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石汤

经方入门---转帖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72 次浏览 • 2016-02-02 23:56 • 来自相关话题

1.经方是什么?    学经方首先应明白经方是什么?早在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就将中医文献分成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类,认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从而 ...查看全部
1.经方是什么?
   学经方首先应明白经方是什么?早在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就将中医文献分成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类,认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从而道明了经方方药的基本特点。而在这本小册子里,我们认为经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经方是指张仲景总结汉以前医学成就,记载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及其理论体系,因其法度严谨,药简效宏,故称之为经方,即经典方。值得注意的是,经方非张仲景一人创制,而是其通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汤液经》等远古医学经典的基础上阐发伤寒及杂病治则治法而撰。晋人皇甫谧在《甲乙针经·序》中提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这里的十数卷所指的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伤寒杂病论》。广义的经方是经验方、经典方和经常用的方的统称,这不仅有仲景方,亦包括后世经典方,之所以统称其为“经方”是因为它们具有方证明确、疗效确切的共同特点。当然,广义的经方还是以仲景方为主体,至于为什么要将经方分为狭义和广义,在第2问中将有详细的解答。
2.学中医为何要学习经方?
   学习中医首先要认识到中医无论在历史时期还是地域空间上都呈现着流派纷呈的局面,传统中医从来就不像如今标准的中医学教材那么单一。由于地域民俗、文化意识的差异,中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流派鼎力,群雄纷争,甚至有时相互倾轧。这种情况好比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武林门派,武林中有少林、有武当、有五岳剑派等,各有千秋,存门户之见而从未统一过。
 若想学好中医,仅仅掌握教材的内容是不够的。教材试图将众多医学流派之精华整合在一起,想法固然完美,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将这些流派生硬地结合,得到一个看似集大成的外表,而里面的实质是空泛的。因为一个流派最重要的不是一个个方,而是其立法思想,是其完备的理论思维体系。我们在教材中所能了解只是一些零碎的东西,常无法深入的领会和运用某一流派的辨证方法,如经方派用六经辨证,时方派用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因为我们很多人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要学中医学的一堆教材,还要学西医学的一堆教材,很多时候我们学了《伤寒杂病论》,便忘了《黄帝内经》,学了《温病条辨》,便忘了《伤寒杂病论》,最后我们是成功不挂科了,却得到的只是中医一个模糊的印象。加之临床上疾病绝大部分不像教材上那么的典型,不像考试那样容易找到标准答案,更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究竟是用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抑或是三焦辨证?因为我们一直是在门外徘徊,从来未曾登堂入室。
 很多人一旦意识到自己课本所学难以应对复杂的临证,为寻找突破口,他们往往会涉猎前贤医籍或寻访名医侍诊,而这些名医前贤通常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医学理念,从属于某些流派并自称体系。因而在深入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需要自觉或不自觉的回归到学习流派的过程中,早选择流派比晚选择流派更为明智!
 学习流派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广泛涉猎每一流派;二是精研个别流派。若想取百家之长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若非天资聪敏、心无旁骛、精力充沛之人难有大成,否则只能是博而不专,粗而不精,还不若学好某一流派,然后以他山之石而攻玉,在有基础框架的前提下提高,加之专研某一流派相对现实点,也更易于深入提高。
 方剂在中医里的地位极高,自古中医就被称为方技、方术,中医师被称为方脉家,对于中医初学者,我们推荐从经方入手学习,这是一条捷径。根据方剂的特点,中医可被划分为经方派和时方派,经方派是以《伤寒杂病论》来指导临床的方派,而时方派为汉之后出现的非经方派。可以说经方派为名门正派,根基深厚,长盛不衰,法度严谨,方理缜密,规范性强。《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为尊称为医圣,绝非仅因为它是一部阐发外感热病和杂病证治的专书,而应是其可用于绝大多数疾病(包括现代疾病)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在“经方为什么可以治今病?”中将有详细的论述。
 时方派名家众多,流派纷杂,尤其是从宋金元开始,文人从医之风盛行,中医书籍文字多变得晦涩难懂,甚至有些内容开始显得玄虚而空洞,令初学者难以摸索到门径。
 可喜的是后世医家无论从属于何种流派,对于伤寒经方却无不推崇备至,很多名医大家都是在经方的基础上领悟发挥,继而著书立说,名垂千古。
 经方是中医之根、中医之魂,作为初学者,我们必须打好基础,学习经典溯源而上,像众多名医大家一样博极医源。如读诗当先读唐诗,学方必先学经方。学习中医,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除了书本的学习,若有争取机遇,侍诊于某一经方流派的传人或名医左右,登堂入室领会中医奥妙将会更加顺利。
 我们一旦选择了经方,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就要与时方决裂,或者可以随意指谪时方。因为经方的疗效是始终鲜活在每个时期,明其真髓并结合时代特点而稍作变化,便有显效。而时方适应了某一个时期的疾病特点,当时可谓是风光无限,名贤辈出,各家之言也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是对长沙方的延伸和补充。故我们从来就不排斥时方,不过我们提倡要先学精,先学好长沙方,即先学狭义的经方,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再学广,学广义的经方。这样既可我们既可避免了单学精,视野不够广阔的缺点,也避免了在水平很低的基础上博览众家,我们往往学了新的流派,便忘了之前学过的流派,因为我们印象始终不够深刻;加之流派差异比较大,甚至在某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互相攻击,孰是孰非,初学者往往难以分清楚。故我们先学狭义的经方,再学广义的经方,一步步提高,或者说我们学好仲景方是为了将来更好学习时方。
 或许这样中医的门派之争能够平息,中医能够更好发展,毕竟中医最大的敌人不是对中医强烈抨击的西医,而是祸起萧墙,自己人不服自己人,自己人不信自己人,囿于流派之别而纷争不断,此谓自伤,戒之戒之!
3.经方为什么可以治愈今病?
  对于经方能否治愈今病?不少人心存疑惑,这里面有的人不了解中医,有的人还是中医专业研究者。他们给出的原因看起来亦无可厚非,经方是两千年前就已确立的医学,对于当时的疾病效果非凡,这毋庸置疑,但这么多年来,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化实在太大,疾病谱早已非昔日,对过去疾病有效的方药,面对新的更加复杂的疾病还能有效么?故当他们谈到经方,只是以对待古董的态度面对,称其为“屠龙之术”,不愿深入了解经方实质。
 一旦周遭亲朋感恙,不少人往往首先考虑求助于西医或用时方应对,不愿应用经方,经方因此被埋没下去。若医圣仲景看到中医今天这般光景,定会心痛,叹息今人竟不能认清经方实质。经方距今已有数千年之久,为何后世名家辈出,所著之书也已汗牛充栋,但始终没有一部能超越《伤寒杂病论》?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经方仍然是最为完善的医学体系之一。经方本不对病,而是对证的,即根据疾病发生之后,人体抵抗疾病所表现的各种反应状态来确立理法方药。经方关注的主要是人体反应状态,而不穷究于导致这种状态的是何种病原微生物,无需考察其变异情况,而不受病原微生物本身的牵制。这种诊治疾病的方法很实际也很高明,通过四诊合参即可全面了解患者体质状态,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治疗用方。张仲景认为人体抵抗疾病的状态是人的气血津液在表,在半表半里,在里的寒热虚实反应,再分阴阳便成为为六种反应模式,称之为六经病,六经是一种能辨百病的辨证体系,再从六经细分出不同情况,便成了长沙方。无论病原微生物如何变化,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人体气血津液的动态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经方可愈今病即缘于此。
 4.用经方需要学会辨方证?
方证是用方的证据。中医辨证论治,无论是采用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还是三焦病证,最终需要落实给病人的是一张实实在在的处方,其疗效完全取决于处方的精准程度,所以用方必求“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过程中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伤寒论原文多处提到方证内容,如“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可见医圣仲景除了辨六经,还辨方证,故临床上我们若是见到:“1.咳喘,痰夜呈水样或黏液性,量较多,或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2.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显著的冷感,发热或不发热,平时无汗,咳喘时可有汗出;3.苔白滑”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小青龙汤证,即用小青龙汤治之,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一书中经方大家胡希恕对于方证的认识有着他自己的真知灼见:“六经和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于此基础上即可制定施治的准则,不过若说临床实际的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验呢?我们的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因为中医辨证不只是辨六经和八纲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它们再辨方药的适应证。太阳病当然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如更具体地讲,即于太阳病的特征之外,同时还要详审其他一切情况,来选用全面适应的发汗药,这才可能取得予期的疗效。既如太阳病,若同时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则宜与桂枝汤;若同时出现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则宜与麻黄汤;若同时出现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则宜与大青龙汤……以上诸方虽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但各有其不同的适应证,若用得其反,不但无益反更有害。方证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等。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如众所周知,农村常有以家藏秘方专治某病的医生,虽于辨证施治毫无所知,但于其秘方的应用确心中有数,因而往往有验。又如即使中医辨证的说法纷歧,而所以各有一定疗效者,亦是这个道理。不过读者于此必须注意,凡是有验方剂,无论用者知与不知,若分析其主治(即方证),则均属于六经八纲的细目,这是可以断言的。”
5.方证辨证与西医对症治疗有何不同?
有些人看到有斯证用是方的方证相应用方思维,以为方证辨治与西医对症治疗无异,殊不知这种认识十分肤浅。辨方证是辨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段的体质状态,患者所表现的各类症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症状相互联系,由点成面,由面成体,是动态而完整的一个整体。经方医学关注的是“病的人”而非“人的病”,关注的是体质、是方证。西医关注的是“人的病”,治疗上往往这个症状用这个药,那个症状用那个药,缺乏整体综合全面的考虑。因为西医学将人体从系统分到组织,再分到细胞,甚至分到DNA上,把人研究得相当复杂,但这一做法反而使得医生所能掌控局面的能力越来越差,好比你要是管10个人,你可以管过来,100个人,你很努力才能管过来,但对于1000个人,10000个人,你就无法控制。越是复杂,越是精确,便越发不能控制。所以西医追求往往的是靶向治疗,要求药物作用于特定的靶点上,因为他所能控制往往也只是这个靶点,就像一个个人主义很重的西部牛仔,不是很会和别人协调沟通,很多时候为了达到单一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伤及无辜,加上医疗现实不是理想的实验室环境,而人是一个整体,故西医用药的时候容易出现副作用。而中医通常使用多味药物,通过合理的配伍组合成一个处方,好比一个精诚合作的团体,每味药都有自己的位置,君臣佐使,权责分明,从而制约人体阴阳的太过和不及,所以方证辨证更能针对人整体的状态,从而更加的安全有效。
 6经方学习需要什么样的信心?
生命所系,健康相托,为医之人需有信心,方能在错综复杂病情中淡定从容,而这个信心是分为自信和他信,两者如影相随,缺一不可。自信对于经方学子尤为重要,在这个奉行教材标准的年代,我们竟被看成异类,有时不免有些孤独,之前或曾有过拯救世界的想法,到头来才发现整个世界都在拯救你,自信让我们不是选择放弃之前一直所坚持的一切,从此唯唯诺诺地活着,成为又一个制度牺牲者,而是让我们始终不为动摇,犹如杀气正锐的利刃,那些看似善意的劝告说出必将其破碎一地,同时自信也让我们在尚未有所成就时依然高昂,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只是需要时间来提高,终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而他信则是让病人相信你,毕竟一如《黄帝内经》所说:“病为本,工为标”和“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我们治病很多的时候只是在因势而导,如病人表现为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的麻黄汤证,我们便用麻黄汤解病人风寒郁表的状态,效果好坏除了与医生的水平相关,更多是观乎病人意愿,故医者需时刻认清自己的位置。最好的情况应是我们以医者的自信换来病家的他信,最终让他们变得自信起来,爆发小宇宙,让方药顺势击溃邪气。
 7如何确定方证?
   一个方证是关于一个方的应用范围。方证的确定除了通过一个经一个经地学,从而明白这个方在这个经上的位置和意义,也可像《皇汉医学》一样将该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所有条文放在一起研究,因而得到方证的范围。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会用鉴别比较的方法,因为一个方证的确定除了洞悉其条文的原意和借鉴前贤的经验,还应与其他方证鉴别才能更能明确,毕竟通过多个角度看方证才看得更清楚,就像张飞和赵云同样是刘备手下独当一面的武将,两者只有比较过,才更突出张飞莽勇一面,赵云智勇双全一面。如小柴胡汤证,只有通过与柴胡桂枝汤比才知道小柴胡汤是往来寒热,柴胡桂枝汤是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虽然两者都有呕,不过一个是喜呕,一个是时呕,不过两者都有柴胡证的特点。小柴胡汤当然也可以与大柴胡汤鉴别比较,可以与桂枝汤,吴茱萸汤等鉴别比较,这样会更加明确小柴胡汤证的方证如下: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痞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往来寒热,发热或低热持续;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
8.经方用药特点?
   我们除了学方证外,还应弄懂药证,因为药证能帮助我们了解在一个方中这个药所起的作用和与其他药的关系,因为《伤寒杂病论》文简字朴,很多经方家往往是以药测证,以求更清楚方证,并且药证对我们在临床上的加减有很好的帮助(如想深入了解,请读《药证与经方》和《张仲景50味药证》)。因现阶段的我们要先学好狭义的经方,即仲景方,就意味着我们先需了解当时张仲景用方的特点,毕竟经方和时方分为两个流派即说明这两个流派不仅在理论体系上存在差异,在用药上亦存在不同,就像有些人摇扇是为了清凉,有些人是为了让自己文雅,我们认为经方用药特点如下:
(1)经方用药有精细严格,有斯证用斯药特点:张仲景加一味药或减一味药亦极为讲究,有斯药证方用斯药。如桂枝汤加多厚朴.杏仁,便是“喘家做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佳”。桂枝汤减一味芍药便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因为张仲景他所追求的是药简效宏,不仅是因为大道至简,不必繁杂,还因其为医圣那一悬壶济世的心,经方应是经济的方,贫苦之人亦能用之。这对后学的我们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教导,有时的我们用方太大了,如咽痛有实热之人,有些人用一堆清热药,有点像用一堆消防队员灭火,不仅没有精简强干的结构,用这么人,还有些浪费,另外一旦火灭了,我们也不知道哪个消防员在灭火起的作用,长期不得其解,还不如学我们医圣加减皆有理法,精细严格。
 (2) 其实我们学经方不需要学太多的药。因为中药从《神农本草经》365味到现在药典,中药何止千万种,每种药都花时间学,最后不免力不从心,就像一个国家要维持一支军队,军队不需要太庞大,太庞大反而有些浪费,亦难以调兵遣将。因为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许多时间去熟练不同情况,还不若维持一支精简有能力的队伍,容易熟练应对不同情况,加之医圣仲景用药也就一百多种,我们作为初学者可以从读黄煌教授的《五十味药证》入手,一步一步提高。
(3)我们学药证还需了解两个药或多个药之间的关系,即配伍,中药很多时候是1+1>2的原因在于其有一个合理的配伍,如麻黄配杏仁用于解表定喘,桂枝配芍药用于和解营卫等。我曾因受课本十八反和十九畏影响,对如甘遂半夏汤中甘遂和甘草同用有些迷茫,后得《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一书启发,深感其文字字真言,冒味引用,文如下:
 药有相反,其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所辑出者)。五代·韩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种”,当为“十八反”说的蓝本。迨至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相沿至今。千百年来,父以传子,师以授徒,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药。若干有“反药”的良方,被束之高阁。至于医生因用“反药”而负屈含冤者,古往今来,更不知凡几!“十八反”之外,还有“株连”:笔者一次处方中半夏与附子同用,病人去市内药店配药,药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说:“医生连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这应该是常识。”附子乃附生于川乌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牵连到子,这不是“株连”、“扩大化”是什么?
 我们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论述。
 处方用“反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书《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
 唐代“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两部《千金方》中,用“反药”的处方多达数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风缓汤,乌头与半夏同用;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与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饮丸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甘遂、大戟、芜花与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宋代官方颁布推行的《局方》,其润体丸、乌犀丸两方皆川乌与半夏同用。陈无择《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汤,甘草与甘遂同用。许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两方皆半夏与川乌同用。
 金代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海藻与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莲心散,芫花与甘草同用。
 明代吴昆《医方考》卷一通顶散,人参、细辛与藜芦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海藻与甘草同用(此方后来载入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中)。
 清代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辑录名家方案,其中瘰疬门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以上例子,不过信手拈来,汉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见所谓“反药”也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听鸿语)。那么,前人于此持什么态度呢?一种意见是:既有成说,不如不用为好。如陶宏景说:“凡于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瓜蒌、干姜之类,服之乃不为害,或有将制者也,譬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不如不用尤良”(原书佚,转引自《本草纲目》)。
 另一种意见是:贤者用得,昧者用不得。如虞抟说:“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军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虽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谓好处在此。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试以杀人也。夫用药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韩信行背水阵也;不善者徒取灭亡之祸耳,可不慎哉。”
 再一种是李时珍的意见,他说:“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注:这里的“相畏”,是依《本经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与后世“十九畏”之“畏”完全不同);“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他还指出:“胡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颈下结核,用海藻溃坚汤,有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有芫花。两方均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他的意思是说,用者能够“妙达精微”,有所“识悟”,还是可以用的,不过需特别慎重而已。以上这三种意见,有其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十八反的问题,朱老曾多次向吾侪道及:
 ①我从来都是有斯症用斯药,当用则用,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临床70年来,海藻与甘草同用治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肿瘤;人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海藻、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胸腔积液、渗出性胸膜炎,皆效果甚佳而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②十八反之说,本身就有很多可商之处。如人参、苦参、丹参、沙参等反藜芦,四种药虽皆以“参”为名,而众所周知,其功能性味主治各异,岂有一沾上“参”之名,便皆反藜芦之理?又,海藻与昆布性味主治皆相同,常常二者同用,为何甘草只反海藻不反昆布?
  ③“十八反”为何相反?即其相反的道理是什么?古今皆没有一个说法。只能说是古人的实践经验,很可能是古人在实践中把偶然当作了必然。要说实践经验,那么,前述从汉代张仲景,唐代孙思邈,宋代陈无择、许叔微,金元李东垣、朱丹溪,明代陈实功,清代余听鸿等记载的,是不是实践经验?
  ④“十八反”的三组药中,芫花、大戟、甘遂、乌头(川草乌)、藜芦皆有剧毒的药,即芫花、大戟、甘遂不与甘草配伍,藜芦不与诸参、辛、芍等配伍,乌头不与半、蒌、贝、蔹、芨配伍,都会因用量太大,煎煮不当,服药太多,或病人体弱不支,而出现中毒,甚至可致死亡。因此,古人“十八反”之说,很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作出来的错误判断。
 ⑤如果拘于“十八反”之说,一方面,许多古人包括张仲景的名方都得不到运用(当然也有人用),势必使许多古人的好经验被废弃不用;另一方面,中药配伍中很可能存在真正相反的药,即绝对不能配合使用,误用后会有中毒、死亡危险的中药,“十八反”反而会使人们对这些可能存在的真正相反的药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索带来负面影响。
 ⑥朱老最后指出“十八反”之说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属无谓。对于古人的东西,应予批评地吸收,不是凡是古人说的就一定对,古人有大量好经验,但限于时代条件,也有不少不可取的,如《神农本草经》说丹砂(朱砂)“可久服”,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马钱子(番木鳖)“无毒”等皆是。现在应该是为“十八反”平反的时候了!不知医界贤达以为然否?
 9.经方原方运用及加减的问题?
     对于经方的原方使用,很多人的意见不一,因为原方不变,不作加减,这样或尽可能保存经方原貌,但有时固执于此,反而泥而不化。若原方加减变化过大,经方已然面目全非,法度大失,初学者能力尚浅,不知仲景用方的目的和方的架构,故初学者尽量以原方加减不大为佳,待熟谙经方结构,药物效用,再为增减。这如我们篮球或足球请外援有些类似,外援若不能融入原来的团队中,无论外援个人能力有多强,于这个团队只是有减无增,还不如不请外援,保持原来进退一致的队伍,当然如这个教练对原班人马和外援了然于胸,能够很好地让外援和原来人马融洽,皆得所愿,战斗力自然就提升起来。故外援需谨慎,切勿一厢情愿!
10.经方合方运用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仲景方是单个方应用,其实在临床上,几个长沙方合用会经常出现,如六经有两经或多经合病,体质有多个体质混合,故用方亦有多个方合用,其实长沙方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柴胡桂枝汤等已有合方的应用,对于合方的看法,我们认为日本经方家汤本求真所著的《皇汉医学》一段落见解独到,发人深醒,故兹录如下:
 后世医之读《伤寒》、《金匮》也,徒拘泥其文辞之表面,不能推察其真意。仅知仲景方之单用,不悟加味合用之活机,遂以古方寡少,难应众病,杜撰无数之劣方,故学者切戒,不可惑溺于此种谬论焉。虽然,后世方亦不无可取之处,其大半皆渊源于仲景之古方,故寓有加味或合方之意义者不少,非绝无参考之价值,不可尽废,但须学者之对于后世方,必以仲景方为准据,取其当然者,而舍其不当然者耳。
 对于合方的原则,主要是根据病证来决定,临床上若出现小柴胡汤证合桂枝汤证就用柴胡桂枝汤,但一般来说合方需要注意有严谨的配伍。下面的问答也有关于合方方面的举例。另外我们可多看伤寒名家的医案和临床多总结一下,如《胡希恕医案》: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主症:腰髋、项背酸痛,膝软无力,心悸,心下满,自汗盗汗,或下肢浮肿,舌苔白,脉沉细弦。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
 主症见:胸胁苦满,呼吸困难,心下急,口苦咽干,大便干燥。
 11.经方临证如何看待名医经验?
  我们中的许多人一见到名医经验,犹如练武之人看到武林秘笈,一开始叹服名医其匠心独运,一针见血,疗效如影相随,便开始废寝忘食,想探究名医治病之道,偶有所得,心亦悦之,继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怎料很多人一用此道便疗效不显,不知何故,无可奈何,最终不免心灰意冷,甚至怀疑名医治病的疗效性?说实在,不是名医经验不行,而是你没学到家,因为名医往往会潜意识忽略很多东西,书上只是记录他认为重要的,他能一针见血解决问题的,而他潜意识所忽略是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认为每个人都知道的,他认为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没有必要讲出来,他太厉害以致忘了他是站在别人无可比拟的高度,他已习惯俯视的姿态,就像名医是在塔顶,我们是在塔底,名医往往忘了塔底的我们是无法看到他看到的风景,我们仅靠几个点段是无法还原出完整的面貌。故你所学到只是残缺不全的,你所需要的是将其忽略的东西想明白,补全起来,这样名医经验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学名医经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从侍其左右或其传人左右,只要潜心思索,名医的潜意识也会变为你的意识,因为潜意识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习惯,在他身旁的人会有意或无意模仿他。可惜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名医潜意识的重要性,以致有时名医百年之后,其传人一代不如一代,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流派,最后不免没落。  
 12.如何对方证进行推广延伸?
每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都知道这部经典是文简字朴,但其所能表达的却不像纸面上那么少,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犹如冰山理论,我们所能看到只是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至于水面下看不见的部分,我们需要探知才能有清楚全貌。故我们若想完善经方方证,除了可以通过上面问答所用鉴别比较的方法来完善方证,还可以通过推广延伸的方法来完善方证。当然我们是在合理的基础上来推广延伸,并要在临床上证之有效。如在《中医十大类方》中,黄煌教授从”胸胁苦满”出发,把单独一个提示柴胡证的胸胁部位推广到一条提示柴胡证的柴胡带,凡胸胁部以及上腹部、肩颈部的胀痛、胀满、硬满、酸重不适、触痛、压痛,女性乳房胀痛、结块,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胸闷气短、腹胀等可看是柴胡证,我们可以看出这条柴胡带是以身体侧面部位为主,因侧面多为肝胆经循行之地。至于黄煌教授书中其他的推广延伸,读者可自己留心观察,因为只有这样你所得到会更深刻!
 13.经方腹诊能获取哪些信息?
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仲景除了用我们熟悉的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疾病,还有不为大多人熟悉的腹诊诊也是一种诊察患者手段。毕竟胸腹部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很多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在腹部有所反应。胸腹部的征象,结合其他体征,来判断疾病内在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选方用药治疗的诊断方法。腹诊具体包括胸腹部的形态、色泽、温度及紧张度等。
 从《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张仲景对腹诊的重视程度。他常将腹诊作为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依据。例如在《伤寒论》111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少腹急结就是指少腹部的拘挛疼痛感,按之疼痛更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十二条》中论及“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其他的可参照课本或《腹证奇览》,因为日本汉方医学在这方面研究十分深入。
 14.“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灵活应用?
  我们学习经方需要明其常,知其变。以伤寒条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为例,我们知道常是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发热伴有恶寒者是属于阳,在三阳,太阳为主,如桂枝汤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对于无热恶寒者属于阴,在三阴,如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但变是指其他情况下要灵活把握,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种少阴病而见发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要还认为病是在太阳。还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对于这种只是恶寒,还没发热的麻黄汤证,我们不要就认为是阴病。我们临床上要多思考,多观察,看其整体状态如何而定,状态好有精神,言语有力为阳,反之为阴。
 15.发汗要注意的问题?
(1)先分清是用麻黄类发汗,还是用桂枝类发汗,桂枝类多为肤自汗出湿润,体形偏瘦,易心悸,腹直肌紧张,易疼痛;而麻黄类多皮肤黄黯,干燥,体形壮实,水肿貌,两者外观显然不同,容易鉴别。
 (2)辨明是太阳病抑或是少阴病。少阴病一般是“脉微细,但欲寐” 比较差的精神状态。
 (3)注意发汗的饮食与作息,伤寒的条文已说得很清楚,如桂枝汤服稀粥,温覆避风,微汗出,服食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
(4)发汗是发表,但需里和才能发汗,因为犹如鸟儿飞翔,需无拘束,才能高飞,举例如下:
 ①对于里没有明显不安,发汗亦需安中,因为《内经》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如桂枝汤用甘草、生姜、大枣安内。
 ②对于“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其里;后身体疼痛者,清便自调者,急当救其表也。”里不和非常严重,以致清谷不止,急救其里,里和再解表。
 表里双解,如“病腹满,发热十日,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外证未除而见腹满不安,需表里兼顾。
 ③里不足者需补之才能发汗,如“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津液不足而致痉和脉沉迟,虽有太阳病的头痛、发热、汗出和恶风的桂枝汤证,发汗同时需用栝楼根补津液。
 16.少阳病禁吐下发汗?
   关于少阳病,很多人想起的是少阳病禁吐下发汗,因为伤寒条文是”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范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和“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少阳病禁吐下和发汗是不易之论,只是很多人被这句话束缚住了。若单单只是少阳病是禁吐下发汗,但若是少阳病而见太阳病或阳明病的情况,禁吐下发汗便不再适合,我们要灵活应对。加上少阳病而见太阳病或阳明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因为少阳为半表半里,即意味其可偏于表,亦可偏于里,《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也,谋虑出焉;将军所要谋虑的是沟通好表里,时时刻刻备战,一旦战争真的来临了,便要全力奋起抗争,即意味这个将军所在的位置不到太靠前,避免过早伤亡,也不能太过后,不能密切观察前线状况,故将军最好的位置是半表半里,进退自如,回旋余地大,也决定了其位置比较模糊。加上我们判定病是少阳病,除了明显的“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和”口苦咽干,目眩”,很多时候判定其是少阳病,是将其他五经排除了,才确定是少阳病,这可证之少阳病的模糊性,也证之少阳病的复杂性。故临床上用柴胡类的时候,我们可考虑一下少阳病是否兼杂其他经病!
 17.麻杏甘石汤的理解?
   现在的许多人用麻杏甘石汤是治“热、喘、渴”,往往不知仲景用此方之原意,麻杏甘石汤的原文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而”一般代表连接两者存在主次、因果或并列关系,个人认为是汗出不畅而致喘,“而”为因果关系。依据如下: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加上麻杏甘石汤的原文,便可知麻黄类方为表闭症状为主,喘作为其附属出现,毕竟表闭症状所占原文比例极重,而是张仲景都是先列出一系列表闭症状,才用“而”来引出喘、烦躁,以仲景医圣之严谨,重复三次不可能是巧合,“而”前后两者亦不可能为并列关系,最合理为因果关系,及表闭症状而导致喘,也就是麻黄类方是由于汗出不畅(少汗或无汗的表闭状态)才导致的烦躁、喘。
2在《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用法是去节,因去节能增强发汗的力量,即说明张仲景是通过发汗而平喘。而后世用麻黄,尤其用麻杏甘石汤时基本上是用炙麻黄,侧重于喘,不再注重是否存在表实状态,已偏离仲景原方之意,或可说使出了新用法,现在很多人在临床上用麻杏甘石汤治喘有效,也可能是石膏治喘,因为《神农本草经》中“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生山谷。
 3我们亦可通过张仲景用药量看出端倪,分为两条线路,一为麻黄汤中(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到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石膏四两)到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八两);二为麻黄汤中(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到麻杏甘石汤(麻黄四两,石膏八两)
 麻黄类方的汗出不畅的状态相当于监狱,而不同监狱是有不同的警戒级别,麻黄汤相当于省一级的监狱,若因无辜困在其中,不能自由,奋起抗争,奈何力量不足,还是自由不得,即因发汗不畅而在这里表现为“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故用桂枝配合麻黄来发表来打破监狱,同时用杏仁来平因汗出不畅而上逆之气。大青龙汤则相当于国家一级的监狱,明显比麻黄汤这省一级的监狱警戒森严得多,同时因收到的限制太多,压迫更多,造成犯人郁而化火,开阖不得,继而烦躁,此时是应该有喘,为郁闭太甚,汗出不畅而烦躁带喘,故麻黄六两治表闭甚,因减桂枝量和加石膏四两来平上怒火气,不然光解表来冲破牢笼,不清其火,其人理智不清,反会伤累旁人。而越婢汤相当于在国家一级别的因一些的犯人抗争很强或抗争日久终于撕开监狱一些口子而表现汗出,但同时因抗争很强或抗争日久而导致其怒火也盛,使其郁热所出的汗注定是粘稠而臭,即汗出不畅,故在大青龙的基础麻黄不变,为清其热而撤桂枝和杏仁而重用石膏。麻杏甘石汤和上面三个方相比是最为特殊的,在麻黄四两时便有汗出,且其热竟达越婢汤的级别,或可理解为在麻黄汤的基础上,个别人抗争极强,很快转入阳明的阶段,二阳发病,外面的邪气想通过增强监狱的力量防其逃逸,怎料其怒气也在增强,达到越婢汤的热,但其撕开的口子比越婢汤大,不过还是为汗出不畅,粘稠汗出有臭而喘。
 由上三点可知张仲景用不去节的麻杏甘石汤是治汗出不畅而喘的状态,因没白虎汤的大热,故说身无大热,毕竟白虎汤还有一斤石膏和知母六两,原文应是: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不畅而喘,身无白虎汤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咽痛感冒引发的思考?
临床很多人看到咽痛感冒之人,往往习惯用清热之药,有时有效,有时无效。要是无效?我们不能撒手不管,听之任之。咽痛感冒有阳盛,亦有阳衰,而阳衰多不为人知,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少阴病用方,该方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该方治疗的是一种里阳虚兼有表证的体质状态,本不是治疗感冒咽痛的常用方法。但是临床上有的病人感冒咽痛使用常规方法治疗久治不愈,若这种病人是麻黄体质,我们应考虑到本方了。此类患者往往有长期使用寒凉清热药物或抗生素的用药史,有喝凉茶的习惯,感冒后咽喉虽充血但必见颜色暗淡或暗红。
19.临床上桂枝治疗“气上冲”有哪些情况?
   在《中医十大类方》桂枝体质一章中,桂枝体质的特点除了外证: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对寒冷感觉敏感,关节痛。还有一点是: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心动悸,易惊,烘热,失眠。即我们是用桂枝来治气上冲,若我们愿深入探究,便可发现桂枝体质气上冲并非只是一种,大抵可分为三种,一为单纯的气上冲,如“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气而赤者,必发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这里桂枝从三两变为五两是治外证兼有上冲,上冲主要表现为心悸,颈动脉搏动感。二为水气上冲,如“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此处便是桂枝体质若有水气,则发展水气上冲,表现水气在上,上冲时头眩,还有水斑,经方大师刘渡舟说这种水斑是其人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谓之水斑;。三为水热气上冲,如“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其面翕然如醉状,手足痹,故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这里上冲主要为上冲时面红如醉,手足冷,头眩冒,心悸气短。
20.新加汤和桂枝加附子汤
新汤条文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方证
 桂枝加附子汤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证:1、桂枝汤证见冷汗、皮肤湿冷、过汗、脉弱浮大、舌质淡诸证者;2、桂枝汤证伴见关节疼痛较剧、四肢拘挛者;3、寒疝、腹痛、体痛、手足冷等见脉沉迟、舌质淡者。
 一个是“”发汗后,身疼痛”,是由于过度发汗所致。另一个是发汗过多而遂漏不止。其实无论是新加汤,还是桂枝加附子汤,发汗过度都是阴阳俱虚的状态。只不过用新加汤是来矫正偏于阴虚的状态,故用人参补气液。因为人参在古代是用于津液丢失过多,而见乏力消瘦,心下痞硬,按之无底力的疲惫状态;而桂枝加附子汤则是用于矫正偏于阳虚的状态,见汗遂漏不止而恶风,并且这里的恶风是比桂枝汤严重。我们知道有形之液不能速补,先需固表,汗止住了,再图它法。一个治是偏于阴虚的状态,另一个治偏于阳虚的状态。一是缓治,一是急治!
21.苓桂术甘汤和甘姜苓术汤的思考?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古代水饮病的专方,有利水、定悸、通阳的功效,适用于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
 条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67)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十二)
 短气有支饮。(十七)
 苓桂术甘汤方证:
 1、  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
 3、  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甘姜苓术汤是古代肾着病专方,适用于以腰重而冷、浮肿、小便自利为特征的疾病。
 
