣10枚、生姜6克、杏仁10克,结果吃了3付,这个病人热退,阳证没了,但黄疸不退,后来逐渐加重,后来查了是胰头癌,黄疸没去,痒是去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止痒的作用。就是根据发黄,湿郁在表,这个通过发表利湿治疗太阳和阳明,平阳明里热,表里双解。但用黄疸没去,这个湿热还是厉害的,这是一个胰头癌,最后病人死于胰头癌了。就是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治疗皮肤病的机理是湿郁,临床桂枝麻黄各半汤道理是一类的,都是湿在皮肤。
        
        三、当归四逆汤方证
        临床还用的治疗皮肤病的方子是什么?当归四逆汤方证。今天下午没人提到这个方子,我再讲讲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也可以治疗皮肤病,治疗皮肤病什么病呢?根据什么,《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个手足厥寒,脉细,也是简单,这么简单?,时间长了就会体会。手足厥寒在《伤寒论》查查去,有条文用“厥寒”这几个字吗?没有,都是用四逆,厥逆。就这一条用了“厥寒”。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它的方子特征是什么呢?血虚血少,出现这么个症状,又厥又寒,所以这个厥呀,就是血液不通,血虚血液不到造成寒冷,这个凉,冰凉。血少呢,血液不通造成了干燥、寒冷,寒的厉害,所以用厥寒这个词,用这个当归四逆汤,出现厥寒的这么一个特点。再一个就是血虚血瘀容易生疮,为什么?人体得病都得抵抗力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这个病人是胡老治疗的一个病人,是1965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30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外寒内饮,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疮消除。 第四个讲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和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两在一块讲,这两相近。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8条:“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这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的原文。
        桂枝加黄芪汤是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己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润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宽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这是原文条文,这个条文说明什么?它是治疗黄汗,但是黄汗与皮肤病有关系吗?刚才我已经按条文讲了,发黄这个也是,而且有表虚了,这个表虚就更厉害了,用黄芪了。这个注意什么?“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所以这种黄汗,往往伴随这个一些疮疡、湿疹都可以见到。所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这个咱没见识着,这个拿胡老的一个病例,他说他一生也就见这么一例。大家看一看。
        
        病例1、李某,女,30岁,北京市工人。因长期低热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亦未效。症见口渴、汗出黄黏、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证,拟以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生黄耆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尽除。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黄汗,这个黄汗什么?有汗出有津液伤,伤的厉害,所以这种情况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有黄芪,白芍,桂枝,米醋(就是苦酒)。
        这个方子,用黄芪固表来止汗、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大枣都去了,因为汗出厉害,只是用黄芪来利湿固表,不用生姜发汗,为什么,因为伤汗,汗出太多了,伤津液太厉害了,所以不但不用生姜发汗,还用黄酒、米醋酸敛一下,敛汗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病人吃了6付药,病就好了。胡老在他的笔记里头,病例没写几个,这一个他是特地写的。这个是我整理他的笔记,在83年登在北京中医协会一个中医杂志上,当时胡老看到这篇文章。
        
        第2个是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个病人也挺特殊。
        
        病例2、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化”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化已确切无疑。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皆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肝脾肿大,常有胸胁串痛,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而特来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内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伴见腰髋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腻,脉沉细。经复诊确认为黄汗,证属表虚湿盛,为桂枝加黄耆汤证,与该方以益气固表、利湿祛黄为治: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耆10克。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疼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走路。继依证治肝,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之仍如常人。
             本例是肝硬化并见黄汗之证,黄汗不去,则肝病长期治疗不效,当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则肝病很快好转。提示了仲景学说的“先表后里”治则的正确性、重要性。又此案是黄汗的正证、正治,对其变证、变治也当熟悉。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案虽是肝病、黄汗并见,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等皆无异常,黄汗之黄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胡老就想到了这一条,黄汗,所以就不按肝硬变治疗了,就是按照黄汗治疗,他一看是桂枝加黄芪汤,有汗出恶风得厉害,桂枝汤调和营卫不行,再加黄芪,加黄芪,一个是固表,一个是利湿退黄,所以黄芪有利湿退黄的特长,这个药就是,桂枝汤的基础,普通的方,加黄芪,胡老用的挺多,最多用10克。服药的时候温服,而且有啜稀粥,吃了药以后接着喝一碗稀粥,加被,见微汗,这样调和营卫,微汗出,刚才前面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样,让他微微出汗,这样达到驱邪的目的、祛黄的目的。这样他服了三剂,汗出,身痛减,服六剂呢汗就止住了,能自己走路了,继续医治,黄汗没了再治肝炎,治肝,根据证、病,重新辨证吗,治疗肝硬变,慢慢、慢慢好了。两年以后,来了人告诉我,这个病也好转了。
        这个病人,体会是什么?肝硬变并发黄汗,黄汗不去,肝病长期治疗无效,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肝病也就好转,所以提示什么?提示先表后里的治则,他的证的重要性。桂枝加黄芪汤,这是一个黄汗的证,用这个桂枝加黄芪汤治疗他的正证,还有其他的变证,变治。刚才黄芪芍药桂枝汤这是变证,所以中医治病啊遵循有什么证用什么方,它是这么一个原则。这里没提到疮疡,实际上有疮疡的时候,有一些湿疹啊,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应该用这个方子。
        
        五、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  薏苡附子散方证
    第五个,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还有薏苡附子散方证,这个也是出在《金匮要略》里头,这两个方子合在一块讲。因为这两个方子就差一味药,“薏苡附子散”出在什么?出在“胸痹”,是治疗心痛短气的,它条文很简单,“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治疗什么呢,治疗冠心病,胸痹,中医说有湿,有寒湿,又有寒又有湿,这个是什么?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冠心病胸闷、短气,胸痹,缓急就是说一会急一会厉害的,属于阳明太阴合病的,用这个方子治疗,“薏苡附子散”。
        “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在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这个方子是什么,是上热下寒,经方辨证它是什么,上热下寒属于什么?阳明太阴合病,所以这是治疗阳明太阴的,有皮肤病,有些病,湿疹、肠痈、疮疡,出现上热下寒的时候,就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疮疡多见于阳明太阴合病,并不是说单纯的阳明病,阳明病也能见,但是比较多见的,咱们上午有些同志讲的,大部分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肠痈也用,治疗皮肤病也用。
        
        病例:1972年胡老在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即以生苡仁30克,附子6克为方与之,一剂知,连服六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这个小女孩,流黄水好长时间了,没钱治,用西药效果也不好,就去找胡老师,胡老师一看说这是鹅掌风了。手上满手都是,鹅掌风,治疗好长时间也不好,当时想到也没钱,就开点简单的药,当地药房没有败酱草,用什么?就用生薏苡仁30克、附子6克,吃了一付药,就恢复了,明显见效,吃了六付以后完全好了。回来讲的这么一个典型病例。这说明什么?病在皮肤,表现的什么,阳明太阴合病。用这个治疗阳明太阴的方、药,薏苡、附子这两味药,所以方药对症他就见效了,不在多少。
        
        再一个就是“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病例:董某,男性,10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瘙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2个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生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山栀10克,连翘18克,银花18克,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流黄水减,服六剂,黄水疮消失。
        
        
        这个也挺多。也是胡老的一个病例,也是个小男孩,现在见很少了,这是六几年在延庆,北京市的一个乡镇,黄水疮,皮肤病。生活条件不好的经常出黄水疮,实际是湿疹流黄水,严重的流黄水,痒,痒的厉害,2个月,用这个庆大霉素,当时就是庆大霉素,打针呀消炎药,都不见效。这个病人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这个辨证什么?属于有内热,有内热久郁成痈毒,发于外,所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疗。主要是薏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还加了连翘、银花、甘草,用附子很少,胡老意思是什么?这个附子是什么?振兴沉衰作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什么?加强人体的机能作用,无阳阴无以化,就是说加强人体的功能,你看附子,所以他就用附子振奋人体的机能,实际啊我们辩证是阳明太阴合病,以阳明上热为主,太阴有湿嘛,去湿必需用温药,“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治疗水饮当用温药和之,有了湿以后一定要用温药。这个病根据辨证来说,还是个阳明太阴合病,虽然这个病在皮肤,但是辨证六经来说病在里,有上热下寒,阳明太阴合病。这个病人治疗也挺快,两付,黄水就少了了,服了六付黄水疮就就消失了。六、甘草泻心汤方证
        第六个,甘草泻心汤方证,这个上午大伙都讲了,好几个都讲了,这个条文也都讲了,我不多讲了,这个应该是什么呢。就说的是治疗狐惑病,狐惑病是什么病呢?好多人啊有的说就是白塞氏综合症,相当于西医的什么,这个确实不好相当,实际上按中医说上热下寒是厥阴病。但是在临床上看常见是什么呢?实际是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出现了,如寒无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想睡觉睡不着,容易出现口腔溃疡,不愿吃东西,脸色一会红一会白的,口腔容易溃疡,饮食不好的,咱们这地方经常碰到口腔溃疡的。这里头提到口腔溃疡,实际临床经常见到什么,口周疱疹,这是一样的道理。这都是上热下寒,用甘草泻心汤的机会比较多。甘草泻心汤还有这一个,《伤寒论》158条应该读一读,要理解这一方子(甘草泻心汤)应该读这一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你说这是什么呀?就是说上热下寒,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心下痞是人参证的一个特征,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证,出现了上热下寒这种症状出现了一些皮肤病都可以用。口腔溃疡也好、皮肤湿疹也好都可以用。这是胡老利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笔记,这是他自己写的,这是他的笔记,我给它抄在《经方传真》上了。
        病例1: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我诊治。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经方治今病,从中可得到一定启迪。
        
