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22 次浏览 • 2019-01-22 17:36 • 来自相关话题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文字版)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76 次浏览 • 2019-01-22 16:15 • 来自相关话题

来源: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z1eOFnUCRef8N  
来源: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z1eOFnUCRef8N
 

当医生的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81 次浏览 • 2019-01-22 16:01 • 来自相关话题

当医生的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用药时总用补药,补到最后手脚都凉了。读书要读易经,不读易经,医学就学不好,因为易经是讲阴阳的,中医也是讲阴阳的。                              ----《郝万山讲伤寒论》 ...查看全部
当医生的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用药时总用补药,补到最后手脚都凉了。读书要读易经,不读易经,医学就学不好,因为易经是讲阴阳的,中医也是讲阴阳的。
 
                           ----《郝万山讲伤寒论》

自学中医10年,我是怎么做到的(转载)

中医入门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10 次浏览 • 2019-01-05 01:52 • 来自相关话题

自学中医10年,我是怎么做到的 我在10年前学过一年半的中医,学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础。只是当时缺乏实践,这10年来完全不接触,也忘得差不多了。后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开始学习后,是先简单复习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后大致从伤寒金匮--火神派--黄 ...查看全部
自学中医10年,我是怎么做到的
我在10年前学过一年半的中医,学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础。只是当时缺乏实践,这10年来完全不接触,也忘得差不多了。后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开始学习后,是先简单复习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后大致从伤寒金匮--火神派--黄元御--彭子益--温病学这么一路学下来,当然中间也穿插着看一些杂书,但大致是这么个脉络。
对于一个对中医完全陌生、但有一定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读物。我个人看过的最好的是罗大伦的那几本书,古代的医生、阴阳一调百病消等等。说实话,正是受了罗大伦的古代名医故事的激励,我才最终决定,求医不如求己。要解决家父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较畅销的还有《走近中医》、《思考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等兴趣读物,也可以拿来随便看看。看完这些书,如果对中医的兴趣更浓了,而且立下了学好中医的志向,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正式开始学习了。
对于初学者,我仍然建议先从教材开始学。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就能够对中医学有了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就是伤寒和金匮,这两本书要精读,历代注家很多,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读遍,我个人是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然后后面学的是黄元御的注解。
学完伤寒金匮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基础(方药这一路,不包括针灸)。然后可以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长沙药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论、圆运动,建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天人相应、河图洛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中医的概念。
再后面,就必须学温病学了。温病学对于临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补充了伤寒的不足。伤寒温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么对于大部分的疾病(不仅仅是外感病,包括内伤杂症),都会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辨证思路。而且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完全可以边学边用,学通了这两门,至少治个感冒、咳嗽一类的小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见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医洗脑的现代人所能够想象的。中医,绝不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概念里那个只能调理调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东西。这个我自己,已经有相当多的体验。
温病学方面,我是从赵绍琴的书和刘景源的视频教程开始入门的。现在刚学了两个月。后续的必读书,包括《温热经纬》、《温病条辨》、《重订通俗伤寒论》、《时病论》等。
再后面,就很难说了,我目前为止,也只学到温病的阶段。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以及网文有一篇《看历代名医名著,论大中医观》的网文,均值得一看。
个人推荐,后续可以先看看慎斋学派的书(《医家秘奥》等),深入掌握脉法与虚劳内伤的辨治;以及陈士铎或傅青主的书,重视肝血肾阴的一路,对于临床相当实用。另外,辅行诀值得一读,借此可以对药物性味之体用与五行生克有更深的理解。