条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十一)
 甘姜苓术汤方证:
 1、  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  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全身倦怠感;
 3、  口中多清涎,干姜舌。
 苓桂术甘汤和甘姜苓术汤都是可以治有胃内停水、眩悸感觉和胖大而水润舌的状态,不过它们因有一味药的不同,一个是桂枝,另一个是干姜。以致苓桂术甘汤所治是偏于水气上冲时头眩,不上冲时正常的时好时坏状态。而甘姜苓术汤所治则是偏于腰重而冷,小便过多的状态。可以说苓桂术甘汤所治是偏于上的,而甘姜苓术汤所治偏于下的,在这里得到的感悟是我们只有将两者好好比较一番,才能更明确这两个方应用范围,同时才能更好将两个方更好合在一起。因为这两个方含有相同的药物比较多,这个方合在一起机会更大,更容易,如苓桂术甘汤而见腰重而冷,小便频数,舌淡喜温热,两者可合方。如甘姜苓术汤而见心悸,头眩等水气上冲感,两者亦可合方。
 22.温经汤的感悟?
温经汤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当归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吴茱萸三两,川芎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牡丹皮二两,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阿胶二两。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温经汤证:1、月经不调、血色暗淡;2、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3、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拒急、疼痛或腹胀感;4、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口唇干燥、手掌干燥裂口、舌质暗淡。
 很多人对温经汤治月经过多,亦治至期不来产生疑惑,一个月经过多,一个月经过少以致月经不至,两者看起来截然相反,怎么会用同一个方?要是我们明白这个方的关键是血虚血瘀而腹寒,我们便不会有这个问题。
 血虚:伤寒条文第一句是“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因为七十高龄在古代已是古来稀,故五十岁可算是年纪比较大的,接近或已经绝经,可这个妇人却月经数十日不止,我们便可知道这个妇人血必已衰少,因为《内经》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医圣仲景在这里虽说的是一个五十岁的妇人,实则任何年龄,不分男女,只要见温经汤证皆可用温经汤,医圣只是为了方便后人理解,才塑造出一个典型出来,我们是不能局限于这典型,灵活变通,方能不负医圣一片苦心。加上津血同源,血虚导致津液亏虚,血虚的人往往同时还有津液亏虚的表现,故用麦冬和人参健胃补气液。血虚的表现为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口唇干燥、手掌干燥裂口、舌质暗淡,不管是月经过多或是月经至其不来,这个人都是血虚。
 血瘀:从条文“瘀血在少腹不去” 可知这个人是有淤血,这个人的瘀血表现为午后发热,唇口干燥色暗,月经暗。故用当归、牡丹皮、川芎和阿胶来活血化瘀生血。
 腹寒:用吴茱萸,桂枝温中散寒,我们在这里可以用药测证。用吴茱萸是见有持续性腹胀痛,就像条文所说的“少腹里急,腹满”,还可伴有干呕、巅顶痛和舌苔白厚等。而用桂枝是见有外证或有气上冲,如恶风、自汗、发热和心悸。
 故凡见血虚血瘀腹寒的温经汤证病人,表现为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口唇干燥、手掌干燥裂口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拒急、疼痛或腹胀感,月经血色暗淡,舌质暗淡。我们即可用温经汤,无论是月经过多或不来,总因血虚所致,手足烦热亦是血虚所致,久不受胎是腹有寒。血虚血瘀腹寒是全方关键,其他症状是枝叶。
  23.烦热的用药?
在《张仲景50味药证》中:
 栀子药证: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延后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黄连药证:主治心中烦热,兼治心下痞、下利。
 石膏药证: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黄芩药证: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
 大黄药证:主治痛而闭、烦而热、脉滑实者,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
 从上面所列的药证可知栀子是治烦热而闷,黄连是治烦热而悸,石膏是治烦热而渴,黄芩是治烦热而出血,大黄是治烦热而腹痛。虽然我们知道此五者都是治烦热的药物,但我们不应该停留于此,不应该就这样心满气足起来,一旦我们开始深入探究,就会知道前四者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四者都可与大黄共用,如栀子是栀子大黄汤,黄连是三黄泻心汤,石膏是胡老常用的大柴胡汤加石膏,黄芩是大柴胡汤,这说明烦热到了一定的程度,可发展出大黄证,可通过大黄下之。故临床上我们若见烦热,同时可以看看有没有大黄证的存在,或看到大黄证考虑一下有没有三者的药证存在。
 24.口腔溃疡的经方治疗?
    临床上,很多人过于迷信专病专方。看病局限于此,效果或有之,但长期以来固执下去,最后不免思维固化,失去辩证之精神。如很多人知道甘草泻心汤是口腔溃疡的专方,我们初学者需要明白口腔溃疡用这个方机会只是比较大,不是所有的口腔溃疡都用甘草泻心汤。我们还是有斯证用斯方,甘草泻心汤方证如下:
附上胡老医案两则,这样读者更为明了:
 P63例1
 患者为36岁五个孩子的妈妈,家住北铁匠营。患口舌糜烂已两月不愈,多处投医无效。视其方皆山栀、黄芩、黄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则饮水都难。患者见人就哭,缘因饮食不足,奶水已无,难以哺乳双胞胎,孩子将饿死。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及乎看不到正常粘膜。脉沉细。胡老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生阿胶。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生阿胶三钱。
 结果:上药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胡老讲道:本患者来诊时已处于危急关头,如投药再错,胃气大败,则危及三条人命,若投药正确,则使患者出现生机。因此辨证用药必十分小心。分析患者症状特点:上火是明显的,但为什么不用三黄泻心汤,而用甘草泻心汤?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二是有头晕、心下痞满等症,为饮留邪聚,已示胃气不振,故是上热下寒之证,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者,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方中以半夏、干姜驱饮和胃,以党参、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用黄芩、黄连清上热,并用大量甘草缓急安中。因其标热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热,因其阴伤而虚,故加入阿胶养阴生津。因方药对证,故见效也迅速。
 胡老常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口糜、口腔溃疡,跟其实习和进修者也多仿用,但一位实习生开了甘草泻心汤,胡老确改为三黄泻心汤。
例2 王某,女,32岁,病案号29654
 初诊日期1965年4月2日:原有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常鼻衄和口糜。3月11日曾患口糜,服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生地黄三剂而愈。本次发作已一周。舌及下唇溃烂,痛甚,口苦咽干,心烦思饮,鼻衄,苔白,舌红,脉弦细数。胡老改方:
生地黄八钱,苦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二钱,茜草二钱。
二诊:4月9日:上药服三剂,口糜愈,鼻衄已。
按:开完处方,学生问胡老,本患者为什么不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胡老只是说:“本例不是上热下寒的甘草泻心汤方证,而是里热、上热明显的三物黄芩汤方证,看一下方解便自明。”
学生借此复习了三物黄芩汤方证。该方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黄芩汤。胡老在注解此条时写道:“产后中风,由于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烦热。若兼见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解。如头不痛但烦热者,已成劳热,宜三物黄芩汤主之。虚劳及诸失血后多此证,宜注意。”读至此则豁然明了,该患者有鼻衄、心烦等,已说明里热明显,同时也说明津液伤明显,因此不但要清热,而且要生津,故治疗时以黄芩、苦参苦寒清热的同时,重用生地黄、茜草凉血清热,生津增液,药后热除津生,故使衄止、口糜已。
25.淤血从何而出?
淤血为人身体内停滞不行之血。对于这种无用之血,我们都是祛瘀生新。但我们所祛掉的淤血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排去,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伤寒中祛瘀的方剂如下:
桃核承气汤:桃仁  、大黄、 桂枝、 芒硝、 甘草  .
抵当丸: 大黄、  水蛭  、 虻虫、   桃仁
抵当汤: 大黄、桃仁、水蛭、牤虫
下淤血汤: 大黄、  桃仁 、 蟅虫
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阿胶
温经汤: 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门冬
大黄蛰虫丸: 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
桂枝茯苓丸: 芍药、茯苓、桂枝、牡丹皮、桃仁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茯苓、白术、 泽泻、 川芎
大黄牡丹汤: 大黄、 牡丹皮、桃仁、 冬瓜仁、芒硝
从上面可知每个方剂均有大黄或芍药,我们可认为淤血是通过大黄或芍药排出体内。因为伤寒条文“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可证之两者都是可以促进大便的,故我们可认为淤血是通过大便排去。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排除的方法确定排淤血的渠道。人体一般可通过发汗,呕吐,利大小二便排掉废物。发汗是适用邪在表者,显然不适于排淤血。呕吐适用于病在膈上,如瓜蒂散类,同样不不适于排淤血。利小便也不是排淤血的方法,因为抵当汤条文中有“小便自利”。故只有通过大便这个渠道才能排淤血。

良方十帖感冒篇(作者:皮沙士)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836 次浏览 • 2016-02-02 21:17 • 来自相关话题

一、感冒为万病之源  人体的大脑中有一造热中枢,能不断地产生热能,并调节温度以维持体温的恒定(36.5度C左右),遇冷则毛细孔收缩,遇热则扩张以散热。一旦受寒邪、风邪 所侵,肌肉血管神经收缩,致无法正常散热,引起体温升高,即为发热或发烧;使得代谢管 ...查看全部
一、感冒为万病之源 
人体的大脑中有一造热中枢,能不断地产生热能,并调节温度以维持体温的恒定(36.5度C左右),遇冷则毛细孔收缩,遇热则扩张以散热。一旦受寒邪、风邪 所侵,肌肉血管神经收缩,致无法正常散热,引起体温升高,即为发热或发烧;使得代谢管道受到阻塞,代谢废物滞留皮下,刺激知觉、痒觉、痛觉神经,因而产生 搔痒,全身肌肉酸痛的现象,严重者造成骨节酸痛。侵及头部则头痛,至耳朵则造成内耳不平衡、晕眩、欲呕;病毒若破坏视神经,就会出现角膜炎、结膜炎。侵及鼻子则有鼻窦炎及鼻塞、流鼻水。其初始症状可能为流鼻涕,稀而白、甚至如自来水般流不止。若不予理会,又加上抵抗力弱,病情就会逐渐加重;若一直发烧,就会化热而呈现热症。(此时西药的退烧药及退烧针,只是抑制大脑的造热中枢,掩耳盗铃而已,并没有真正退烧;假如人的正气强,烧退了,就可以抵抗病邪,病也就好了。若本身身体虚弱的话,病就反反复覆,一直好不了,并会带来许多副作用。)
由流清涕而化热后,鼻涕、痰都会变黄、黏稠状。侵及呼吸道而咳嗽有痰;若痰停于喉管不出则干咳。久咳则胸闷、有压迫感。侵及淋巴则导致淋巴肿。侵入咽喉部,会使得咽喉发炎、扁桃腺发炎,严重时连吞口水都有痛感。侵入呼吸道则为气管炎,到胸腔则演变成肺炎到肠胃道则会腹泻或便秘,甚至并发急性肠炎。
二、良方十帖介绍 (对号入座、安全有效) 
(一) 对号入座 
1.初起感冒------葛根汤 
前额头痛,后头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不舒服-----葛根汤
2.咳嗽痰稀白-------------小青龙汤 
鼻涕或痰稀稀白白似鸡蛋清----------小青龙汤 
喉咙不舒服吃冰或吹风就不舒服-----------小青龙汤 
3.鼻涕或痰黄黏稠-------------麻杏甘石汤
4.咳嗽干咳、黄黏稠------------麦门冬汤 
喉咙不舒服,咽喉痛、发炎-------------麦门冬汤 
5.晕--------------------------------苓桂术甘汤
6.痛-----------------------------芍药甘草汤 
7.肚子不舒服--------------------平胃散 
8.拉肚子一般水泻----------------胃苓汤 
9.拉肚子急性肠炎---------------葛根芩连汤 
10.见药方解说-------------------小柴胡汤 
(二) 药方解说 
葛根汤:
1.感冒初起
2.头痛、发烧、恶寒、脖子、肩膀、骨节疼痛,而无汗。
一般头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都可以用。
*注意事项:一直在流汗的时候,不要服用。平常吃不会发汗,但感冒欲汗不得汗时,则会发汗。
小青龙汤:
  1. 感冒第一、二天不要用,第三天后不管有哪些症状,只要流清涕或稀白的痰都可以使用,一吃不管是咳嗽、流鼻水、发烧恶寒,通通可以痊愈。
2.平常任何时候,只要见到流清涕就可以用。
3.过敏性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动不动就打喷嚏,流稀稀白白的鼻涕(成泡沫状似鸡蛋清)。
4.寒性的气喘—气喘而有恶寒、流清涕或稀白的痰。
5.寒咳-咳嗽而痰白稀。一吃冷、一吹风就咳(或不舒服)。
*注意事项:感冒第一、二天不可以使用。 
麻杏甘石汤: 
1.流黄稠的鼻涕或痰。
2.热性的气喘、急性肺炎、热郁肺叶(胸闷、呼吸急促,唇红似擦胭脂,量体温却不一定发高烧) 。 
麦门冬汤: 
1.热咳,干咳—咳嗽无痰,喉咙会痛、沙哑,或咳嗽痰黄稠。扁桃腺发炎。
2.常说话者,最佳保养药方。
苓桂术甘汤: 
1.几乎所有的晕都有效,包括内耳、前庭神经不平衡、低血压…等。
2.晕车(上车前就吃或用浓缩药粉填在肚脐,再上贴透气胶布亦可;吃了不但不伤胃,反而胃口大开又健胃)。
3.眼压过高(平常眼睛、眼眶会胀胀的)。
4.鼻涕倒流。青白色的痰或鼻涕。
芍药甘草汤: 
1.中药的止痛药,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可以止痛,但简单安全有效。
2.全身一切挛急疼痛都可以用,尤其---痛经、小朋友半夜哭闹、治腹痛如神(日本汉医博士极力 称赞)、爬山回来小腿肚痛。
3.打嗝、呃逆、放屁。肩腰腿脚痛、结石痛、脚无力…等,皆可缓解。
4.巴金森氏症、小儿脑性麻痹,皆可长期服用而缓解。
平胃散: 
肚子不舒服、胀气、消化不良、吃坏东西(肚子痛、拉肚子)。
注意事项:孕妇不要吃。(跟孕妇不能吃薏仁的理由一样,不要想得太可怕)。
注: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
胃苓汤: 
拉肚子、水泻、上吐下泻(包含某些霍乱)、一吃就拉。拉肚子不是很痛,拉的几乎都是水。
注意事项:孕妇不要吃。
葛根芩连汤: 
急性肠炎、一切细菌病毒感染之拉肚子(大便黏黏稠稠似稀饭)。
拉肚子来势汹汹、肚子会绞痛、大便黏稠、肛门重重的,一直想拉却老是觉得拉不干净,口会渴,嘴巴也会干。
注:到落后地区旅游一定要带。
小柴胡汤: 
  1. 感冒的中间期(已经不再发烧、恶寒,或有轻微的发烧,而不恶寒)
2.口苦、咽干、目眩、心烦、胸胁闷痛、食欲不振、有想吐的感觉。
3.眼睛、耳朵、咽喉不 太舒服、耳鸣、淋巴结疖。
4.非感冒而有以上任何症状时,亦可服用。
5.往来寒热(发烧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烧,但两者明显交替发作) 莫名其妙的发烧。
6.头痛(痛在太阳穴附近)。
(三)进阶应用---举例: 
1.口苦、眼睛不舒服、发烧、喉痛---小柴胡汤(3克)┼麦门冬汤(3克)。
2.内耳不平衡、晕眩、眼压过高---小柴胡汤(3克)┼苓桂术甘汤(3克)。
3.发烧、鼻涕黄稠、咳嗽、喉咙痛---麻杏甘石汤(3克) ┼麦门冬汤(3克)。
4.口苦、眼睛、耳朵不舒服、发烧、头痛、淋巴有节疖,肚子痛-小柴胡汤(3克)┼芍药甘草汤(3克)。
5.喉咙不舒服、紧张就咳---麦门冬汤(3克) ┼芍药甘草汤(3克)。
6.感冒引起拉肚子----小柴胡汤(3克)┼平胃散(3克)。
7.感冒发烧,并发急性肺炎、喘、高烧不退---麻杏甘石汤(3克)┼鱼腥草(1~2克),一吃马上改善。
8.初起感冒,就鼻腔热热的,连自己呼吸都感觉到干干热热的,甚至会痛---葛根汤(2克)┼黄芩、桑叶、菊花(各0.5克)。(注:此时葛根汤用量比平时少一点。) 
9.初起感冒,就咽喉痛---葛根汤(3克)┼桔梗、百部、元参(各0.5克)。
(注:麦门冬汤会影响葛根汤发汗的作用,所以初期感冒发烧恶寒,欲汗不得汗时不用。) 
10.喉咙会痛、也有一些痰,但不是很稀---麦门冬汤(3克) ┼苓桂术甘汤(3克)。
11.流清涕,但咽喉痛---小青龙汤(3克)┼黄芩、桔梗、百部、元参(各0.5克);
或苓桂术甘汤(3克) ┼麦门冬汤(3克)。
注:小青龙汤原则上不与麦门冬汤或麻杏甘石汤一起使用。
注:本内容之单味药原则上仅供进阶者参考以加强疗效,不用准备;若要应用则视需要酌量使用一二味即可。

三、剂量及服用法 
  1. 葛根汤:
葛根(4钱)、麻黄(2~3钱)、桂枝(2钱)、芍药(2钱)、甘草(2钱)、生姜(3钱)、大枣(4枚)。(水三碗半,先煮麻黄、葛根至二碗半,去掉水面白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令汗微出)。(注:初起感冒,若有汗要去掉麻黄,或用桂枝汤。) 
  1. 小青龙汤:
麻黄(2.5钱)、桂枝(2.5钱)、半夏(3钱)、细辛(8分)、生姜(2.5钱)、五味子(1钱)、芍药(2.5钱)、甘草(2.5钱)。 (水三碗半,先煮麻黄至二碗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 
  1. 麦门冬汤:
麦门冬(5钱)、半夏(1.5钱)、甘草(1钱)、大枣(4枚)、粳米(5钱)、党参(3钱)。(水煎服) 
  1. 麻杏甘石汤:
麻黄(1.5~2钱)、杏仁(3钱)、石膏(6钱~1两)(碎,绵裹)、甘草(1.5钱)。(水四碗,先煎石膏至三碗半,再煮麻黄至两碗半,去上沫,再纳杏仁、甘草,煎至八分,温服)。
  1. 苓桂术甘汤:
茯苓(5钱)、桂枝(3钱)、白朮(4钱)、甘草(2钱)。(水煎服) 
  1. 芍药甘草汤:
芍药(4钱)、甘草(4钱)。(水煎服) 
  1. 平胃散:
苍朮(3钱)、厚朴(2钱)、陈皮(2钱)、甘草(1钱)、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1. 胃苓汤:
苍朮(2钱)、厚朴(1.5钱)、陈皮(1.5钱)、甘草(1钱)、生姜(2片)、大枣(2枚)、桂枝(1.5钱)、白朮(2钱)、茯苓(3钱)、猪苓(2钱)、泽泻(1.5钱)。(水煎服)
  1. 葛根芩连汤:
葛根(3钱)、黄芩(3钱)、黄连(2钱)、甘草(1钱)。(水煎服) 
  1. 小柴胡汤:
柴胡(4钱)、黄芩(2.5钱)、甘草(2.5钱)、生姜(2.5钱)、半夏(2钱)、党参(3钱)、大枣(2枚)。(水三碗,煎至一碗半,去渣再煎至八分,温服)

