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963 次浏览 • 2016-01-23 21:30 • 来自相关话题

    32、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方剂组成】黄连10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桂枝 6 克,人参 6 克,半夏 12 克,大枣 4 枚     【用法】 ...查看全部
    32、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方剂组成】黄连10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桂枝 6 克,人参 6 克,半夏 12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六物黄芩汤以黄连易黄芩而加甘草,故主治亦略同。但黄连尤长于治烦悸,且治腹痛,故治六物黄芩汤证心烦悸甚而腹中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3 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注解:胸中有热,指胸中发烦热。胃中有邪气,指胃中有水气。腹中痛,欲呕吐,为热与水气相搏的结果,故以黄连汤主之。
    按:本条虽未言下利,但就药物论,治疗呕而下利当亦有验。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967 次浏览 • 2016-01-23 21:29 • 来自相关话题

    31、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方剂组成】生姜12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干姜 3 克,黄芩 10 克,半夏 12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查看全部
    31、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方剂组成】生姜12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干姜 3 克,黄芩 10 克,半夏 12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呕逆下利较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解:伤寒经过发汗汗出后,伤寒证已解,但又发作胃中不和的证候。噫气即暖气。食臭即伤食的酸臭味,干噫食臭,即所谓消化不良,吞酸嘈杂的意思。胁下有水气,即胃中有水气。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与前甘草泻心汤的为证同,此宜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人有宿痰,常由新病而诱发,本条所述胃中不和,并不是药有所误,亦是早有的宿病,因新感后又复发作也。又由于本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的说明,则本方有用于胃下垂、胃扩张、以及胃酸过多等疾患的机会甚明,并由于腹中雷鸣下利的说明,更可知亦有应用于胃肠炎机会。总之,一般胃肠疾病,现以上三方证者很多,依证选用之均有良效。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噫隐食臭、肠鸣下利者。
    【验案】彭某,女性,30 岁,病历号 31221,1965 年 8 月 26   日初诊。因吃葡萄而患腹泄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暖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暖气,纳差等症,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 12 克,干姜 3 克,炙甘草 10 克,党参 10 克,半夏 12 克,黄芩 10 克,黄连 10 克,大枣 4 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腹泄,腹疼止,服三剂诸证好转。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704 次浏览 • 2016-01-23 21:27 • 来自相关话题

    30、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炙甘草 15 克,人参 10 克,黄芩 10 克,黄连 3 克,干姜 10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 ...查看全部
    30、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炙甘草 15 克,人参 10 克,黄芩 10 克,黄连 3 克,干姜 10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增量缓急安中的甘草,故治半夏泻心汤证,中气较虚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8 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解:伤寒或中风,均当汗以解之,而医反下之,虚其里则邪热内陷,因使下利日数十行,以至食物不得消化,水被热激,走于肠中则腹中雷鸣;胃虚邪凑则心下痞硬;水热壅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硬,又误认为病去未尽,而复下之,遂使痞硬益甚,因此心下痞硬并非里实之热结,而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   致,愈下愈虚,痞亦愈甚,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   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解:形色善变,精神不安,有如神灵所作,因谓为狐惑病,此病亦常有烦热,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为虚烦有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为胃虚多湿,其有蚀疮在喉者,即称之为惑;其有蚀疮在阴者,即称之为狐。蚀于喉之上部而语声沙哑者,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关于狐惑病的证治,除本条外,还说:“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口又说“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又说“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_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基于以上的说明,则古人所谓为狐惑病,颇似今之白塞氏综合征。实践证明,甘草泻心汤对于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胡老曾治一产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烂赤,饮食不入,痛苦万状,与本方一剂,满口红赤均生白膜,即能进粥。三剂后痊愈。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更加生地而多取捷效,并以本方治愈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者一例。胡老讲述道:“说起来亦很有趣,1970 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我诊治。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