        病例2: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1965年11月15日初诊。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症消除。 
        甘草泻心汤他这里头用了黄柏,为什么用黄柏啊? 不是用黄柏应该用黄连,当时啊困难时期,黄连很缺,没有黄连,所以没办法就用黄柏代替了黄连。这个大伙知道,这应该用黄连,当时没有黄连,所以这个吃黄柏也照样有效,吃了两剂就不疼了,就好了。饮食如常,经过半月,口腔溃疡就好了。这个,没有蚀于下,外阴的溃疡。
        
        七、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第七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这个咱们前面的同学都讲过。它治疗皮肤病,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啊,也是因为,上热下寒这么个道理,属于厥阴病。实际上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我们理解这个方子一定要看147条,还必需要看148条。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因为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啊,就是147条,再也没有了。所以理解条文柴胡桂枝干姜汤非常地难。胡老对于这一条理解也是非常用心,也是用了一辈子的精力,所以这里头,我再给大伙提供一些参考吧。所以这个148条是理解厥阴病、理解148条的一个关键,148条以往的注解都没有说清楚。
        胡希恕先生啊,经过多年的研究,反复地读、反复地修改,他那个笔记啊修改的不下十次。最后一次修改的是什么?148条大家看到了,这148条就是解释147条的,解释什么?就是解释啊,为什么造成了微结,因为读这个148条啊“胸胁满微结”后世各个注家都有,各种说法都有。实际这个微结就是指的什么?胸胁苦满,其实不是,微结就是指大便,大便干,津液伤引起的大便干。怎么的说呢?148条你看是这么说的:“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微细者,此为阳微结”。这几句话,红的这个字,这些字就是解释“微结”的,为什么造成“微结”,就是本来就伤寒,经过五、六天,汗、下、吐治疗以后津液伤,津液伤以后入于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以后不是少阳证,成为厥阴病,厥阴病津液更伤,比少阳证津液更伤。因为少阳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到了厥阴哪津液更伤了,所以这个伤啊,还不到阳明里证大便硬,微结,微结这个大便微结是什么意思?是大便干不是因为热,是因为津液伤,津液一伤再伤造成了大便干,所以这个“微结”就是指的大便干。所以大便硬,里头说了,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就是解释147条,为什么造成大便硬啊,就是因为津液伤的厉害所以导致半表半里阴证,所以这样解释就行了。这是一个,这不是半表半里的阳证是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的阴证后来怎么说可与小柴胡他讲的通吗?讲不通了。所以胡希恕先生经过了反复的阅读、修改,然后对照条文来解释、解读,最后得出什么?“可与小柴胡汤,不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些,得出这么一句话,这句话那是读伤寒读一辈子的体会,这个很关键。我们认为,这个是帮助我们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和理解厥阴病的一个关键地方。所以今天哪给大伙啰嗦几句,给大伙提个醒吧。当然一下说不清楚,我所讲的不太清楚,但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意思,读这一条的时候要注意。所以这个厥阴病,还是个上热下寒证,是半表半里的阴证。所以这个痤疮啊,经常出现半表半里的阴证。刚才好几位同志都在上面讲了,痤疮也好湿疹也好,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所以这个痤疮哪上热下寒经常见到,给这些人治疗的,跟我在一块门诊的,病人经常见到。
        病例: 张某,女,39岁,08年8月13日:近一年来月经不调,量少后期,痛经,腰酸痛,乏力,口苦,口周及面颊痤疮,四逆,大便干,2~3日一行,舌苔白根腻,脉沉细。证属上热下寒,血虚水盛,厥阴病,柴胡桂枝合当归芍药散方证: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生白术18克,泽泻18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服一周,面痤消,口苦减,大便日一行,继调经。
        
        这些症状分析起来是什么?上热下寒,血虚水盛,这就是典型的厥阴病。她这个厥阴病,当然还可能有血虚水盛,不光柴胡桂枝干姜汤,根据方证要求啊,你还得对她这个血虚水盛啊,用这柴胡桂枝干姜治疗厥阴病可以的,还有血虚水盛啊就差点,没有血虚,合并什么啊,还有当归芍药散方证,得用两个方子合起来,就是柴胡、黄芩、花粉、生龙牡,我一般龙骨和牡蛎一块儿用,桂枝、干姜、白芍、当归,白术,因为大便干,用生白术18克。生白术通便,实际上大伙都熟悉了,因为《伤寒论》多处讲到了用白术,28条、174条,都见到了用白术,因为大便硬,大便不通的时候用白术。可是咱们现在的白术都是炒过的,你不写特殊的,他不给你生的,所以炒过的白术啊,通大便的就差点,用生的通便就好一点。泽泻18克,泽泻有通便作用,所以用量也大。所以这个谁也没想到的,这个病人第二周来啊,她这个痤疮啊好得特快,这一个我记得很清楚,口苦也减了,大便也通畅了,就是下边,月经不调,实际上月经不调,没有痤疮,还是有这个证,还可以用这个方。
        皮肤病,痤疮也好,湿疹也好,在六经来说没有一个是专门治疗皮肤病的药、这个方。但是,每一个《伤寒论》的方子都可以治疗皮肤病,那就看你属于六经中的哪一个经,它的方证属于哪一个方证就可以了。所以方证对应,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所以哪一个方证也不治皮肤病,哪一个方证也治皮肤病,就看你辨证。有这个证就有这个方。八、黄连粉和甘草粉蜜汤方证
        下边,我就简单提。还有一个方子,《伤寒论》方子多了,黄连粉和甘草粉蜜汤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6条: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两个在一块,根据下面这一个,甘草粉蜜汤一块,有方有证,就是《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这个第6条啊: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这个是内服的方子,它是杀虫的,杀虫是靠的什么?是这个粉。粉就是什么呢?古代用铅粉,现在大概绝对买不来的,因为不让你用了。这个再看看,我就说啊,实际上就是什么?这个病啊,治疗一些个的疮疡啊它有效的,但是这个用甘草有效,甘草有缓急止痛,治疗疮疡,甘草泻心汤。我就是说,实际上治疗,用黄连内服,甘草和黄连在一块儿有这个作用,实际上甘草泻心汤。所以这外用和内服都是可以的。
        
        九、蛇床子散方证
        第九个是蛇床子散方证。这个蛇床子散,它的条文也很简单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0条:)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这个条文很简单。但是,阴寒,这是妇人阴痒,它属于寒性的,温中热药,蛇床子是温性药,我在前面说得很明确,这个蛇床子散啊治疗妇女的阴道炎和二阴溃疡病的一切疮疡病、白带病都很有效。这个实际上我们没有多少病例,但是这个临床用得多。
        十、苦参汤方证
        下面这个也是啊,苦参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蚀于上,蚀于喉,蚀于下甘草泻心汤,还有蚀于下的苦参汤。实际这个,蛇床子和苦参汤,在临床可能外用和内服都用得比较多,治疗比较广。我用内服啊很少,这个苦参太难吃了,蛇床子也是,特难吃,煎完以后吃很难入口,但是外用啊非常好。所以这里头啊,注重的是什么?是苦寒的,温中热药,它是一个温性的药,所以用于寒证,用于寒性的溃疡有效。但是我们临床苦参它这条,这个苦寒的,用热药,用于热性的溃疡证,属于阳明里热、溃疡、湿疮、手足皲裂、头癤生疮的都有效。所以这两个结合起来,来辨寒热应用。实际我们在临床这两个经常合起来用,外用,效果也不错。最近有一个,我们广安门的一个大夫,生活不规律,出国,他吃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吃了效果不好,后来还是用苦参、蛇床子加减来洗。效果,不到一个月他就好了。所以这个外用药比较好的,实际上咱们认识,咱们对这用药不太重视,实际上这个商家看到了商机,早已经发了大财了。像这洁尔阴,什么,给开发地非常好。所以他就是说得这个病吧适应证非常广,常用的。
        十一、大黄蛰虫丸方证
        第十一个,大黄蛰虫丸方证,实际这个是个外科用药也行,实际上经方不分内科外科,经方它是六经辨证。这个是什么?你看它这条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它是一个内科的病,要说到这内科病,第一个虚劳病,它不是今天的慢性病,现在临床常见的,这个色素沉着。色素沉着,面部黧黑,其它部位,尤其长了疮疡以后,色素沉着不去。确实大黄蛰虫丸比较好。脸上长那个叫什么,瘀斑、蝴蝶斑,妇女月经不调的,属于大黄蛰虫丸方证,属于这种证啊,所以大黄蛰虫丸方证是什么呀,从它的组成来看呢,它聚所有的毒药,水蛭、虻虫什么都有了,最多了,还有一些什么大黄,它这个大黄是用熟的。直接对证的是什么干地黄,君药是什么,干地黄,是个补虚的,还可以补虚活血的药,这个补血活血的药它这六经辨证指什么?这个怎么辨证啊?阳明。有活血的,有太阴,实际上是阳明太阴合病。缓中补虚吗,养血活血补血,还有一些苦寒的药,但是它苦寒药不厉害。生地黄,生地黄也是一个补血凉血的药,它治疗不是在阳明。所以这个药治的是瘀血,是太阳阳明合病,所以凡是淤到面部、身体各部,有淤血的症状都可以应用。所以治疗一些个美容方面用得比较多,大伙在临床用都有体会。
        我对皮肤病治疗外行,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经方怎么治病怎么解释,通过这11个方证来看,说来说去治皮肤病,六经辨证。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用经方治疗皮肤病,怎么辨六经啊,在表的,还是用发汗,表阳证,单纯用发汗就行了,桂枝汤类,用调和营卫发汗。麻黄汤类,是治无汗的,发汗的麻黄汤类。属于少阴的,单纯发汗是不行的,需要强壮发汗,比如附子、干姜。第二个在表来辨他的方证。方才讲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加荆防汤,这是表证。表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刚才讲的也不少,少阴证。在里哪?就是里阳明,白虎汤,薏苡败酱散,泻心汤这些都是治疗阳明热的。黄连解毒汤也是用这个泻心汤变来的,治疮疡的。里阴证哪,就属于太阴了,虚寒,肾著汤,四逆汤啊等这一类的;在半表半里的,小柴胡,四逆散,这个黄芩汤,治疗少阳的。半表半里的阴证呢?上午咱们好几个都提到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甘草泻心汤,这些类的方子。治疗疮疡,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
        所以这样看来,六经治疗皮肤病,用经方治疗皮肤病,就是先辨六经,后辨方证,这么个规律。当然,我是外行了,只是这么一个在学习《伤寒论》得出这么一个启示。其它的经验,刚才几位讲得很多非常地生动,讲得也非常动听,我就磕磕巴巴地讲得不太清楚,请大家原谅。