至于有些朋友提到的学医从《内经》开始……个人以为这条路太艰难了,除非你绝顶聪明,否则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而言并不适宜。当然后世的所有医家,其理论基础都从内经发源而来。而且看后世医家的书,也会经常看到引用内经的理论和文字。但是对于内经的系统学习,个人感觉,还是要等到有了相当深厚的功力以后。至少我目前,还不太敢去看。
我的临床实践
关于实践问题,对于业余爱好者,缺乏医生处方,很多药店可能不让抓药。这也正是困扰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终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淘宝网上,什么都买得到,药材又便宜,质量又好(我是买散药、自备小天平,自己在家里配药的),网上论坛里还有很多学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求医无门而渴求网诊的网友。只要好好学习,根本不愁实践机会。
我对中医的感悟
学中医是一条很艰难的路。需要悟性,更需要浓厚的兴趣、强大的动力和坚强的毅力。我前前后后学了三年有余,自知不过刚刚入门而已。现在是中医的没落时代,但是民间藏龙卧虎,借助于当前发达的网络交流,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另外真的非常感谢中医古籍这个软件,收录了二千多本珍贵中医古籍,保护了传统文化,我现在温习中医古籍基本上都在这个软件里面搜索,使用非常方便。
学好中医,终生受益。不仅利己利家人,对于广交朋友、对于你的事业和生活(心态放宽一点,不要指望靠这手艺挣银子,就纯当作业余爱好和生活需要),都会有很好的帮助。而且中医绝对是一门美妙的艺术,高明的处方象一首首优雅的小诗(正象编程也是一门美妙的艺术,优美的代码结构也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那种潜心思索之后灵机乍现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后那种成功的喜悦,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质享受所能够替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3年2月看过的医书
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写作当时),一转眼,学医前前后后已经四年多了。过年在家有闲,回顾一下我这些年来的学医历程,汇总一下看过的书,供大家参考。
2000春-2001秋启蒙时代
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医基础理论》--还算有趣,有点哲学意味(咱本来就对哲学感兴趣),基本算是学进去了吧,建立了些概念,对人体水液代谢循环(脾、肺、肾、膀胱)最有印象,也有看不太懂的,记得当年很长时间,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么回事儿。
2.《中医诊断学》--实在太枯燥了,硬着头皮看完,很佩服当年读书的毅力。
3.《中药学》--实在太枯燥了……不说了。
4.《方剂学》--当时看的这些书里头,就数这本书看了觉得最有收获,大概知道中医是怎么开方子了……若干年后,唯一记得的一个经方,就叫“小青龙汤”。至于组成药味,早忘了。
5.《中医内科学》--边看边摘笔记,写提纲摘要。
6.《中医各家学说》--只看了半本,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靠学的那么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的知识,无法理解后世医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论。
7.《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人卫出版社的,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草草浏览一遍,实在看不懂。
趣味读物
8.《中国传统医学漫话》--印象中蛮有趣的,也算看得懂,还推荐给同事看。
9.《中医解梦》--主要用内经理论来解梦。较多应用五行理论,有点意思,但没看完。
其他
把《家庭医学全书》里的中医篇的一百多页也啃了一下,还有一本《太医名医奇案赏析》读了几页,算是当年唯一看过的一点医案,话说当年因为一位朋友的诱导,激起了一点点小兴趣,然后从这一点兴趣出发,想对一门有趣的传统学问,作一些了解。然而实在没啥书可看啊,没有网络,也不知该从何学起,就觉得学教材总没错,于是就从上海书城买了几本教材回来啃。至于学习方法,还是学校里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那一套。但也正因为书少,四大基础,每本都读了两遍以上,算是“精读”了吧。当然,看得懂看不懂,能懂多少,过了一两年后还能记得多少,是另一回事。当年,年纪轻无家无口,上一辈的身体还好,又没有网上买药的途径,没有任何临床实践机会,其实学了也白搭,呵呵。
2002-2009年自学中医黑暗时代
只记得中医之脾不等于西医之脾,拿这个与人辩论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又记得教材里说温病学说是中医学在清代的大发展,于是跟人说中医也并不固步自封,中医也在发展……除此之外,算是勉强还记得起五行生克的顺序,还有什么滋水涵木、补土生金等几个名词。其他的……都还给课本了。记得大概07年左右吧,逛福州路书店,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医》。拿起来翻了翻,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觉玄之又玄。摇摇头,又放下了。
2010年文艺复兴时代
前期以兴趣读物为主,后期以复习中医基础教材为主。
兴趣读物
马悦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
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I、II、III、IV(马悦凌和中里巴人的书是我单位里的徒弟买的。我有点兴趣,想借来看,她就干脆送给了我。这两套书对于我,不啻于但丁的神曲,预示了一个复兴时代的诞生……)
萧宏慈:《医行天下》。看后很羡慕,也很震撼。羡慕的是萧老师医行天下的潇洒,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网上得知萧老师在北京开课,颇想去北京拜他为师。
刘力红:《思考中医》--前前后后看了两遍。作为兴趣读物,值得推荐
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
