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27 次浏览 • 2016-01-23 21:07 • 来自相关话题

    22、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方剂组成】大黄12 克,黄连6克,黄芩 6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三杯,顿服之。     【方解】大黄伍以除热解烦的黄连、黄芩,功能泻火。古人以心主火,故名以 ...查看全部
    22、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方剂组成】大黄12 克,黄连6克,黄芩 6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三杯,顿服之。
    【方解】大黄伍以除热解烦的黄连、黄芩,功能泻火。古人以心主火,故名以泻心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注解:心气不足,《千金方》作“心气不定”,可信。吐血衄血,其人心悸烦不安者,为有热,宜泻心汤主之。
    按: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心气不定即心悸烦、精神不安之谓,以是则失眠惊狂、癫痛、以及出现其他神经症等,亦有用本方的机会。高血压现本方证明显者,亦多有之,须注意。
    【辨证要点】心烦吐衄、大便干者。
    【验案】赵某,男性,53岁,病历号154112,1965年4月2 日初诊。发现高血压20多年,常头疼失眠,近一月来常鼻衄,烦躁心慌,大便干,血压 170~200/130~140 毫米汞柱,苔黄,舌红脉弦数。证属里热上犯,治以清泄里热,与泻心汤:
    大黄10 克,黄连6克,黄芩6克,生地炭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大便通畅,心烦已,睡眠好转。因时有胸闷,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青,服一月,鼻衄未作,血压在150~160/100~110毫米汞柱波动。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吴茱萸汤 (吴茱萸+参姜枣)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348 次浏览 • 2016-01-23 20:19 • 来自相关话题

    21、吴茱萸汤 (吴茱萸+参姜枣)     【方剂组成】吴茱萸15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吴萸辛温,《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伍以生姜、人 ...查看全部
    21、吴茱萸汤 (吴茱萸+参姜枣)
    【方剂组成】吴茱萸15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吴萸辛温,《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伍以生姜、人参、大枣健胃止呕之品,故治胃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者,或呕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或呕而胸满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解:属阳明,这里是指胃,不是指阳明病。胃中有寒饮,故食谷欲呕,宜吴茱萸汤主之。若服吴茱萸汤而呕反增剧者,是误犯上焦有热的呕,不当用本方治之。
    按:属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汤证,由于欲呕为二方的共有证,故特提出教人临证时要细心辨别,读者宜与小柴胡汤方证条互参。
    《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转属太阴病而吐利,若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为寒饮暴迫所致,故宜吴茱萸汤主之。
    按:文中虽谓吐利,应以吐为主,即是说吐而不利,即利亦微不足道。手足厥冷、烦躁欲死,才可能说是寒饮逆迫的急剧情况,否则与另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证无所别,又何以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干呕或吐涎沫而头痛者,为寒饮冲逆的征候,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寒饮自里以上迫,故呕而胸满,吴茱萸汤主之。
    按: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上之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症,均有惊人的疗效,今略举数端以供参考。
    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意;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验案】李某,女性,43 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二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青光眼,而服中西药罔数。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饮盛,治以补血除饮,与吴茱萸汤合柴胡桂姜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干姜 6克,大枣 4枚,柴胡12 克,黄芩10 克,桂枝 10 克,花粉 12 克,当归 10 克,白芍   10 克,川芎 10 克,泽泻 18 克,生龙骨 15 克,生牡蛎 15克,茯   苓 12 克,苍术10克,炙甘草9克
    结果:上方服三剂,诸证即见好转,连服21剂,视物渐清,治疗二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也消失。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09 次浏览 • 2016-01-23 20:18 • 来自相关话题

    20、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方剂组成】黄连6 克,半夏 15 克,瓜萎 30~60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瓜萎、半夏开胸逐水。黄连除热解烦,故此治饮与热结、胸胁胀满、心下按之 ...查看全部
    20、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方剂组成】黄连6 克,半夏 15 克,瓜萎 30~60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瓜萎、半夏开胸逐水。黄连除热解烦,故此治饮与热结、胸胁胀满、心下按之痛或痰咳烦热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38 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注解:小结胸证,虽亦为水与热结所致,但为证不剧,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较大陷胸汤从心下至少腹硬满不可近者,大相悬殊,由于结实的程度亦较浅,故脉亦不沉而浮滑,此宜小陷胸汤主之。
    按: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小结胸证,凡胸隔满闷、痰嗽烦热、按之心下有结痛感者,即可用之。
    【辨证要点】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 丹皮 桃仁)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107 次浏览 • 2016-01-23 20:17 • 来自相关话题