*建议:到中药房买以上十帖科学中药(单味药可以不用买;多跑几家店,免得被贵去了),放在家里有备无患。出门旅游随身分装一些携带着,可以令你出门更安心。
*浓缩中药的剂量:一天吃三次,不限时间。
*单独吃一种汤(或散),一次可服3~4克(严重者,用到5克亦无妨)。
*若两种汤(或散)合用,每一种汤(或散)可服3克(两种就合为6克)。
*原则上,单味药可以不用,若为了加强疗效,每一种单味药可加0.5克,至多加到4种;而每一种汤(或散)的剂量就酌量减少,使一次的总剂量限定在6克以内。
*例:(小青龙汤2克┼苓桂术甘汤2克┼远志0.5克┼菖蒲0.5克┼桔梗0.5~1克),或(小柴胡汤2克┼麦门冬汤2克┼百部0.5克┼元参0.5克┼诃子0.5克┼桔梗0.5克)。
*一次的总剂量:11岁以上:6克以内(含6克);
7~11岁:5克以内(含5克); 
3~7岁:3克以内(含3克); 
1~3岁:2克以内(含2克); 
1岁以下:1克以内(含1克)。
*药粉打开可以存放2年,有些会潮湿硬硬的,只要没有发霉的味道,就没有坏。
*若用煎剂,所加的单味药,每一种可以放2~3钱;
*若两种汤(或散)合用,有重复的话,就用量比较大者,
例如小青龙汤和苓桂术甘汤分别有桂枝2.5钱及3钱,两汤合用时,桂枝就用3钱。

四、问答
问一:讲义上面说,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又说肚子不舒服吃平胃散?那肚子痛到底吃什么?
答:如果你知道吃坏肚子,那就用平胃散就可以。若莫名其妙,肚子痉挛疼痛,用芍药甘草汤自然比平胃散好。其实,上述十帖良方,适应范围有些会重迭,不要害怕,大胆使用即可。当然,真的分不清楚就一起用。

问二:可否请你举例?
答:譬如说,小青龙汤跟苓桂朮甘汤也有重迭。当流清涕(头一低下来就像自来水一样流出)时,两帖药合用效果更佳。又譬如说,水泻用胃苓汤,不要任意加葛根芩连汤。但急性肠炎一定会拉肚子,用葛根芩连汤加胃苓汤效果当然更好,其实不加效果就很好了。再者,急性肠炎肚子一定会绞痛,葛根芩连汤加芍药甘草汤当然也可以。

问三、有时鼻涕又黄又白呢!该如何处理?
答:小柴胡汤┼苓桂朮甘汤。

问四、为何刚开始感冒就流清涕,不要吃小青龙汤?
答: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验,感冒流鼻水一吃康*600就(束起来!)(台语),鼻子反而更不舒服,胸腔闷痛,这就是用收敛药的结果。一般初起感冒用葛根汤发发汗就好。但小青龙汤除了发汗外,也有收敛鼻水的作用,所以不可以太早用。其实要用也可以,但必须用小青龙汤┼枳壳、桔梗来开胸利膈,就不会有副作用。若已胸闷,则可用小柴胡汤解之,再加枳壳、桔梗更好。

问五、一般人不是都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吗?
答: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想起一般人对中药的误解。常听人说:「中药慢、西药快」、「中药治本、西药治标」。其实这是严重的错误!拿慢性病来说,中药也许要吃上一两个月才会痊愈;而西药往往控制了十年、二十年还在控制呢!你说西药快吗?至于急性的病、突发的病,只要你吃对了中药,往往一天、两天就会痊愈,远比西医快多了。不信的话,试试良方十帖就知道。至于中药当然也有副作用,不可以乱吃。不过其副作用跟西药完全不同;中药的副作用,往往是因为乱吃、吃错药而引起的;而西药的副作用,就算你是在治这个病,往往也会带给你其他更多的病,不只是伤胃而已。

问六、报纸说日本发现小柴胡汤的副作用。所以我们不敢用!
答:小柴胡汤创立于中国汉朝,已经使用将近两千年,近年来日本十二所医科大学共同研究小柴胡汤七年,肯定小柴胡汤有很多神奇的效果,导致一年销售量达620亿日圆。固然小柴胡汤适应范围很广,但可以肯定日本人一定滥用。其次,日本人看一次病,拿一次药就一直吃上两三个月而不换药,并没有考虑症状是否改变,这更是不能茍同的。本文将小柴胡汤列为必备良药,有症状出现时吃一吃,是不会有问题的,请放心。

问七、可否谈谈中医治病的原则?
答:我们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论治;不似西医给定什么病名,才用什么药。(日本人一见到肝炎就用小柴胡汤,就是犯了这个大错!)一个绝顶高手只依最高的武学原则,而不拘于架式,才能将武功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样地,您可别小看了「对号入座」,单单小青龙汤,本文画龙点睛地告诉您:「流稀白的痰或涕」;若照坊间的书籍就可以列出「支气管炎、肺炎、气管炎、气管支炎、支气管喘息、支气管扩张、湿性肋膜炎、感冒、流感、肺气肿、百日咳、鼻炎、麻疹、肾炎、结膜炎、砂眼、泪囊炎、湿疹、水泡、浮肿、腹水、关节炎、胃酸过多症、留饮症、生唾过多症」等病名(某书p.206),让您一头雾水,不会用药,来达到「权威」、「唬人」、「敛财」之目的也。一般而言,中医将症状跟体质分寒热来用药。譬如:嘴巴淡、唇白、手脚冰冷,大便不成形,频尿尿白,就叫寒症。红、干、破、烫、便秘、尿短赤就叫热症。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寒药就是大原则。流鼻水呈稀、清状为寒症,用热药小青龙汤。此时若吃麻杏甘石汤,无疑是雪上加霜。好比此症状出现时,再吃冰、白菜等,分泌物(包括鼻水、白带…等),将会更多。若鼻涕已呈黄浓稠为热症,必须用寒药麻杏甘石汤,此时若吃小青龙汤就叫做火上加油。

问八、中医讲究治本,那么有没有改善体质,吃了比较不会感冒的药?
答:香砂六君子汤、小建中汤、玉屏风散,这三者可以任选两种服用一段时间,可以增加抵抗力、改善体质、预防感冒,小朋友吃了身体好,考试也会进步。香砂六君子汤、小建中汤可增加胃肠功能、帮助吸收、治慢性胃病,也可算是温补良药。玉屏风散可以增加保卫功能,改善体质、预防感冒;不过感冒了,就不可以吃玉屏风散。

五、总结---感冒之治疗
1.人体的大脑中有一造热中枢,能不断产生热能,并调节温度以维持体温的恒定,遇冷则毛细孔收缩,遇热则扩张以散热。
2.一旦受寒邪、风邪所侵,肌肉血管神经收缩,致无法正常散热,引起体温升高,即为发热或发烧。(初期往往也会怕风、恶寒—葛根汤;不恶寒,发烧太厉害┼黄芩。)
3.使得代谢管道受到阻塞,代谢废物滞留皮下,刺激知觉、痒觉、痛觉神经,因而产生搔痒,全身肌肉酸痛现象,严重者造成骨节酸痛(葛根汤)。
4.侵及头部则头痛(葛根汤),至耳朵则造成内耳不平衡、晕眩、欲呕(苓桂朮甘汤或小柴胡汤);病毒若破坏视神经,则会出现角膜炎、结膜炎(葛根汤或小柴胡汤┼川芎、茺蔚子、车前子;便秘┼大黄)。
5.侵及鼻子则有鼻窦炎及鼻塞(葛根汤┼远志、菖蒲、白芷),流鼻水。其初始症状可能为流鼻涕、稀而白,甚至如自来水般流不止(小青龙汤、苓桂朮甘汤;若鼻塞┼远志、菖蒲、白芷)。
6.若不予理会,又加上抵抗力弱,病情就会逐渐加重;若一直发烧,就会化热而呈现热症。(若发高烧,但恶热而不恶寒,口大渴、自汗、烦躁、四肢冰冷,吃白虎加参汤注1即可解热,病愈。)
7.由流清涕而化热后,鼻涕、痰都会变黄、黏稠状(麻杏甘石汤)。侵及呼吸道而咳嗽有痰;若痰停于喉管不出则干咳注2(麦门冬汤;有痰┼浙贝母、桔梗、北沙参、杏仁)。久咳则胸闷、有压迫感(小柴胡汤┼枳壳、桔梗)。
8.侵及淋巴则导致淋巴肿(小柴胡汤┼天花粉、浙贝母、牡蛎、香附)。
9.侵入咽喉部,会使得咽喉发炎、扁桃腺发炎,严重时连吞口水都有痛感(麦门冬汤┼黄芩、桔梗、百部、元参;若沙哑┼诃子、蝉蜕)。
10.侵入呼吸道则为气管炎(寒性---小青龙汤。热性---麻杏甘石汤);到胸腔则演变成肺炎(急性或热性---麻杏甘石汤┼鱼腥草)。
11.到肠胃道则会腹泻(胃苓汤)或便秘(增液汤、承气汤注1),甚至并发急性肠炎(葛根芩连汤)。

注1:白虎加参汤、增液汤、承气汤等,不列入必备良药,有印象即可。
若发烧至40度以上,脉每分钟跳到100下以上,若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舌打结)、肢厥(四肢冰冷)、囊缩(阴囊收缩),即可判断为脑膜炎;若5~6天不大便即可用大承气汤;若没有不大便的现象;就用白虎加参汤,一定可以很快解救。
西医不懂得辨证,就用脊椎穿刺判断,结果引起极严重的后遗症,切记不要成为受害者,切记!切记!
白虎加参汤、大承气汤是救急的方子,两千年来,一帖就挽回性命者,不知凡几,其效如神,绝非现代医学所可比拟,信不信由你!
注2:原则上,咳嗽喉咙痛、痰黄稠或停于喉管不出而干咳,吃麦门冬汤;而咳嗽喉咙不痛痰稀白或吃冰、吹风就不舒服,则吃小青龙汤。但在轻微咳嗽时或在寒咳热咳转换的时候,分辨不出该吃何者时,大胆地先吃一种试试看,没效或越严重时,再换另一种即可。(多试几次,经验熟了,以后就不会错。)
另外,小柴胡汤治的咳嗽往往在感冒好几天之后,而且不像小青龙汤和麦门冬汤那么强烈;虽不频发,但仍未全止,并有口苦、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等症状。