卢崇汉:《扶阳讲记》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全集。真正的启蒙读物!我是下载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包括所有跟帖评论,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着看完的(后来买了全套书收藏,还另买了一套送给朋友)。看了就不舍得放下。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多少次看得泪流满面。正是在书中那些古代大医精神的激励下,我立下了自学中医的志向。
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
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当散文看不错)
方舟子:《批评中医》--反面教材。下的电子版,记得刚开始看时还战战兢兢,怕这本书会说服我。怕这本书真的证明了中医是伪科学。看了以后才知道……肘子连半壶水都称不上。不过是以伪科学的精神来批判“伪科学”而已,方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起了反面作用,看完这本书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医道,要以事实向身边所有的朋友证明方氏逻辑的荒谬……
中医基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视频(硬着头皮看完)
朱文锋:诊断学视频(勉强看完)
张廷模:中药学视频(马马虎虎看完)
邓中甲:方剂学视频(还可以。看了一半)2011-2012年信息浪潮时代学习了《内经》的部分重要内容。系统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临床最重要的学科。这一过程至今尚在继续,而且也是今后几年反复捣腾的重点。先后私淑(原谅我用这个僭越的词)黄元御、彭子益、陈士铎三位老师。接下来打算拜叶天士为师。借助《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对中医学两千年来的流派演变、各家学说争鸣及历代大师们的核心学术思想、处方用药风格有了大略的了解。这一过程就不按时间顺序来写了,而按照学说门类来汇总读过的书目。另,在信息浪潮时代,书不嫌太少,只嫌太多,只嫌读得不精,时间老不够用。一本书没读完,又想读另一本……经常同时交替地看好几本书,也经常有些书看了一半,后面看其他书了,就把这本书拉下了。
(2012)读《内经》
1.王洪图:内经教学视频--只看了三分之一,不能说王老师讲得不好。但浅了点。看了前1/3感觉没学到多少新鲜东西,当时又有重临床、想学更实用技术的迫切需要,不愿意多花时间深钻在理论里。就没再看下去
2.李中梓:《内经知要》(囫囵吞枣地算是看了一遍)
3.《内经教参第二版》--读得较仔细。除五运六气部分留着暂时没读外,其他章节都看完了)
4.陈明(编):《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2010年秋-2012年冬)读《伤寒论》
1.郝万山:伤寒论教学视频--郝老师讲课生动风趣,深入浅出,入门推荐。
2.张喜奎:《仲景临证传知录》(小说体的伤寒论解析)
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得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刘老自身的临床经验。
4.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5.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6.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计划要看的
1.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
2.《伤寒论教参》
3.陈明(编):《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2011年-2012年)读《金匮要略》
1.王雪华:《金匮要略教学视频》(看了70%,实在看不下去了)
2.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3.黄元御:《金匮悬解》
4.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5.陈明(编):《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计划要看的
1.程门雪:《金匮篇解》
2.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
(2012年)读《温病学》
1.刘景源:温病学教学视频--刘老师讲得很好,入门推荐。网上下载的八套视频(四大基础+四大经典)中,个人以为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是郝万山的伤寒论,加刘景源的温病学。另王洪图内经和邓中甲方剂学应该还可以,但我都没看完。其他的基本可以无视。
2.赵绍琴: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正如伤寒从郝万山视频+刘渡舟书入门,温病,我是从刘景源视频+赵绍琴书入门的。3.赵绍琴温病讲座4.吴鞠通:《温病条辨》--囫囵吞枣地通读了一遍,还需要再研究。下面计划要看的1.王孟英《温热经纬》2.《温病学》教参3.《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张文选著)
(2011年)黄元御
1.《四圣心源》2.《四圣悬枢》3.《难经悬解》4.《长沙药解》5.《玉楸药解》6.《素灵微蕴》7.《伤寒、金匮三书》(见前)8.《道德经悬解》(严格说来,不算医书,呵呵)9.根尘不偶、行者老师的讲稿
(2011秋)彭子益
1.《唯物论的系统医学》2.《圆运动的古中医学》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
(2011秋至2012春)陈士铎
1.《外经微言》2.《本草新编》3.《辨证玉函》4.《脉诀阐微》5.《石室秘录》、《辨证录》(这两本书只看了一部分。后来兴趣转移,看其他书了)
中医各家学说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老讲得非常好,绝不是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尽管教材就是他编的),而是融入了很多自身的经验和体会。
2.《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浓缩各家之精华。
其他读过的医书
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后者只读了半本)
2.《中医火神派探讨》(看了半本)
3.周慎斋:《医家秘奥》(任启松校注,看了大半本)
4.《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只读了一半,有时间的话会看完)