    19、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   丹皮   桃仁)     【方剂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重一钱,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解】桂枝、 ...查看全部
    19、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   丹皮   桃仁)
    【方剂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重一钱,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解】桂枝、茯苓镇气冲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药祛瘀血而治腹满痛,故此治瘀血证、气冲心悸而腹满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第 2 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解:癥病,即由瘀血结成的病块。(血不),即蓄积的恶血。久有癥病的妇人,经断还不到三月而下血不止,且自觉胎动在脐上,当是癥痼为患。因为妊娠胎动于脐,即动亦不全在脐上,故肯定其为癥痼害。至于是否怀胎,则可验之于三月前的经水利否,如果经断前三月经来均很正常,即可断定为胎;若前三月即不断下血,后虽断三月亦必非胎而为(血不)。无论怀胎与否,而所以下血不止者,概由于其癥不去的缘故,故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按: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癥病下血,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他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又此和下方本不应分类列于此,为便于祛瘀方药的对照研究,故并附之。
    【辨证要点】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验案】陈某,女性,50 岁,病历号 192067,1966 年 3 月 2   日初诊。一年来头晕心悸,气上冲胸闷或胸痛,时汗出,常失眠;服用安眠药,常身疲倦怠,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苔黄,脉弦迟。证属久有痰瘀阻滞,治以化痰祛瘀,与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加减:
    桂枝 10 克,桃仁 10 克,茯苓 15 克,丹皮 10 克,白芍 10 克,柴胡 12 克,半夏 10 克,黄芩 10 克,生姜 10 克,枳实 10 克,大枣 4 枚,大黄 6 克,生石膏 45 克,炙甘草 6 克
    结果:3 月 20 日来诊,上药服三剂后诸症均减,睡眠好转,胸痛也好转,上方加赤芍 10 克,继服,今自感无不适,以前不敢走路,现走路如常人。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桃核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194 次浏览 • 2016-01-23 20:15 • 来自相关话题

    18、桃核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方剂组成】桃仁9 克,大黄 12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6 克,芒硝 6 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芒 ...查看全部
    18、桃核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方剂组成】桃仁9 克,大黄 12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6 克,芒硝 6 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上微沸,温服。
    【方解】此于调胃承气汤加驱瘀血的桃仁、和治气冲的桂枝,故治调胃承气汤方证气上冲,而有瘀血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6 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注解:热结膀胱,即指热和血结于膀胱所在的部位。“急” 即胀满之意。“结” 即结实之意,少腹急结,谓小腹有自他觉的硬满证候。太阳病不解,常传里为胃家实的里实证,然亦有热结于膀胱部位的瘀血证,瘀恶之气上犯头脑,故其人如狂,若其血自下则亦常自解,故谓下者愈。假如血不自下,或虽下而不尽,势须以本方攻之。不过太阳证不罢者,还不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后,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按:据本条其人如狂的说明,则精神病、神经系统疾患有由于瘀血所致者,宜注意。又据证合用柴胡剂效果更好。
    【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验案】段某,女性,14 岁,病历号 173651,1965 年 10 月 4 日初诊。于64 年 3 月月经初潮,但后来未再来潮。今年 4 月 23 日发四肢抽搐、昏厥,近来发作频繁。每发作前厌食,右上腹痛、胸闷,当有气自腹向上冲时即发抽搐及昏厥,时伴呼吸急迫、大声喧喊,口苦便干,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瘀血阻滞、郁久化热,治以祛瘀清热,与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
    柴胡 12 克,白芍 10 克,枳实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4 枚,半夏 12 克,大黄 6 克,桃仁 10 克,桂枝1Q 克,炙甘草 6 克,黄芩 10 克,芒硝 10 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三剂,右上腹痛、胸闷未作,抽搐也来发,据证改服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调理三月诸证已,月经来潮。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麻子仁丸(麻仁 杏仁 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154 次浏览 • 2016-01-23 20:12 • 来自相关话题