后记:敬请拥有本文者以慈悲心广为流传,但请勿任意增损删改,并请保留后记一文。
【附】中医秘籍大公开---后记 
中国时报73年2月28日第8版「医生不看病,病人不会死」:
瑞士学者韩鲁士调查求证了以色列、哥伦比亚、英国、美国加州等地区,发现只要有医生罢工的地方,其死亡率即降低至平时的35%。您知道吗?治妊娠呕吐的西药「白利麦豆」之副作用产生了几千个畸形儿,导致日本药厂破产;而第一代避孕药的剂量是现在的一百多倍!您可否仔细想过?以前西医认为盲肠没作用是人体的累赘,割掉比较不会引起盲肠炎;现在却发现盲肠可以解类固醇。以前扁桃腺炎就鼓励割掉,以为可以一劳永逸;现在却发现割掉后,人体少了一道防线,将更糟糕。这要作何解释?香港脚(民86、6)、青春痘(民87、2)这么小的毛病都治不好,吃了药不是会死人,就是会自杀;能够使用超过一百年的西药有几种?为何没几年就因副作用太大而淘汰;连广告都以不含阿司匹林为口号,来唾弃这个叫某些人吃了会胃出血的硕果仅存者。
天天高喊血压、糖尿病防治、到处都是洗肾中心,治到死也治不好;反倒是活活地被整死,连蒋经国总统都难逃脚趾被一只只切掉的命运。您知道吗?台湾的成年女性平均每3人就有一人尿失禁(某日某报记者盛竹玲报导);而有4分之1的成年女性没有子宫。
雷久南博士表示:美国最先进的癌症研究机构明知道化学及放射治疗无效,而且霸道,却不敢公布。(既得利益、谁愿放弃!) 孙起元医师表示:被国际医学标榜为白血病的最先进疗法之残酷与霸道,将会在国际医药史上留下最惨痛的一页。(为何媒体都只报导移植成功,而没人揭发移植后的死亡率与苟延残喘、生不如死呢?) 
知道吗?为何前台大医学院院长谢贵雄教授表示:中医是我的最爱!为何前台大医学院院长魏火曜先生早先打压中医不遗余力,年老后悔莫及?为何前省立桃园医院的姜淑惠医师甘愿放弃高薪,痛骂西医!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不懂得生命的真谛、舍本逐末,不懂得生理学,而以唯物的病理解剖理论,将人的器官不断地切割,正突显出现代医学之捉襟见肘。 
*在这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怀疑、诈欺的世界中,要您相信本文是很困难的;因此,本人郑重地告诉您:如果您发现本文有任何广告敛财之嫌疑,请您将本文丢到粪坑;如果没有,请您用最真诚的心相信它!
本人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不求名、二不为利;只是不满中医被歪曲、误解、破坏;不满政府长期打压中医,叫中医自生自灭,以致医疗品质低落,令人以为中医不科学。故大胆地用最浅显的方式介绍家庭必备的十帖中药,希望每一个人都懂得自我保健,免受庸医之害。
*为何西药淘汰率那么高?---所谓科学,就是不断地淘汰毒药;用另一批毒药来替代罢了!正如郗磊峰先生译作「生物医学」一书上说:杀死了一批病毒,不久又来了另外一批病毒;杀菌是成功了,病人也死了! 
*中医传承了两三千年,为何在美、日、大陆日受重视?---所谓不科学,实乃现代科技尚不足以证明其科学罢了!
以上仅供参考,祝身体健康! 
 【附二】良方十剂之(一)、(二):
原本的家家必备十良方原作者是一位皮沙士先生前辈演讲整理,他在后来又以良方十帖为主题又讲过两次演讲,经由他朋友整理后将它公布。
良方十剂(一)
一、缘由:
一位偏远地区很有爱心的国小教务主任,为了帮助一位过动儿,找上我,经过短期治疗后(约一个月),进步神速。他也常听我说过家里可以准备一些常用的药,而后才有良方十帖的构想。良方十帖的讲义也是由这位非常有爱心的国小教务主任帮忙打字完成的,这也是我早期的处女作。这次的讲演以前讲过,旧生就当作复习。
1.使用西医治疗过动儿,时常会变成痴呆、思考中断,在脑部产生副作用。
2.中医治疗过动儿,有时采用药食疗法:甘草、小麦、大枣汤,简称「甘麦大枣汤」。(大枣就是红枣,黑枣在中药里不入药,若有用只是让药好吃而已。)
3.这位教务主任与其太太也是我们中医的拥护者,其太太也告诉其亲戚说「有病要看中医,中药没有副作用,疗效也快」,结果者这位亲戚生病了,就在住家附近的中医诊所看病,结果中医诊所的医师竟然告诉她应该要吃「普拿疼」。教务主任的太太打电话给我,很感叹地说:「为甚么中医会变成这个样子?」。
二、良方十帖就是家庭常备的十种中药:
良方十帖是取法早期医疗环境不完备时,家中会准备一些止痛….的药包挂于墙上,定期会有药商上门,如果是过期会帮我们更换,如果是使用完的药补充后算钱,在台湾五、六十年代还有。所以家中可以准备十种家庭必备的科学中药,这些药最好是放到坏掉然后丢掉,表示这段期间家人都很健康。但是万一有时会有一些小感冒、肚子痛,不及时处理,有时会演变成棘手的问题,所以要赶快用一些最好用、最安全的药把病症消除。十种家庭必备良帖:1.葛根汤(最常最常用到的) 2.小柴胡汤3.麦门冬汤4.麻杏甘石汤5.小青龙汤6.平胃散7.五苓散8.葛根芩连汤9.芍药甘草汤10….以后再慢慢讲。
三、葛根汤特性与使用:
1.葛根汤是学校这边用量最多的药,主任每次采购就是二十罐。
2.葛根汤用在我们体表看得到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用,体表看得到的地方的意思是感冒时鼻子有点鼻塞、打喷嚏、甚至流鼻水就可以用葛根汤。刚开始感冒,感冒在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就是鼻、咽、喉的问题,可以用葛根汤处理。感冒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后脑袋、脖子这边昏昏沉沉的,脖子僵硬起来,转动不流利,感觉自己感冒了,就可以用葛根汤。
3.分析感冒特性,感冒常会伴随有发烧、畏寒、恶寒现象。畏寒:人怕冷的现象,但只要加上一件薄长袖,人就不会觉得冷了。恶寒:比畏寒严重,人严重怕冷的现象,人厌恶寒冷,躲到棉被里能仍然怕冷。人发烧时我们摸额头、量体温,这些都在体表,都是葛根汤适用范围,因此葛根汤可以治疗发烧。畏寒、恶寒都是在体表,人会起鸡皮疙瘩,这也是葛根汤适用范围,葛根汤也可以治畏寒、恶寒。因此我们可以说葛根汤可以拿来治感冒,但是不可说葛根汤是感冒药。
4.葛根汤可以拿来治感冒的原理:葛根汤是很好的骨骼肌松弛剂。身体的肌肉有两种,身体内部是内脏肌或平滑肌。平滑肌与骨骼肌彼此有翘翘板的作用,一收缩另一则松弛,一阴一阳。为甚么会鼻塞?因为整个鼻黏膜肥大起来。因为感冒关系,鼻黏膜充水造成整个鼻黏膜肥大,葛根汤使骨骼肌放松,会使平滑肌收缩,鼻黏膜变小,呼吸通畅,所以就不会鼻塞。
5.发烧会畏寒、恶寒的原因:因为身体吹到冷风,遇到寒冷,使整个毛细孔闭缩,身体无法散热,你就会发烧。让你生病感冒的来源就是冷气或冷风,反正就是寒冷,然后身体产生畏寒、恶寒的现象,因此感冒常会伴随有发烧、畏寒、恶寒现象。这时使用葛根汤,他可以打开毛细孔,然后发个汗,汗出烧就退。因此治疗感冒的原理就是:「汗出烧就退」。
四、我们希望上课人多一些就是因为想要宏扬药师佛的精神,不忍心看见众生为疾病所苦,不忍心看见小朋友因为吃化学的药物三天两头就要跑医院,然后动不动就感冒,经年累月的生病,所以才要宣讲这些课程。
五、葛根汤是太阳阳明经共享的药,太阳主表,阳明属胃,主肌肉,因此葛根汤作用在体表看得到的地方,使用葛根汤的原理就是一句话,「骨骼肌放松弛,骨骼肌一松弛,毛孔一打开,汗出烧就退」。但是相对地,骨骼肌一松弛,平滑肌、内脏的肌肉就开始蠕动、开始收缩运动,因此对肠胃也非常地好。
六、葛根汤不是感冒药,可以当作保养药,怎么说呢?身体骨骼肌一松弛,血管所受到的压 迫就会减低,那血管就可以放松松地,血液循环就会比较顺畅,血液打到大脑也很顺畅,因此可以预防老人痴呆、高血压、中风。所以葛根汤根本不是感冒药,但可以治感冒。
七、葛根汤可以治感冒,但是感冒发烧的因素并不是只有一个,不是只有遭受风寒侵袭,使毛细孔闭缩,身体无法散热而发烧。若真是如此单纯,则「汗出烧就退」。尤其是小朋友,在13岁前,脑部大约正中心处有一个地方称为下丘脑,下丘脑是身体调节中枢所在,可以调节情绪、体温、食欲、体液多寡等…..。在13岁前的小朋友下丘脑发育不完全,有时会乱发烧,而大人为甚么感冒很少会发烧?此即原因之一,另外小朋友比较不会随温度气候的变化调整穿衣,因此父母亲或学校导师就应扮演小朋友体外下丘脑的功能,父母亲或学校的老师可以随时检查小孩后背领有没有流汗,若有应该让其减衣服,减衣服不可直接脱掉大外套,温度落差太大,小朋友体温适应不良,一下子就中奖感冒了。若有汗流浃背应擦干后,从里面薄的内衣脱掉。尤其秋老虎季节,早晚温差大。建议可以从身体里到外,先穿薄长袖+短背心+薄外套来搭配。小朋友在13岁前体内下丘脑发育不完全,不灵敏,不知冷热,只好靠父母亲或学校的老师担任体外下丘脑的功能,以减少小朋友感冒发烧。但若还是感冒了,因为小朋友不知冷热所以会乱发烧,所以大原则是「汗出烧就退」,但也有小例外,因此下丘脑失灵时「汗出烧也不会退」,这时就要找调节下丘脑的药,调节下丘脑的药就是少阳的「小柴胡汤」。
八、感冒第二步,如果发现「汗出烧也不会退」,就可以大胆假设是调节体温的下丘脑失灵,基本上已有往来寒热少阳经的症状就要把葛根汤、小柴胡汤加在一起用。
九、感冒时食欲受影响,肚子饿,但是不想吃饭,这时候来找一下原因:感冒因为风寒关系,寒冷会让骨骼肌收缩,毛细孔闭塞起来,就不能发汗,不能散热,所以发烧、畏寒、恶寒起来。骨骼肌与平滑肌类似跷跷板的原理,一收缩则另一松弛,胃、小肠、大肠的肌肉为平滑肌,因此感冒时骨骼肌收缩,而内藏之平滑肌会松弛无力,肚子就容易胀气。肚子一胀气就不会想吃饭。这时用葛根汤+小柴胡汤会有点帮助,因为葛根汤会松弛骨骼肌,收缩平滑肌,帮助肠胃蠕动。但葛根汤不是很好的消胀气的药,这点必须提醒一下。小孩感冒食欲不振,家长可以检查一下小孩肚子有没有胀气,如何检查呢?拍拍小孩肚子,类似打鼓般,如果声音是「澎、澎、澎」,有空洞的声音,表示有胀气。若有胀气要先处理胀气;若无胀气或无明显的胀气,但是食欲不振,这仍属于小孩子的下丘脑调节中枢失灵的关系(下丘脑有食欲调节的作用),也是用小柴胡汤。
十、「汗出烧就退」是感冒发烧的大原则,但是有一些小例外,第二是体温调节中枢失灵,第三是有没有胀气,第四是尿道发炎,尿尿尿不出来。发汗可以将热带走,同样地,尿尿也是散热的一种方式,如果这次的发烧是因为泌尿道感染,尿不出来,即使汗出烧也不会退,因此检查小朋友的小便道,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怕尿尿,他虽然不会讲,但是会怕尿尿而憋尿,此时若尿会痛,家长可以在询问下加以判断。第五是大便不通,这最最严重的发烧,会让小朋友的体温一直往上飙,飙到40o以上,达到脑炎、脑膜炎地步的发烧。大便堵塞,体内无法散热,粪便的水份一直蒸发,大便就愈来愈干,大便越不出来,体温就越会飙,飙到后来小孩就会有抽蓄、昏迷的现象。
十一、大便不通的解决方式:
西医:西医医生说:「不要小看肛门塞剂的副作用,远比口服退烧药还强」。上一次亲子座谈会的资料内就有肛门塞剂副作用的文章。
中医:(1)中医在二千年前就有肛门塞剂了,肛门塞剂是用蜂蜜做的,中国古时候人将蜂蜜用炒的,炒到水分蒸发掉变成褐黑色,此时焦焦黏黏的,在中国古书伤寒杂病论,就有记载,趁其还有温度黏稠时,将其捏成锥状的东西或者干脆说作成子弹的形状,冷却后形状就固定了,做好后备而不用。使用时,将其塞入屁股,蜂蜜在体内遇热熔化,大便哗啦哗啦,一下就出来了。但是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备有此物品,所以在介绍另一种易备的肛门塞剂。
(2)腌制的「咸黄瓜」,台语称为:ㄐ一ㄢˇ 归 ㄚ,早期将黄瓜加很多盐巴,拿来晒一晒,作成腌制的「咸黄瓜」,取其一小截,长长瘦瘦的,约小指头大小。使用时,将其塞入屁股,几分钟后,哗啦大便就出来,大便出来烧就退,痉挛就解除了。本校o长的小婴儿(怀孕时吃资生丸长大的),曾用过非常有效。绝对不会有副作用的。便秘亦可使用此法。
(3)如果没有腌制的「咸黄瓜」,「薄荷脑」也可以用,「薄荷脑」很凉,将其塞入屁股,转个一两圈,寒凉可使平滑肌松弛扩张开来,使大便排出。
从这里又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小孩子肚子胀气,可不可以用万金油、薄荷油,用那些凉凉的药膏抹肚皮,甚至按摩?对还是错?ANS:这是错误的,小孩子肚子有胀气,不舒服,甚至会哭,如果使用这些药物,药物有麻醉的作用,这是以「凉」的刺激取代「痛」的刺激,待会「不痛」,就以为好了,所以错认为这些凉的药膏很好用。但是我们知道平滑肌遇到寒冷会扩张会松弛无力,现在抹凉的药膏于肚皮,待会寒凉渗透到胃、小肠,只会造成更扩张,胀气更严重,肚子更痛而已。这种药膏都是不合格的,各位有没有看见合格的药膏?这种信息大家要从那里获得?各位的信息都被蒙蔽了,这就是我们为甚么要上课的原因,也有人问为甚么不要在外面看病,开业看诊?如果我们要在外面捞钱一定比人家捞得多,因为我们往往是一包药,15~30分钟就有效了,但是我们会做得很辛苦,我们会少上外面错误的信息。
那凉凉的药膏是谁告诉你们错误的?我是从原理跟你们解释的,我不是胡诌乱扯的,那盐巴的问题也是一样,你高血压的人不吃盐巴,血压绝对不会掉下来。得糖尿病不吃饭,不多吃点饭,不多吃点黑糖,你的糖尿病根本不会好。你的胆固醇不高,每天都无法消除疲劳,你每天都懒洋洋的、倦怠,你根本就没有思考力,你就容易得到癌症。所以上一周我就讲「去年日本NHK电视台就报导,二家大型医学机构,分别追踪胆固醇高的人,追踪了十年、十五年,结果发现胆固醇愈高的人,罹患癌症的机会愈小,胆固醇高达280的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罹患癌症,这就是胆固醇的真相。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在外面看诊,我们鼓励吃胆固醇的话,我们讲一句话,就会有一百个中、西医的博士跟你反驳,有用吗?所以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我们从教育着手,我们训练新的一代,大家成人的,也可以得到简便的处方,简便的医疗、食疗的好处,当下获益。我们好好训练这些书院毕业的大学同学,更长久的就是从幼儿园开始教。
十二、感冒因为有发烧,慢慢会把身体内水分耗失掉,嘴巴会干干的,干干的就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负责的,这时候就感受到嘴巴干干的,但并不会口渴,这时感冒的阶段仍停留在皮表,还是属于葛根汤、小柴胡汤的症状而已,这时候伴随的发烧称为表热,处理表热一个大原则就是「汗出烧就退」,用甚么方法让他发汗呢?可不可以跑步?回答:不可以让他跑步发汗,跑步会损失很多氧气,产生很多二氧化碳。表热又不发汗,只能用物理的疗法。有人认为发烧时,就给他用泡泡热水澡的方式退烧对不对?在泡热水澡过程中,骨骼肌会松弛,毛细孔打开,在热水中汗出烧也就退了,但是这时候要注意,发烧伴随着的是畏寒、恶寒,最怕的就是寒冷,因此,泡好从浴缸出来,离开热水未来得及穿衣服前,容易遇寒造成再次感冒。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进浴缸泡热水澡退烧不是理想的方式。所以哪一种方式最理想呢?最理想的方式为「泡热水脚」,将「泡热水澡」改成「泡热水脚」就可以了,将水位泡至小腿肚位置,水温愈高愈好,以不烫伤为原则,要泡至身体发热出汗为止,因为汗出烧就退。
冬天时,天气寒冷,在泡的过程中,热水容易变冷,那我们不妨在泡脚桶旁准备一个小钢杯,从泡脚桶内装一 杯水出来,然后置入便宜又好用的「电汤匙」于小钢杯中加热。不需要买一个几千元的泡脚器,只需土法炼钢,买一只60元的电汤匙就可以用了,加热到水快开了,拔掉电源线(PS:连接电源的电汤匙离开水会烧掉),将热水倒入泡脚桶内,再从泡脚桶装一杯水出来,重复刚才的动作,如此就可以维持泡脚桶内的水温,人就泡到出汗,汗出烧就退。如此就不需要药了嘛,连良方十帖也可以丢掉,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住「汗出烧就退」这个原则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利用这个方式。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当中,各位都看到了,都听到了,听到甚么呢?在表热阶段,在发烧、恶寒阶段,我们是给热的还是冷的?回答:热的,所以这时候用冰枕对不对?冰枕会引斜、引贼,把贼带到家中而已,所以此时用冰枕是不对的,那冰枕是用于那一阶段呢?且听下一节分析明了,下课!
良方十剂(二)
部分节选
三、我们讲胆固醇,只有营养学家告诉你不可以吃,你看生化学学家董大成博士是如何看待胆固醇,你再看台大生化学的教授,台湾生化学的权威、第一把交椅的林仁混教授是如何看待胆固醇的,西医的胆固醇指标有的是130~200,林仁混教授说男生胆固醇标准是180~220。他的讲法就跟其它人不同,为甚么差别这么大?而董大成博士自己得过膀胱癌,他后来自己吃黄豆,他说黄豆可比高丽蔘,你看他一天吃蛋吃几颗?为甚么他不怕胆固醇过高,他是生化学家才了解化学的变化,只有营养学家才给你断章取义,营养学家认为:蛋黄里面胆固醇很高,吃下去胆固醇会一直飙上去。可是生化学家看法就不是这样子,他看见蛋里面有胆固醇,蛋中有卵磷酯。有卵磷酯的胆固醇就OK了,所以不用怕,你看古代那些吃猪脚连猪皮一起吃的,猪皮就是卵磷酯,他们那一个高血压?那一个脑中风?所以医学不是这样子的。
那我们吃素的胆固醇从哪里来?从核桃、腰果、杏仁、无花果……那些干果类来的,再来这样就够吗?不够,还要从营养学家最诟病的那二种油来的:椰子油、棕榈油。所以吃素的人要用的油就是营养学家骂的最厉害的那二种油,第一个棕榈油、第二个椰子油,这二种油放冰箱拿出来后有没有像猪油,它像猪油,里面是胆固醇,它才是给我们身体能量最高的所在,所以吃素的油应该用这种。不过…,几年前我来这边上第一堂课时,就是讲这件事情,后来我不敢讲,为甚么不敢讲?因为我们研究的是物性,它原有的性质,如果变化了要怎么讲。例如:我们鼓励人家吃黄豆,黄豆可比高丽蔘,可是黄豆却是基因食品,那个因果谁去负?副作用谁去负?所以我说吃黄豆、喝豆浆可以补充钙质,这份补充数据骨质疏松也是鼓励喝豆浆,那豆浆如果是基因改造黄豆制成的,后来吃出问题,这谁来负责。
同样地棕榈油的问题,棕榈油在南洋生产地装桶时加一次防腐剂,我们问过台湾经销商,棕榈油来台湾时,他们怕防腐剂用太少,怕它坏掉,又再加了一次,我听到加二次怎么敢介绍,所以到底要吃甚么?我不知道,我们在这边可以跟各位讲的是,它的物性而已,至于后面人为的变化,我们很难讲。就好像也有学员问我们,中药使用时是不是要先泡热水10分钟后,过滤后再煮,不然重金属如何去掉?老实讲,不要说是「中药」,只要是种在土地上的,只要是由根吸收土地水分的作物绝对都有重金属,因为全世界的地利都被破坏掉了。那大陆还在步那些以前台湾开发的,全世界以前先进国家开发过程所使用那些乱七八糟的化学药剂都在喷植物,那吃中药到底对不对?那我们没有办法负责这些事情,这是属于整个「共业」的问题(PS:众生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称为「业」。好的思想行为叫做「善业」,恶的思想行为叫做「恶业」。「共业」:大家共同造作的业)。
四、真正地医学是把古代的东西与最新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两个答案是一样地,这才可以当作标准,如果抵触时,就有一个错。我们会认为古代医学能够流传二千年下来,应该就是真理了,只是等待现代科技给印证。那为甚么又要老调重谈,重提棕榈油?因为最近汉唐中医又再跟我遥遥呼应了,我们是远隔大洋漠不相识的人,讲的观点几乎都是一样的。他最近讲我们用的油绝对不是色拉油,我们要用的是不会让厨房油油腻腻的油,不是那种会让抽油烟机每半年就要送厂商清洗的油。因为倪院长没有吃素,所以他就鼓励人回到吃猪油的时代,为甚么?因为猪油胆固醇高。所以很奇怪,我与倪院长不相识,我是默默无名,他是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佛罗里达州最高的中医行政负责人,等于是州长认命的官,他刚辞职半年、一年而已,他想回台湾教一批学生,所以才把那边辞掉了,收一批关门弟子。我就看见他在鼓励,说用色拉油是被厂商买通的,才会变成吃色拉油。
为甚么女生抽烟比男生少,但是肺癌是女生的第一名?为甚么男生不是肺癌第一名?就是抽油烟机,厨房造成的嘛!为甚么心血管疾病一直都上升,就是那些色拉油,色拉油被加热后变成焦油,焦油到身体就是致癌物质,那就是变成中性脂肪(三酸甘油脂),堵塞血管的元凶,所以心血管堵塞并不是胆固醇。这种医学的信息,各位到哪里去听,没有人告诉各位这种信息的,到处都是错误的,我们在药师佛前面,只有我们敢讲我们是正确地,所以我们才要上这课,大家如果有兴趣尽量不要缺课。因为我个人蛮情绪化的,看见人少我就没精神了,看见人少,本来预计人会很多要讲良方十帖,又觉得良方十帖以前讲过了,所以讲不起劲。不过老实讲,一个真正会上课的人,再重新讲一遍,你会觉得怎么好像以前没听过。大家有没有觉得?有的请举手,对不对,就是这种感觉。
五、我们刚刚提到盐巴,中医的源头是五行表,五味是「酸、苦、甘、辛、咸」,对应到五藏「肝、 心、脾、肺、肾」,对应到五行「木、火、土、金、水」,这边可以看见,盐能入肾,盐是肾脏所必需的,为甚么?因为肾脏得到盐巴才能把水变成尿尿,这是利尿,盐巴是利尿剂,为甚么现代医学一直教人不要吃盐,台湾尿毒症(洗肾)的人口比率是全世界第二位,这是最近的新闻。这就是教你不要吃盐巴,咸不入肾,然后水滤不出去嘛!就这么简单。
六、我们要再提之前提过「通便」用的腌黄瓜,因为刚刚有学员提问这个问题。那个泡在液体中爱之味品牌的腌黄瓜可以用吗?这个不可以用,这个软趴趴的怎么塞得进去。要用那个咬起来脆脆、有嚼劲的腌黄瓜才可以塞得进肛门,塞进去后才可以软化大便,大便就出得来。为甚么呢?因为「咸能软坚」。再譬如大脖子缺碘,中国古代就认知到,就是要给它海藻、海带、昆布,我们老祖宗不知道这些食物中有碘,可是老祖宗知道这些是海里的东西,它们很咸。大脖子是硬块,只有用咸的东西才能将它软化掉,所以这就是「咸能软坚」的应用。现在大便挤到肛门边硬硬地,根本挤不出来,这个腌黄瓜很咸,塞进肛门后就会吸收水分,「咸能软坚」,会使大便软化,待会就会出来,原理就是这样子而已。
这原理不同于「薄荷脑」,薄荷脑是用薄荷提炼后白白的东西,做成类似口红的形状可以旋转伸缩的东西,很多人拿绿油精或薄荷脑抹太阳穴,治头疼,可不可以?那一天到晚都头疼的,愈抹会愈头疼。上星期上课提到太阳穴头疼的,那二种放在一起就可以根治了,对不对?我星期三就接到家长打电话来,家长就坐在那边,他就告诉我说:「自己的妈妈二十年的头疼」,我们想想看,经年累月二十年的头疼,看遍多少医生,星期三时打电话告诉我说,就用我上课所讲那二个简单的方子合在一起用,就好的非常多。我就告诉他说:「你就写一篇贴在我的网站上嘛!」没有人要贴,这个网站我就不想经营了嘛,所以大家看到我今年四、五月以后几乎不再贴了,我们也不是要炫耀自己的功劳,实际上是因为中医处于这个很暧昧的时代,大家根本看不到甚么叫「中医」,大家看见的「中医」是会叫你去吃「普拿疼」的(大家一笑)。
星期四那天有一位阿妈坐我的车子,阿妈就告诉我说:「中医老师的药怎么这么好用」,对不对阿妈?(PS: 阿妈在现场上课),一包就有效对不对?(PS: 阿妈说一些话,但是录音听不清楚) 阿妈讲的那个案例,阿妈都陪乖孙女来上学,孙女说:「阿姑走路都会撞墙壁」(大家一笑),你知道这是用甚么方子解决的吗?我们良方十帖中有「小柴胡汤」、有「五苓散」,就是这两个合在一起,服一包后就不会撞墙了,那二天就OK了,都在良方十帖内,只是看你会不会用而已,阿妈就觉得很奇怪,为甚么中医老师你的药这么好用,阿妈多讲妳的,没有关系吧?阿妈回答:「没关系」。阿妈的手肘有问题,我告诉她中药一帖就看见效果,阿妈是不是?
还有一位不知是谁,手也长一粒东西,用我们赠送的「紫云膏」后,处理好十多年的旧伤。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医疗环境,为甚么没有人告诉妳可以用「紫云膏」,「紫云膏」到处都在卖。(PS:有位学员发表「紫云膏」的使用经验,但是录音声音细,不知有否听错!她说:「我有一位同事的小孩,那个肉一直陷下去陷下去,她妈妈很担心很害怕,因为我有给她一瓶○○的「紫云膏」,因为哪天已晚想隔天在带去看医生,结果她就用「紫云膏」给小孩抹,抹一个晚上后,隔天就好了,这是同事说的。」)
谢谢妳!我们这边从来都没有让人发表经验(大家一笑),但是每一个人都很含蓄,谁一包就有效!谁一包甚么问题都解决!结果都不敢讲,当然不敢讲,不然这讲堂也坐不下。其实我们也不是好大喜功,我们也不喜欢站出来,我们喜欢默默的耕耘,我们喜欢躲到山里面去练功的,去修禅定打坐,所以我们研究室才叫「药师功房」是 药师佛的药师,不是现在药剂师的药师,我们是希望隐姓埋名好好练功,才是我们的本份,可是这世界太混乱了,你不这样起来弄的话,很糟糕啊!你说外面买的西药感冒药怎么比得上我们的葛根汤,那里面的类似安非他命的成份codeine(PS:英翻中「可待因」),吃了就上瘾嘛!不行这样子做。所以我们良方十帖是很有得讲。
七、我们讲义发下后,葛根汤还有得讲,葛根汤要讲二十小时,我们都可以讲。我们良方十帖为甚么要有感冒,因为小孩子几乎都有感冒,我们今天讲的只是概论而已,感冒会有咳嗽、喉咙痛。那咳嗽一定要分,我自从曝光后,有些家长就写了纸条,希望我给小孩看病,问题是写了纸条写得不清不楚,为甚么不清不楚?因为没有来上课。好!再来,如果小孩子没咳嗽给你听,你怎么知道是那一种咳嗽?而小孩也讲得不清不楚,所以小孩在中医列作「哑科」,望、闻、问、切中的问诊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又很小没有脉好把,小孩子是不把脉的。小孩子可以看食指但能提供的讯息有限,因此小孩子能提供的讯息很弱,因此治疗小孩子效果会打折扣。所以真正能治好快速有效治好小孩子病的是家长,只有家长自己随时调整用药,才可以在一天或三天内将感冒治好。我一直强调,如果感冒超过如果6~7天才好的,那不是中医师治好的,也不是西医师治好的,那是他自己好的。所以一位中医师如果将感冒治到6~7天,这位中医师该检讨了。感冒应3~4天就治好才能称为「中医」。随时要变化用药,一包用下去,状况变了,立刻变化用药,一般而言,3包就OK了,感冒就好了,所以我们要学。
八、讲到咳嗽,如果发现小孩子咳嗽时,愈咳,气一直往上冲,这脸红红的,注意特征,咳到脸红红的,这种咳嗽可以用「麻杏甘石汤」,这种我们称为「热咳」,那有「热咳」就有「寒咳」或称「冷咳」,这「冷咳」会伴随着鼻水,那鼻水稀稀白白的流下来,「冷咳」会伴随着畏寒、恶寒的现象,这现象会很明显,我们就给「小青龙汤」,但是今天只是绪论而已,只是良方十帖的开场白而已,所以这二个方子请先暂时不要用,大家对它的认识还不是很深,除非你抓住我刚才讲的要点,一咳嗽起来,你就看到他整个脸咳到脸红,不咳则已,一咳就脸红,这个「麻杏甘石汤」就可以用下去。那「小青龙汤」这稀稀白白的是我前几周有讲很详细,那各位可以由CD来重新听或等我过几个星期依顺序讲良方十帖有提到「小青龙汤」时再用。「麻杏甘石汤」是「热咳」,「热咳」会伴随着鼻涕黄、浓、稠,还有那嘴唇又干又红,这就属于这系列的。那嘴唇是苍白的,鼻涕稀稀白白的是「小青龙汤」。
那还有因为干燥而咳嗽,喉咙因为干燥而咳嗽,或因讲太多话干燥而咳嗽,那这个是乱吃也不会吃出问题的,这个东西很好吃(PS:录音未讲,老师只在黑板上写出,故不知是甚么东西?)上星期日上完课,就有家长跑到楼上找我,他说:「奇怪!同样都是看中医师,那为甚么我的孩子出去外面看中医师,拿回来的药小孩子都不愿意吃,那学校这边的药就愿意吃,后来终于给他逮到一个机会,小孩从学校带药回去吃,吃完还有一点点剩下的,他拿来吃,唉哟!怎么这么好吃,果然我们这边不一样。」我们可以给各位一个判断的原则,如果中药是以甜为主,好吃为主的那个药、那个方、那种植物,你就可以长期吃,吃一辈子都不会有问题,重点就是要甜味。所以五味的酸、苦、甘、辛、咸,甘是甜,甜对应到肠胃,后天营养的补贻(?听不清楚)来自于甜味,所以只有甜味的东西才可以当保养药,可以长期吃。只要是苦的药,那是入心,那是泻火的,让你愈吃愈没有火,愈没有能量,最后的下场就是贫血,就是尿毒。所以去年上新闻的一位中医师,吃龙胆泻肝汤吃了六年,就是不懂这一句话,他吃到最后变尿毒,最后洗肾,结果被西医药厂拿来利用,以中医师身份告诉你中药有毒不可以吃,那就是他自己不懂。这个苦入心,心主血,会破坏红血球,苦泻火,所以把能量泻掉,最后就水克火(? 听不清楚)变成尿毒,道理如此而已。
所以刚才说葛根汤根本不是感冒药,为甚么?你们吃看看,吃起来甚么感觉?是不是甜的为主,它是保养药,甚至是营养剂,为甚么是营养剂,我分析给你们听,星期一那天上课我有提到小孩子的保养药,小孩子时就可以开始给他吃,可以吃到考上建中为止的方子是甚么:「黄耆建中汤」加「保和丸」,小孩子缺乏酵素,所以给他「保和丸」,那「黄耆建中汤」是由「小建中汤」变的,将它加「黄耆」后改名「黄耆建中汤」。「小建中汤」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胶贻。胶贻就是麦芽糖,这里面除了芍药是酸酸的,桂枝有甜味,甘草有甜味,大枣(即红枣)有甜味,麦芽糖绝对有甜味,这个生姜有点辣辣的,基本上以甜为主,以甜为主就是属于肠胃药,当然可以吃一辈子啊!当然可以吃到考上建中啊!
中国二千年前就设计出「黄耆建中汤」,设计出「小建中汤」老祖宗就知道小孩子的营养要补充甜味,所以在这个方里面给你加上麦芽糖,就是给小孩子最好的营养,小孩有营养、有热量,营养吸收好,他当然就不容易感冒。那消化系统好,当然呼吸系统就好,所以就是这样子。那葛根汤与小建中汤、黄耆建中汤有甚么差别呢?葛根汤少了胶贻,有5种成份与小建中汤相同,但是多了葛根(食物)与麻黄(药)。葛根是甚么?有看过韩剧节目「医道」的就知道,葛根是市场卖的食物(块状)。麻黄是甚么?发散风寒感冒的药,所以葛根汤有七味药,所以你说它是药吗?麻黄只占1/7,事实上不到1/7,因为葛根放的量比较多。因此葛根汤是给你小建中汤的营养,再用葛根把皮表骨骼肌放松,再轻微用点麻黄配合桂枝将风寒赶出,这样轻描淡写的教你发汗,汗出烧就退,如此而已。
九、这个「麦门冬汤」非常地好吃,我这里面就有麦门冬,我上课要保养喉咙,就是要用麦门冬。现在我们来看「麦门冬汤」,组成成份:麦门冬、半夏、甘草、人蔘、梗米、大枣。它有大枣即红枣甜甜的;有甘草甜甜的;半夏大家不认识没关系,这是一味中药;这人蔘也不用介绍了;有麦门冬这一味药;再来梗米是米,米也是中药,如果说中药都不能吃,那我们米也别吃了。「麦门冬汤」里面就有米,这是食物还是药?医食同源,米是淀粉类,淀粉就是甜的,甜的就是营养剂,所以甘入脾。麦门冬也有点甜甜的,甘草、大枣都是甜的,所以「麦门冬汤」给它乱吃也没关系,所以有事没事,喉咙干干地就可以吃,那实际上它比较偏向在咽的问题,只是咽与喉是在一起的,所以有时就囫囵吞枣,只要是咽喉干干地就找「麦门冬汤」来吃。
所以这个包括干咳,咳嗽没有痰,或者好像痰黏在喉咙上弄不出来,如果能弄出来多舒服呀,这时候只要口含麦门冬汤不加水,让它慢慢地滋润下去,等一下滑动,只要咳一声,一口痰出来,喉咙不会怪怪,不会再咳嗽了。麦门冬汤是属于比较平和,介于寒咳、热咳中间,比较温和的药,既是温和的药,即使乱吃也比较没有问题。只要是温和的药都带甜味,原则上,麦门冬汤偏向治干咳。
这里我们补充一下叶天士先生的川贝枇杷膏,这是甜甜的,甜的厉害,大家都给它乱吃,只要是咳嗽啦、喉咙痛啦,就给它乱吃,有的吃了有效,有的无效,为甚么?它是甜的,黏黏腻腻的,它只治干咳,如果是痰很多,如果吃枇杷膏,待会你的痰就咳不完了,它会生痰生很多,所以我们要懂这原理。这是咽的问题,那喉的问题使用「桑菊饮」,桑叶、菊花饮料,我们中医的五行表,彼此对应,秋天对应干燥,最近大家会发现到眼睛好像干干的,鼻子干干的。昨天有人打电话给我,说他耳朵发痒,为甚么发痒,表示太干了。
上周我们介绍「桑菊饮」就说这是秋天的药,耳朵、眼睛、鼻子发痒、喉咙发痒、咽发炎、这里发炎(PS:听录音,不知所指位置)可以使用「桑菊饮」。这种干燥就不是随随便便用「汤」了,「汤」的意义是一天固定吃三次,类似随三餐喝汤之意。治干燥除药物外必须有充足水分,所以就不是桑菊「汤」了,而是桑菊「饮」,一天用六次,类似喝饮料之意。所以中医科不科学,在命名上就告诉你这是饮料。「桑菊饮」是秋天因为干燥而产生的饮料,前几天要放学时,我就看见书院的同学去拿桑菊饮来喝,他就说:「真的耶!秋天是干燥的季节,喝起来还真舒服,干燥就消失了」,我说对呀!只是以前有感觉,但是不会把它归纳在一起,不会想到跟这个季节有关系,只是隐约感受到秋天有这种现象。中医的老祖宗就告诉你:「秋就是燥」,所以我们说中医是天人合一的医学,在探讨物性、天地之间的物性、道理。所以你若确定「喉」,喉咙痒痒的用「桑菊饮」,若是「咽」的问题用「麦门冬汤」。
十、再几分钟就下课,漏掉补充一点,因为我上课是不用准备的,随时随现在的灵感,我在讲发烧时漏掉一点,因为现在的发烧不是那么单纯地气候关系或吃坏肚子肠胃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甚么东西?就是肠病毒,所以你用了葛根汤或者小柴胡汤加葛根汤吃下去后,汗出烧也不退或汗出烧退,但一下子体温又上来了,奇怪了,原来就是感染了肠病毒。
肠病毒大家知道有所谓的手、足、口病,那个手、脚破、口腔黏膜破掉、喉咙痛,有这些征兆的话,大家就要怀疑是肠病毒,肠病毒原则上有七天潜伏期,在潜伏期时不大出现症状,当症状出来确定是肠病毒感染后,我把全世界最好的处方介绍给各位,处方是:「银翘散」搭配「小柴胡汤」。当发现肠病毒症状或经由西医检验后确定是肠病毒,你就选择「银翘散」+「小柴胡汤」,这是没有便秘的,那如果有便秘时就不是「小柴胡汤」,要从大便去解决,力量要强一点,将「小柴胡汤」换成「大柴胡汤」,原则上三天之内就可以治好。
如果没有用这个中药很快地解决,其致命危机在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会演变出心肌炎、演变出脑膜炎、演变出脑炎。这时会发高烧、痉挛、抽搐,这时会有生命危险,那时候这些就不适用了(PS:听录音,不知老师黑板所指),这时科学中药也不够用,还要搭配用煎剂。我们就介绍一半就好,因为我们知道小孩得了肠病毒,在前面阶段就将它治好不需要到第三阶段,所这边搭配煎剂的就暂时不讲。
十一、听过小孩子是阴虚体质的学员请举手?小孩子的体质是阴虚体质,阴虚表示水份不够、体液不够。小孩子身体里面大约只有500cc的血,只有一杯木瓜牛奶的容量而已,你不要看小孩子这么大,只有500cc的血而已,因为血少,所以容易发烧,很容易退烧。就是因为阴虚体质,肠病毒才会趁虚而入,所以小孩子要多补充水份。我们所谓小孩子为阴虚体质,是就其成长过程,从小至中年到老年来作比较,小孩子算是阴虚体质,但是小孩子不应该给他真正的阴虚,真正的阴虚就要给他治疗,治疗用甚么药物都没用,只要给予充足水份即可。
秋冬季节到了,父母、老师要注意小孩的肠胃不要让他受寒,喝冷水即受寒,所以要给小孩子喝温水。而且要记得小孩子嘴唇不要给他太红,太红就是阴虚,本来跟成人比较是阴虚,你现在又给他缺水,变成真正阴虚,所以病毒就趁虚而入,因为「虚」则不够也,「虚」则不足也,阴虚就得肠病毒所以不要给小孩子脱水、水份不够,那为甚么不是细菌呢?有水的地方才会有细菌,水太多为阴实。阴太多了,水太多了,才会有细菌感染,那阴虚感染肠病毒,也可以靠中药「银翘散」帮忙消除阴虚。那有常常在吃葛根汤、小柴胡汤其实都是一种保护,因为小柴胡汤可以调整,但是原则上是「银翘散」可以化阴虚。
刚刚提到细菌为阴实,这里顺便提醒一般家长易犯的错误,小孩子受伤有伤口,不要用OK绷封起来,以为封好后很放心,其实那是在残害孩子,因为那个OK绷透气吗?那个透气胶带有透气吗?这地方有伤口、有破皮,那毛细孔随时会蒸发汗,将那OK绷贴住,汗流出来被封住了,汗水多就易生细菌,产生化脓,伤口愈来愈严重,愈不会好,这种信息外面有没有跟你讲,有听过的请举手?我们很乐于看到大家都知道,在这边听到的不算。我们这边有一些小朋友的家长很信任我们,孩子严重的受伤就不包扎,好的很快。所以外面的信息相当的错误,所以才要在这里讲,那在这里讲,有时候会有批评的关系,那个其实就像孟子所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们心很痛,希望大家能体谅一下,末学在这里有时会心直口快,多所批评,大家多有一些雅量,让我们为自己、为长辈、为孩子的健康多努力,希望大家多护持,这一门课大家多踊跃出席。好,谢谢各位! 

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附图)

经方方剂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0173 次浏览 • 2016-01-31 15:4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查看全部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1.png


2.png

 

3.png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方论: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方论: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参考: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附:感冒药的煎服法
•  煎药火候和时间。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香气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味辛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有效成分散失过多。所以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  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疗感冒的中药质地多疏松,故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材面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 30~60 分钟。 
•  充分利用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这样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药材的浪费 . 
•  取汗方法。 为利于感冒的治疗 , 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 : 一是借谷所业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二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发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 
•  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奏效为准。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之虞。 
 
参考:孙娟,孙健《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
桂枝汤中“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应用大枣1枚,我觉得与《伤寒论》的12枚不符,《思考中医》也说过要12枚,所以我改为12枚。
上述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
 
请注意:这些方子只适合刚发烧时立即采用,烧了一天或两天后,症状就变了,必须请中医重新辨证后开其他的方子了!!!
 