藿香正气水巧治八种皮肤病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95 次浏览 • 2017-01-23 14:23 • 来自相关话题

   1.藿香正气水治湿疹 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后,直接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    2.藿香正气水治蚊虫叮咬  夏日若被蚊虫叮咬,可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半小时左右可减轻或消除瘙痒感。 ...查看全部
   1.藿香正气水治湿疹 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后,直接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

   2.藿香正气水治蚊虫叮咬  夏日若被蚊虫叮咬,可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半小时左右可减轻或消除瘙痒感。

   3.藿香正气水治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者,可将藿香正气水用凉开水稀释50倍后清洗外阴(男女皆可用),洗后不但瘙痒等症状缓解或消失,而且局部有清爽感。

   4.藿香正气水治慢性荨麻疹  口服藿香正气水10毫升,每日3次,连服2周为1疗程。若伴有喉头水肿、休克、发热者,近2周来曾用过皮质激素治疗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采用此方法。

   5.藿香正气水治白癜风 藿香正气水有芳香通窍,促使气行的作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用法:每日用净布蘸藿香正气水涂擦患部,微微用力,反复蘸擦至皮肤微红为度,1日2次。

   6.藿香正气水治足癣  将患足用温水洗净擦干,将藿香正气水涂于足趾间及其他患处,早晚各涂1次,治疗期间最好穿透气性好的棉袜、布鞋,保持足部干燥,5天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见效。

   7.藿香正气水治小儿痱子  取藿香正气水1支按比例加凉开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稀释浓度为:不满3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3;4个月~12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2;超过1岁者,药液与水比例1:1。用药之前先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擦干,然后用消毒药棉蘸稀释后的药液涂擦患处,每日2~3次。

   8.藿香正气水治疖  中医一般分为暑疖和多发性疖病,认为是内郁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而藿香正气水方中的紫苏等成分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方中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故能散郁除湿治疗疖及疖病。用法是用棉签蘸藿香正气水一日多次涂擦患部。
 
源自:藿香正气水巧治八种皮肤病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7gxunrqcLjhyRw3aNna7cwwoL0KB51uS7MDPTanE5I6Ja4JEam6EIK79HG-_b_SQ9X7oKCsYOhwWzVAkQ64Id3kQMPSipuWGKY_J-CUiS

【中医】五苓散的临床应用(黄煌)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645 次浏览 • 2017-01-02 13:12 • 来自相关话题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      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 ...查看全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
     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
     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丶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口渴,但无舌焦干燥。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
     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
     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身体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现浮肿,以面目虚浮为多见,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有些患者有眼袋。常有渴感而饮水不多,大便不成形,小便量不多。舌质多胖有齿痕。这种体质是湿体,是蓄水体。其水多在体腔。

五、五苓散证是如何形成的?
     答:根据本人观察,许多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证。

六、后世说五苓散治疗水逆症,如何理解?
    答:所谓水逆症,就是其呕吐多见水入即吐。张仲景原文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名医类案》记载:明代名医江应宿治疗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矢数道明先生也曾治疗一例类似病患:5岁男孩,患痢疾,高热下降后,出现烦躁,拒绝盖被,口渴,水入即吐,饮一口吐出两三口,小便不利,脉浮数大而无力。以五苓散2克用米汤溶化服用,服一剂呕吐停止,小便利,食欲好转,渐渐恢复(《汉方临床》4卷12号)。水逆证多见于急性胃肠炎、妊娠呕吐、醉酒呕吐等。幽门狭窄出现吐水口渴,脱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报道。有些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等也可见到此证。 

七、曹颖甫先生当年用五苓散治疗洞泄,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答:洞泄为古病名,为水泄,多见泻下如水、小便黄短者。曹颖甫先生当年治疗水泄,用五苓散原方,治愈多人,其学生说属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见《曹颖甫先生医案》)。洞泄可见于夏秋季的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等。五苓散治疗腹泻最有效。五苓散原方对婴幼儿腹泻、抗生素腹泻及呕吐有效。有报道,治疗11例患感染性发热的病人,由于给予一种或几种抗生素而出现似五苓散证的呕吐、口渴、尿量减少、心窝部痛等副作用,给予本方(用散剂冲服4例,浸膏剂7例)后,这些症状皆减轻或消失(沙文,《中医药研究参考》,1973;(2):25~60)。化疗后腹泻,本人常配小柴胡汤。

八、有报道五苓散可以治疗头痛,为什么?如何使用?
     答:日本有此经验。五苓散可以治疗水饮头痛。这种头痛的患者,大多脸色黄,易浮肿,舌多胖有齿痕。或易腹泻或大便不成形,口渴而不能多饮水。一些经期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可见此症。五苓散治疗头痛,按照用药习惯,多配合天麻、半夏。

九、你曾经报道用五苓散治疗脂肪肝,能否介绍这方面的经验?
     答:五苓散用于脂肪肝有效,首先是改善症状,也有降脂保肝作用。脂肪肝、高血脂症多表现为大便不成形,次数增加或腹泻。而且很多人多汗、口渴,与五苓散证相符。一般用粉剂,也可以用汤剂。大多脂肪肝患者嗜酒,所以,酒后必服五苓散。

十、五苓散有解酒效果吗?
     答:五苓散可以用于宿醉,大量饮酒以后,许多人出现呕吐、腹泻、口渴、少尿、面部潮红浮肿、头昏胸闷等,用五苓散有效。对于酒醉以后的头痛,五苓散也有效果。陈宝田经验:酒为湿热之品,其气上腾,宿醉患者,因其体内素多水饮,又饮酒而引动宿饮上冲,于饮酒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口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后能迅速消除症状。若于饮酒前后服之,也可预防发生宿醉(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五苓散啤酒)

十一、五苓散可以用于多汗症吗?
     答:可以,原文提示,伤寒汗出而渴者(73),可以用五苓散。其多汗多为全身性的,或为黄汗,大多伴有口渴、小便少等。如汗出多者,也可以合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就是桂苓甘露饮。

十二、五苓散是利水剂,也可以用于水肿吧?能代替西药的利尿剂吗?
     答: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动物实验有报告,临床更有许多治疗水肿的报道。如特发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等都可以使用,但必须要有口渴、腹泻等,而且也需要加味,如腹水多合用真武汤,特发性水肿合用防己黄芪汤。但五苓散并非单纯的利水剂,而是有调节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既主"蓄水证",又主"霍乱"脱水症,当属双向调节。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矢数道明对五苓散的作用作了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份;血管外之水分,即体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被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入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1983)。所以说,五苓散证不能等同于西药的利尿剂。

十三、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区别在哪里?
    答:两方均有茯苓猪苓泽泻,都可以用于小便不利。但两者方证有别。猪苓汤主治淋症,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等。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剌激症状改善最快(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一些长期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患者,可以服用五苓散,并加上猪苓汤。