    【辨证要点】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泄、前后阴溃疡者。
    【验案】史某,男性,42 岁,住东四六条 80 号,1965 年 11 月 15 日初诊。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 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甘草泻心汤:炙甘草 12 克,黄芩 10 克,干姜 6 克,半夏 12 克,大枣 3 枚,黄柏 10 克,党参 10 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证消除。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445 次浏览 • 2016-01-23 21:25 • 来自相关话题

    29、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黄芩 10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 ...查看全部
    29、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黄芩 10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 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验案】程某,女性,33 岁,病历号 37488,1967 年 3 月 7   日初诊。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
    半夏 12 克,党参 10 克,黄芩 10 克,黄连 6 克,干姜 10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生石膏 45 克
    结果:药服三剂证愈。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13 次浏览 • 2016-01-23 21:24 • 来自相关话题

    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查看全部
    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   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 岁,病历号 177285,1965 年 10 月 18   日初诊。四年前曾患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经西药治疗黄退,但食纳不佳,肝功时有波动,时头晕目眩。近一年来大约每半月有一次癫痫发作,发作时先觉气上冲咽,旋即四肢抽搐,继则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经常服用西药镇静药,但仍每半月发作一次,常感乏力,每发作过后尤为明显,因食欲不振而现身体瘦弱,舌净无苔,脉弦微数。证属邪郁少阳,寒饮上犯、治以疏解少阳,温化寒饮。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 12 克,黄芩 10 克,花粉 12 克,桂枝 10 克,赤白芍各 10 克,生龙牡各 15 克,当归 10 克,川芎10 克,生姜 10 克,苍术 10 克,茯苓 10 克,泽泻 15 克,炙甘草 9 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食纳好转,他症如前,继服六剂头晕好转,未发癫痫,又服一周力气增加。仍宗原方稍增损,服一月也未见癫痫发作。又服一月停药观察也未见发作。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四逆散 (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194 次浏览 • 2016-01-23 21:22 • 来自相关话题

    27、四逆散 (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方剂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捣筛白饮和服3 克,日三服。(今用上药各 10 克,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枳实芍药均属行气解热 ...查看全部
    27、四逆散 (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方剂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捣筛白饮和服3 克,日三服。(今用上药各 10 克,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枳实芍药均属行气解热药,但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芍药主腹挛痛。另以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此治热壅气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挛痛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8 条: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解: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其人或咳者,波及于肺也;或悸者,波及于心也;或小便不利者,波及于肾也;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波及于胃肠也,宜四逆散主之。