经方入门---转帖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72 次浏览 • 2016-02-02 23:56 • 来自相关话题

1.经方是什么?    学经方首先应明白经方是什么?早在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就将中医文献分成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类,认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从而 ...查看全部
1.经方是什么?
   学经方首先应明白经方是什么?早在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就将中医文献分成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类,认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从而道明了经方方药的基本特点。而在这本小册子里,我们认为经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经方是指张仲景总结汉以前医学成就,记载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及其理论体系,因其法度严谨,药简效宏,故称之为经方,即经典方。值得注意的是,经方非张仲景一人创制,而是其通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汤液经》等远古医学经典的基础上阐发伤寒及杂病治则治法而撰。晋人皇甫谧在《甲乙针经·序》中提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这里的十数卷所指的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伤寒杂病论》。广义的经方是经验方、经典方和经常用的方的统称,这不仅有仲景方,亦包括后世经典方,之所以统称其为“经方”是因为它们具有方证明确、疗效确切的共同特点。当然,广义的经方还是以仲景方为主体,至于为什么要将经方分为狭义和广义,在第2问中将有详细的解答。
2.学中医为何要学习经方?
   学习中医首先要认识到中医无论在历史时期还是地域空间上都呈现着流派纷呈的局面,传统中医从来就不像如今标准的中医学教材那么单一。由于地域民俗、文化意识的差异,中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流派鼎力,群雄纷争,甚至有时相互倾轧。这种情况好比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武林门派,武林中有少林、有武当、有五岳剑派等,各有千秋,存门户之见而从未统一过。
 若想学好中医,仅仅掌握教材的内容是不够的。教材试图将众多医学流派之精华整合在一起,想法固然完美,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将这些流派生硬地结合,得到一个看似集大成的外表,而里面的实质是空泛的。因为一个流派最重要的不是一个个方,而是其立法思想,是其完备的理论思维体系。我们在教材中所能了解只是一些零碎的东西,常无法深入的领会和运用某一流派的辨证方法,如经方派用六经辨证,时方派用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因为我们很多人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要学中医学的一堆教材,还要学西医学的一堆教材,很多时候我们学了《伤寒杂病论》,便忘了《黄帝内经》,学了《温病条辨》,便忘了《伤寒杂病论》,最后我们是成功不挂科了,却得到的只是中医一个模糊的印象。加之临床上疾病绝大部分不像教材上那么的典型,不像考试那样容易找到标准答案,更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究竟是用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抑或是三焦辨证?因为我们一直是在门外徘徊,从来未曾登堂入室。
 很多人一旦意识到自己课本所学难以应对复杂的临证,为寻找突破口,他们往往会涉猎前贤医籍或寻访名医侍诊,而这些名医前贤通常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医学理念,从属于某些流派并自称体系。因而在深入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需要自觉或不自觉的回归到学习流派的过程中,早选择流派比晚选择流派更为明智!
 学习流派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广泛涉猎每一流派;二是精研个别流派。若想取百家之长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若非天资聪敏、心无旁骛、精力充沛之人难有大成,否则只能是博而不专,粗而不精,还不若学好某一流派,然后以他山之石而攻玉,在有基础框架的前提下提高,加之专研某一流派相对现实点,也更易于深入提高。
 方剂在中医里的地位极高,自古中医就被称为方技、方术,中医师被称为方脉家,对于中医初学者,我们推荐从经方入手学习,这是一条捷径。根据方剂的特点,中医可被划分为经方派和时方派,经方派是以《伤寒杂病论》来指导临床的方派,而时方派为汉之后出现的非经方派。可以说经方派为名门正派,根基深厚,长盛不衰,法度严谨,方理缜密,规范性强。《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为尊称为医圣,绝非仅因为它是一部阐发外感热病和杂病证治的专书,而应是其可用于绝大多数疾病(包括现代疾病)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在“经方为什么可以治今病?”中将有详细的论述。
 时方派名家众多,流派纷杂,尤其是从宋金元开始,文人从医之风盛行,中医书籍文字多变得晦涩难懂,甚至有些内容开始显得玄虚而空洞,令初学者难以摸索到门径。
 可喜的是后世医家无论从属于何种流派,对于伤寒经方却无不推崇备至,很多名医大家都是在经方的基础上领悟发挥,继而著书立说,名垂千古。
 经方是中医之根、中医之魂,作为初学者,我们必须打好基础,学习经典溯源而上,像众多名医大家一样博极医源。如读诗当先读唐诗,学方必先学经方。学习中医,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除了书本的学习,若有争取机遇,侍诊于某一经方流派的传人或名医左右,登堂入室领会中医奥妙将会更加顺利。
 我们一旦选择了经方,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就要与时方决裂,或者可以随意指谪时方。因为经方的疗效是始终鲜活在每个时期,明其真髓并结合时代特点而稍作变化,便有显效。而时方适应了某一个时期的疾病特点,当时可谓是风光无限,名贤辈出,各家之言也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是对长沙方的延伸和补充。故我们从来就不排斥时方,不过我们提倡要先学精,先学好长沙方,即先学狭义的经方,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再学广,学广义的经方。这样既可我们既可避免了单学精,视野不够广阔的缺点,也避免了在水平很低的基础上博览众家,我们往往学了新的流派,便忘了之前学过的流派,因为我们印象始终不够深刻;加之流派差异比较大,甚至在某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互相攻击,孰是孰非,初学者往往难以分清楚。故我们先学狭义的经方,再学广义的经方,一步步提高,或者说我们学好仲景方是为了将来更好学习时方。
 或许这样中医的门派之争能够平息,中医能够更好发展,毕竟中医最大的敌人不是对中医强烈抨击的西医,而是祸起萧墙,自己人不服自己人,自己人不信自己人,囿于流派之别而纷争不断,此谓自伤,戒之戒之!
3.经方为什么可以治愈今病?
  对于经方能否治愈今病?不少人心存疑惑,这里面有的人不了解中医,有的人还是中医专业研究者。他们给出的原因看起来亦无可厚非,经方是两千年前就已确立的医学,对于当时的疾病效果非凡,这毋庸置疑,但这么多年来,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化实在太大,疾病谱早已非昔日,对过去疾病有效的方药,面对新的更加复杂的疾病还能有效么?故当他们谈到经方,只是以对待古董的态度面对,称其为“屠龙之术”,不愿深入了解经方实质。
 一旦周遭亲朋感恙,不少人往往首先考虑求助于西医或用时方应对,不愿应用经方,经方因此被埋没下去。若医圣仲景看到中医今天这般光景,定会心痛,叹息今人竟不能认清经方实质。经方距今已有数千年之久,为何后世名家辈出,所著之书也已汗牛充栋,但始终没有一部能超越《伤寒杂病论》?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经方仍然是最为完善的医学体系之一。经方本不对病,而是对证的,即根据疾病发生之后,人体抵抗疾病所表现的各种反应状态来确立理法方药。经方关注的主要是人体反应状态,而不穷究于导致这种状态的是何种病原微生物,无需考察其变异情况,而不受病原微生物本身的牵制。这种诊治疾病的方法很实际也很高明,通过四诊合参即可全面了解患者体质状态,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治疗用方。张仲景认为人体抵抗疾病的状态是人的气血津液在表,在半表半里,在里的寒热虚实反应,再分阴阳便成为为六种反应模式,称之为六经病,六经是一种能辨百病的辨证体系,再从六经细分出不同情况,便成了长沙方。无论病原微生物如何变化,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人体气血津液的动态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经方可愈今病即缘于此。
 4.用经方需要学会辨方证?
方证是用方的证据。中医辨证论治,无论是采用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还是三焦病证,最终需要落实给病人的是一张实实在在的处方,其疗效完全取决于处方的精准程度,所以用方必求“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过程中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伤寒论原文多处提到方证内容,如“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可见医圣仲景除了辨六经,还辨方证,故临床上我们若是见到:“1.咳喘,痰夜呈水样或黏液性,量较多,或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2.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显著的冷感,发热或不发热,平时无汗,咳喘时可有汗出;3.苔白滑”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小青龙汤证,即用小青龙汤治之,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一书中经方大家胡希恕对于方证的认识有着他自己的真知灼见:“六经和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于此基础上即可制定施治的准则,不过若说临床实际的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验呢?我们的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因为中医辨证不只是辨六经和八纲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它们再辨方药的适应证。太阳病当然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如更具体地讲,即于太阳病的特征之外,同时还要详审其他一切情况,来选用全面适应的发汗药,这才可能取得予期的疗效。既如太阳病,若同时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则宜与桂枝汤;若同时出现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则宜与麻黄汤;若同时出现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则宜与大青龙汤……以上诸方虽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但各有其不同的适应证,若用得其反,不但无益反更有害。方证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等。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如众所周知,农村常有以家藏秘方专治某病的医生,虽于辨证施治毫无所知,但于其秘方的应用确心中有数,因而往往有验。又如即使中医辨证的说法纷歧,而所以各有一定疗效者,亦是这个道理。不过读者于此必须注意,凡是有验方剂,无论用者知与不知,若分析其主治(即方证),则均属于六经八纲的细目,这是可以断言的。”
5.方证辨证与西医对症治疗有何不同?
有些人看到有斯证用是方的方证相应用方思维,以为方证辨治与西医对症治疗无异,殊不知这种认识十分肤浅。辨方证是辨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段的体质状态,患者所表现的各类症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症状相互联系,由点成面,由面成体,是动态而完整的一个整体。经方医学关注的是“病的人”而非“人的病”,关注的是体质、是方证。西医关注的是“人的病”,治疗上往往这个症状用这个药,那个症状用那个药,缺乏整体综合全面的考虑。因为西医学将人体从系统分到组织,再分到细胞,甚至分到DNA上,把人研究得相当复杂,但这一做法反而使得医生所能掌控局面的能力越来越差,好比你要是管10个人,你可以管过来,100个人,你很努力才能管过来,但对于1000个人,10000个人,你就无法控制。越是复杂,越是精确,便越发不能控制。所以西医追求往往的是靶向治疗,要求药物作用于特定的靶点上,因为他所能控制往往也只是这个靶点,就像一个个人主义很重的西部牛仔,不是很会和别人协调沟通,很多时候为了达到单一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伤及无辜,加上医疗现实不是理想的实验室环境,而人是一个整体,故西医用药的时候容易出现副作用。而中医通常使用多味药物,通过合理的配伍组合成一个处方,好比一个精诚合作的团体,每味药都有自己的位置,君臣佐使,权责分明,从而制约人体阴阳的太过和不及,所以方证辨证更能针对人整体的状态,从而更加的安全有效。
 6经方学习需要什么样的信心?
生命所系,健康相托,为医之人需有信心,方能在错综复杂病情中淡定从容,而这个信心是分为自信和他信,两者如影相随,缺一不可。自信对于经方学子尤为重要,在这个奉行教材标准的年代,我们竟被看成异类,有时不免有些孤独,之前或曾有过拯救世界的想法,到头来才发现整个世界都在拯救你,自信让我们不是选择放弃之前一直所坚持的一切,从此唯唯诺诺地活着,成为又一个制度牺牲者,而是让我们始终不为动摇,犹如杀气正锐的利刃,那些看似善意的劝告说出必将其破碎一地,同时自信也让我们在尚未有所成就时依然高昂,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只是需要时间来提高,终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而他信则是让病人相信你,毕竟一如《黄帝内经》所说:“病为本,工为标”和“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我们治病很多的时候只是在因势而导,如病人表现为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的麻黄汤证,我们便用麻黄汤解病人风寒郁表的状态,效果好坏除了与医生的水平相关,更多是观乎病人意愿,故医者需时刻认清自己的位置。最好的情况应是我们以医者的自信换来病家的他信,最终让他们变得自信起来,爆发小宇宙,让方药顺势击溃邪气。
 7如何确定方证?
   一个方证是关于一个方的应用范围。方证的确定除了通过一个经一个经地学,从而明白这个方在这个经上的位置和意义,也可像《皇汉医学》一样将该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所有条文放在一起研究,因而得到方证的范围。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会用鉴别比较的方法,因为一个方证的确定除了洞悉其条文的原意和借鉴前贤的经验,还应与其他方证鉴别才能更能明确,毕竟通过多个角度看方证才看得更清楚,就像张飞和赵云同样是刘备手下独当一面的武将,两者只有比较过,才更突出张飞莽勇一面,赵云智勇双全一面。如小柴胡汤证,只有通过与柴胡桂枝汤比才知道小柴胡汤是往来寒热,柴胡桂枝汤是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虽然两者都有呕,不过一个是喜呕,一个是时呕,不过两者都有柴胡证的特点。小柴胡汤当然也可以与大柴胡汤鉴别比较,可以与桂枝汤,吴茱萸汤等鉴别比较,这样会更加明确小柴胡汤证的方证如下: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痞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往来寒热,发热或低热持续;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
8.经方用药特点?
   我们除了学方证外,还应弄懂药证,因为药证能帮助我们了解在一个方中这个药所起的作用和与其他药的关系,因为《伤寒杂病论》文简字朴,很多经方家往往是以药测证,以求更清楚方证,并且药证对我们在临床上的加减有很好的帮助(如想深入了解,请读《药证与经方》和《张仲景50味药证》)。因现阶段的我们要先学好狭义的经方,即仲景方,就意味着我们先需了解当时张仲景用方的特点,毕竟经方和时方分为两个流派即说明这两个流派不仅在理论体系上存在差异,在用药上亦存在不同,就像有些人摇扇是为了清凉,有些人是为了让自己文雅,我们认为经方用药特点如下:
(1)经方用药有精细严格,有斯证用斯药特点:张仲景加一味药或减一味药亦极为讲究,有斯药证方用斯药。如桂枝汤加多厚朴.杏仁,便是“喘家做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佳”。桂枝汤减一味芍药便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因为张仲景他所追求的是药简效宏,不仅是因为大道至简,不必繁杂,还因其为医圣那一悬壶济世的心,经方应是经济的方,贫苦之人亦能用之。这对后学的我们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教导,有时的我们用方太大了,如咽痛有实热之人,有些人用一堆清热药,有点像用一堆消防队员灭火,不仅没有精简强干的结构,用这么人,还有些浪费,另外一旦火灭了,我们也不知道哪个消防员在灭火起的作用,长期不得其解,还不如学我们医圣加减皆有理法,精细严格。
 (2) 其实我们学经方不需要学太多的药。因为中药从《神农本草经》365味到现在药典,中药何止千万种,每种药都花时间学,最后不免力不从心,就像一个国家要维持一支军队,军队不需要太庞大,太庞大反而有些浪费,亦难以调兵遣将。因为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许多时间去熟练不同情况,还不若维持一支精简有能力的队伍,容易熟练应对不同情况,加之医圣仲景用药也就一百多种,我们作为初学者可以从读黄煌教授的《五十味药证》入手,一步一步提高。
(3)我们学药证还需了解两个药或多个药之间的关系,即配伍,中药很多时候是1+1>2的原因在于其有一个合理的配伍,如麻黄配杏仁用于解表定喘,桂枝配芍药用于和解营卫等。我曾因受课本十八反和十九畏影响,对如甘遂半夏汤中甘遂和甘草同用有些迷茫,后得《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一书启发,深感其文字字真言,冒味引用,文如下:
 药有相反,其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所辑出者)。五代·韩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种”,当为“十八反”说的蓝本。迨至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相沿至今。千百年来,父以传子,师以授徒,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药。若干有“反药”的良方,被束之高阁。至于医生因用“反药”而负屈含冤者,古往今来,更不知凡几!“十八反”之外,还有“株连”:笔者一次处方中半夏与附子同用,病人去市内药店配药,药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说:“医生连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这应该是常识。”附子乃附生于川乌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牵连到子,这不是“株连”、“扩大化”是什么?
 我们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论述。
 处方用“反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书《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
 唐代“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两部《千金方》中,用“反药”的处方多达数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风缓汤,乌头与半夏同用;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与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饮丸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甘遂、大戟、芜花与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宋代官方颁布推行的《局方》,其润体丸、乌犀丸两方皆川乌与半夏同用。陈无择《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汤,甘草与甘遂同用。许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两方皆半夏与川乌同用。
 金代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海藻与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莲心散,芫花与甘草同用。
 明代吴昆《医方考》卷一通顶散,人参、细辛与藜芦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海藻与甘草同用(此方后来载入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中)。
 清代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辑录名家方案,其中瘰疬门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以上例子,不过信手拈来,汉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见所谓“反药”也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听鸿语)。那么,前人于此持什么态度呢?一种意见是:既有成说,不如不用为好。如陶宏景说:“凡于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瓜蒌、干姜之类,服之乃不为害,或有将制者也,譬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不如不用尤良”(原书佚,转引自《本草纲目》)。
 另一种意见是:贤者用得,昧者用不得。如虞抟说:“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军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虽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谓好处在此。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试以杀人也。夫用药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韩信行背水阵也;不善者徒取灭亡之祸耳,可不慎哉。”
 再一种是李时珍的意见,他说:“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注:这里的“相畏”,是依《本经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与后世“十九畏”之“畏”完全不同);“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他还指出:“胡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颈下结核,用海藻溃坚汤,有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有芫花。两方均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他的意思是说,用者能够“妙达精微”,有所“识悟”,还是可以用的,不过需特别慎重而已。以上这三种意见,有其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十八反的问题,朱老曾多次向吾侪道及:
 ①我从来都是有斯症用斯药,当用则用,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临床70年来,海藻与甘草同用治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肿瘤;人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海藻、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胸腔积液、渗出性胸膜炎,皆效果甚佳而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②十八反之说,本身就有很多可商之处。如人参、苦参、丹参、沙参等反藜芦,四种药虽皆以“参”为名,而众所周知,其功能性味主治各异,岂有一沾上“参”之名,便皆反藜芦之理?又,海藻与昆布性味主治皆相同,常常二者同用,为何甘草只反海藻不反昆布?
  ③“十八反”为何相反?即其相反的道理是什么?古今皆没有一个说法。只能说是古人的实践经验,很可能是古人在实践中把偶然当作了必然。要说实践经验,那么,前述从汉代张仲景,唐代孙思邈,宋代陈无择、许叔微,金元李东垣、朱丹溪,明代陈实功,清代余听鸿等记载的,是不是实践经验?
  ④“十八反”的三组药中,芫花、大戟、甘遂、乌头(川草乌)、藜芦皆有剧毒的药,即芫花、大戟、甘遂不与甘草配伍,藜芦不与诸参、辛、芍等配伍,乌头不与半、蒌、贝、蔹、芨配伍,都会因用量太大,煎煮不当,服药太多,或病人体弱不支,而出现中毒,甚至可致死亡。因此,古人“十八反”之说,很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作出来的错误判断。
 ⑤如果拘于“十八反”之说,一方面,许多古人包括张仲景的名方都得不到运用(当然也有人用),势必使许多古人的好经验被废弃不用;另一方面,中药配伍中很可能存在真正相反的药,即绝对不能配合使用,误用后会有中毒、死亡危险的中药,“十八反”反而会使人们对这些可能存在的真正相反的药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索带来负面影响。
 ⑥朱老最后指出“十八反”之说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属无谓。对于古人的东西,应予批评地吸收,不是凡是古人说的就一定对,古人有大量好经验,但限于时代条件,也有不少不可取的,如《神农本草经》说丹砂(朱砂)“可久服”,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马钱子(番木鳖)“无毒”等皆是。现在应该是为“十八反”平反的时候了!不知医界贤达以为然否?
 9.经方原方运用及加减的问题?
     对于经方的原方使用,很多人的意见不一,因为原方不变,不作加减,这样或尽可能保存经方原貌,但有时固执于此,反而泥而不化。若原方加减变化过大,经方已然面目全非,法度大失,初学者能力尚浅,不知仲景用方的目的和方的架构,故初学者尽量以原方加减不大为佳,待熟谙经方结构,药物效用,再为增减。这如我们篮球或足球请外援有些类似,外援若不能融入原来的团队中,无论外援个人能力有多强,于这个团队只是有减无增,还不如不请外援,保持原来进退一致的队伍,当然如这个教练对原班人马和外援了然于胸,能够很好地让外援和原来人马融洽,皆得所愿,战斗力自然就提升起来。故外援需谨慎,切勿一厢情愿!
10.经方合方运用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仲景方是单个方应用,其实在临床上,几个长沙方合用会经常出现,如六经有两经或多经合病,体质有多个体质混合,故用方亦有多个方合用,其实长沙方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柴胡桂枝汤等已有合方的应用,对于合方的看法,我们认为日本经方家汤本求真所著的《皇汉医学》一段落见解独到,发人深醒,故兹录如下:
 后世医之读《伤寒》、《金匮》也,徒拘泥其文辞之表面,不能推察其真意。仅知仲景方之单用,不悟加味合用之活机,遂以古方寡少,难应众病,杜撰无数之劣方,故学者切戒,不可惑溺于此种谬论焉。虽然,后世方亦不无可取之处,其大半皆渊源于仲景之古方,故寓有加味或合方之意义者不少,非绝无参考之价值,不可尽废,但须学者之对于后世方,必以仲景方为准据,取其当然者,而舍其不当然者耳。
 对于合方的原则,主要是根据病证来决定,临床上若出现小柴胡汤证合桂枝汤证就用柴胡桂枝汤,但一般来说合方需要注意有严谨的配伍。下面的问答也有关于合方方面的举例。另外我们可多看伤寒名家的医案和临床多总结一下,如《胡希恕医案》: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主症:腰髋、项背酸痛,膝软无力,心悸,心下满,自汗盗汗,或下肢浮肿,舌苔白,脉沉细弦。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
 主症见:胸胁苦满,呼吸困难,心下急,口苦咽干,大便干燥。
 11.经方临证如何看待名医经验?
  我们中的许多人一见到名医经验,犹如练武之人看到武林秘笈,一开始叹服名医其匠心独运,一针见血,疗效如影相随,便开始废寝忘食,想探究名医治病之道,偶有所得,心亦悦之,继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怎料很多人一用此道便疗效不显,不知何故,无可奈何,最终不免心灰意冷,甚至怀疑名医治病的疗效性?说实在,不是名医经验不行,而是你没学到家,因为名医往往会潜意识忽略很多东西,书上只是记录他认为重要的,他能一针见血解决问题的,而他潜意识所忽略是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认为每个人都知道的,他认为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没有必要讲出来,他太厉害以致忘了他是站在别人无可比拟的高度,他已习惯俯视的姿态,就像名医是在塔顶,我们是在塔底,名医往往忘了塔底的我们是无法看到他看到的风景,我们仅靠几个点段是无法还原出完整的面貌。故你所学到只是残缺不全的,你所需要的是将其忽略的东西想明白,补全起来,这样名医经验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学名医经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从侍其左右或其传人左右,只要潜心思索,名医的潜意识也会变为你的意识,因为潜意识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习惯,在他身旁的人会有意或无意模仿他。可惜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名医潜意识的重要性,以致有时名医百年之后,其传人一代不如一代,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流派,最后不免没落。  
 12.如何对方证进行推广延伸?
每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都知道这部经典是文简字朴,但其所能表达的却不像纸面上那么少,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犹如冰山理论,我们所能看到只是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至于水面下看不见的部分,我们需要探知才能有清楚全貌。故我们若想完善经方方证,除了可以通过上面问答所用鉴别比较的方法来完善方证,还可以通过推广延伸的方法来完善方证。当然我们是在合理的基础上来推广延伸,并要在临床上证之有效。如在《中医十大类方》中,黄煌教授从”胸胁苦满”出发,把单独一个提示柴胡证的胸胁部位推广到一条提示柴胡证的柴胡带,凡胸胁部以及上腹部、肩颈部的胀痛、胀满、硬满、酸重不适、触痛、压痛,女性乳房胀痛、结块,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胸闷气短、腹胀等可看是柴胡证,我们可以看出这条柴胡带是以身体侧面部位为主,因侧面多为肝胆经循行之地。至于黄煌教授书中其他的推广延伸,读者可自己留心观察,因为只有这样你所得到会更深刻!
 13.经方腹诊能获取哪些信息?
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仲景除了用我们熟悉的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疾病,还有不为大多人熟悉的腹诊诊也是一种诊察患者手段。毕竟胸腹部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很多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在腹部有所反应。胸腹部的征象,结合其他体征,来判断疾病内在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选方用药治疗的诊断方法。腹诊具体包括胸腹部的形态、色泽、温度及紧张度等。
 从《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张仲景对腹诊的重视程度。他常将腹诊作为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依据。例如在《伤寒论》111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少腹急结就是指少腹部的拘挛疼痛感,按之疼痛更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十二条》中论及“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其他的可参照课本或《腹证奇览》,因为日本汉方医学在这方面研究十分深入。
 14.“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灵活应用?
  我们学习经方需要明其常,知其变。以伤寒条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为例,我们知道常是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发热伴有恶寒者是属于阳,在三阳,太阳为主,如桂枝汤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对于无热恶寒者属于阴,在三阴,如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但变是指其他情况下要灵活把握,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种少阴病而见发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要还认为病是在太阳。还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对于这种只是恶寒,还没发热的麻黄汤证,我们不要就认为是阴病。我们临床上要多思考,多观察,看其整体状态如何而定,状态好有精神,言语有力为阳,反之为阴。
 15.发汗要注意的问题?
(1)先分清是用麻黄类发汗,还是用桂枝类发汗,桂枝类多为肤自汗出湿润,体形偏瘦,易心悸,腹直肌紧张,易疼痛;而麻黄类多皮肤黄黯,干燥,体形壮实,水肿貌,两者外观显然不同,容易鉴别。
 (2)辨明是太阳病抑或是少阴病。少阴病一般是“脉微细,但欲寐” 比较差的精神状态。
 (3)注意发汗的饮食与作息,伤寒的条文已说得很清楚,如桂枝汤服稀粥,温覆避风,微汗出,服食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
(4)发汗是发表,但需里和才能发汗,因为犹如鸟儿飞翔,需无拘束,才能高飞,举例如下:
 ①对于里没有明显不安,发汗亦需安中,因为《内经》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如桂枝汤用甘草、生姜、大枣安内。
 ②对于“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其里;后身体疼痛者,清便自调者,急当救其表也。”里不和非常严重,以致清谷不止,急救其里,里和再解表。
 表里双解,如“病腹满,发热十日,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外证未除而见腹满不安,需表里兼顾。
 ③里不足者需补之才能发汗,如“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津液不足而致痉和脉沉迟,虽有太阳病的头痛、发热、汗出和恶风的桂枝汤证,发汗同时需用栝楼根补津液。
 16.少阳病禁吐下发汗?
   关于少阳病,很多人想起的是少阳病禁吐下发汗,因为伤寒条文是”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范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和“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少阳病禁吐下和发汗是不易之论,只是很多人被这句话束缚住了。若单单只是少阳病是禁吐下发汗,但若是少阳病而见太阳病或阳明病的情况,禁吐下发汗便不再适合,我们要灵活应对。加上少阳病而见太阳病或阳明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因为少阳为半表半里,即意味其可偏于表,亦可偏于里,《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也,谋虑出焉;将军所要谋虑的是沟通好表里,时时刻刻备战,一旦战争真的来临了,便要全力奋起抗争,即意味这个将军所在的位置不到太靠前,避免过早伤亡,也不能太过后,不能密切观察前线状况,故将军最好的位置是半表半里,进退自如,回旋余地大,也决定了其位置比较模糊。加上我们判定病是少阳病,除了明显的“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和”口苦咽干,目眩”,很多时候判定其是少阳病,是将其他五经排除了,才确定是少阳病,这可证之少阳病的模糊性,也证之少阳病的复杂性。故临床上用柴胡类的时候,我们可考虑一下少阳病是否兼杂其他经病!
 17.麻杏甘石汤的理解?
   现在的许多人用麻杏甘石汤是治“热、喘、渴”,往往不知仲景用此方之原意,麻杏甘石汤的原文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而”一般代表连接两者存在主次、因果或并列关系,个人认为是汗出不畅而致喘,“而”为因果关系。依据如下: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加上麻杏甘石汤的原文,便可知麻黄类方为表闭症状为主,喘作为其附属出现,毕竟表闭症状所占原文比例极重,而是张仲景都是先列出一系列表闭症状,才用“而”来引出喘、烦躁,以仲景医圣之严谨,重复三次不可能是巧合,“而”前后两者亦不可能为并列关系,最合理为因果关系,及表闭症状而导致喘,也就是麻黄类方是由于汗出不畅(少汗或无汗的表闭状态)才导致的烦躁、喘。
2在《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用法是去节,因去节能增强发汗的力量,即说明张仲景是通过发汗而平喘。而后世用麻黄,尤其用麻杏甘石汤时基本上是用炙麻黄,侧重于喘,不再注重是否存在表实状态,已偏离仲景原方之意,或可说使出了新用法,现在很多人在临床上用麻杏甘石汤治喘有效,也可能是石膏治喘,因为《神农本草经》中“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生山谷。
 3我们亦可通过张仲景用药量看出端倪,分为两条线路,一为麻黄汤中(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到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石膏四两)到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八两);二为麻黄汤中(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到麻杏甘石汤(麻黄四两,石膏八两)
 麻黄类方的汗出不畅的状态相当于监狱,而不同监狱是有不同的警戒级别,麻黄汤相当于省一级的监狱,若因无辜困在其中,不能自由,奋起抗争,奈何力量不足,还是自由不得,即因发汗不畅而在这里表现为“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故用桂枝配合麻黄来发表来打破监狱,同时用杏仁来平因汗出不畅而上逆之气。大青龙汤则相当于国家一级的监狱,明显比麻黄汤这省一级的监狱警戒森严得多,同时因收到的限制太多,压迫更多,造成犯人郁而化火,开阖不得,继而烦躁,此时是应该有喘,为郁闭太甚,汗出不畅而烦躁带喘,故麻黄六两治表闭甚,因减桂枝量和加石膏四两来平上怒火气,不然光解表来冲破牢笼,不清其火,其人理智不清,反会伤累旁人。而越婢汤相当于在国家一级别的因一些的犯人抗争很强或抗争日久终于撕开监狱一些口子而表现汗出,但同时因抗争很强或抗争日久而导致其怒火也盛,使其郁热所出的汗注定是粘稠而臭,即汗出不畅,故在大青龙的基础麻黄不变,为清其热而撤桂枝和杏仁而重用石膏。麻杏甘石汤和上面三个方相比是最为特殊的,在麻黄四两时便有汗出,且其热竟达越婢汤的级别,或可理解为在麻黄汤的基础上,个别人抗争极强,很快转入阳明的阶段,二阳发病,外面的邪气想通过增强监狱的力量防其逃逸,怎料其怒气也在增强,达到越婢汤的热,但其撕开的口子比越婢汤大,不过还是为汗出不畅,粘稠汗出有臭而喘。
 由上三点可知张仲景用不去节的麻杏甘石汤是治汗出不畅而喘的状态,因没白虎汤的大热,故说身无大热,毕竟白虎汤还有一斤石膏和知母六两,原文应是: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不畅而喘,身无白虎汤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咽痛感冒引发的思考?
临床很多人看到咽痛感冒之人,往往习惯用清热之药,有时有效,有时无效。要是无效?我们不能撒手不管,听之任之。咽痛感冒有阳盛,亦有阳衰,而阳衰多不为人知,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少阴病用方,该方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该方治疗的是一种里阳虚兼有表证的体质状态,本不是治疗感冒咽痛的常用方法。但是临床上有的病人感冒咽痛使用常规方法治疗久治不愈,若这种病人是麻黄体质,我们应考虑到本方了。此类患者往往有长期使用寒凉清热药物或抗生素的用药史,有喝凉茶的习惯,感冒后咽喉虽充血但必见颜色暗淡或暗红。
19.临床上桂枝治疗“气上冲”有哪些情况?
   在《中医十大类方》桂枝体质一章中,桂枝体质的特点除了外证: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对寒冷感觉敏感,关节痛。还有一点是: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心动悸,易惊,烘热,失眠。即我们是用桂枝来治气上冲,若我们愿深入探究,便可发现桂枝体质气上冲并非只是一种,大抵可分为三种,一为单纯的气上冲,如“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气而赤者,必发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这里桂枝从三两变为五两是治外证兼有上冲,上冲主要表现为心悸,颈动脉搏动感。二为水气上冲,如“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此处便是桂枝体质若有水气,则发展水气上冲,表现水气在上,上冲时头眩,还有水斑,经方大师刘渡舟说这种水斑是其人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谓之水斑;。三为水热气上冲,如“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其面翕然如醉状,手足痹,故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这里上冲主要为上冲时面红如醉,手足冷,头眩冒,心悸气短。
20.新加汤和桂枝加附子汤
新汤条文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方证
 桂枝加附子汤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证:1、桂枝汤证见冷汗、皮肤湿冷、过汗、脉弱浮大、舌质淡诸证者;2、桂枝汤证伴见关节疼痛较剧、四肢拘挛者;3、寒疝、腹痛、体痛、手足冷等见脉沉迟、舌质淡者。
 一个是“”发汗后,身疼痛”,是由于过度发汗所致。另一个是发汗过多而遂漏不止。其实无论是新加汤,还是桂枝加附子汤,发汗过度都是阴阳俱虚的状态。只不过用新加汤是来矫正偏于阴虚的状态,故用人参补气液。因为人参在古代是用于津液丢失过多,而见乏力消瘦,心下痞硬,按之无底力的疲惫状态;而桂枝加附子汤则是用于矫正偏于阳虚的状态,见汗遂漏不止而恶风,并且这里的恶风是比桂枝汤严重。我们知道有形之液不能速补,先需固表,汗止住了,再图它法。一个治是偏于阴虚的状态,另一个治偏于阳虚的状态。一是缓治,一是急治!
21.苓桂术甘汤和甘姜苓术汤的思考?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古代水饮病的专方,有利水、定悸、通阳的功效,适用于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
 条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67)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十二)
 短气有支饮。(十七)
 苓桂术甘汤方证:
 1、  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
 3、  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甘姜苓术汤是古代肾着病专方,适用于以腰重而冷、浮肿、小便自利为特征的疾病。
 