    17、麻子仁丸(麻仁  杏仁  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方剂组成】麻子仁30克,芍药24克,枳实24克,大黄 18 克,厚朴 24克,杏仁18 克     【用法】以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三服, ...查看全部
    17、麻子仁丸(麻仁  杏仁  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方剂组成】麻子仁30克,芍药24克,枳实24克,大黄 18 克,厚朴 24克,杏仁18 克
    【用法】以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方解】此于小承气加润下的麻仁、杏仁、芍药等物,和蜜为丸,安中缓下,使正不伤。习惯性或老人便秘、及虚人里有积滞者宜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注解:趺阳为足阳明胃经之脉,古人用以候胃。脉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故谓浮则胃气强。涩主津液虚,小便数则耗伤津液,故谓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亦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古人谓脾为胃运输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受到制约,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辨证要点】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验案】李某,男性,59 岁,病历号 61448,初诊日期 1965年 2月 18 日。感冒两周经服药治愈,唯胸胁闷满,纳差,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苔白,脉弦细。肝下缘肋下1cm,轻微压痛。此属脾弱兼阳明内结,与麻仁丸,早晚各一丸。
    结果;服一日大便即通,继服无所苦。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苓桂术甘汤 (苓术+桂甘)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905 次浏览 • 2016-01-23 20:11 • 来自相关话题

    16、苓桂术甘汤 (苓术+桂甘)     【方剂组成】茯苓12 克,桂枝9克,白术 9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 ...查看全部
    16、苓桂术甘汤 (苓术+桂甘)
    【方剂组成】茯苓12 克,桂枝9克,白术 9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短气为胃有微饮的征侯。利其小便则饮即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按:就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用之的机会,但不是说任取一方即能治之。临证时仍宜细辨自在言外。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验案】刘某,女性,19 岁,1977 年 l0月 3 日初诊。两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苔白,脉沉细。此属水饮上犯之证,予苓桂术甘汤:
    桂枝10 克,茯苓18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连服八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亦大减。原方增桂枝为 12 克,茯苓 24 克,又服六剂痊愈。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927 次浏览 • 2016-01-23 20:09 • 来自相关话题

    15、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     【方剂组成】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 9克,茯苓9克,桂枝6 克     【用法】以上五味为细末,白饮和服 3 克,多饮暖水。汗出愈。以上量作煎剂也可,但水逆证仍以散服佳。 ...查看全部
    15、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
    【方剂组成】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 9克,茯苓9克,桂枝6 克
    【用法】以上五味为细末,白饮和服 3 克,多饮暖水。汗出愈。以上量作煎剂也可,但水逆证仍以散服佳。
    【方解】集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诸利尿药,合以解外降冲气的桂枝,故治脉浮有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 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以取微似有汗者佳。若发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分被夺而干燥,故其人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则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即愈。
    若发汗后而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为里有停饮误施发汗,而表仍不得解的为证,则宜五苓散主之。
    按:里有水饮,虽发汗则表不解,前于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条已详言之,可互参。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组织缺乏水的营养,故渴欲饮水,虽饮亦只留于胃肠,因致随饮随渴的消渴证。   此时以本剂利其小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则消渴自已,而表亦自解。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发汗后而脉浮数,为病仍在外。表热未解故烦;水停不化故渴,宜五苓散主之。
    按:此亦应有小便不利证,未明言亦省文也。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解:见茯苓甘草汤方。
    《伤寒论》第 74 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解:中风发热,即指发热汗出的中风证。六七日不解而烦,谓病已六七日,虽服桂枝汤而仍发热不解而烦。有表里证,谓既有发热而烦的表证,同时并有以下所述水逆的里证,水停不化,故渴欲饮水。水伴冲气以上逆,故水入则吐,此名为水逆,宜以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注解:见文蛤汤方。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太阳病,每以误下,使邪热内陷而心下痞、此与泻心汤而治。但亦有误下后,水伴冲气逆迫于心下,而心下痞者,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即水停不行之证,此与泻心汤证显异,故与泻心汤则痞不解,宜以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注解:太阳病,脉浮缓弱为中风脉。发热、汗出、复恶寒,为中风证未传少阳,故不呕。其所以心下痞者,当由于医者误下所致,言外宜先以桂枝汤以解外,外解已,再与泻心汤以攻痞,此为第一段。
    若上证未经误下,并其人己不复恶寒而渴者,此表证已罢而转属阳明病了。若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故心下痞,但此属津液竭于里的脾约证,即不大便十日亦无所苦,如其人渴欲饮水,则可以少少与之法救之,此为第二段。
    若上证未经误下,并亦未转阳明,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苓散证,则宜五苓散治之,此为第三段。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解:霍乱初作,亦常见头痛、发热、身疼痛的表证。若其人渴欲饮水,为有热,宜以五苓散两解表里。若其人口中和而不用水,为里多寒,宜先救里而后表,宜理中丸主之。
    按:霍乱上吐下利,耗人精气至烈,虽有表证,亦不可发汗,只有五苓散两解表里的一法。《伤寒论》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故不用五苓散者,是因里多寒,须理中汤先救其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抹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注解:脐下悸为水动自下;吐涎沫为水泛于上,故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痫眩冒者,皆水饮为患,故以五苓散主之。
    按:注家多把癫眩改为巅眩或颠眩,以为头眩之意,但屡依本条所述用本方治愈癫痫证,足证癫眩二字无误。曾治一小儿患癫痫吐涎沫,每脐下一跳动则犯病,服五苓散(汤剂)六剂而愈。
    【辨证要点】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验案】李某,男性,47 岁,住院病历号 17020,会诊日期 1975 年 7 月 27 日。患者自感上腹有肿物已两月多,因无不适,未曾检查治疗,近一月来因感到左上腹疼痛而来门诊治疗。经内外科检查,怀疑是肿瘤而收住院治疗。体查:上腹左右均可触及拳头大实性肿物,表面不光滑,轻度压痛,部位深在与体位无关。尿常规:蛋白(土),红血球 15—20,白血球 3—5。血沉 61 毫米/小时。尿酚红排泄试验:一杯 3%、二杯 5%、三杯 5%、四杯7%。静脉肾盂造影:左肾扩大,右肾未显影。临床诊断:双肾肿瘤?肾结核?因尚   等待手术要求服中药一试。依证所见:左腹胀痛,头晕心悸、汗出恶风,口渴思饮。饮后渴仍不止,而心下水响,尿频涩痛,苔白,脉浮数,心率100次/分。此属表虚心下停饮之证,与五苓散加减两解表里;
    猪苓10 克,泽泻15克,苍术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滑石30 克,阿胶10 克(烊化),生大黄3克,生薏苡仁30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后,小便增多,尿中排出绿豆大结石。三剂服完后,连续四五天排出细砂样结石,腹部肿物消逝于无形,其他症状也全消失。追访五年未见复发。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 射干)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871 次浏览 • 2016-01-23 20:02 • 来自相关话题