5.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好书,大家都知道,看过两遍了)
6.《陆氏三世医案》(彭子益推荐的,凭脉辨证,诊断还可以,用药感觉较杂,不是经方的路子)
7.李冠仙:《知医必辨》(医话类,不错)
8.衣之镖:《伤寒论阴阳图说》
9.滑寿《诊家枢要》+李时珍《濒湖脉学》(太枯燥了,硬着头皮草草浏览,都记不清楚有无看完)
10.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
11.《赵绍琴验案精选》
12.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13.《张仲景医学源流》
14.《刘渡舟验案精选》
其他兴趣读物与视频
1.《名老中医之路-合集》(目前断断续续还只读了一半)
2.张大明:《小说中医》《小说中医续集》
3.张大明:《医案聊斋》《医案聊斋续集》
4.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5.任之堂主人:《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6.任之堂主人:《医间道》
7.李杰:《剑胆琴心是中医》
8.沈佳:不平凡的中医(小说体医案)
9.《中医不死》、《大中医》、《女国医》《傅青主传奇》(这些就是真正的小说了)
10.百家讲坛:王新陆《解读中医》(很不错。看得热血沸腾)
11.百家讲坛: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
12.百家讲坛:罗大伦《大国医》系列
重点学习书目
除上述伤寒、金匮、温病待读书目之外,重点读《叶天士用经方》(张文选著)一书,拜叶天士为师,揣摩其灵活应用与变通化裁经方之妙。另,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上称教参第二版),值得推荐,主要是其中的四大经典+中医各家学说。我学内经和各家学说,主要就是这套书里面的。伤寒、金匮和温病的教参有时间也准备看一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2011年秋曾读过一小半。后因急于学温病学,放下了。以后有时间,会从头开始读。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时间也可一读。
2013年读过的医书
时光荏苒,岁末将至。汇总一下今年、包括部分去年下半年读过的医书。近一年多以来,所读医书,以伤寒、金匮、温病为主。特别是伤寒与温病。因我一向以为伤寒温病之理法方药绝不仅为所谓外感病而设。即使治疗内伤杂病,六经四层三焦、乃至伏温、湿温、火热寒湿种种概念亦当时时在心中,其重要性,绝不次于杂病中常用的脏腑辨证。病有外感六淫,亦有内生六淫。天人合一,内外相应,治外感之方,用于内伤疑难杂症之调治亦多有奇效。
伤寒金匮类著作
1.(尤怡)《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金匮注本中的佼佼者,不必赘评。
2.《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较适合水平正由初级向中级进阶的爱好者阅读(更浅显些的伤寒论入门级讲稿,则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讲伤寒网上有视频,风趣幽默,深受中医爱好者喜爱,郝万山为刘渡舟的学生)。
3.《刘渡舟验案精选》:辨证思路清晰,方药简洁,多用经方又不泥于经方,非常值得学习。
4.(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相当于刘渡舟的医稿精选汇编。较全面地反映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其中古今接轨论、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四篇尤为精彩。
5.(陈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以方为纲,以案为目。每一经方之下先列出原文,加以简明扼要的解说,随后汇集诸多名家医案,每案之下多附按语。此二书实为学习经方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又,陈明为刘渡舟的学生。
6.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书之真伪及价值历来颇有争议。但个人以为即使是后人假托之作,也是书伪言不伪。只要理论上有发挥,组方符合经方理法,即使是假托之作又有何妨?那些仅仅是注解伤寒的书尚且得享大名,何况此书几乎把伤寒杂病论原文扩展了1/3。高续红楼,尽管价值不如原作,但至少使红楼成为了一部有始有终的完整的著作,其中亦不乏闪光之处。何况,真有哪个后人有如此才气,续作在文字风格与结构章法上与原作如此相近,内容编排上如此浑然无间?当然,以我这点粗陋的才学,没有能力和精力作真正的有理有据的考证,这些也就是姑妄言之。
7.(蔡德元)《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作者对桂本与宋本伤寒论在六经条文文字上的区别进行了逐条解析,并结合其他多方考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桂本全面优于宋本。对于想增加对桂本的了解者,此书值得一看。
8.(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此书列出了经方中最常用的50味药物,对于每味药物均罗列了所有含该药物的经方,分析了这味药物经常与哪些其他药物搭配,各种搭配的主治证如何,常见的用量多大,等等。对于经方学习,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可置于案头备查。
9.《张仲景医学源流》:读了一半,书莫名其妙找不到了。其内容顾名思义,就是从张仲景讲起,讲后世注家、伤寒学派、日本韩国等的汉方派、以及现代方证对应派等等那些事儿。这本书是一大套以张仲景命名的书(如张仲景方剂学,张仲景诊断学……)中的一本。这套书我也买了几本,总体感觉价值不大,不过资料汇编而已。
10.(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不错的励志读物。其中颇多中西医比较、经方时方比较一类的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书的前半部分叙事抒情较多,作者对自己的一生经历娓娓叙来,门外人完全可当一本小说来看,并不枯燥。后半部分接近对话体,主要是作者与几个朋友关于经方医学及临床经验的讨论,牵涉到的经方医案较多,从中也颇能学到些东西。
11.(黄仕沛等)《梦回伤寒四大金刚》:小说体经方类著作。借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穿越类故事的外壳。在下慕名而买,原拟作为较轻松些的医案类读物闲余时间看看。但书中经方方证对应的路子与我对医理的理解不甚相合,看了三分之一,就搁回书柜了。
温病类著作