条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十一)
 甘姜苓术汤方证:
 1、  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  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全身倦怠感;
 3、  口中多清涎,干姜舌。
 苓桂术甘汤和甘姜苓术汤都是可以治有胃内停水、眩悸感觉和胖大而水润舌的状态,不过它们因有一味药的不同,一个是桂枝,另一个是干姜。以致苓桂术甘汤所治是偏于水气上冲时头眩,不上冲时正常的时好时坏状态。而甘姜苓术汤所治则是偏于腰重而冷,小便过多的状态。可以说苓桂术甘汤所治是偏于上的,而甘姜苓术汤所治偏于下的,在这里得到的感悟是我们只有将两者好好比较一番,才能更明确这两个方应用范围,同时才能更好将两个方更好合在一起。因为这两个方含有相同的药物比较多,这个方合在一起机会更大,更容易,如苓桂术甘汤而见腰重而冷,小便频数,舌淡喜温热,两者可合方。如甘姜苓术汤而见心悸,头眩等水气上冲感,两者亦可合方。
 22.温经汤的感悟?
温经汤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当归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吴茱萸三两,川芎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牡丹皮二两,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阿胶二两。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温经汤证:1、月经不调、血色暗淡;2、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3、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拒急、疼痛或腹胀感;4、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口唇干燥、手掌干燥裂口、舌质暗淡。
 很多人对温经汤治月经过多,亦治至期不来产生疑惑,一个月经过多,一个月经过少以致月经不至,两者看起来截然相反,怎么会用同一个方?要是我们明白这个方的关键是血虚血瘀而腹寒,我们便不会有这个问题。
 血虚:伤寒条文第一句是“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因为七十高龄在古代已是古来稀,故五十岁可算是年纪比较大的,接近或已经绝经,可这个妇人却月经数十日不止,我们便可知道这个妇人血必已衰少,因为《内经》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医圣仲景在这里虽说的是一个五十岁的妇人,实则任何年龄,不分男女,只要见温经汤证皆可用温经汤,医圣只是为了方便后人理解,才塑造出一个典型出来,我们是不能局限于这典型,灵活变通,方能不负医圣一片苦心。加上津血同源,血虚导致津液亏虚,血虚的人往往同时还有津液亏虚的表现,故用麦冬和人参健胃补气液。血虚的表现为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口唇干燥、手掌干燥裂口、舌质暗淡,不管是月经过多或是月经至其不来,这个人都是血虚。
 血瘀:从条文“瘀血在少腹不去” 可知这个人是有淤血,这个人的瘀血表现为午后发热,唇口干燥色暗,月经暗。故用当归、牡丹皮、川芎和阿胶来活血化瘀生血。
 腹寒:用吴茱萸,桂枝温中散寒,我们在这里可以用药测证。用吴茱萸是见有持续性腹胀痛,就像条文所说的“少腹里急,腹满”,还可伴有干呕、巅顶痛和舌苔白厚等。而用桂枝是见有外证或有气上冲,如恶风、自汗、发热和心悸。
 故凡见血虚血瘀腹寒的温经汤证病人,表现为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口唇干燥、手掌干燥裂口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拒急、疼痛或腹胀感,月经血色暗淡,舌质暗淡。我们即可用温经汤,无论是月经过多或不来,总因血虚所致,手足烦热亦是血虚所致,久不受胎是腹有寒。血虚血瘀腹寒是全方关键,其他症状是枝叶。
  23.烦热的用药?
在《张仲景50味药证》中:
 栀子药证: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延后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黄连药证:主治心中烦热,兼治心下痞、下利。
 石膏药证: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黄芩药证: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
 大黄药证:主治痛而闭、烦而热、脉滑实者,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
 从上面所列的药证可知栀子是治烦热而闷,黄连是治烦热而悸,石膏是治烦热而渴,黄芩是治烦热而出血,大黄是治烦热而腹痛。虽然我们知道此五者都是治烦热的药物,但我们不应该停留于此,不应该就这样心满气足起来,一旦我们开始深入探究,就会知道前四者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四者都可与大黄共用,如栀子是栀子大黄汤,黄连是三黄泻心汤,石膏是胡老常用的大柴胡汤加石膏,黄芩是大柴胡汤,这说明烦热到了一定的程度,可发展出大黄证,可通过大黄下之。故临床上我们若见烦热,同时可以看看有没有大黄证的存在,或看到大黄证考虑一下有没有三者的药证存在。
 24.口腔溃疡的经方治疗?
    临床上,很多人过于迷信专病专方。看病局限于此,效果或有之,但长期以来固执下去,最后不免思维固化,失去辩证之精神。如很多人知道甘草泻心汤是口腔溃疡的专方,我们初学者需要明白口腔溃疡用这个方机会只是比较大,不是所有的口腔溃疡都用甘草泻心汤。我们还是有斯证用斯方,甘草泻心汤方证如下:
附上胡老医案两则,这样读者更为明了:
 P63例1
 患者为36岁五个孩子的妈妈,家住北铁匠营。患口舌糜烂已两月不愈,多处投医无效。视其方皆山栀、黄芩、黄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则饮水都难。患者见人就哭,缘因饮食不足,奶水已无,难以哺乳双胞胎,孩子将饿死。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及乎看不到正常粘膜。脉沉细。胡老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生阿胶。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生阿胶三钱。
 结果:上药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胡老讲道:本患者来诊时已处于危急关头,如投药再错,胃气大败,则危及三条人命,若投药正确,则使患者出现生机。因此辨证用药必十分小心。分析患者症状特点:上火是明显的,但为什么不用三黄泻心汤,而用甘草泻心汤?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二是有头晕、心下痞满等症,为饮留邪聚,已示胃气不振,故是上热下寒之证,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者,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方中以半夏、干姜驱饮和胃,以党参、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用黄芩、黄连清上热,并用大量甘草缓急安中。因其标热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热,因其阴伤而虚,故加入阿胶养阴生津。因方药对证,故见效也迅速。
 胡老常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口糜、口腔溃疡,跟其实习和进修者也多仿用,但一位实习生开了甘草泻心汤,胡老确改为三黄泻心汤。
例2 王某,女,32岁,病案号29654
 初诊日期1965年4月2日:原有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常鼻衄和口糜。3月11日曾患口糜,服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生地黄三剂而愈。本次发作已一周。舌及下唇溃烂,痛甚,口苦咽干,心烦思饮,鼻衄,苔白,舌红,脉弦细数。胡老改方:
生地黄八钱,苦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二钱,茜草二钱。
二诊:4月9日:上药服三剂,口糜愈,鼻衄已。
按:开完处方,学生问胡老,本患者为什么不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胡老只是说:“本例不是上热下寒的甘草泻心汤方证,而是里热、上热明显的三物黄芩汤方证,看一下方解便自明。”
学生借此复习了三物黄芩汤方证。该方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黄芩汤。胡老在注解此条时写道:“产后中风,由于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烦热。若兼见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解。如头不痛但烦热者,已成劳热,宜三物黄芩汤主之。虚劳及诸失血后多此证,宜注意。”读至此则豁然明了,该患者有鼻衄、心烦等,已说明里热明显,同时也说明津液伤明显,因此不但要清热,而且要生津,故治疗时以黄芩、苦参苦寒清热的同时,重用生地黄、茜草凉血清热,生津增液,药后热除津生,故使衄止、口糜已。
25.淤血从何而出?
淤血为人身体内停滞不行之血。对于这种无用之血,我们都是祛瘀生新。但我们所祛掉的淤血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排去,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伤寒中祛瘀的方剂如下:
桃核承气汤:桃仁  、大黄、 桂枝、 芒硝、 甘草  .
抵当丸: 大黄、  水蛭  、 虻虫、   桃仁
抵当汤: 大黄、桃仁、水蛭、牤虫
下淤血汤: 大黄、  桃仁 、 蟅虫
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阿胶
温经汤: 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门冬
大黄蛰虫丸: 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
桂枝茯苓丸: 芍药、茯苓、桂枝、牡丹皮、桃仁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茯苓、白术、 泽泻、 川芎
大黄牡丹汤: 大黄、 牡丹皮、桃仁、 冬瓜仁、芒硝
从上面可知每个方剂均有大黄或芍药,我们可认为淤血是通过大黄或芍药排出体内。因为伤寒条文“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可证之两者都是可以促进大便的,故我们可认为淤血是通过大便排去。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排除的方法确定排淤血的渠道。人体一般可通过发汗,呕吐,利大小二便排掉废物。发汗是适用邪在表者,显然不适于排淤血。呕吐适用于病在膈上,如瓜蒂散类,同样不不适于排淤血。利小便也不是排淤血的方法,因为抵当汤条文中有“小便自利”。故只有通过大便这个渠道才能排淤血。

良方十帖感冒篇(作者:皮沙士)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836 次浏览 • 2016-02-02 21:17 • 来自相关话题

一、感冒为万病之源  人体的大脑中有一造热中枢,能不断地产生热能,并调节温度以维持体温的恒定(36.5度C左右),遇冷则毛细孔收缩,遇热则扩张以散热。一旦受寒邪、风邪 所侵,肌肉血管神经收缩,致无法正常散热,引起体温升高,即为发热或发烧;使得代谢管 ...查看全部
一、感冒为万病之源 
人体的大脑中有一造热中枢,能不断地产生热能,并调节温度以维持体温的恒定(36.5度C左右),遇冷则毛细孔收缩,遇热则扩张以散热。一旦受寒邪、风邪 所侵,肌肉血管神经收缩,致无法正常散热,引起体温升高,即为发热或发烧;使得代谢管道受到阻塞,代谢废物滞留皮下,刺激知觉、痒觉、痛觉神经,因而产生 搔痒,全身肌肉酸痛的现象,严重者造成骨节酸痛。侵及头部则头痛,至耳朵则造成内耳不平衡、晕眩、欲呕;病毒若破坏视神经,就会出现角膜炎、结膜炎。侵及鼻子则有鼻窦炎及鼻塞、流鼻水。其初始症状可能为流鼻涕,稀而白、甚至如自来水般流不止。若不予理会,又加上抵抗力弱,病情就会逐渐加重;若一直发烧,就会化热而呈现热症。(此时西药的退烧药及退烧针,只是抑制大脑的造热中枢,掩耳盗铃而已,并没有真正退烧;假如人的正气强,烧退了,就可以抵抗病邪,病也就好了。若本身身体虚弱的话,病就反反复覆,一直好不了,并会带来许多副作用。)
由流清涕而化热后,鼻涕、痰都会变黄、黏稠状。侵及呼吸道而咳嗽有痰;若痰停于喉管不出则干咳。久咳则胸闷、有压迫感。侵及淋巴则导致淋巴肿。侵入咽喉部,会使得咽喉发炎、扁桃腺发炎,严重时连吞口水都有痛感。侵入呼吸道则为气管炎,到胸腔则演变成肺炎到肠胃道则会腹泻或便秘,甚至并发急性肠炎。
二、良方十帖介绍 (对号入座、安全有效) 
(一) 对号入座 
1.初起感冒------葛根汤 
前额头痛,后头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不舒服-----葛根汤
2.咳嗽痰稀白-------------小青龙汤 
鼻涕或痰稀稀白白似鸡蛋清----------小青龙汤 
喉咙不舒服吃冰或吹风就不舒服-----------小青龙汤 
3.鼻涕或痰黄黏稠-------------麻杏甘石汤
4.咳嗽干咳、黄黏稠------------麦门冬汤 
喉咙不舒服,咽喉痛、发炎-------------麦门冬汤 
5.晕--------------------------------苓桂术甘汤
6.痛-----------------------------芍药甘草汤 
7.肚子不舒服--------------------平胃散 
8.拉肚子一般水泻----------------胃苓汤 
9.拉肚子急性肠炎---------------葛根芩连汤 
10.见药方解说-------------------小柴胡汤 
(二) 药方解说 
葛根汤:
1.感冒初起
2.头痛、发烧、恶寒、脖子、肩膀、骨节疼痛,而无汗。
一般头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都可以用。
*注意事项:一直在流汗的时候,不要服用。平常吃不会发汗,但感冒欲汗不得汗时,则会发汗。
小青龙汤:
  1. 感冒第一、二天不要用,第三天后不管有哪些症状,只要流清涕或稀白的痰都可以使用,一吃不管是咳嗽、流鼻水、发烧恶寒,通通可以痊愈。
2.平常任何时候,只要见到流清涕就可以用。
3.过敏性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动不动就打喷嚏,流稀稀白白的鼻涕(成泡沫状似鸡蛋清)。
4.寒性的气喘—气喘而有恶寒、流清涕或稀白的痰。
5.寒咳-咳嗽而痰白稀。一吃冷、一吹风就咳(或不舒服)。
*注意事项:感冒第一、二天不可以使用。 
麻杏甘石汤: 
1.流黄稠的鼻涕或痰。
2.热性的气喘、急性肺炎、热郁肺叶(胸闷、呼吸急促,唇红似擦胭脂,量体温却不一定发高烧) 。 
麦门冬汤: 
1.热咳,干咳—咳嗽无痰,喉咙会痛、沙哑,或咳嗽痰黄稠。扁桃腺发炎。
2.常说话者,最佳保养药方。
苓桂术甘汤: 
1.几乎所有的晕都有效,包括内耳、前庭神经不平衡、低血压…等。
2.晕车(上车前就吃或用浓缩药粉填在肚脐,再上贴透气胶布亦可;吃了不但不伤胃,反而胃口大开又健胃)。
3.眼压过高(平常眼睛、眼眶会胀胀的)。
4.鼻涕倒流。青白色的痰或鼻涕。
芍药甘草汤: 
1.中药的止痛药,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可以止痛,但简单安全有效。
2.全身一切挛急疼痛都可以用,尤其---痛经、小朋友半夜哭闹、治腹痛如神(日本汉医博士极力 称赞)、爬山回来小腿肚痛。
3.打嗝、呃逆、放屁。肩腰腿脚痛、结石痛、脚无力…等,皆可缓解。
4.巴金森氏症、小儿脑性麻痹,皆可长期服用而缓解。
平胃散: 
肚子不舒服、胀气、消化不良、吃坏东西(肚子痛、拉肚子)。
注意事项:孕妇不要吃。(跟孕妇不能吃薏仁的理由一样,不要想得太可怕)。
注: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
胃苓汤: 
拉肚子、水泻、上吐下泻(包含某些霍乱)、一吃就拉。拉肚子不是很痛,拉的几乎都是水。
注意事项:孕妇不要吃。
葛根芩连汤: 
急性肠炎、一切细菌病毒感染之拉肚子(大便黏黏稠稠似稀饭)。
拉肚子来势汹汹、肚子会绞痛、大便黏稠、肛门重重的,一直想拉却老是觉得拉不干净,口会渴,嘴巴也会干。
注:到落后地区旅游一定要带。
小柴胡汤: 
  1. 感冒的中间期(已经不再发烧、恶寒,或有轻微的发烧,而不恶寒)
2.口苦、咽干、目眩、心烦、胸胁闷痛、食欲不振、有想吐的感觉。
3.眼睛、耳朵、咽喉不 太舒服、耳鸣、淋巴结疖。
4.非感冒而有以上任何症状时,亦可服用。
5.往来寒热(发烧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烧,但两者明显交替发作) 莫名其妙的发烧。
6.头痛(痛在太阳穴附近)。
(三)进阶应用---举例: 
1.口苦、眼睛不舒服、发烧、喉痛---小柴胡汤(3克)┼麦门冬汤(3克)。
2.内耳不平衡、晕眩、眼压过高---小柴胡汤(3克)┼苓桂术甘汤(3克)。
3.发烧、鼻涕黄稠、咳嗽、喉咙痛---麻杏甘石汤(3克) ┼麦门冬汤(3克)。
4.口苦、眼睛、耳朵不舒服、发烧、头痛、淋巴有节疖,肚子痛-小柴胡汤(3克)┼芍药甘草汤(3克)。
5.喉咙不舒服、紧张就咳---麦门冬汤(3克) ┼芍药甘草汤(3克)。
6.感冒引起拉肚子----小柴胡汤(3克)┼平胃散(3克)。
7.感冒发烧,并发急性肺炎、喘、高烧不退---麻杏甘石汤(3克)┼鱼腥草(1~2克),一吃马上改善。
8.初起感冒,就鼻腔热热的,连自己呼吸都感觉到干干热热的,甚至会痛---葛根汤(2克)┼黄芩、桑叶、菊花(各0.5克)。(注:此时葛根汤用量比平时少一点。) 
9.初起感冒,就咽喉痛---葛根汤(3克)┼桔梗、百部、元参(各0.5克)。
(注:麦门冬汤会影响葛根汤发汗的作用,所以初期感冒发烧恶寒,欲汗不得汗时不用。) 
10.喉咙会痛、也有一些痰,但不是很稀---麦门冬汤(3克) ┼苓桂术甘汤(3克)。
11.流清涕,但咽喉痛---小青龙汤(3克)┼黄芩、桔梗、百部、元参(各0.5克);
或苓桂术甘汤(3克) ┼麦门冬汤(3克)。
注:小青龙汤原则上不与麦门冬汤或麻杏甘石汤一起使用。
注:本内容之单味药原则上仅供进阶者参考以加强疗效,不用准备;若要应用则视需要酌量使用一二味即可。

三、剂量及服用法 
  1. 葛根汤:
葛根(4钱)、麻黄(2~3钱)、桂枝(2钱)、芍药(2钱)、甘草(2钱)、生姜(3钱)、大枣(4枚)。(水三碗半,先煮麻黄、葛根至二碗半,去掉水面白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令汗微出)。(注:初起感冒,若有汗要去掉麻黄,或用桂枝汤。) 
  1. 小青龙汤:
麻黄(2.5钱)、桂枝(2.5钱)、半夏(3钱)、细辛(8分)、生姜(2.5钱)、五味子(1钱)、芍药(2.5钱)、甘草(2.5钱)。 (水三碗半,先煮麻黄至二碗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 
  1. 麦门冬汤:
麦门冬(5钱)、半夏(1.5钱)、甘草(1钱)、大枣(4枚)、粳米(5钱)、党参(3钱)。(水煎服) 
  1. 麻杏甘石汤:
麻黄(1.5~2钱)、杏仁(3钱)、石膏(6钱~1两)(碎,绵裹)、甘草(1.5钱)。(水四碗,先煎石膏至三碗半,再煮麻黄至两碗半,去上沫,再纳杏仁、甘草,煎至八分,温服)。
  1. 苓桂术甘汤:
茯苓(5钱)、桂枝(3钱)、白朮(4钱)、甘草(2钱)。(水煎服) 
  1. 芍药甘草汤:
芍药(4钱)、甘草(4钱)。(水煎服) 
  1. 平胃散:
苍朮(3钱)、厚朴(2钱)、陈皮(2钱)、甘草(1钱)、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1. 胃苓汤:
苍朮(2钱)、厚朴(1.5钱)、陈皮(1.5钱)、甘草(1钱)、生姜(2片)、大枣(2枚)、桂枝(1.5钱)、白朮(2钱)、茯苓(3钱)、猪苓(2钱)、泽泻(1.5钱)。(水煎服)
  1. 葛根芩连汤:
葛根(3钱)、黄芩(3钱)、黄连(2钱)、甘草(1钱)。(水煎服) 
  1. 小柴胡汤:
柴胡(4钱)、黄芩(2.5钱)、甘草(2.5钱)、生姜(2.5钱)、半夏(2钱)、党参(3钱)、大枣(2枚)。(水三碗,煎至一碗半,去渣再煎至八分,温服)