    按:木条所述明明是少阳病证,而冠之以少阴病者,可有以下二义:(一)原本少阴病,今传入半表半里而转属少阳也;(二)由于热雍气郁,血行受阻,因致脉微细、四逆、形似少阴病的外观,因以少阴病冠之,教人加意鉴别也。不过验之实践,四逆见本方证者甚少,故本方的应用,不必限于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又由于本条所述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治,则痢疾有用本方的机会甚明,宜注意。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验案】薛某,男性。38 岁,病历号 142785,1965 年 10 月 13   日初诊。患阳萎不举已两年,服滋补之品甚多,不见效应。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苔白微黄,脉弦细。证属气郁血瘀,宗筋失养,治以疏气行血,与四逆散加味:
    柴胡 12 克,白芍 12 克,枳实 12 克,生牡蛎 15 克,生龙骨 10 克,桂枝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姜 6 克,大枣 4 枚,川芎 6 克
    结果:上药连进九剂,诸证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上方加川附子 6 克、苍术 10 克,又服六剂而痊愈。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441 次浏览 • 2016-01-23 21:21 • 来自相关话题

    26、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 10 克,芍药 10 克,半夏 12 克,生姜 12 克,枳实 12 克,大枣 4 枚,大黄 6 克 ...查看全部
    26、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 10 克,芍药 10 克,半夏 12 克,生姜 12 克,枳实 12 克,大枣 4 枚,大黄 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实以治心下坚,加芍药以治腹满痛,故此治小柴胡汤证而里实心下坚、腹满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3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按:大柴胡汤证之呕和烦,除柴胡证外,还有里实热壅的成分,故与小柴胡汤不同,而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等。
    《伤寒论》第165 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证,虽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若其人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心下痞硬,即心下急的剧甚者,外感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大多现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或本方证,或本方加石膏汤证。又由于本条的发热呕吐下利之治,则本方有用于急性胃肠炎、胆道感染、胆囊炎、痢疾等的机会。
    《伤寒论》第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 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注解:按之心下满且痛,此为里实,宜以大柴胡汤下之。
    按: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皆心下急的一类,为应用本方的要征,宜记。
    外感表解而烧不退,有柴胡证,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大便干,舌苔黄,已非上方所能治。与本方有捷效。曾治一患者,住某医院高烧五十余日,西医用尽退烧方法不解。请各医院会诊,多疑为癌变,最后邀胡老往诊,其人呕不能食,胸胁满,心下痞,大便难,脉弦有力,与本方一剂烧退,三剂痊愈出院。此证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参考。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验案】康某,男性,36 岁,病历号 143153,1964 年 4 月 29   日初诊。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未离氨茶碱。半年来多服补肺益肾之剂,证反有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而现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故与之:柴胡 12 克,黄芩 10 克,生姜 10 克,枳实 10 克,炙甘草 6 克,白芍 10 克,大枣 4 枚,大黄 6 克,桂枝 10 克,桃仁 10 克,茯苓 10 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诸证减轻。三剂后大便通畅,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但因仍有口干,原方再进三剂遂愈。经两年半随访未复发。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 夏姜)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28 次浏览 • 2016-01-23 21:18 • 来自相关话题

    25、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   夏姜)     【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 9 克,人参 9 克,半夏 12 克,炙甘草 9 克,生姜 9 克,大枣(擘)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 ...查看全部
    25、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   夏姜)
    【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 9 克,人参 9 克,半夏 12 克,炙甘草 9 克,生姜 9 克,大枣(擘)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著。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上邪下饮,故使呕也,宜小柴汤主之。若服小柴胡汤上证解而消渴者,则又转属阳明病了,应依治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
    按:此承上条,进一步阐明病之所以传入少阳和其发作柴胡证的原因,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为病始传少阳的主治方。