1.《温病条辨》:这本书就不多说了。历史上曾经被捧上了天,几乎与内经伤寒金匮平起平坐。这年头又被有些唯经方主义者、伤寒原教旨主义者一脚踹进了地狱,简直把近代中医衰落的原因,都归到了它的头上。事实上客观来讲,此书瑕瑜并存,要与内经伤寒金匮并称四大经典尚还不够资格,但若评定温病学四大经典,它却足够名列其中。此书的最大贡献,是较多地整理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书中闪光之处甚多,很多方剂堪称经典,虽与条文症状的嵌合度没有伤寒论那么准确,但从这些充满灵气的小方背后,仿佛隐约可以看见叶天士那伟岸的身影。
2.《温热经纬》:一部与《温病条辨》接近齐名的著作。严格来讲这是一本集锦型的著作,书的卷一卷二系统整理了内经与伤寒金匮中关于温热病的相关论述,精选各家注文,并自加按语加以发挥。卷三辑入了叶天士在温病领域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献:温热论与幼科要略,可补《温病条辨》之未备,有助于全面了解叶天士的温病学思想。卷四收录了陈平伯(风温)、薛生白(湿热)、余师愚(疫、疹)三家论述,与卷三相合,基本涉及到了温病学最重要的一些分支领域。卷五是对前人温病成方的方论,录方113首。
3.《时病论》:另一温病学名著。作者以内经关于四时时病的几句原文为纲,将四时时病治法一一娓娓道来。思路清晰,有论有方有案,所拟方均以相关治法命名,方剂轻灵简洁,颇见叶派遗风。
4.《温热论笺正》,《温热逢源》,《疫疹一得》:这三本书只是大概看了看。后两者没买到书,利用零散时间看的电子版,因此印象不深。
5.《赵绍琴温病学讲座》:此书就不多说了。伤寒刘渡舟,温病赵绍琴,都是我最敬仰的解放后名医。初学者受现在网上一些信息的误导,往往将温病治法直接与寒凉伤阳划上等号。岂知温病名家赵绍琴的书中,却处处强调轻灵疏透,强调火郁发之、入气入营亦可透热外出。而反对一派寒凉清泄,反对滥用苦寒直折。
6.(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叶天士论经方:这两本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一。现刚读了一半,仍在继续学习中。温病方证一书罗列了较多的温病名方,并对其在杂病领域的应用加以发挥,其中结合了刘渡舟与赵绍琴的较多经验(作者曾师事此二老),并提供较多验案供参考。叶天士经方一书则以叶天士常用经方为纲,有论有案,有叶氏心法,也有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发挥。叶天士是真正的经方大师,师古而决不泥于古,而是将经方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日常处方之中。处方风格灵动飘逸,几乎到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境界。细玩此书,可以学到叶天士的灵气,学到叶氏经方化裁之道。
7.(柴中元)《温病求真》、《外感指迷》:此二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二:)如果说张文选的书是“立”,是发挥叶吴之学,那么柴中元的书更多的就是“破”,是破对叶吴温病学、特别是对条辨的执迷。书中对温病条辨的挑刺儿简直接近吹毛求疵的程度。但不得不说,大多数都是有道理的。求真一书在“破”(书中称为“温病条辨笺正”)的同时,还绕过条辨,完全基于叶氏原始医案,建立起一套四时温病治法。指迷一书则是作者历年来在伤寒温病领域论文的汇集,其中“名医论温”章节接近一部小小的温病学发展史,读之使人大开眼界,了解到温病学内部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陈,我们习见的以凉解滋阴为特色的轻灵治法并不代表温病学的全部。在主流的叶吴派温病学之外,还有大片大片不为人知的广阔天地。
近一年多,其他读过的书
1.《难经》:重读了一遍,主要关注其脉法部分。
2.《神农本草经》:拣其中重要药物,抄录了一遍。
3.《辅行诀》:读了原文与方剂,尚未读讲疏部分。
4.(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李冠仙)《知医必辨》:以上两本都是不错的古典医话类著作。
5.(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随便看了看,其中论黄元御的一段在网上经常被人引用。
6.(柴中元)《医林蜩鸣》:作者在杂病、养生领域的其他论文的自选集。可归入医话类读物。
7.(姚梅林)《临证脉学十六讲》:作为脉学的入门级读物不错。
8.(李士懋)《火郁发之》,《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汗法临证发微》:李老的书较多,我也才是刚刚开始看,具体如何,有待明年详细评说。李老临证多以脉诊为中心,以脉解证,深合我意。李老的处方,也相对较为规范,不太杂,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9.(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或道之篇:这一系列书计划中有四本,目前出版了两本。我读了第一本。对于了解易理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发挥,了解中医传统思维方式,是一本很不错的读物。当然作者是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书中对医理的理解及辨证论治方面,略略学院派了些。
10.(李中梓)《内经知要》:硬着头皮勉勉强强读完。内经的很多原文,读起来还是有点累。所以后来改读教参了。
11.《内经》(教参第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这套教参,诊断、方剂、中药可作为案头参考书备查(中药学厚厚的一本,现代成分研究与中西结合应用部分太多,删掉这些就好了,书能轻好多),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与中医各家学说则可作为不错的学习教材。我目前只完整读了内经教参,中医各家学说读了五分之四,还没读完。
12.《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第二次通读了,经典讲稿,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里,任应秋的各家学说,刘渡舟与郝万山的伤寒论,以及刘景源的温病学,都是经典。
13.《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真可怜,这本书从我三年多前入门阶段,一直零零散散读到现在,才看了四分之三。但一本方剂学,实是浓缩了百家理论与经验之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认识的提高与临证经验的丰富,你会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惊喜,挖掘出新的宝贝。从这一意义上说,方剂学常读常新,而王绵之方剂学作为网上口碑较好的方剂学讲稿,值得一读。