*建议:到中药房买以上十帖科学中药(单味药可以不用买;多跑几家店,免得被贵去了),放在家里有备无患。出门旅游随身分装一些携带着,可以令你出门更安心。
*浓缩中药的剂量:一天吃三次,不限时间。
*单独吃一种汤(或散),一次可服3~4克(严重者,用到5克亦无妨)。
*若两种汤(或散)合用,每一种汤(或散)可服3克(两种就合为6克)。
*原则上,单味药可以不用,若为了加强疗效,每一种单味药可加0.5克,至多加到4种;而每一种汤(或散)的剂量就酌量减少,使一次的总剂量限定在6克以内。
*例:(小青龙汤2克┼苓桂术甘汤2克┼远志0.5克┼菖蒲0.5克┼桔梗0.5~1克),或(小柴胡汤2克┼麦门冬汤2克┼百部0.5克┼元参0.5克┼诃子0.5克┼桔梗0.5克)。
*一次的总剂量:11岁以上:6克以内(含6克);
7~11岁:5克以内(含5克); 
3~7岁:3克以内(含3克); 
1~3岁:2克以内(含2克); 
1岁以下:1克以内(含1克)。
*药粉打开可以存放2年,有些会潮湿硬硬的,只要没有发霉的味道,就没有坏。
*若用煎剂,所加的单味药,每一种可以放2~3钱;
*若两种汤(或散)合用,有重复的话,就用量比较大者,
例如小青龙汤和苓桂术甘汤分别有桂枝2.5钱及3钱,两汤合用时,桂枝就用3钱。

四、问答
问一:讲义上面说,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又说肚子不舒服吃平胃散?那肚子痛到底吃什么?
答:如果你知道吃坏肚子,那就用平胃散就可以。若莫名其妙,肚子痉挛疼痛,用芍药甘草汤自然比平胃散好。其实,上述十帖良方,适应范围有些会重迭,不要害怕,大胆使用即可。当然,真的分不清楚就一起用。

问二:可否请你举例?
答:譬如说,小青龙汤跟苓桂朮甘汤也有重迭。当流清涕(头一低下来就像自来水一样流出)时,两帖药合用效果更佳。又譬如说,水泻用胃苓汤,不要任意加葛根芩连汤。但急性肠炎一定会拉肚子,用葛根芩连汤加胃苓汤效果当然更好,其实不加效果就很好了。再者,急性肠炎肚子一定会绞痛,葛根芩连汤加芍药甘草汤当然也可以。

问三、有时鼻涕又黄又白呢!该如何处理?
答:小柴胡汤┼苓桂朮甘汤。

问四、为何刚开始感冒就流清涕,不要吃小青龙汤?
答: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验,感冒流鼻水一吃康*600就(束起来!)(台语),鼻子反而更不舒服,胸腔闷痛,这就是用收敛药的结果。一般初起感冒用葛根汤发发汗就好。但小青龙汤除了发汗外,也有收敛鼻水的作用,所以不可以太早用。其实要用也可以,但必须用小青龙汤┼枳壳、桔梗来开胸利膈,就不会有副作用。若已胸闷,则可用小柴胡汤解之,再加枳壳、桔梗更好。

问五、一般人不是都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吗?
答: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想起一般人对中药的误解。常听人说:「中药慢、西药快」、「中药治本、西药治标」。其实这是严重的错误!拿慢性病来说,中药也许要吃上一两个月才会痊愈;而西药往往控制了十年、二十年还在控制呢!你说西药快吗?至于急性的病、突发的病,只要你吃对了中药,往往一天、两天就会痊愈,远比西医快多了。不信的话,试试良方十帖就知道。至于中药当然也有副作用,不可以乱吃。不过其副作用跟西药完全不同;中药的副作用,往往是因为乱吃、吃错药而引起的;而西药的副作用,就算你是在治这个病,往往也会带给你其他更多的病,不只是伤胃而已。

问六、报纸说日本发现小柴胡汤的副作用。所以我们不敢用!
答:小柴胡汤创立于中国汉朝,已经使用将近两千年,近年来日本十二所医科大学共同研究小柴胡汤七年,肯定小柴胡汤有很多神奇的效果,导致一年销售量达620亿日圆。固然小柴胡汤适应范围很广,但可以肯定日本人一定滥用。其次,日本人看一次病,拿一次药就一直吃上两三个月而不换药,并没有考虑症状是否改变,这更是不能茍同的。本文将小柴胡汤列为必备良药,有症状出现时吃一吃,是不会有问题的,请放心。

问七、可否谈谈中医治病的原则?
答:我们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论治;不似西医给定什么病名,才用什么药。(日本人一见到肝炎就用小柴胡汤,就是犯了这个大错!)一个绝顶高手只依最高的武学原则,而不拘于架式,才能将武功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样地,您可别小看了「对号入座」,单单小青龙汤,本文画龙点睛地告诉您:「流稀白的痰或涕」;若照坊间的书籍就可以列出「支气管炎、肺炎、气管炎、气管支炎、支气管喘息、支气管扩张、湿性肋膜炎、感冒、流感、肺气肿、百日咳、鼻炎、麻疹、肾炎、结膜炎、砂眼、泪囊炎、湿疹、水泡、浮肿、腹水、关节炎、胃酸过多症、留饮症、生唾过多症」等病名(某书p.206),让您一头雾水,不会用药,来达到「权威」、「唬人」、「敛财」之目的也。一般而言,中医将症状跟体质分寒热来用药。譬如:嘴巴淡、唇白、手脚冰冷,大便不成形,频尿尿白,就叫寒症。红、干、破、烫、便秘、尿短赤就叫热症。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寒药就是大原则。流鼻水呈稀、清状为寒症,用热药小青龙汤。此时若吃麻杏甘石汤,无疑是雪上加霜。好比此症状出现时,再吃冰、白菜等,分泌物(包括鼻水、白带…等),将会更多。若鼻涕已呈黄浓稠为热症,必须用寒药麻杏甘石汤,此时若吃小青龙汤就叫做火上加油。

问八、中医讲究治本,那么有没有改善体质,吃了比较不会感冒的药?
答:香砂六君子汤、小建中汤、玉屏风散,这三者可以任选两种服用一段时间,可以增加抵抗力、改善体质、预防感冒,小朋友吃了身体好,考试也会进步。香砂六君子汤、小建中汤可增加胃肠功能、帮助吸收、治慢性胃病,也可算是温补良药。玉屏风散可以增加保卫功能,改善体质、预防感冒;不过感冒了,就不可以吃玉屏风散。

五、总结---感冒之治疗
1.人体的大脑中有一造热中枢,能不断产生热能,并调节温度以维持体温的恒定,遇冷则毛细孔收缩,遇热则扩张以散热。
2.一旦受寒邪、风邪所侵,肌肉血管神经收缩,致无法正常散热,引起体温升高,即为发热或发烧。(初期往往也会怕风、恶寒—葛根汤;不恶寒,发烧太厉害┼黄芩。)
3.使得代谢管道受到阻塞,代谢废物滞留皮下,刺激知觉、痒觉、痛觉神经,因而产生搔痒,全身肌肉酸痛现象,严重者造成骨节酸痛(葛根汤)。
4.侵及头部则头痛(葛根汤),至耳朵则造成内耳不平衡、晕眩、欲呕(苓桂朮甘汤或小柴胡汤);病毒若破坏视神经,则会出现角膜炎、结膜炎(葛根汤或小柴胡汤┼川芎、茺蔚子、车前子;便秘┼大黄)。
5.侵及鼻子则有鼻窦炎及鼻塞(葛根汤┼远志、菖蒲、白芷),流鼻水。其初始症状可能为流鼻涕、稀而白,甚至如自来水般流不止(小青龙汤、苓桂朮甘汤;若鼻塞┼远志、菖蒲、白芷)。
6.若不予理会,又加上抵抗力弱,病情就会逐渐加重;若一直发烧,就会化热而呈现热症。(若发高烧,但恶热而不恶寒,口大渴、自汗、烦躁、四肢冰冷,吃白虎加参汤注1即可解热,病愈。)
7.由流清涕而化热后,鼻涕、痰都会变黄、黏稠状(麻杏甘石汤)。侵及呼吸道而咳嗽有痰;若痰停于喉管不出则干咳注2(麦门冬汤;有痰┼浙贝母、桔梗、北沙参、杏仁)。久咳则胸闷、有压迫感(小柴胡汤┼枳壳、桔梗)。
8.侵及淋巴则导致淋巴肿(小柴胡汤┼天花粉、浙贝母、牡蛎、香附)。
9.侵入咽喉部,会使得咽喉发炎、扁桃腺发炎,严重时连吞口水都有痛感(麦门冬汤┼黄芩、桔梗、百部、元参;若沙哑┼诃子、蝉蜕)。
10.侵入呼吸道则为气管炎(寒性---小青龙汤。热性---麻杏甘石汤);到胸腔则演变成肺炎(急性或热性---麻杏甘石汤┼鱼腥草)。
11.到肠胃道则会腹泻(胃苓汤)或便秘(增液汤、承气汤注1),甚至并发急性肠炎(葛根芩连汤)。

注1:白虎加参汤、增液汤、承气汤等,不列入必备良药,有印象即可。
若发烧至40度以上,脉每分钟跳到100下以上,若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舌打结)、肢厥(四肢冰冷)、囊缩(阴囊收缩),即可判断为脑膜炎;若5~6天不大便即可用大承气汤;若没有不大便的现象;就用白虎加参汤,一定可以很快解救。
西医不懂得辨证,就用脊椎穿刺判断,结果引起极严重的后遗症,切记不要成为受害者,切记!切记!
白虎加参汤、大承气汤是救急的方子,两千年来,一帖就挽回性命者,不知凡几,其效如神,绝非现代医学所可比拟,信不信由你!
注2:原则上,咳嗽喉咙痛、痰黄稠或停于喉管不出而干咳,吃麦门冬汤;而咳嗽喉咙不痛痰稀白或吃冰、吹风就不舒服,则吃小青龙汤。但在轻微咳嗽时或在寒咳热咳转换的时候,分辨不出该吃何者时,大胆地先吃一种试试看,没效或越严重时,再换另一种即可。(多试几次,经验熟了,以后就不会错。)
另外,小柴胡汤治的咳嗽往往在感冒好几天之后,而且不像小青龙汤和麦门冬汤那么强烈;虽不频发,但仍未全止,并有口苦、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等症状。