十四、肝硬化腹水可以用五苓散吗?
答:可以,但一般合用真武汤。白术要大量使用,另外加白芍赤芍,另加牛膝。肝硬化、慢性肝炎没有腹水,但患者有浮肿、腹泻倾向者,也可以使用。其实,只要是体腔内积液,不仅是肝硬化腹水,另外如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羊水过多等,都有用五苓散的机会。美尼尔氏综合征为内耳迷路水肿,也属于体腔的积液,照样可以使用本方。

十五、小便少是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那小便多呢?比如尿崩症。
     答:也可以考虑,如李克绍治一7岁男孩,多饮多尿,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请李老诊治,见其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象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6克,上方共服两剂,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痊愈(《伤寒解惑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从临床看,五苓散证多见于许多内分泌失调疾病。除尿崩症外,本人尚用五苓散加牛膝治疗柯兴综合症的肥胖、月经不调、多毛,用五苓散加生石膏、滑石治疗脑垂体瘤患者的头晕、手抖、下肢浮肿和腹泻。本方的减肥功效值得研究,代谢疾病也可以使用五苓散。比如痛风。

十六、眼科疾病为何可以使用五苓散?
     答:从临床报道看,五苓散在眼科疾病中应用的机会不少。如急性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乳头水肿、假性近视、夜盲症、急性泪囊炎等。现代有用五苓散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报道。钱光明用本方治疗假性近视,5剂即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再予10剂,1个月后复查视力双眼由原来的0.1进步到左眼为0.5,右眼为0.6(国医论坛,1988,2:27)。为何?这是因为很多眼病出现畏光、视力模糊、头痛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这就是五苓散证的“眩”。

十七、皮肤病有应用五苓散的机会吗?如何应用?
       答:有的。日本医家多用五苓散治疗扁平疣、黄色瘤、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其着眼点是皮肤渗出明显或有水疱。日本汉方医还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如土本重治疗本病两例,均为70岁女性。一例在鼻下人中处出现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例面部、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疱特别大)、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剧痛。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38.9℃。疱疹有扩大的趋势。此二例曾经皮肤科治疗皆无效,特别是第二例,皮肤科医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作者根据大冢敬节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剂。第二例服药当天体温开始下降,药后3日水疱全部干燥,很快缩小,疼痛减轻,手掌部疱疹呈褐色结痂,压之稍有疼痛,而自发疼痛及肿胀消失(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5:42)。除局部的变化外,还包括全身症状的口渴、小便不利、腹泻、多汗等。

十八、五苓散可以用于肿瘤吗?
       答:可以。第一,肿瘤伴有腹泻、浮肿或腹水、胸水者,特别是肝癌、肠癌、肺癌应用较多。第二,肿瘤化疗以后肝损害以及脱发者。肝损害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四肢色素沉着。可以用五苓散,有保肝作用。加薏苡仁。第三,乳腺癌使用雌激素抑制剂后的调理。雌激素虽然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的效果,但这些药物会带来体重上升、浮肿、多毛、闭经、肝损害、乏力等副作用。临床发现,五苓散能够减轻这些副作用。第四,本方与小柴胡汤同用可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以后的常规体质调理方。此为柴苓汤,日本有报道认为用于宫颈癌患者放疗时,有使腹泻发生率、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率均下降,对下肢浮肿也有效果,但服药的时间一般在3-4周以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柴苓汤不仅仅是宫颈癌,在所有肿瘤的化疗及放疗过程中以及平时,均可以作为常规调理方使用。

十九、如何换算五苓散用量?
       答:古代24株为一两,则五苓散的配比应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如改汤剂,也应尊重原方的比例。我的经验用量: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肉桂15克。水煎服或为散。

二十、五苓散服用后为何要饮热开水?
答:五苓散的服法比较特殊,“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服五苓散或汤后,可以让患者多饮热开水,可能与热开水容易吸收,而且让全身出汗有关。病人反馈服用热开水后感到舒服,而冷开水则会导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所以,服五苓散后是不能喝冰冷食物的。

二十一、五苓散与五苓汤哪种剂型比较好?
      答:本方原为散剂,现因药房无备而改为汤剂。但究竟何种剂型为好,尚需研究。在吐水患者,大多不能服用汤剂,散剂比较合适。而无上消化道症状者,则用汤剂无碍,还有,散剂服用比较方便,也比较经济。本人临床在使用汤剂时,用量多比较大,茯苓、猪苓多在20克以上。

二十二、五苓散的类方有哪些?
        答: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谓之柴苓汤;与平胃散合方,谓之胃苓汤,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本人称之为八味通阳汤。另外,五苓散加茵陈,为茵陈五苓散,可治疗黄疸,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是刘完素苓桂甘露饮,治疗暑天头痛烦渴,小便涩。

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皮肤病体会

医案汇编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284 次浏览 • 2016-02-02 16:58 • 来自相关话题

    除湿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组成。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组成。均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二方具有清利湿热、解毒消炎功效,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对于某些湿热蕴结化毒 ...查看全部
    除湿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组成。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组成。均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二方具有清利湿热、解毒消炎功效,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对于某些湿热蕴结化毒所致皮肤病变,以此化裁治之,获效非常显著,举案例如下。
痤疮
    刘某,男,23岁,2002年5月24日初诊。颜面、胸背部发生较密集的粟粒、高梁粒大小红色炎性丘疹,部分皮疹顶部附脓点、脓疱,触之有灼热感,伴有较多油性皮脂溢出已两年余。几家医院诊为寻常痤疮,予数种西药内服,外用复方硫黄洗剂、新肤螨灵霜、痤疮平等,皮损消退不明显。患者现口腻口黏,渴不欲饮,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数。证属湿热蕴结颜面、胸背,化毒而呈红色炎性丘疹。治则:除湿清热,解毒消炎。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白术12g,苍术9g,栀子10g,赤茯苓12g,薏苡仁20g,防风6g,滑石10g,木通6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菊花9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第3煎待凉用纱布蘸药液洗擦患处,每日3次。嘱其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服药12剂后皮损已明显开始消退,油性皮脂分泌减少,未有新的皮疹再现,口中黏腻感已轻,纳食增加,小便正常。原方去防风、木通,白术、赤茯苓减为10g,苍术减为6g,银花、蒲公英、地丁减为20g,续服12剂。
服药后皮疹已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上方略作变更,续服6剂,后皮损全消,皮肤变平治愈。
    编者按:痤疮又称“肺风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本例除有较密集的红色丘疹脓疱外,又具较多油性皮脂溢出,且有口中黏腻,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辨为湿热蕴结化毒所发。故用苍术、赤茯苓、白术、栀子、薏苡仁、滑石等清利湿热,导湿热下行;蒲公英、地丁、银花、菊花清热解毒消炎。诸药互用,使湿热清毒解,皮疹消退。
脓疱性细菌疹
    孔某,男,57岁,2002年9月4日初诊。双手掌、足跖起数个高梁粒大水疱,后变成黄绿色脓疱,症状时轻时重,患处常有痒觉或灼热感,反复发作3月余。其间某院诊为脓疱性细菌疹,予西药注射内服,外用药不详,取效不显著。脘腹不适,纳少,口苦,口中黏腻,渴不欲饮,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属脾经湿热,蕴于掌跖,酿成湿热毒所发。治则:除湿清热,解毒消疹。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苍术9g,白术12g,赤茯苓12g,栀子10g,黄连10g,薏苡仁20g,木通6g,滑石10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连翘10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第3煎待温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日2次。10剂后脓疱疹趋于干涸消退,未有新疹再现,纳增,小便正常,余症俱轻。原方去黄连,苍术易为6g,白术、赤茯苓易为10g,银花、蒲公英、地丁易为20g,续服10剂后脓疱疹全消告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编者按:脓疱性细菌疹西医认为与体内存在着的化脓菌感染病灶有关,但用抗生素治疗却收效不著。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描述的窝疮相似,“此症生于指掌之中……,起黄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本例始用西药治疗获效不显,辨为湿热蕴于掌跖部化为湿热毒所发。方以苍术、白术、赤茯苓、黄连、栀子、薏苡仁、滑石、木通等清脾湿热,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祛湿止痒;蒲公英、地丁、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药证相符,故收效较好。
 
带状疱疹
    武某,女,45岁,2004年8月29日初诊。左腹部、背部发生几处大小不一条状红色皮损,内有较多粟粒、绿豆大疱疹簇集分布,累累如串珠,疼痛灼热不适7天。某院诊为带状疱疹,予聚肌胞、病毒唑注射,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数日,皮疹消退较慢,仍疼痛如针刺状。脘腹不适,口苦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脾胃湿热蕴于上述部位,化为湿热毒所发。治则:清脾胃湿热,解毒消疹。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苍术9g,白术12g,赤茯苓12g,栀子10g,黄连10g,薏苡仁20g,厚朴6g,板蓝根30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延胡索10g,滑石10g,木通5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6剂后疱疹趋于消退,疼痛大减,脘腹不适、口苦、口黏腻等症状均减轻,纳增,二便正常。原方去黄连、木通,白术、赤茯苓易为10g,复服6剂后疱疹消退,疼痛消失,诸症告瘥。
    编者按:带状疱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蛇串疮”、“缠腰火丹”之称,神经痛是本病最典型症状特点。本例具脾胃湿热蕴结化毒的一系列症状表现,湿热不清,热毒不解,疱疹难以较快消退。因此用苍术、白术、赤茯苓、黄连、栀子、厚朴、薏苡仁健脾胃除湿热;滑石、木通、甘草导湿热下行;板蓝根、蒲公英、地丁、银花清热解毒;延胡索止痛,从而使疱疹较快消退,疼痛消失。
 