我要学习经方,怎么开始呢?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回复了问题 • 2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2747 次浏览 • 2019-01-05 00:50 • 来自相关话题

《神農本草經》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2894 次浏览 • 2019-01-05 00:35 • 来自相关话题

    《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的中藥經典著作。又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     撰者託名神農(中國遠古傳說中嘗百草鑑定藥物的人物)。最先著錄於梁代阮孝緒《七錄》,成書年代有先秦、兩漢、六朝諸說。現一般認為其主體約形成於西漢,又經 ...查看全部
    《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的中藥經典著作。又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
    撰者託名神農(中國遠古傳說中嘗百草鑑定藥物的人物)。最先著錄於梁代阮孝緒《七錄》,成書年代有先秦、兩漢、六朝諸說。現一般認為其主體約形成於西漢,又經東漢醫藥學家修潤增補。梁代陶弘景曾予整理。原書唐初已散失,現存者多為明末以後的輯佚本。佚文主要來自《證類本草》等藥書,少量輯自《太平禦覽》等非醫藥書。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本草,在此以前如詩經、山海經,雖亦有關於藥物的記載,但都不是藥學專書,但由於年代久遠,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及著作時期,到目前為止,尚無定論。所稱神農的名字,是後人的所假託。
    全書分三(或四)卷,載藥 365 種(植物藥 252 種,動物藥 67 種、礦物藥 46 種)。序例(或序錄)或成一卷,即總論,歸納為 13 條藥學理論原則。