后记:敬请拥有本文者以慈悲心广为流传,但请勿任意增损删改,并请保留后记一文。
【附】中医秘籍大公开---后记 
中国时报73年2月28日第8版「医生不看病,病人不会死」:
瑞士学者韩鲁士调查求证了以色列、哥伦比亚、英国、美国加州等地区,发现只要有医生罢工的地方,其死亡率即降低至平时的35%。您知道吗?治妊娠呕吐的西药「白利麦豆」之副作用产生了几千个畸形儿,导致日本药厂破产;而第一代避孕药的剂量是现在的一百多倍!您可否仔细想过?以前西医认为盲肠没作用是人体的累赘,割掉比较不会引起盲肠炎;现在却发现盲肠可以解类固醇。以前扁桃腺炎就鼓励割掉,以为可以一劳永逸;现在却发现割掉后,人体少了一道防线,将更糟糕。这要作何解释?香港脚(民86、6)、青春痘(民87、2)这么小的毛病都治不好,吃了药不是会死人,就是会自杀;能够使用超过一百年的西药有几种?为何没几年就因副作用太大而淘汰;连广告都以不含阿司匹林为口号,来唾弃这个叫某些人吃了会胃出血的硕果仅存者。
天天高喊血压、糖尿病防治、到处都是洗肾中心,治到死也治不好;反倒是活活地被整死,连蒋经国总统都难逃脚趾被一只只切掉的命运。您知道吗?台湾的成年女性平均每3人就有一人尿失禁(某日某报记者盛竹玲报导);而有4分之1的成年女性没有子宫。
雷久南博士表示:美国最先进的癌症研究机构明知道化学及放射治疗无效,而且霸道,却不敢公布。(既得利益、谁愿放弃!) 孙起元医师表示:被国际医学标榜为白血病的最先进疗法之残酷与霸道,将会在国际医药史上留下最惨痛的一页。(为何媒体都只报导移植成功,而没人揭发移植后的死亡率与苟延残喘、生不如死呢?) 
知道吗?为何前台大医学院院长谢贵雄教授表示:中医是我的最爱!为何前台大医学院院长魏火曜先生早先打压中医不遗余力,年老后悔莫及?为何前省立桃园医院的姜淑惠医师甘愿放弃高薪,痛骂西医!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不懂得生命的真谛、舍本逐末,不懂得生理学,而以唯物的病理解剖理论,将人的器官不断地切割,正突显出现代医学之捉襟见肘。 
*在这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怀疑、诈欺的世界中,要您相信本文是很困难的;因此,本人郑重地告诉您:如果您发现本文有任何广告敛财之嫌疑,请您将本文丢到粪坑;如果没有,请您用最真诚的心相信它!
本人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不求名、二不为利;只是不满中医被歪曲、误解、破坏;不满政府长期打压中医,叫中医自生自灭,以致医疗品质低落,令人以为中医不科学。故大胆地用最浅显的方式介绍家庭必备的十帖中药,希望每一个人都懂得自我保健,免受庸医之害。
*为何西药淘汰率那么高?---所谓科学,就是不断地淘汰毒药;用另一批毒药来替代罢了!正如郗磊峰先生译作「生物医学」一书上说:杀死了一批病毒,不久又来了另外一批病毒;杀菌是成功了,病人也死了! 
*中医传承了两三千年,为何在美、日、大陆日受重视?---所谓不科学,实乃现代科技尚不足以证明其科学罢了!
以上仅供参考,祝身体健康! 
 【附二】良方十剂之(一)、(二):
原本的家家必备十良方原作者是一位皮沙士先生前辈演讲整理,他在后来又以良方十帖为主题又讲过两次演讲,经由他朋友整理后将它公布。
良方十剂(一)
一、缘由:
一位偏远地区很有爱心的国小教务主任,为了帮助一位过动儿,找上我,经过短期治疗后(约一个月),进步神速。他也常听我说过家里可以准备一些常用的药,而后才有良方十帖的构想。良方十帖的讲义也是由这位非常有爱心的国小教务主任帮忙打字完成的,这也是我早期的处女作。这次的讲演以前讲过,旧生就当作复习。
1.使用西医治疗过动儿,时常会变成痴呆、思考中断,在脑部产生副作用。
2.中医治疗过动儿,有时采用药食疗法:甘草、小麦、大枣汤,简称「甘麦大枣汤」。(大枣就是红枣,黑枣在中药里不入药,若有用只是让药好吃而已。)
3.这位教务主任与其太太也是我们中医的拥护者,其太太也告诉其亲戚说「有病要看中医,中药没有副作用,疗效也快」,结果者这位亲戚生病了,就在住家附近的中医诊所看病,结果中医诊所的医师竟然告诉她应该要吃「普拿疼」。教务主任的太太打电话给我,很感叹地说:「为甚么中医会变成这个样子?」。
二、良方十帖就是家庭常备的十种中药:
良方十帖是取法早期医疗环境不完备时,家中会准备一些止痛….的药包挂于墙上,定期会有药商上门,如果是过期会帮我们更换,如果是使用完的药补充后算钱,在台湾五、六十年代还有。所以家中可以准备十种家庭必备的科学中药,这些药最好是放到坏掉然后丢掉,表示这段期间家人都很健康。但是万一有时会有一些小感冒、肚子痛,不及时处理,有时会演变成棘手的问题,所以要赶快用一些最好用、最安全的药把病症消除。十种家庭必备良帖:1.葛根汤(最常最常用到的) 2.小柴胡汤3.麦门冬汤4.麻杏甘石汤5.小青龙汤6.平胃散7.五苓散8.葛根芩连汤9.芍药甘草汤10….以后再慢慢讲。
三、葛根汤特性与使用:
1.葛根汤是学校这边用量最多的药,主任每次采购就是二十罐。
2.葛根汤用在我们体表看得到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用,体表看得到的地方的意思是感冒时鼻子有点鼻塞、打喷嚏、甚至流鼻水就可以用葛根汤。刚开始感冒,感冒在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就是鼻、咽、喉的问题,可以用葛根汤处理。感冒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后脑袋、脖子这边昏昏沉沉的,脖子僵硬起来,转动不流利,感觉自己感冒了,就可以用葛根汤。
3.分析感冒特性,感冒常会伴随有发烧、畏寒、恶寒现象。畏寒:人怕冷的现象,但只要加上一件薄长袖,人就不会觉得冷了。恶寒:比畏寒严重,人严重怕冷的现象,人厌恶寒冷,躲到棉被里能仍然怕冷。人发烧时我们摸额头、量体温,这些都在体表,都是葛根汤适用范围,因此葛根汤可以治疗发烧。畏寒、恶寒都是在体表,人会起鸡皮疙瘩,这也是葛根汤适用范围,葛根汤也可以治畏寒、恶寒。因此我们可以说葛根汤可以拿来治感冒,但是不可说葛根汤是感冒药。
4.葛根汤可以拿来治感冒的原理:葛根汤是很好的骨骼肌松弛剂。身体的肌肉有两种,身体内部是内脏肌或平滑肌。平滑肌与骨骼肌彼此有翘翘板的作用,一收缩另一则松弛,一阴一阳。为甚么会鼻塞?因为整个鼻黏膜肥大起来。因为感冒关系,鼻黏膜充水造成整个鼻黏膜肥大,葛根汤使骨骼肌放松,会使平滑肌收缩,鼻黏膜变小,呼吸通畅,所以就不会鼻塞。
5.发烧会畏寒、恶寒的原因:因为身体吹到冷风,遇到寒冷,使整个毛细孔闭缩,身体无法散热,你就会发烧。让你生病感冒的来源就是冷气或冷风,反正就是寒冷,然后身体产生畏寒、恶寒的现象,因此感冒常会伴随有发烧、畏寒、恶寒现象。这时使用葛根汤,他可以打开毛细孔,然后发个汗,汗出烧就退。因此治疗感冒的原理就是:「汗出烧就退」。
四、我们希望上课人多一些就是因为想要宏扬药师佛的精神,不忍心看见众生为疾病所苦,不忍心看见小朋友因为吃化学的药物三天两头就要跑医院,然后动不动就感冒,经年累月的生病,所以才要宣讲这些课程。
五、葛根汤是太阳阳明经共享的药,太阳主表,阳明属胃,主肌肉,因此葛根汤作用在体表看得到的地方,使用葛根汤的原理就是一句话,「骨骼肌放松弛,骨骼肌一松弛,毛孔一打开,汗出烧就退」。但是相对地,骨骼肌一松弛,平滑肌、内脏的肌肉就开始蠕动、开始收缩运动,因此对肠胃也非常地好。
六、葛根汤不是感冒药,可以当作保养药,怎么说呢?身体骨骼肌一松弛,血管所受到的压 迫就会减低,那血管就可以放松松地,血液循环就会比较顺畅,血液打到大脑也很顺畅,因此可以预防老人痴呆、高血压、中风。所以葛根汤根本不是感冒药,但可以治感冒。
七、葛根汤可以治感冒,但是感冒发烧的因素并不是只有一个,不是只有遭受风寒侵袭,使毛细孔闭缩,身体无法散热而发烧。若真是如此单纯,则「汗出烧就退」。尤其是小朋友,在13岁前,脑部大约正中心处有一个地方称为下丘脑,下丘脑是身体调节中枢所在,可以调节情绪、体温、食欲、体液多寡等…..。在13岁前的小朋友下丘脑发育不完全,有时会乱发烧,而大人为甚么感冒很少会发烧?此即原因之一,另外小朋友比较不会随温度气候的变化调整穿衣,因此父母亲或学校导师就应扮演小朋友体外下丘脑的功能,父母亲或学校的老师可以随时检查小孩后背领有没有流汗,若有应该让其减衣服,减衣服不可直接脱掉大外套,温度落差太大,小朋友体温适应不良,一下子就中奖感冒了。若有汗流浃背应擦干后,从里面薄的内衣脱掉。尤其秋老虎季节,早晚温差大。建议可以从身体里到外,先穿薄长袖+短背心+薄外套来搭配。小朋友在13岁前体内下丘脑发育不完全,不灵敏,不知冷热,只好靠父母亲或学校的老师担任体外下丘脑的功能,以减少小朋友感冒发烧。但若还是感冒了,因为小朋友不知冷热所以会乱发烧,所以大原则是「汗出烧就退」,但也有小例外,因此下丘脑失灵时「汗出烧也不会退」,这时就要找调节下丘脑的药,调节下丘脑的药就是少阳的「小柴胡汤」。
八、感冒第二步,如果发现「汗出烧也不会退」,就可以大胆假设是调节体温的下丘脑失灵,基本上已有往来寒热少阳经的症状就要把葛根汤、小柴胡汤加在一起用。
九、感冒时食欲受影响,肚子饿,但是不想吃饭,这时候来找一下原因:感冒因为风寒关系,寒冷会让骨骼肌收缩,毛细孔闭塞起来,就不能发汗,不能散热,所以发烧、畏寒、恶寒起来。骨骼肌与平滑肌类似跷跷板的原理,一收缩则另一松弛,胃、小肠、大肠的肌肉为平滑肌,因此感冒时骨骼肌收缩,而内藏之平滑肌会松弛无力,肚子就容易胀气。肚子一胀气就不会想吃饭。这时用葛根汤+小柴胡汤会有点帮助,因为葛根汤会松弛骨骼肌,收缩平滑肌,帮助肠胃蠕动。但葛根汤不是很好的消胀气的药,这点必须提醒一下。小孩感冒食欲不振,家长可以检查一下小孩肚子有没有胀气,如何检查呢?拍拍小孩肚子,类似打鼓般,如果声音是「澎、澎、澎」,有空洞的声音,表示有胀气。若有胀气要先处理胀气;若无胀气或无明显的胀气,但是食欲不振,这仍属于小孩子的下丘脑调节中枢失灵的关系(下丘脑有食欲调节的作用),也是用小柴胡汤。
十、「汗出烧就退」是感冒发烧的大原则,但是有一些小例外,第二是体温调节中枢失灵,第三是有没有胀气,第四是尿道发炎,尿尿尿不出来。发汗可以将热带走,同样地,尿尿也是散热的一种方式,如果这次的发烧是因为泌尿道感染,尿不出来,即使汗出烧也不会退,因此检查小朋友的小便道,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怕尿尿,他虽然不会讲,但是会怕尿尿而憋尿,此时若尿会痛,家长可以在询问下加以判断。第五是大便不通,这最最严重的发烧,会让小朋友的体温一直往上飙,飙到40o以上,达到脑炎、脑膜炎地步的发烧。大便堵塞,体内无法散热,粪便的水份一直蒸发,大便就愈来愈干,大便越不出来,体温就越会飙,飙到后来小孩就会有抽蓄、昏迷的现象。
十一、大便不通的解决方式:
西医:西医医生说:「不要小看肛门塞剂的副作用,远比口服退烧药还强」。上一次亲子座谈会的资料内就有肛门塞剂副作用的文章。
中医:(1)中医在二千年前就有肛门塞剂了,肛门塞剂是用蜂蜜做的,中国古时候人将蜂蜜用炒的,炒到水分蒸发掉变成褐黑色,此时焦焦黏黏的,在中国古书伤寒杂病论,就有记载,趁其还有温度黏稠时,将其捏成锥状的东西或者干脆说作成子弹的形状,冷却后形状就固定了,做好后备而不用。使用时,将其塞入屁股,蜂蜜在体内遇热熔化,大便哗啦哗啦,一下就出来了。但是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备有此物品,所以在介绍另一种易备的肛门塞剂。
(2)腌制的「咸黄瓜」,台语称为:ㄐ一ㄢˇ 归 ㄚ,早期将黄瓜加很多盐巴,拿来晒一晒,作成腌制的「咸黄瓜」,取其一小截,长长瘦瘦的,约小指头大小。使用时,将其塞入屁股,几分钟后,哗啦大便就出来,大便出来烧就退,痉挛就解除了。本校o长的小婴儿(怀孕时吃资生丸长大的),曾用过非常有效。绝对不会有副作用的。便秘亦可使用此法。
(3)如果没有腌制的「咸黄瓜」,「薄荷脑」也可以用,「薄荷脑」很凉,将其塞入屁股,转个一两圈,寒凉可使平滑肌松弛扩张开来,使大便排出。
从这里又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小孩子肚子胀气,可不可以用万金油、薄荷油,用那些凉凉的药膏抹肚皮,甚至按摩?对还是错?ANS:这是错误的,小孩子肚子有胀气,不舒服,甚至会哭,如果使用这些药物,药物有麻醉的作用,这是以「凉」的刺激取代「痛」的刺激,待会「不痛」,就以为好了,所以错认为这些凉的药膏很好用。但是我们知道平滑肌遇到寒冷会扩张会松弛无力,现在抹凉的药膏于肚皮,待会寒凉渗透到胃、小肠,只会造成更扩张,胀气更严重,肚子更痛而已。这种药膏都是不合格的,各位有没有看见合格的药膏?这种信息大家要从那里获得?各位的信息都被蒙蔽了,这就是我们为甚么要上课的原因,也有人问为甚么不要在外面看病,开业看诊?如果我们要在外面捞钱一定比人家捞得多,因为我们往往是一包药,15~30分钟就有效了,但是我们会做得很辛苦,我们会少上外面错误的信息。
那凉凉的药膏是谁告诉你们错误的?我是从原理跟你们解释的,我不是胡诌乱扯的,那盐巴的问题也是一样,你高血压的人不吃盐巴,血压绝对不会掉下来。得糖尿病不吃饭,不多吃点饭,不多吃点黑糖,你的糖尿病根本不会好。你的胆固醇不高,每天都无法消除疲劳,你每天都懒洋洋的、倦怠,你根本就没有思考力,你就容易得到癌症。所以上一周我就讲「去年日本NHK电视台就报导,二家大型医学机构,分别追踪胆固醇高的人,追踪了十年、十五年,结果发现胆固醇愈高的人,罹患癌症的机会愈小,胆固醇高达280的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罹患癌症,这就是胆固醇的真相。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在外面看诊,我们鼓励吃胆固醇的话,我们讲一句话,就会有一百个中、西医的博士跟你反驳,有用吗?所以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我们从教育着手,我们训练新的一代,大家成人的,也可以得到简便的处方,简便的医疗、食疗的好处,当下获益。我们好好训练这些书院毕业的大学同学,更长久的就是从幼儿园开始教。
十二、感冒因为有发烧,慢慢会把身体内水分耗失掉,嘴巴会干干的,干干的就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负责的,这时候就感受到嘴巴干干的,但并不会口渴,这时感冒的阶段仍停留在皮表,还是属于葛根汤、小柴胡汤的症状而已,这时候伴随的发烧称为表热,处理表热一个大原则就是「汗出烧就退」,用甚么方法让他发汗呢?可不可以跑步?回答:不可以让他跑步发汗,跑步会损失很多氧气,产生很多二氧化碳。表热又不发汗,只能用物理的疗法。有人认为发烧时,就给他用泡泡热水澡的方式退烧对不对?在泡热水澡过程中,骨骼肌会松弛,毛细孔打开,在热水中汗出烧也就退了,但是这时候要注意,发烧伴随着的是畏寒、恶寒,最怕的就是寒冷,因此,泡好从浴缸出来,离开热水未来得及穿衣服前,容易遇寒造成再次感冒。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进浴缸泡热水澡退烧不是理想的方式。所以哪一种方式最理想呢?最理想的方式为「泡热水脚」,将「泡热水澡」改成「泡热水脚」就可以了,将水位泡至小腿肚位置,水温愈高愈好,以不烫伤为原则,要泡至身体发热出汗为止,因为汗出烧就退。
冬天时,天气寒冷,在泡的过程中,热水容易变冷,那我们不妨在泡脚桶旁准备一个小钢杯,从泡脚桶内装一 杯水出来,然后置入便宜又好用的「电汤匙」于小钢杯中加热。不需要买一个几千元的泡脚器,只需土法炼钢,买一只60元的电汤匙就可以用了,加热到水快开了,拔掉电源线(PS:连接电源的电汤匙离开水会烧掉),将热水倒入泡脚桶内,再从泡脚桶装一杯水出来,重复刚才的动作,如此就可以维持泡脚桶内的水温,人就泡到出汗,汗出烧就退。如此就不需要药了嘛,连良方十帖也可以丢掉,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住「汗出烧就退」这个原则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利用这个方式。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当中,各位都看到了,都听到了,听到甚么呢?在表热阶段,在发烧、恶寒阶段,我们是给热的还是冷的?回答:热的,所以这时候用冰枕对不对?冰枕会引斜、引贼,把贼带到家中而已,所以此时用冰枕是不对的,那冰枕是用于那一阶段呢?且听下一节分析明了,下课!
良方十剂(二)
部分节选
三、我们讲胆固醇,只有营养学家告诉你不可以吃,你看生化学学家董大成博士是如何看待胆固醇,你再看台大生化学的教授,台湾生化学的权威、第一把交椅的林仁混教授是如何看待胆固醇的,西医的胆固醇指标有的是130~200,林仁混教授说男生胆固醇标准是180~220。他的讲法就跟其它人不同,为甚么差别这么大?而董大成博士自己得过膀胱癌,他后来自己吃黄豆,他说黄豆可比高丽蔘,你看他一天吃蛋吃几颗?为甚么他不怕胆固醇过高,他是生化学家才了解化学的变化,只有营养学家才给你断章取义,营养学家认为:蛋黄里面胆固醇很高,吃下去胆固醇会一直飙上去。可是生化学家看法就不是这样子,他看见蛋里面有胆固醇,蛋中有卵磷酯。有卵磷酯的胆固醇就OK了,所以不用怕,你看古代那些吃猪脚连猪皮一起吃的,猪皮就是卵磷酯,他们那一个高血压?那一个脑中风?所以医学不是这样子的。
那我们吃素的胆固醇从哪里来?从核桃、腰果、杏仁、无花果……那些干果类来的,再来这样就够吗?不够,还要从营养学家最诟病的那二种油来的:椰子油、棕榈油。所以吃素的人要用的油就是营养学家骂的最厉害的那二种油,第一个棕榈油、第二个椰子油,这二种油放冰箱拿出来后有没有像猪油,它像猪油,里面是胆固醇,它才是给我们身体能量最高的所在,所以吃素的油应该用这种。不过…,几年前我来这边上第一堂课时,就是讲这件事情,后来我不敢讲,为甚么不敢讲?因为我们研究的是物性,它原有的性质,如果变化了要怎么讲。例如:我们鼓励人家吃黄豆,黄豆可比高丽蔘,可是黄豆却是基因食品,那个因果谁去负?副作用谁去负?所以我说吃黄豆、喝豆浆可以补充钙质,这份补充数据骨质疏松也是鼓励喝豆浆,那豆浆如果是基因改造黄豆制成的,后来吃出问题,这谁来负责。
同样地棕榈油的问题,棕榈油在南洋生产地装桶时加一次防腐剂,我们问过台湾经销商,棕榈油来台湾时,他们怕防腐剂用太少,怕它坏掉,又再加了一次,我听到加二次怎么敢介绍,所以到底要吃甚么?我不知道,我们在这边可以跟各位讲的是,它的物性而已,至于后面人为的变化,我们很难讲。就好像也有学员问我们,中药使用时是不是要先泡热水10分钟后,过滤后再煮,不然重金属如何去掉?老实讲,不要说是「中药」,只要是种在土地上的,只要是由根吸收土地水分的作物绝对都有重金属,因为全世界的地利都被破坏掉了。那大陆还在步那些以前台湾开发的,全世界以前先进国家开发过程所使用那些乱七八糟的化学药剂都在喷植物,那吃中药到底对不对?那我们没有办法负责这些事情,这是属于整个「共业」的问题(PS:众生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称为「业」。好的思想行为叫做「善业」,恶的思想行为叫做「恶业」。「共业」:大家共同造作的业)。
四、真正地医学是把古代的东西与最新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两个答案是一样地,这才可以当作标准,如果抵触时,就有一个错。我们会认为古代医学能够流传二千年下来,应该就是真理了,只是等待现代科技给印证。那为甚么又要老调重谈,重提棕榈油?因为最近汉唐中医又再跟我遥遥呼应了,我们是远隔大洋漠不相识的人,讲的观点几乎都是一样的。他最近讲我们用的油绝对不是色拉油,我们要用的是不会让厨房油油腻腻的油,不是那种会让抽油烟机每半年就要送厂商清洗的油。因为倪院长没有吃素,所以他就鼓励人回到吃猪油的时代,为甚么?因为猪油胆固醇高。所以很奇怪,我与倪院长不相识,我是默默无名,他是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佛罗里达州最高的中医行政负责人,等于是州长认命的官,他刚辞职半年、一年而已,他想回台湾教一批学生,所以才把那边辞掉了,收一批关门弟子。我就看见他在鼓励,说用色拉油是被厂商买通的,才会变成吃色拉油。
为甚么女生抽烟比男生少,但是肺癌是女生的第一名?为甚么男生不是肺癌第一名?就是抽油烟机,厨房造成的嘛!为甚么心血管疾病一直都上升,就是那些色拉油,色拉油被加热后变成焦油,焦油到身体就是致癌物质,那就是变成中性脂肪(三酸甘油脂),堵塞血管的元凶,所以心血管堵塞并不是胆固醇。这种医学的信息,各位到哪里去听,没有人告诉各位这种信息的,到处都是错误的,我们在药师佛前面,只有我们敢讲我们是正确地,所以我们才要上这课,大家如果有兴趣尽量不要缺课。因为我个人蛮情绪化的,看见人少我就没精神了,看见人少,本来预计人会很多要讲良方十帖,又觉得良方十帖以前讲过了,所以讲不起劲。不过老实讲,一个真正会上课的人,再重新讲一遍,你会觉得怎么好像以前没听过。大家有没有觉得?有的请举手,对不对,就是这种感觉。
五、我们刚刚提到盐巴,中医的源头是五行表,五味是「酸、苦、甘、辛、咸」,对应到五藏「肝、 心、脾、肺、肾」,对应到五行「木、火、土、金、水」,这边可以看见,盐能入肾,盐是肾脏所必需的,为甚么?因为肾脏得到盐巴才能把水变成尿尿,这是利尿,盐巴是利尿剂,为甚么现代医学一直教人不要吃盐,台湾尿毒症(洗肾)的人口比率是全世界第二位,这是最近的新闻。这就是教你不要吃盐巴,咸不入肾,然后水滤不出去嘛!就这么简单。
六、我们要再提之前提过「通便」用的腌黄瓜,因为刚刚有学员提问这个问题。那个泡在液体中爱之味品牌的腌黄瓜可以用吗?这个不可以用,这个软趴趴的怎么塞得进去。要用那个咬起来脆脆、有嚼劲的腌黄瓜才可以塞得进肛门,塞进去后才可以软化大便,大便就出得来。为甚么呢?因为「咸能软坚」。再譬如大脖子缺碘,中国古代就认知到,就是要给它海藻、海带、昆布,我们老祖宗不知道这些食物中有碘,可是老祖宗知道这些是海里的东西,它们很咸。大脖子是硬块,只有用咸的东西才能将它软化掉,所以这就是「咸能软坚」的应用。现在大便挤到肛门边硬硬地,根本挤不出来,这个腌黄瓜很咸,塞进肛门后就会吸收水分,「咸能软坚」,会使大便软化,待会就会出来,原理就是这样子而已。
这原理不同于「薄荷脑」,薄荷脑是用薄荷提炼后白白的东西,做成类似口红的形状可以旋转伸缩的东西,很多人拿绿油精或薄荷脑抹太阳穴,治头疼,可不可以?那一天到晚都头疼的,愈抹会愈头疼。上星期上课提到太阳穴头疼的,那二种放在一起就可以根治了,对不对?我星期三就接到家长打电话来,家长就坐在那边,他就告诉我说:「自己的妈妈二十年的头疼」,我们想想看,经年累月二十年的头疼,看遍多少医生,星期三时打电话告诉我说,就用我上课所讲那二个简单的方子合在一起用,就好的非常多。我就告诉他说:「你就写一篇贴在我的网站上嘛!」没有人要贴,这个网站我就不想经营了嘛,所以大家看到我今年四、五月以后几乎不再贴了,我们也不是要炫耀自己的功劳,实际上是因为中医处于这个很暧昧的时代,大家根本看不到甚么叫「中医」,大家看见的「中医」是会叫你去吃「普拿疼」的(大家一笑)。
星期四那天有一位阿妈坐我的车子,阿妈就告诉我说:「中医老师的药怎么这么好用」,对不对阿妈?(PS: 阿妈在现场上课),一包就有效对不对?(PS: 阿妈说一些话,但是录音听不清楚) 阿妈讲的那个案例,阿妈都陪乖孙女来上学,孙女说:「阿姑走路都会撞墙壁」(大家一笑),你知道这是用甚么方子解决的吗?我们良方十帖中有「小柴胡汤」、有「五苓散」,就是这两个合在一起,服一包后就不会撞墙了,那二天就OK了,都在良方十帖内,只是看你会不会用而已,阿妈就觉得很奇怪,为甚么中医老师你的药这么好用,阿妈多讲妳的,没有关系吧?阿妈回答:「没关系」。阿妈的手肘有问题,我告诉她中药一帖就看见效果,阿妈是不是?
还有一位不知是谁,手也长一粒东西,用我们赠送的「紫云膏」后,处理好十多年的旧伤。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医疗环境,为甚么没有人告诉妳可以用「紫云膏」,「紫云膏」到处都在卖。(PS:有位学员发表「紫云膏」的使用经验,但是录音声音细,不知有否听错!她说:「我有一位同事的小孩,那个肉一直陷下去陷下去,她妈妈很担心很害怕,因为我有给她一瓶○○的「紫云膏」,因为哪天已晚想隔天在带去看医生,结果她就用「紫云膏」给小孩抹,抹一个晚上后,隔天就好了,这是同事说的。」)
谢谢妳!我们这边从来都没有让人发表经验(大家一笑),但是每一个人都很含蓄,谁一包就有效!谁一包甚么问题都解决!结果都不敢讲,当然不敢讲,不然这讲堂也坐不下。其实我们也不是好大喜功,我们也不喜欢站出来,我们喜欢默默的耕耘,我们喜欢躲到山里面去练功的,去修禅定打坐,所以我们研究室才叫「药师功房」是 药师佛的药师,不是现在药剂师的药师,我们是希望隐姓埋名好好练功,才是我们的本份,可是这世界太混乱了,你不这样起来弄的话,很糟糕啊!你说外面买的西药感冒药怎么比得上我们的葛根汤,那里面的类似安非他命的成份codeine(PS:英翻中「可待因」),吃了就上瘾嘛!不行这样子做。所以我们良方十帖是很有得讲。
七、我们讲义发下后,葛根汤还有得讲,葛根汤要讲二十小时,我们都可以讲。我们良方十帖为甚么要有感冒,因为小孩子几乎都有感冒,我们今天讲的只是概论而已,感冒会有咳嗽、喉咙痛。那咳嗽一定要分,我自从曝光后,有些家长就写了纸条,希望我给小孩看病,问题是写了纸条写得不清不楚,为甚么不清不楚?因为没有来上课。好!再来,如果小孩子没咳嗽给你听,你怎么知道是那一种咳嗽?而小孩也讲得不清不楚,所以小孩在中医列作「哑科」,望、闻、问、切中的问诊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又很小没有脉好把,小孩子是不把脉的。小孩子可以看食指但能提供的讯息有限,因此小孩子能提供的讯息很弱,因此治疗小孩子效果会打折扣。所以真正能治好快速有效治好小孩子病的是家长,只有家长自己随时调整用药,才可以在一天或三天内将感冒治好。我一直强调,如果感冒超过如果6~7天才好的,那不是中医师治好的,也不是西医师治好的,那是他自己好的。所以一位中医师如果将感冒治到6~7天,这位中医师该检讨了。感冒应3~4天就治好才能称为「中医」。随时要变化用药,一包用下去,状况变了,立刻变化用药,一般而言,3包就OK了,感冒就好了,所以我们要学。
八、讲到咳嗽,如果发现小孩子咳嗽时,愈咳,气一直往上冲,这脸红红的,注意特征,咳到脸红红的,这种咳嗽可以用「麻杏甘石汤」,这种我们称为「热咳」,那有「热咳」就有「寒咳」或称「冷咳」,这「冷咳」会伴随着鼻水,那鼻水稀稀白白的流下来,「冷咳」会伴随着畏寒、恶寒的现象,这现象会很明显,我们就给「小青龙汤」,但是今天只是绪论而已,只是良方十帖的开场白而已,所以这二个方子请先暂时不要用,大家对它的认识还不是很深,除非你抓住我刚才讲的要点,一咳嗽起来,你就看到他整个脸咳到脸红,不咳则已,一咳就脸红,这个「麻杏甘石汤」就可以用下去。那「小青龙汤」这稀稀白白的是我前几周有讲很详细,那各位可以由CD来重新听或等我过几个星期依顺序讲良方十帖有提到「小青龙汤」时再用。「麻杏甘石汤」是「热咳」,「热咳」会伴随着鼻涕黄、浓、稠,还有那嘴唇又干又红,这就属于这系列的。那嘴唇是苍白的,鼻涕稀稀白白的是「小青龙汤」。
那还有因为干燥而咳嗽,喉咙因为干燥而咳嗽,或因讲太多话干燥而咳嗽,那这个是乱吃也不会吃出问题的,这个东西很好吃(PS:录音未讲,老师只在黑板上写出,故不知是甚么东西?)上星期日上完课,就有家长跑到楼上找我,他说:「奇怪!同样都是看中医师,那为甚么我的孩子出去外面看中医师,拿回来的药小孩子都不愿意吃,那学校这边的药就愿意吃,后来终于给他逮到一个机会,小孩从学校带药回去吃,吃完还有一点点剩下的,他拿来吃,唉哟!怎么这么好吃,果然我们这边不一样。」我们可以给各位一个判断的原则,如果中药是以甜为主,好吃为主的那个药、那个方、那种植物,你就可以长期吃,吃一辈子都不会有问题,重点就是要甜味。所以五味的酸、苦、甘、辛、咸,甘是甜,甜对应到肠胃,后天营养的补贻(?听不清楚)来自于甜味,所以只有甜味的东西才可以当保养药,可以长期吃。只要是苦的药,那是入心,那是泻火的,让你愈吃愈没有火,愈没有能量,最后的下场就是贫血,就是尿毒。所以去年上新闻的一位中医师,吃龙胆泻肝汤吃了六年,就是不懂这一句话,他吃到最后变尿毒,最后洗肾,结果被西医药厂拿来利用,以中医师身份告诉你中药有毒不可以吃,那就是他自己不懂。这个苦入心,心主血,会破坏红血球,苦泻火,所以把能量泻掉,最后就水克火(? 听不清楚)变成尿毒,道理如此而已。
所以刚才说葛根汤根本不是感冒药,为甚么?你们吃看看,吃起来甚么感觉?是不是甜的为主,它是保养药,甚至是营养剂,为甚么是营养剂,我分析给你们听,星期一那天上课我有提到小孩子的保养药,小孩子时就可以开始给他吃,可以吃到考上建中为止的方子是甚么:「黄耆建中汤」加「保和丸」,小孩子缺乏酵素,所以给他「保和丸」,那「黄耆建中汤」是由「小建中汤」变的,将它加「黄耆」后改名「黄耆建中汤」。「小建中汤」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胶贻。胶贻就是麦芽糖,这里面除了芍药是酸酸的,桂枝有甜味,甘草有甜味,大枣(即红枣)有甜味,麦芽糖绝对有甜味,这个生姜有点辣辣的,基本上以甜为主,以甜为主就是属于肠胃药,当然可以吃一辈子啊!当然可以吃到考上建中啊!
中国二千年前就设计出「黄耆建中汤」,设计出「小建中汤」老祖宗就知道小孩子的营养要补充甜味,所以在这个方里面给你加上麦芽糖,就是给小孩子最好的营养,小孩有营养、有热量,营养吸收好,他当然就不容易感冒。那消化系统好,当然呼吸系统就好,所以就是这样子。那葛根汤与小建中汤、黄耆建中汤有甚么差别呢?葛根汤少了胶贻,有5种成份与小建中汤相同,但是多了葛根(食物)与麻黄(药)。葛根是甚么?有看过韩剧节目「医道」的就知道,葛根是市场卖的食物(块状)。麻黄是甚么?发散风寒感冒的药,所以葛根汤有七味药,所以你说它是药吗?麻黄只占1/7,事实上不到1/7,因为葛根放的量比较多。因此葛根汤是给你小建中汤的营养,再用葛根把皮表骨骼肌放松,再轻微用点麻黄配合桂枝将风寒赶出,这样轻描淡写的教你发汗,汗出烧就退,如此而已。
九、这个「麦门冬汤」非常地好吃,我这里面就有麦门冬,我上课要保养喉咙,就是要用麦门冬。现在我们来看「麦门冬汤」,组成成份:麦门冬、半夏、甘草、人蔘、梗米、大枣。它有大枣即红枣甜甜的;有甘草甜甜的;半夏大家不认识没关系,这是一味中药;这人蔘也不用介绍了;有麦门冬这一味药;再来梗米是米,米也是中药,如果说中药都不能吃,那我们米也别吃了。「麦门冬汤」里面就有米,这是食物还是药?医食同源,米是淀粉类,淀粉就是甜的,甜的就是营养剂,所以甘入脾。麦门冬也有点甜甜的,甘草、大枣都是甜的,所以「麦门冬汤」给它乱吃也没关系,所以有事没事,喉咙干干地就可以吃,那实际上它比较偏向在咽的问题,只是咽与喉是在一起的,所以有时就囫囵吞枣,只要是咽喉干干地就找「麦门冬汤」来吃。
所以这个包括干咳,咳嗽没有痰,或者好像痰黏在喉咙上弄不出来,如果能弄出来多舒服呀,这时候只要口含麦门冬汤不加水,让它慢慢地滋润下去,等一下滑动,只要咳一声,一口痰出来,喉咙不会怪怪,不会再咳嗽了。麦门冬汤是属于比较平和,介于寒咳、热咳中间,比较温和的药,既是温和的药,即使乱吃也比较没有问题。只要是温和的药都带甜味,原则上,麦门冬汤偏向治干咳。
这里我们补充一下叶天士先生的川贝枇杷膏,这是甜甜的,甜的厉害,大家都给它乱吃,只要是咳嗽啦、喉咙痛啦,就给它乱吃,有的吃了有效,有的无效,为甚么?它是甜的,黏黏腻腻的,它只治干咳,如果是痰很多,如果吃枇杷膏,待会你的痰就咳不完了,它会生痰生很多,所以我们要懂这原理。这是咽的问题,那喉的问题使用「桑菊饮」,桑叶、菊花饮料,我们中医的五行表,彼此对应,秋天对应干燥,最近大家会发现到眼睛好像干干的,鼻子干干的。昨天有人打电话给我,说他耳朵发痒,为甚么发痒,表示太干了。
上周我们介绍「桑菊饮」就说这是秋天的药,耳朵、眼睛、鼻子发痒、喉咙发痒、咽发炎、这里发炎(PS:听录音,不知所指位置)可以使用「桑菊饮」。这种干燥就不是随随便便用「汤」了,「汤」的意义是一天固定吃三次,类似随三餐喝汤之意。治干燥除药物外必须有充足水分,所以就不是桑菊「汤」了,而是桑菊「饮」,一天用六次,类似喝饮料之意。所以中医科不科学,在命名上就告诉你这是饮料。「桑菊饮」是秋天因为干燥而产生的饮料,前几天要放学时,我就看见书院的同学去拿桑菊饮来喝,他就说:「真的耶!秋天是干燥的季节,喝起来还真舒服,干燥就消失了」,我说对呀!只是以前有感觉,但是不会把它归纳在一起,不会想到跟这个季节有关系,只是隐约感受到秋天有这种现象。中医的老祖宗就告诉你:「秋就是燥」,所以我们说中医是天人合一的医学,在探讨物性、天地之间的物性、道理。所以你若确定「喉」,喉咙痒痒的用「桑菊饮」,若是「咽」的问题用「麦门冬汤」。
十、再几分钟就下课,漏掉补充一点,因为我上课是不用准备的,随时随现在的灵感,我在讲发烧时漏掉一点,因为现在的发烧不是那么单纯地气候关系或吃坏肚子肠胃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甚么东西?就是肠病毒,所以你用了葛根汤或者小柴胡汤加葛根汤吃下去后,汗出烧也不退或汗出烧退,但一下子体温又上来了,奇怪了,原来就是感染了肠病毒。
肠病毒大家知道有所谓的手、足、口病,那个手、脚破、口腔黏膜破掉、喉咙痛,有这些征兆的话,大家就要怀疑是肠病毒,肠病毒原则上有七天潜伏期,在潜伏期时不大出现症状,当症状出来确定是肠病毒感染后,我把全世界最好的处方介绍给各位,处方是:「银翘散」搭配「小柴胡汤」。当发现肠病毒症状或经由西医检验后确定是肠病毒,你就选择「银翘散」+「小柴胡汤」,这是没有便秘的,那如果有便秘时就不是「小柴胡汤」,要从大便去解决,力量要强一点,将「小柴胡汤」换成「大柴胡汤」,原则上三天之内就可以治好。
如果没有用这个中药很快地解决,其致命危机在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会演变出心肌炎、演变出脑膜炎、演变出脑炎。这时会发高烧、痉挛、抽搐,这时会有生命危险,那时候这些就不适用了(PS:听录音,不知老师黑板所指),这时科学中药也不够用,还要搭配用煎剂。我们就介绍一半就好,因为我们知道小孩得了肠病毒,在前面阶段就将它治好不需要到第三阶段,所这边搭配煎剂的就暂时不讲。
十一、听过小孩子是阴虚体质的学员请举手?小孩子的体质是阴虚体质,阴虚表示水份不够、体液不够。小孩子身体里面大约只有500cc的血,只有一杯木瓜牛奶的容量而已,你不要看小孩子这么大,只有500cc的血而已,因为血少,所以容易发烧,很容易退烧。就是因为阴虚体质,肠病毒才会趁虚而入,所以小孩子要多补充水份。我们所谓小孩子为阴虚体质,是就其成长过程,从小至中年到老年来作比较,小孩子算是阴虚体质,但是小孩子不应该给他真正的阴虚,真正的阴虚就要给他治疗,治疗用甚么药物都没用,只要给予充足水份即可。
秋冬季节到了,父母、老师要注意小孩的肠胃不要让他受寒,喝冷水即受寒,所以要给小孩子喝温水。而且要记得小孩子嘴唇不要给他太红,太红就是阴虚,本来跟成人比较是阴虚,你现在又给他缺水,变成真正阴虚,所以病毒就趁虚而入,因为「虚」则不够也,「虚」则不足也,阴虚就得肠病毒所以不要给小孩子脱水、水份不够,那为甚么不是细菌呢?有水的地方才会有细菌,水太多为阴实。阴太多了,水太多了,才会有细菌感染,那阴虚感染肠病毒,也可以靠中药「银翘散」帮忙消除阴虚。那有常常在吃葛根汤、小柴胡汤其实都是一种保护,因为小柴胡汤可以调整,但是原则上是「银翘散」可以化阴虚。
刚刚提到细菌为阴实,这里顺便提醒一般家长易犯的错误,小孩子受伤有伤口,不要用OK绷封起来,以为封好后很放心,其实那是在残害孩子,因为那个OK绷透气吗?那个透气胶带有透气吗?这地方有伤口、有破皮,那毛细孔随时会蒸发汗,将那OK绷贴住,汗流出来被封住了,汗水多就易生细菌,产生化脓,伤口愈来愈严重,愈不会好,这种信息外面有没有跟你讲,有听过的请举手?我们很乐于看到大家都知道,在这边听到的不算。我们这边有一些小朋友的家长很信任我们,孩子严重的受伤就不包扎,好的很快。所以外面的信息相当的错误,所以才要在这里讲,那在这里讲,有时候会有批评的关系,那个其实就像孟子所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们心很痛,希望大家能体谅一下,末学在这里有时会心直口快,多所批评,大家多有一些雅量,让我们为自己、为长辈、为孩子的健康多努力,希望大家多护持,这一门课大家多踊跃出席。好,谢谢各位! 

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附图)

经方方剂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0173 次浏览 • 2016-01-31 15:4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查看全部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1.png


2.png

 

3.png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方论: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方论: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参考: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附:感冒药的煎服法
•  煎药火候和时间。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香气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味辛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有效成分散失过多。所以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  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疗感冒的中药质地多疏松,故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材面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 30~60 分钟。 
•  充分利用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这样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药材的浪费 . 
•  取汗方法。 为利于感冒的治疗 , 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 : 一是借谷所业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二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发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 
•  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奏效为准。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之虞。 
 
参考:孙娟,孙健《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
桂枝汤中“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应用大枣1枚,我觉得与《伤寒论》的12枚不符,《思考中医》也说过要12枚,所以我改为12枚。
上述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
 
请注意:这些方子只适合刚发烧时立即采用,烧了一天或两天后,症状就变了,必须请中医重新辨证后开其他的方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