    《伤寒论》第99 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四五日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身热恶风为太阳病还未罢。脖子两侧为颈,后则为项。颈强属少阳,项强属太阳,胁下满为少阳柴胡证。手足温而渴属阳明。此三阳并病,宜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少阳病不可发汗或吐下,故三阳并病则取治少阳,此亦定法。外感此证多有,依据经验,口舌干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为宜,多试皆验。
    《伤寒论》第100 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见小建中汤条。
    《伤寒论》第101 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注解:无论伤寒或中风,若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但见其四证中的一证,便可与小柴胡,不必诸证俱备。蒸蒸而振,谓先蒸蒸觉热,随即振栗恶寒的样子。凡小柴胡汤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未因误下而罢者,宜还与小柴胡汤,其人必蒸蒸而振,然后即发热汗出而解。
    按:外感初传少阳,柴胡证往往四证不备,医者不知用小柴胡汤,因使风寒小病久久不愈,此例甚多,学者宜注意。
    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解,即所谓战汗,亦一种瞑眩状态,久病或误治后,病实人虚,药如中病,往往发作瞑眩,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103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心下急,指胃脘有不宽快的痞塞感。
    太阳病经过十余日,本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医未与柴胡汤而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若柴胡证未罢而还在,宜先与小柴胡汤。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由于连续误下,病已半陷于里,故未全解,再以大柴胡汤下之即愈。
    《伤寒论》第104 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已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为少阳柴胡证。日晡所发热为阳明里实证。此属少阳阳明并病,本大柴胡汤证,如与大柴胡汤下之,里外当俱解,而不得利,今反微利者,知医以其他丸药下之,乃非法误治之过。今潮热仍然里实,但以微利,故宜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外,而后再与柴胡加芒硝汤兼攻其里。
    按:半表半里在里之外,小柴胡汤以解外,是指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不要以为是解太阳在表的证。
    《伤寒论》第144 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妇人患太阳中风证。于七八日时,又续得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而正来潮的月经适于此时而中断,此为邪热乘往来之虚而内入血室,经血即热而中断,故使寒热如疟状而发作有时,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热入血室为证不一,若本条之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为小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但不要以为小柴胡汤即热入血室的专用方,用其他的方药也可治热入血室,今介绍治验一例可供参考。
    1940 年夏,友人徐某一日来告,谓其爱人病在垂危,在家看护十数日,已备后事,并邀往一诊。当时患者言行如狂,身热汗出,脉弦数急,烦无暂安时。据徐某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经来而突然中止,症状转剧,脉证合参知此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发为热入血室之证,当与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加生石膏,与之服后,遂愈
    《伤寒论》第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伤寒论》第229 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阳明病,虽发潮热,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尤其胸胁满不去,则柴胡汤证还在,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本条所论亦少阳阳明并病之属。日本汤本求真于《皇汉医学》中谓:“以余之实验,则本方不特限于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亚急性、慢性胃肠卡答儿,尤以小儿之疫痢,消化不良证等,最有奇效。若效力微弱时宜加芍药;有不消化之便或粘液、粘血便时,宜加大黄;有口舌干燥、发热、烦渴等证时,当加石膏。盖余根据本条及下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及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汤诸条,潜心精思,综合玩索而得之者也。”此说甚佳,颇能发挥古方之用。胡老小女六岁时患中毒性痢疾,高烧 40 度,住院输液、用西药治疗,高烧不退、并令转传染病院。时已过夜半,无法叫车,乃负之归家,与大柴胡加石膏汤,次日即愈。又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一重笃的噤口痢,七八日未易一药而愈,今并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30 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注解:阳明病,虽不大便,但舌苔白而不黄,热还未尽入里。胁下硬满而呕,更是柴胡之证,此亦少阳阳明并病,故可与小柴胡通其上焦,则津液得下,胃气自和。上下既通,表里气畅,故身当□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231 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注解: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不得汗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一身面目黑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据以上的脉证,显系三阳合病而并发黄疸和腹水。刺之小差,谓经过针刺治疗证稍减轻。病过十日而脉仍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可与麻黄汤。若上之腹水证,虽利其小便而终不尿,腹仍满,并加哕逆不已,则胃气已败,故谓不治。