    先將藥物分為三類,上品 120 種為君,無毒,主養命,可久服;中品 120 種為臣,主養性,無毒或有毒,多為補養兼有攻治疾病之效;下品 125 種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又論述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七情、四氣五味、採收、調劑、用法等。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的精髓。各論三卷,按上、中、下品分別記述藥物的名稱、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別名、生長環境或產地等。其中上品如人參、阿膠、雄黃;中品如鹿茸、紅花、石膏;下品如附子、大黃;書中有 200 多味藥至今常用。本書是中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大總結,被奉為中藥學經典,但因受當時道教思想的影響,書中收入服石、煉丹、修仙等內容。該書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又將礦物藥置於前列,認為雄黃、水銀等劇毒藥為上品,可以久服並保“不老延年"。另外,對藥物的具體產地、採收時月、炮製方法、品種鑑定等很少涉及。

    《本草經》對後世本草學影響很大,《名醫別錄》、《本草經集註》等即以此為基礎發展而成。將藥物以上、中、下三品作為分類法,雖然在《本草經集註》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在明以前許多重要本草中,可常在藥名下註明它的三品分類位置。
    《本草經》今有輯本 14 種,常用且較好者如清代孫星衍、孫馮翼合輯《神農本草經》三卷(1799)、清代顧觀光同名輯本四卷(1844)及今人尚志鈞《神農本草經校點》(1983)等。《神農本草經》的輯佚始於南宋,至明代有盧複輯佚本。

    清代受考據學的直接影響,一些經學家把其餘力用在本草著作上,出現了一股小小的輯佚熱潮,孫星衍、孫馮翼所輯《神農本草經》是各種輯佚本中較突出的一部。孫星衍是清代著名考據學家,孫馮翼是他的學生,仰仗他們淵博的學識、豐富的資料和嚴謹的學風,二孫輯本受到廣泛重視,多次翻刻,影響較大。孫星衍深究經史文字音訓之學,旁及諸子百家,尤精校勘,輯神農本草經。此後顧觀光在《神農本草經》藥物校勘和考証方面下了一定功夫,輯為新的本子,但其編排次序取自《本草綱目》所列《本經》目錄,未為允當。

人体穴位名称解析(督脉、任脉)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852 次浏览 • 2018-11-23 11:28 • 来自相关话题