足跟疮疡
    陈某,男,43岁,2006年8月24日初诊。右足部发生3处约钱币大溃疡面,皮肤色红,有时渗出黄白色黏液及分泌物,痒痛俱作3月余。在两家医院住院予数种抗生素注射、内服、外用,疮面不愈合。又经X线摄片提示,骨质未见异常,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未培养出细菌,化验空腹血糖属正常范围。现仍行走痛剧,查见患处肤色仍呈潮红肿胀,触之灼热,口苦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脾胃湿热,日久蕴结化毒而发。治则:清脾胃湿热,解毒消炎。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苍术9g,白术12g,赤茯苓12g,陈皮6g,厚朴6g,猪苓9g,泽泻9g,栀子10g,滑石10g,黄连10g,丹皮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银花30g,蒲公英30g,地丁30g,天葵子10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外用:赤茯苓30g,薏苡仁30g,黄柏30g,泽泻30g,丹皮30g,白鲜皮30g,忍冬藤50g,白及30g,蒲公英30g,地丁30g,苦参30g,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患足,每日2次,2日用药1剂。洗后用炉甘石粉、白及粉、黄柏粉各份,高压消毒后撒扑患处,油纱条覆盖。忌食腥辣之物。
    服药7剂后,口苦口渴口中黏腻症状大减,纳食增加,二便基本正常,疮疡处肤色明显由红变淡,渗出黏液分泌物极少,痒痛肿胀症状明显减轻,疮面开始由外向内缩小,可以慢慢行走。上方去厚朴、陈皮、丹皮、黄连,入当归12g,牛膝10g,续服10剂。外用药同上。 
    服药十剂后,疮面基本愈合,灼热痒痛肿胀症状消失,纳食正常,余症俱消,行走正常。方中去苍术、白术、天葵子,银花、蒲公英、地丁减为12g,续服6剂,以巩固疗效,停外用药。3个月后随访再未发。
    编者按:本例足跟疮疡迁延3个月余未愈,始用抗生素治疗,取效不著,又经细菌培养、X线摄片、空腹血糖检测,均无异常,因脾主肌肉四肢,与胃相表理,据其疮疡处肤色发红、触之灼热、肿胀、渗出黄白色脓液、痒痛俱作、行走疼痛、口苦口渴、口中黏腻、不欲饮、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辨为脾胃湿热蕴结,日久化毒所致。故以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栀子、黄连清脾胃湿热;猪苓、泽泻、滑石、甘草等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止痒;丹皮、蒲公英、地丁、银花、天葵子清热消炎解毒;当归、牛膝引药下行,并配合外治,内服外用相结合,使湿热得清,毒邪得解,炎症消散,疮疡愈合,诸症消失,行走如常。

胡希恕讲经方治疗皮肤病(冯世纶)

经典研读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755 次浏览 • 2016-02-02 15:35 • 来自相关话题

2009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确实有个误区 ...查看全部
2009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确实有个误区,经方的认识有误导作用,所以近年来教学也好,教材也好,上也好,好多工作吧,中医,的,不少的地方,特别对经方的认识,受到了影响。我也是院毕业的,都是同学,我就不介绍,一起学习。这次吧到台湾去看看,有什么感觉,就是外面人学中医啊、、经方、啊,各个方面吧,现在发展、学习,人们学中医的劲头啊非常大。我自己感到啊,外面学中医啊都在跑,感觉就像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在跑,中国自己呢倒像个蜗牛、像个乌龟一样在爬。大家都讲经方非常地好。因为我是门外汉,刚才讲的都是专家,专门治疗皮肤病的。我也上了一课。
        今天主要是讲讲皮肤病方面的,我就讲自己学习的一点吧,咱们再结合用经方来治疗皮肤病学习的一点体会。因为对《伤寒论》的认识有误区,这个各个,甚至开“仲景文化节”的时候,都这么讲,《伤寒论》是怎么写成啊?建安时期,瘟疫流行,张仲景他的家族当时有200人,因(瘟疫)流行,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伤寒死的有十分之七,百分之七十吧。所以张仲景挂官为民,发奋攻读中医,撰写了《伤寒论》,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呢就是说,张仲景发明了伤寒中医论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伤寒论》是什么呢,是治疗传染病的一本书。这都是对《伤寒论》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以前我都讲过了,今天不讲了。我们一些书,关于《伤寒论》的考证,《伤寒论》的历史,《伤寒论》序,那23个字,“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经过考证不可能是张仲景写的,是后人加入的。这个序言误导我们一千多年,对《伤寒论》的认识产生了误解,这是以前说过的话了,今天不说了,由于时间的,一会儿大伙再进行讨论了。
        今天专门说说皮肤病,经方没有说是专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治疗疫病的,那就提到伤寒论就不会治皮肤病了。皮肤病一般说是慢性病了,急性皮肤病也有,但是,这个是外科的皮肤,《伤寒论》里边提传染病的不可能是皮肤病了。说有,有在哪儿?在《金匮要略》有这么一篇,涉及到皮肤病的“疮疡、疮痈”,涉及到治疗皮肤病,不过这里头啊你打开看看,内容没多少。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多是后世方,治疗皮肤病的方子多,大家都有这么个概念吧。实际上皮肤病它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毫无例外地呈现六经证,刚才大伙都讲了,根据六经来辨的。急性传染性病,冠心病也好、也好、肝炎也好、肺炎也好,那是根据六经辨的,皮肤病也不例外,因为什么?它出现的症状毫不例外表现为六经证,一般人,不是在表就是在里,不是在里的就是在半表半里,不是阴证就是阳证。是六经症状,这六经统百病,皮肤病也是六经症状、六类症状。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吧,也必须是用六经辨证,而具体治疗也是落实在方证上,刚才各位老师都讲了,所以我吧,讲几个方证,来谈一谈对皮肤病的治疗。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最常见的,咱们上午和下午都提到的这个方子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这个汤证在《伤寒论》是23条,理解这个方子,就对我们经方治疗皮肤病的道理,就是经方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呢,它的理论在哪儿呢?从这一条就能看出来。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了,它是从症状反应上来治病的,辩证的。这条怎么说呢,“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有几个打成绿色的了,打成绿色是什么意思啊?伤寒论怎么写成的?不是张仲景因为家里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所以他不做官了,去学医了,写成了《伤寒论》,不是这样的。《伤寒论》怎么写成的啊,是论广而成,根据什么论广?根据《汤液经法》,《汤液经法》这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三国战雄,在汉代时候还有的,可惜啊没有传下来,张仲景见了。谁,以后再也没见着,谁见到呢?以后就是说,从见解上见到的。他写成了《伤寒论》以后,论广以后,经过《汤液经法》,经过张仲景论广,就是补充,写成了《伤寒论》,这个书啊应该是《论广汤液经》,这个《论广汤液经》也没了,由于战火。后来谁啊,王叔和见到了,只有由王叔和见到并整理了,整理了以后,他起了个名字叫《伤寒论》。后来又发现一部分没有整进去的内容了,又整了整,叫做《金匮要略方论》,也叫《金匮要略》。所以这样呢我们看到了《伤寒论》或者叫《伤寒杂病论》,实际,张仲景,现在说这个《伤寒论》啊不是叫《伤寒论》,叫《论广汤液经》。所以这本书啊,《伤寒论》这本书是论广来的,不是张仲景一出道就一下写成的,所以这条文就是这样。这个条文经过杨绍伊的考证啊,可能就是说《伊尹汤液经》也叫《汤液经法》,原先是这么写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者,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原先条文可能是这样,张仲景论广的时候做补充了加工了,整理加了,在这个“一日二三度发”加上注解,这个是什么?它就是“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缓了要好了;“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能发汗,不可吐下,这是注解,还有这个体会注解一下,让后世们注意,所以这个他注解的增加这么些内容,所以在这一条里增加了这些内容,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讲一讲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实际上就是说,从这个症状上辨证,就是说经方啊,得了病之后出现了些症状反映,反应出来的症状来辨六经、辨方证。所以他根据这些症状才辨出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来,但是有些道理是后人慢慢、慢慢,到了张仲景的时候,从这个症状上说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为什么呢?注解了,有个体会“我”写上了,这是前人的经验。为什么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这疟疾啊,就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后人总结的增加的,增加了这个些内容。所以这是后人论广增加的部分内容。
        再一个体会,为什么说如疟状?如疟状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治疟疾不是用小柴胡治疗的吗?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啊?这里头有他的道理。“得之八九日”一般伤寒,太阳病一两天就好了,这一拖,拖了八九日了还没好,这还在表吗?一般是不在表。但是出现了如疟状,这已经说,好像不在表了。但是还出现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这是说什么呢?这是告诉你不在少阳。虽然如疟,症状如疟,寒热往来的属于疟疾啊,但是他不呕,不呕什么呀,它没有在少阳。清便欲自可,告诉你什么?不在里,不在阳明。所以他就排除了在里,在半表半里这种可能。虽然得病八九日,已经出现寒热往来,但是却不是在少阳,不是小柴胡汤证,仍是什么?太阳病。那原先是太阳病啊,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啊?不是。因为他发热恶寒,根据太阳病提纲,这是符合的。热多寒少说什么?这是个阳证。因为有些病啊,咱们看《伤寒论》啊,有些是发汗,大汗出,汗出淋漓,这个漏汗出,也就大汗出了。因为出汗伤津液,虽然在表,但是表陷于里的少阴病,津液伤得厉害,这个少阴病在表啊,但是只恶寒没有发热,是阴证了。这个是发热,热多寒少,说明也不是少阴,所以还是在太阳,太阳病是个阳热证,不在少阴,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那在哪,还是在太阳。他这一个条文,理解这个条文,等于把这个《伤寒论》的三阳,少阳、阳明、太阳这三个病都给鉴别了,再一个就是少阴,少阴表证,他讲的是涉及到三经的内容。所以这个病啊,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所以又不是麻黄汤证,又不是桂枝汤证,还在太阳,是什么?桂枝麻黄各半汤。他主要特点是什么?热多寒少,寒热往来,这个原因是什么?身上痒。这个痒的原因?以其不得小汗出。所以,这里头没有说,实际暗藏着什么,身必痒,这个一出汗他就好了,那是什么?一个是表邪,还一个是什么?夹湿。为什么会夹湿啊?所以人体一虚了以后,一出汗,人体表邪出去了,剩下的是什么?湿留到身体里了。所以这种症状,你看看大青龙汤证就知道了。39条:“身不痛,但重。”也是湿在表的一个表现,一个特征。
        所以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它这个病因病机呀,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发汗,这个痒就是湿在表,所以这个湿,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所以就在《伤寒论》总结这么一个经验。
        