    按:本条似述黄疸并发腹水而现三阳合病的重证,与小柴胡汤固无不可,但麻黄汤之用,殊难理解,其中必有错简,故于麻黄汤删去此条。实践证明,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确多预后不良,谓为不治并非虚言。
    《伤寒论》第266 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解:本由于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的小柴胡汤证,若还未经吐、下等误治,即便脉沉紧而有里实象者,与小柴胡汤即治。若已经吐、下、发汗、温针等误治因而发谵语者,柴胡证已罢,则已成误治的坏病,宜详审其所犯何逆,以适当的方法治之。
    《伤寒论》第379 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呕吐而且发热者,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394 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注解: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而又发热者,一般多宜小柴胡汤主之。但脉浮者,为病在表,则宜汗以解之。脉沉实者,为有宿食,则宜下以解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1 条: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腹痛而呕为柴胡汤证。诸黄疸病若腹痛而呕者,当然宜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l 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痉、郁冒、大便难,为新产妇人所常见的三种病,这是由于新产血虚、多汗出而易感冒、血少津虚,再被外邪,故会病痉。新产亡血复汗再寒饮,故令郁冒;亡津液、胃中燥,故大便难。
    郁冒,即昏冒不省,俗谓为新产血晕,实即今所谓脑贫血的证候。其脉微弱,为血虚之应,胃中有饮故呕不能食;津液不下故大便反坚而但头汗出。血虚饮逆则四肢厥冷,厥冷者,同时也必郁冒。大便坚,呕不能食,为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暗示郁冒本虚,服小柴胡汤后当战汗而解。
    服小柴胡汤后,病即解而能食。若七八日后又发热者,此为胃中实,宜以大承气汤主之。
    按:新产妇人,由于亡血多汗,易感冒,往往有痉、郁冒、大便难三种病的发作。首段即说明三者所以出现的道理。二段似专论郁冒的证治,其实是承首段概括三病的治法,只以三证中郁冒为主,因特着重说明其发病原因,和服小柴胡汤后必致瞑眩战汗而解的理由。文中虽未明言痉,但痉即与郁冒同时存在不可不知。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注解:妇人于临产时以身露被风,因致四肢苦烦热而头痛者,可与小柴胡汤,若头不痛而但四肢苦烦热者,三物黄芩汤主之。
    按:产后中风,由于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烦热。若兼见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解。如头不痛而但烦热者,已成劳热,宜三物黄芩汤主之。虚劳及诸失血后多此证,宜注意。从以上所论看,则小柴胡汤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但其为用并不只限于此,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
    【辨证要点】
    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症中的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的加味方:
    小柴胡加生石膏汤: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 45-90 克,煎服法同原方。此为日常应用的良方,小柴胡汤证而口于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烧不退多现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设有柴胡证,不可与麻杏甘石汤,宜本方,尤其小儿肺炎更多本方证,宜注意。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等均有奇效。
    小柴胡加桔梗汤;原方加桔梗 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宜更加生石膏。
    小柴胡加橘皮汤:原方加橘皮 12-24 克,治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嗽频作者。若口舌干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难宜更加桔梗。
    小柴胡加芍药汤:原方加芍药 10-18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挛痛者。
    小柴胡加吴萸汤:原方加吴萸 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此即小柴胡汤与吴茱萸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小柴胡加苓术汤:原方加茯苓、苍术各 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原方加丹参 15-30 克,茵陈 18 克。治小柴胡汤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肝炎患者常见本方证,小儿尤多。
    【验案】孔某,男性,2 岁,1965 年 l 月 24   日初诊。感冒发烧十日不愈,仍咳嗽,痰盛而喘,呼吸困难,腹胀,便溏,手足心热,已用青霉素、氨茶碱、四环素及中药汤药治疗均不效,而找胡老诊治。苔白腻,脉弦数。证属三阳合病,又兼挟痰湿,治以清解三阳,兼祛痰湿,与小柴胡加生石膏合半夏厚朴汤:
    柴胡 24 克,半夏 12 克,党参 10 克,黄芩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生石膏 45 克,厚朴 l0 克,苏子 10 克,茯苓 12 克
    结果:上药水煎两次得 200 毫升,频频喂饮,约一天半服完。药后__汗出,热退身凉。咳减喘已。腹胀已,继给半夏厚朴汤二剂,咳也自止。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715 次浏览 • 2016-01-23 21:11 • 来自相关话题