    14、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 射干)     【方剂组成】射干9 克,麻黄 12 克,生姜 12 克,细辛 9 克,紫菀 9 克,冬花 9 克,五味子 13 克,大枣 3 枚,半夏 15 克   ...查看全部
    14、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 射干)
    【方剂组成】射干9 克,麻黄 12 克,生姜 12 克,细辛 9 克,紫菀 9 克,冬花 9 克,五味子 13 克,大枣 3 枚,半夏 15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黄、生姜发表散邪。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亦是外邪内饮而致咳逆的治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同,而侧重于上气痰鸣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 6 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注解:水鸡,即青蛙。咳而上气,若咽喉痰鸣如水鸡声者,宜射干麻黄汤主之。
    按:气管炎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本方有良效。若口干或烦躁者宜更加石膏。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验案】康某,男性,49 岁,1965 年 12 月 l 日初诊。1965 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近一周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咯吐白粘痰,量多,头痛,背痛,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而属射干麻黄汤证:
    麻黄 12 克,射干 10 克,生姜 12 克,大枣 4 枚,紫莞 10 克,冬花 10 克,细辛 10 克,五味子 10 克,半夏 15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咳喘减,稍能平卧。因口渴明显,汗出较多,上方加生石膏 45 克,服七剂咳喘明显减轻,可以平卧。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附子)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91 次浏览 • 2016-01-23 19:59 • 来自相关话题

    13、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附子)     【方剂组成】麻黄6 克,细辛 6 克,炮附子 3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查看全部
    13、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附子)
    【方剂组成】麻黄6 克,细辛 6 克,炮附子 3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应以无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也不应沉,今既发热而脉又沉,故谓反发热。脉沉者,沉为寒饮在里的脉应,此亦外邪内饮之证,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均属少阴病无汗的治剂,若自汗出者,宜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读者可前后互参。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验案】唐某,女性,40 岁。病历号 81486,1980 年 l 月 19 日初诊。哮喘一年。经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经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 38 剂不效,据症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脉沉弦细,苔白根腻,知为少阴病合并里饮。治以温散表寒兼祛寒饮, 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 6 克,细辛 6 克,炮附子 6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增加附子用量,经服二月多,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