        病例:痒因湿在表
         例1,王某,女,13岁,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皮肤,为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
        桂枝5克,麻黄3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一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从这一个病例大家可以看到,咱们看一看吧,这个小女孩,十三岁,她身痒一周多,自服息斯敏,痒不见轻,白天痒的很轻,到晚上就厉害了。用手挠一挠,就起那种小丘疹,白天看不到,到晚上就看的明显。她自已感到脸上发热,没有汗出,口中和,别的没什么痛苦了,小孩叙述症状不会太清楚。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这个病属于什么?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肌肤。这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应该严格的说,从方证来说是什么?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药物是什么?就是桂枝3克,麻黄3克,白芍3克(小孩量),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合方加上了赤小豆和白蒺藜。这叫方证对应吧,这叫桂枝麻黄各半加赤小豆蒺藜汤方证。这个是03年治好的一个病例,是一个典型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的这么一个方证。这个吃了以后,身上见微汗的,出了一点汗以后,不是发汗,所以就不痒了,以后再也不发作。
        桂枝加荆防汤方(胡老常用方)
        这儿要提一下咱们前边几位专家都讲过,桂枝加荆防汤。桂枝加荆防汤怎么来的呢?实际就是根据桂枝麻黄各半汤来的,它的道理跟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机理,它的组方、方证是依照这个。不过这个胡老经常用的,小发其汗,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荆芥、防风。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所以既然是不要发大汗,所以临床用药的时候也不能用太大。当然要根据临床的症状,那就看了。
        
        病例:姜某,女,50岁,08,10,11日:一周来,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成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苔薄白,脉浮细。太阳阳明合病,荣卫不和挟湿,为桂枝加荆防苡仁败酱槐花汤:桂枝10,白芍10,生姜12,大枣4枚,荆芥10,防风10,炙甘草6,白蒺藜15,生苡仁30,败酱散30,炒槐花10。
        
        因为这个临床举的这个病例吧,合并了里症,所以这个又加了入里的方子。这个女的是50岁,是空军医院的一个护士。08年治的,她一周了,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明显,还有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脉浮细。所以这个有微汗出,是桂枝汤证,不是完全麻黄汤证,有口干是有里了,阳明里,苔薄白,脉浮细,这个病是什么?是太阳阳明合病。刚才有好多人讲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以这个刚才讲的就是说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治疗皮肤痒,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这个合并了阳明病了,有口干了,就是有里阳明热了,里阳明就是有合并治里阳明热的方子,他用的什么?用的白蒺藜、生薏仁、败酱草、炒槐花这些清解里热的。解太阳之表,用白蒺藜、败酱草、炒槐花和生薏仁解阳明里热,所以他治疗皮肤病是根据六经辨证,而不是单纯表证了,它是由太阳阳明合病,所以这样合起来治疗这样那样的皮肤病,这是湿疹。所以这样呢是方证对应二、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第二个介绍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这个上午、下午好多人讲过了,它的条文就是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能理解为治疗皮肤病吗?它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关于身发黄,这个《伤寒论》讲的系在太阴,大伙都知道跟太阴有关系,还有跟阳明有关系,如果湿胜那就要发黄,如果热胜就是阳明里实热证,那就不发黄了。所以这个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就是湿胜。所以湿胜有表,所以这种情况下,这是个表、湿、热在表,同时也有阳明里证,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这个方子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它的组成大伙都熟悉,有连翘,连翘根,咱们临床用这个连翘根,这个大概都找不到,清热的,清阳明里的。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湿的。主要是梓白皮,梓白皮啊,关于这个药,相信大伙不太清楚。实际上你到山东孔府的孟庙里头,这东墙上有一棵树,写着叫梓树,又叫白树。所以这个梓白皮到底是梓树还是什么呢?这个还不太清楚。实际咱们现在临床啊大部分都用桑白皮来代替。刚才咱们几个讲的用桑白皮,实际它是清热利湿的这么个作用。有的用白藓皮,白藓皮比较有强壮作用,所以这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这个方子来看,也是一个湿与热的合发,湿代表阳,所以这个发黄和阳它是一个道理,经方来看它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湿,湿在表。所以中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的根据是什么,就是根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方证,治疗皮肤发黄悟出来的。
        
        病例:尹某,男性,40岁,病历号192297,1966年3月4日初诊。近2个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杏仁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2个月病逝。
        
        像这一个病人,40岁,这个病啊是两个月有右上腹疼痛,经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昨天起发热恶寒,身目全身都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从这个症状辨证是什么?属于外邪里湿,郁而发热,治疗需解表发热。它的方证是什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所以这个没有梓白皮就用桑白皮了,胡老也是这么用的)炙甘草6克、大枣10枚、生姜6克、杏仁10克,结果吃了3付,这个病人热退,阳证没了,但黄疸不退,后来逐渐加重,后来查了是胰头癌,黄疸没去,痒是去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止痒的作用。就是根据发黄,湿郁在表,这个通过发表利湿治疗太阳和阳明,平阳明里热,表里双解。但用黄疸没去,这个湿热还是厉害的,这是一个胰头癌,最后病人死于胰头癌了。就是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治疗皮肤病的机理是湿郁,临床桂枝麻黄各半汤道理是一类的,都是湿在皮肤。
        
        三、当归四逆汤方证
        临床还用的治疗皮肤病的方子是什么?当归四逆汤方证。今天下午没人提到这个方子,我再讲讲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也可以治疗皮肤病,治疗皮肤病什么病呢?根据什么,《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个手足厥寒,脉细,也是简单,这么简单?,时间长了就会体会。手足厥寒在《伤寒论》查查去,有条文用“厥寒”这几个字吗?没有,都是用四逆,厥逆。就这一条用了“厥寒”。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它的方子特征是什么呢?血虚血少,出现这么个症状,又厥又寒,所以这个厥呀,就是血液不通,血虚血液不到造成寒冷,这个凉,冰凉。血少呢,血液不通造成了干燥、寒冷,寒的厉害,所以用厥寒这个词,用这个当归四逆汤,出现厥寒的这么一个特点。再一个就是血虚血瘀容易生疮,为什么?人体得病都得抵抗力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这个病人是胡老治疗的一个病人,是1965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30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外寒内饮,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疮消除。 第四个讲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和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两在一块讲,这两相近。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8条:“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这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的原文。
        桂枝加黄芪汤是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己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润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宽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这是原文条文,这个条文说明什么?它是治疗黄汗,但是黄汗与皮肤病有关系吗?刚才我已经按条文讲了,发黄这个也是,而且有表虚了,这个表虚就更厉害了,用黄芪了。这个注意什么?“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所以这种黄汗,往往伴随这个一些疮疡、湿疹都可以见到。所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这个咱没见识着,这个拿胡老的一个病例,他说他一生也就见这么一例。大家看一看。
        