    24、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方剂组成】芎□、阿胶,甘草各6 克,艾叶、当归各 10 克,芍药 12 克,干地黄 18 克     【用法】以水五杯,清酒(或黄酒)三杯合煮,取三杯,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杯,不差 ...查看全部
    24、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方剂组成】芎□、阿胶,甘草各6 克,艾叶、当归各 10 克,芍药 12 克,干地黄 18 克
    【用法】以水五杯,清酒(或黄酒)三杯合煮,取三杯,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杯,不差,更作。不能饮酒水煎亦可。
    【方解】生地、阿胶、艾叶协力以止血,当归、芎□、芍药、甘草调血脉而治腹痛,故此治失血证腹中痛而有脱血的虚候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4 条: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注解:妇人漏下,即子宫出血,半产即流产。妇人有漏下者,有因半产续下血不绝者,亦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是子宫有瘀血的阻碍,故谓为胞阻,此均宜芍归胶艾汤主之。
    按: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述妇人诸病,凡诸失血,属虚而腹中痛者,不问男女均可用之。又芎归地芍四味,后世名之为四物汤,谓为补血的要药。芍药除血□而主腹痛,已屡言之,至于当归、芎□、生地,均不外是强壮性的祛痛药。不过芎归性温宜虚于寒,生地性寒宜于虚热。补虚定痛则芎□较逊于当归,行瘀开郁则当归稍次于芎□。生地除烦热,并有止血的特能。此三药的性能概要区分,于具体的应用可详参以下诸方。
    【辨证要点】诸失血症属虚证而见腹中痛者。
    【验案】宋某,女性,17 岁,某医院会诊病例,病历号 114533,1982 年 10 月 11 日会诊。
    患者出生时即有唇、_裂,2 岁时将唇裂缝合。因有“先天性肝糖元累积症”、GPT 经常高,一直未进行裂缝合,直至上月经内科多方检查,认为可以手术,方于 9 月 25   日全麻下进行了_裂修复术(兰氏+咽后壁瓣),术中输少量血,手术顺利。术后第一、二天除低热(37.5 )外无不良反应,但于第三天伤口开始渗血,用碘条填塞无效。继止血敏,Vc 、Vk、6 一氨基乙酸、抗血纤溶芳酸等皆无效。又服益气止血中药数剂也无效。因失血过多,不得不输新鲜血液维持生命。第一、二天尚能维持24 小时,但自第三天起,仅能维持 12 小时,因此每天输血,至今输血已逾 3000 毫升,故请紧急会诊。会诊时实验室检查所见:GPT111 单位,血红蛋白9.4 克,白血球总数 10400,血小板 126000,血钾4.l,血钠 140,血氨 100,出血时间 1 分,凝血时间 1 分,凝血象检查:复钙时间 2 分(对照 2 分 30 秒),凝血酶元时间 15 秒(对照 14.5 秒),第 v 因子 19 秒(对照21 秒),第因子 19.5 秒(对照 2O.5 秒),凝血酶凝固试验 21 秒(对照 18 秒),血清剩余凝血 3 小时 22 秒,第因子不少。
    会诊时症状:神识尚清,但目喜闭合而不愿看人,烦躁汗出,面色苍白,双鼻孔见黑紫血块,口干思饮,常有饥饿感而思食(因伤口渗血未敢让其进食),大便溏稀而色黑,一日一行,舌质红无苔而见血染,脉细滑数。
    证属血虚热扰,急宜清热止血而兼补虚育阴之治,方用芎归胶艾汤加减:
    生地 30 克,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阿胶 10 克,艾叶 10 克,党参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石膏 50 克,白术 6 克
    结果:服药一剂血即止,第二天进流食,停止输血。第三天因感食欲较差,而改生地为 15 克,加生地炭15 克,继服三剂,食欲如常,停止输液。至 10 月 18 日复诊时,面色红润,两眼睁睁有神,除稍有汗出外,别无不适,继服二剂痊愈出院。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 通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338 次浏览 • 2016-01-23 21:08 • 来自相关话题

    23、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   通草)    【方剂组成】当归10 克,桂枝 10 克,芍药 10 克,细辛 l0 克,炙甘草 6 克,通草 6 克,大枣 8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 ...查看全部
    23、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   通草)
   【方剂组成】当归10 克,桂枝 10 克,芍药 10 克,细辛 l0 克,炙甘草 6 克,通草 6 克,大枣 8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通草有通利血脉的作用,加入桂枝汤,同时加入细辛当归,去生姜,故治血气虚滞于内、荣卫不利于外,因而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5 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注解:手足厥寒而无呕吐下利,或下利清谷等证,其非虚寒在里甚明。脉细欲绝,则为荣气不足,血少之应,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
    按:此为桂枝汤的加减方。故主荣卫不利的外寒。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专以里寒为治者大异。此所谓厥寒,亦为伤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与厥冷不同。本方治冻疮有验,亦由于寒伤于外也。
   【辨证要点】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验案】郝某,女性,30 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 1965 年 12 月 6   日。四肢关节疼 10 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荣卫不利,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
    当归 1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细辛 10 克,炙甘草 6 克,通草 6 克,大枣 5 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 20 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