        病例1、李某,女,30岁,北京市工人。因长期低热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亦未效。症见口渴、汗出黄黏、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证,拟以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生黄耆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尽除。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黄汗,这个黄汗什么?有汗出有津液伤,伤的厉害,所以这种情况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有黄芪,白芍,桂枝,米醋(就是苦酒)。
        这个方子,用黄芪固表来止汗、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大枣都去了,因为汗出厉害,只是用黄芪来利湿固表,不用生姜发汗,为什么,因为伤汗,汗出太多了,伤津液太厉害了,所以不但不用生姜发汗,还用黄酒、米醋酸敛一下,敛汗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病人吃了6付药,病就好了。胡老在他的笔记里头,病例没写几个,这一个他是特地写的。这个是我整理他的笔记,在83年登在北京中医协会一个中医杂志上,当时胡老看到这篇文章。
        
        第2个是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个病人也挺特殊。
        
        病例2、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化”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化已确切无疑。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皆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肝脾肿大,常有胸胁串痛,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而特来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内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伴见腰髋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腻,脉沉细。经复诊确认为黄汗,证属表虚湿盛,为桂枝加黄耆汤证,与该方以益气固表、利湿祛黄为治: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耆10克。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疼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走路。继依证治肝,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之仍如常人。
             本例是肝硬化并见黄汗之证,黄汗不去,则肝病长期治疗不效,当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则肝病很快好转。提示了仲景学说的“先表后里”治则的正确性、重要性。又此案是黄汗的正证、正治,对其变证、变治也当熟悉。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案虽是肝病、黄汗并见,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等皆无异常,黄汗之黄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胡老就想到了这一条,黄汗,所以就不按肝硬变治疗了,就是按照黄汗治疗,他一看是桂枝加黄芪汤,有汗出恶风得厉害,桂枝汤调和营卫不行,再加黄芪,加黄芪,一个是固表,一个是利湿退黄,所以黄芪有利湿退黄的特长,这个药就是,桂枝汤的基础,普通的方,加黄芪,胡老用的挺多,最多用10克。服药的时候温服,而且有啜稀粥,吃了药以后接着喝一碗稀粥,加被,见微汗,这样调和营卫,微汗出,刚才前面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样,让他微微出汗,这样达到驱邪的目的、祛黄的目的。这样他服了三剂,汗出,身痛减,服六剂呢汗就止住了,能自己走路了,继续医治,黄汗没了再治肝炎,治肝,根据证、病,重新辨证吗,治疗肝硬变,慢慢、慢慢好了。两年以后,来了人告诉我,这个病也好转了。
        这个病人,体会是什么?肝硬变并发黄汗,黄汗不去,肝病长期治疗无效,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肝病也就好转,所以提示什么?提示先表后里的治则,他的证的重要性。桂枝加黄芪汤,这是一个黄汗的证,用这个桂枝加黄芪汤治疗他的正证,还有其他的变证,变治。刚才黄芪芍药桂枝汤这是变证,所以中医治病啊遵循有什么证用什么方,它是这么一个原则。这里没提到疮疡,实际上有疮疡的时候,有一些湿疹啊,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应该用这个方子。
        
        五、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  薏苡附子散方证
    第五个,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还有薏苡附子散方证,这个也是出在《金匮要略》里头,这两个方子合在一块讲。因为这两个方子就差一味药,“薏苡附子散”出在什么?出在“胸痹”,是治疗心痛短气的,它条文很简单,“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治疗什么呢,治疗冠心病,胸痹,中医说有湿,有寒湿,又有寒又有湿,这个是什么?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冠心病胸闷、短气,胸痹,缓急就是说一会急一会厉害的,属于阳明太阴合病的,用这个方子治疗,“薏苡附子散”。
        “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在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这个方子是什么,是上热下寒,经方辨证它是什么,上热下寒属于什么?阳明太阴合病,所以这是治疗阳明太阴的,有皮肤病,有些病,湿疹、肠痈、疮疡,出现上热下寒的时候,就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疮疡多见于阳明太阴合病,并不是说单纯的阳明病,阳明病也能见,但是比较多见的,咱们上午有些同志讲的,大部分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肠痈也用,治疗皮肤病也用。
        
        病例:1972年胡老在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即以生苡仁30克,附子6克为方与之,一剂知,连服六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这个小女孩,流黄水好长时间了,没钱治,用西药效果也不好,就去找胡老师,胡老师一看说这是鹅掌风了。手上满手都是,鹅掌风,治疗好长时间也不好,当时想到也没钱,就开点简单的药,当地药房没有败酱草,用什么?就用生薏苡仁30克、附子6克,吃了一付药,就恢复了,明显见效,吃了六付以后完全好了。回来讲的这么一个典型病例。这说明什么?病在皮肤,表现的什么,阳明太阴合病。用这个治疗阳明太阴的方、药,薏苡、附子这两味药,所以方药对症他就见效了,不在多少。
        
        再一个就是“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病例:董某,男性,10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瘙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2个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生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山栀10克,连翘18克,银花18克,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流黄水减,服六剂,黄水疮消失。
        
        
        这个也挺多。也是胡老的一个病例,也是个小男孩,现在见很少了,这是六几年在延庆,北京市的一个乡镇,黄水疮,皮肤病。生活条件不好的经常出黄水疮,实际是湿疹流黄水,严重的流黄水,痒,痒的厉害,2个月,用这个庆大霉素,当时就是庆大霉素,打针呀消炎药,都不见效。这个病人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这个辨证什么?属于有内热,有内热久郁成痈毒,发于外,所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疗。主要是薏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还加了连翘、银花、甘草,用附子很少,胡老意思是什么?这个附子是什么?振兴沉衰作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什么?加强人体的机能作用,无阳阴无以化,就是说加强人体的功能,你看附子,所以他就用附子振奋人体的机能,实际啊我们辩证是阳明太阴合病,以阳明上热为主,太阴有湿嘛,去湿必需用温药,“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治疗水饮当用温药和之,有了湿以后一定要用温药。这个病根据辨证来说,还是个阳明太阴合病,虽然这个病在皮肤,但是辨证六经来说病在里,有上热下寒,阳明太阴合病。这个病人治疗也挺快,两付,黄水就少了了,服了六付黄水疮就就消失了。六、甘草泻心汤方证
        第六个,甘草泻心汤方证,这个上午大伙都讲了,好几个都讲了,这个条文也都讲了,我不多讲了,这个应该是什么呢。就说的是治疗狐惑病,狐惑病是什么病呢?好多人啊有的说就是白塞氏综合症,相当于西医的什么,这个确实不好相当,实际上按中医说上热下寒是厥阴病。但是在临床上看常见是什么呢?实际是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出现了,如寒无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想睡觉睡不着,容易出现口腔溃疡,不愿吃东西,脸色一会红一会白的,口腔容易溃疡,饮食不好的,咱们这地方经常碰到口腔溃疡的。这里头提到口腔溃疡,实际临床经常见到什么,口周疱疹,这是一样的道理。这都是上热下寒,用甘草泻心汤的机会比较多。甘草泻心汤还有这一个,《伤寒论》158条应该读一读,要理解这一方子(甘草泻心汤)应该读这一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你说这是什么呀?就是说上热下寒,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心下痞是人参证的一个特征,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证,出现了上热下寒这种症状出现了一些皮肤病都可以用。口腔溃疡也好、皮肤湿疹也好都可以用。这是胡老利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笔记,这是他自己写的,这是他的笔记,我给它抄在《经方传真》上了。
        病例1: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我诊治。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经方治今病,从中可得到一定启迪。
        
        病例2: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1965年11月15日初诊。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症消除。 
        甘草泻心汤他这里头用了黄柏,为什么用黄柏啊? 不是用黄柏应该用黄连,当时啊困难时期,黄连很缺,没有黄连,所以没办法就用黄柏代替了黄连。这个大伙知道,这应该用黄连,当时没有黄连,所以这个吃黄柏也照样有效,吃了两剂就不疼了,就好了。饮食如常,经过半月,口腔溃疡就好了。这个,没有蚀于下,外阴的溃疡。
        
        七、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第七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这个咱们前面的同学都讲过。它治疗皮肤病,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啊,也是因为,上热下寒这么个道理,属于厥阴病。实际上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我们理解这个方子一定要看147条,还必需要看148条。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因为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啊,就是147条,再也没有了。所以理解条文柴胡桂枝干姜汤非常地难。胡老对于这一条理解也是非常用心,也是用了一辈子的精力,所以这里头,我再给大伙提供一些参考吧。所以这个148条是理解厥阴病、理解148条的一个关键,148条以往的注解都没有说清楚。
        胡希恕先生啊,经过多年的研究,反复地读、反复地修改,他那个笔记啊修改的不下十次。最后一次修改的是什么?148条大家看到了,这148条就是解释147条的,解释什么?就是解释啊,为什么造成了微结,因为读这个148条啊“胸胁满微结”后世各个注家都有,各种说法都有。实际这个微结就是指的什么?胸胁苦满,其实不是,微结就是指大便,大便干,津液伤引起的大便干。怎么的说呢?148条你看是这么说的:“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微细者,此为阳微结”。这几句话,红的这个字,这些字就是解释“微结”的,为什么造成“微结”,就是本来就伤寒,经过五、六天,汗、下、吐治疗以后津液伤,津液伤以后入于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以后不是少阳证,成为厥阴病,厥阴病津液更伤,比少阳证津液更伤。因为少阳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到了厥阴哪津液更伤了,所以这个伤啊,还不到阳明里证大便硬,微结,微结这个大便微结是什么意思?是大便干不是因为热,是因为津液伤,津液一伤再伤造成了大便干,所以这个“微结”就是指的大便干。所以大便硬,里头说了,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就是解释147条,为什么造成大便硬啊,就是因为津液伤的厉害所以导致半表半里阴证,所以这样解释就行了。这是一个,这不是半表半里的阳证是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的阴证后来怎么说可与小柴胡他讲的通吗?讲不通了。所以胡希恕先生经过了反复的阅读、修改,然后对照条文来解释、解读,最后得出什么?“可与小柴胡汤,不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些,得出这么一句话,这句话那是读伤寒读一辈子的体会,这个很关键。我们认为,这个是帮助我们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和理解厥阴病的一个关键地方。所以今天哪给大伙啰嗦几句,给大伙提个醒吧。当然一下说不清楚,我所讲的不太清楚,但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意思,读这一条的时候要注意。所以这个厥阴病,还是个上热下寒证,是半表半里的阴证。所以这个痤疮啊,经常出现半表半里的阴证。刚才好几位同志都在上面讲了,痤疮也好湿疹也好,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所以这个痤疮哪上热下寒经常见到,给这些人治疗的,跟我在一块门诊的,病人经常见到。
        病例: 张某,女,39岁,08年8月13日:近一年来月经不调,量少后期,痛经,腰酸痛,乏力,口苦,口周及面颊痤疮,四逆,大便干,2~3日一行,舌苔白根腻,脉沉细。证属上热下寒,血虚水盛,厥阴病,柴胡桂枝合当归芍药散方证: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生白术18克,泽泻18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服一周,面痤消,口苦减,大便日一行,继调经。
        
        这些症状分析起来是什么?上热下寒,血虚水盛,这就是典型的厥阴病。她这个厥阴病,当然还可能有血虚水盛,不光柴胡桂枝干姜汤,根据方证要求啊,你还得对她这个血虚水盛啊,用这柴胡桂枝干姜治疗厥阴病可以的,还有血虚水盛啊就差点,没有血虚,合并什么啊,还有当归芍药散方证,得用两个方子合起来,就是柴胡、黄芩、花粉、生龙牡,我一般龙骨和牡蛎一块儿用,桂枝、干姜、白芍、当归,白术,因为大便干,用生白术18克。生白术通便,实际上大伙都熟悉了,因为《伤寒论》多处讲到了用白术,28条、174条,都见到了用白术,因为大便硬,大便不通的时候用白术。可是咱们现在的白术都是炒过的,你不写特殊的,他不给你生的,所以炒过的白术啊,通大便的就差点,用生的通便就好一点。泽泻18克,泽泻有通便作用,所以用量也大。所以这个谁也没想到的,这个病人第二周来啊,她这个痤疮啊好得特快,这一个我记得很清楚,口苦也减了,大便也通畅了,就是下边,月经不调,实际上月经不调,没有痤疮,还是有这个证,还可以用这个方。
        皮肤病,痤疮也好,湿疹也好,在六经来说没有一个是专门治疗皮肤病的药、这个方。但是,每一个《伤寒论》的方子都可以治疗皮肤病,那就看你属于六经中的哪一个经,它的方证属于哪一个方证就可以了。所以方证对应,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所以哪一个方证也不治皮肤病,哪一个方证也治皮肤病,就看你辨证。有这个证就有这个方。八、黄连粉和甘草粉蜜汤方证
        下边,我就简单提。还有一个方子,《伤寒论》方子多了,黄连粉和甘草粉蜜汤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6条: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两个在一块,根据下面这一个,甘草粉蜜汤一块,有方有证,就是《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这个第6条啊: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这个是内服的方子,它是杀虫的,杀虫是靠的什么?是这个粉。粉就是什么呢?古代用铅粉,现在大概绝对买不来的,因为不让你用了。这个再看看,我就说啊,实际上就是什么?这个病啊,治疗一些个的疮疡啊它有效的,但是这个用甘草有效,甘草有缓急止痛,治疗疮疡,甘草泻心汤。我就是说,实际上治疗,用黄连内服,甘草和黄连在一块儿有这个作用,实际上甘草泻心汤。所以这外用和内服都是可以的。
        
        九、蛇床子散方证
        第九个是蛇床子散方证。这个蛇床子散,它的条文也很简单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0条:)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这个条文很简单。但是,阴寒,这是妇人阴痒,它属于寒性的,温中热药,蛇床子是温性药,我在前面说得很明确,这个蛇床子散啊治疗妇女的阴道炎和二阴溃疡病的一切疮疡病、白带病都很有效。这个实际上我们没有多少病例,但是这个临床用得多。
        十、苦参汤方证
        下面这个也是啊,苦参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蚀于上,蚀于喉,蚀于下甘草泻心汤,还有蚀于下的苦参汤。实际这个,蛇床子和苦参汤,在临床可能外用和内服都用得比较多,治疗比较广。我用内服啊很少,这个苦参太难吃了,蛇床子也是,特难吃,煎完以后吃很难入口,但是外用啊非常好。所以这里头啊,注重的是什么?是苦寒的,温中热药,它是一个温性的药,所以用于寒证,用于寒性的溃疡有效。但是我们临床苦参它这条,这个苦寒的,用热药,用于热性的溃疡证,属于阳明里热、溃疡、湿疮、手足皲裂、头癤生疮的都有效。所以这两个结合起来,来辨寒热应用。实际我们在临床这两个经常合起来用,外用,效果也不错。最近有一个,我们广安门的一个大夫,生活不规律,出国,他吃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吃了效果不好,后来还是用苦参、蛇床子加减来洗。效果,不到一个月他就好了。所以这个外用药比较好的,实际上咱们认识,咱们对这用药不太重视,实际上这个商家看到了商机,早已经发了大财了。像这洁尔阴,什么,给开发地非常好。所以他就是说得这个病吧适应证非常广,常用的。
        十一、大黄蛰虫丸方证
        第十一个,大黄蛰虫丸方证,实际这个是个外科用药也行,实际上经方不分内科外科,经方它是六经辨证。这个是什么?你看它这条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它是一个内科的病,要说到这内科病,第一个虚劳病,它不是今天的慢性病,现在临床常见的,这个色素沉着。色素沉着,面部黧黑,其它部位,尤其长了疮疡以后,色素沉着不去。确实大黄蛰虫丸比较好。脸上长那个叫什么,瘀斑、蝴蝶斑,妇女月经不调的,属于大黄蛰虫丸方证,属于这种证啊,所以大黄蛰虫丸方证是什么呀,从它的组成来看呢,它聚所有的毒药,水蛭、虻虫什么都有了,最多了,还有一些什么大黄,它这个大黄是用熟的。直接对证的是什么干地黄,君药是什么,干地黄,是个补虚的,还可以补虚活血的药,这个补血活血的药它这六经辨证指什么?这个怎么辨证啊?阳明。有活血的,有太阴,实际上是阳明太阴合病。缓中补虚吗,养血活血补血,还有一些苦寒的药,但是它苦寒药不厉害。生地黄,生地黄也是一个补血凉血的药,它治疗不是在阳明。所以这个药治的是瘀血,是太阳阳明合病,所以凡是淤到面部、身体各部,有淤血的症状都可以应用。所以治疗一些个美容方面用得比较多,大伙在临床用都有体会。
        我对皮肤病治疗外行,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经方怎么治病怎么解释,通过这11个方证来看,说来说去治皮肤病,六经辨证。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用经方治疗皮肤病,怎么辨六经啊,在表的,还是用发汗,表阳证,单纯用发汗就行了,桂枝汤类,用调和营卫发汗。麻黄汤类,是治无汗的,发汗的麻黄汤类。属于少阴的,单纯发汗是不行的,需要强壮发汗,比如附子、干姜。第二个在表来辨他的方证。方才讲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加荆防汤,这是表证。表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刚才讲的也不少,少阴证。在里哪?就是里阳明,白虎汤,薏苡败酱散,泻心汤这些都是治疗阳明热的。黄连解毒汤也是用这个泻心汤变来的,治疮疡的。里阴证哪,就属于太阴了,虚寒,肾著汤,四逆汤啊等这一类的;在半表半里的,小柴胡,四逆散,这个黄芩汤,治疗少阳的。半表半里的阴证呢?上午咱们好几个都提到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甘草泻心汤,这些类的方子。治疗疮疡,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
        所以这样看来,六经治疗皮肤病,用经方治疗皮肤病,就是先辨六经,后辨方证,这么个规律。当然,我是外行了,只是这么一个在学习《伤寒论》得出这么一个启示。其它的经验,刚才几位讲得很多非常地生动,讲得也非常动听,我就磕磕巴巴地讲得不太清楚,请大家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