 十三、督脉(28个) 长强:长,长大,旺盛。强,强壮,充实。喻经气与脊柱为人身强大的梁柱与肾气强健的象征。肾为作强之官,肾强则阳势壮。长强之名,也可与其能治遗精早泄及阳萎等症有关。腰俞:腰,指腰部;又同要。俞,见诸俞条。穴居腰部冲要之地,为腰部 ...查看全部

640.jpg

 十三、督脉(28个)
  1. 长强:长,长大,旺盛。强,强壮,充实。喻经气与脊柱为人身强大的梁柱与肾气强健的象征。肾为作强之官,肾强则阳势壮。长强之名,也可与其能治遗精早泄及阳萎等症有关。
  2. 腰俞:腰,指腰部;又同要。俞,见诸俞条。穴居腰部冲要之地,为腰部经气注输之处也。
  3. 腰阳关:腰,指腰部;又同要。阳,指下焦之阳气。关,机关,关藏。穴当腰部之要冲,为下焦关藏元气之窟宅与腰部运动之机关。
  4. 命门:命,指生命,重要之意。门,出入通达之处。指其为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穴在两侧肾俞之中,以内外相应而得名。
  5. 悬枢:悬,通旋,旋转,悬起。枢,枢纽,枢要。以穴当人身旋转枢要之处而得名。
  6. 脊中:脊,脊柱,指全部椎体。中,中间,中部。古人以脊柱为二十一节,此正当其中。
  7. 中枢:中,中间,中部。枢,枢纽,枢要。指穴当脊椎中部枢要之处。
  8. 筋缩:筋,筋脉。缩,挛缩。能治筋脉挛缩与筋脉驰缓诸病,为肝俞之辅助穴。肝主筋。筋缩两旁为肝俞。用治脊强、目上戴等筋脉抽搐诸病,自为其分内事,而对筋脉驰缓不收者,亦有缩筋之效也。
  9. 至阳:至,是最与极的意思。阳,指心阳与背为阳。为阳气至盛与全身仰赖之处。穴当心后与背脊之中。
  10. 灵台:灵,指神灵,心灵,性灵。台,高台与号令之处。灵台,台名,星名。此处指心。喻为心神居住与行使职能之处。
  11. 神道: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阳气。道,指大道。意其为胸中之神气;又指道路。象其地位高显,如日如心也。神道者,胸中之神气乃日与心之义也。至谓其平齐心俞,下接灵台,为心神出入之道路,则其次焉。
  12. 身柱:身,指全身。柱,梁柱。穴处为全身支柱之意。穴位上接巅顶,下通背腰,平齐两肩,居冲要之地,而又梁柱之用也。
  13. 陶道:陶,陶丘,陶然。道,道路。指椎体依次高起状如陶丘,且有舒畅情志的陶然之用。椎体高出于肉,有“陶”之象,依次而下,即为陶之道路矣。
  14. 大椎:大,巨大。椎,脊椎。第七颈椎为椎体中之最大者,穴在其下,故名。
  15. 哑门:哑,喑哑。门,意为要地。穴当治哑之处,亦为致哑之门。
  16. 风府:风,指气,又指风邪。府,指府库。指其为风邪最易储积与治风所宜取之处。后脑与颈项最容易受风邪之侵犯,而其间之诸风穴(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秉风等)也为治疗风邪所必须。
  17. 脑户:脑,颅脑。户,可以通过之处。督脉上行至风府,入属于脑,此处犹如入脑之门户。
  18. 强间:强,强硬不和也。间,间隙,孔窍,又指中间。穴当顶骨与枕骨结合之中间,能治头痛项强诸病。
  19. 后顶:后,前之对。顶,头顶。即头顶最高处之稍后方。
  20. 百会:百,百脉,百骸。会,朝会。居一身之最高,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如天之北辰北极也。
  21. 前顶:前,后之对。顶,头顶。即头顶最高处之稍前方。
  22. 囟会:囟,囟门。会,聚会。指为经气在囟部聚会之处。额骨上方与顶骨连合处,古称为囟或囟门。
  23. 上星:上,指头部。星,指精气。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精英四照,故又名神堂、明堂。
  24. 神庭: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
  25. 素髎:素,白色与高洁之意。髎,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指鼻尖地位尊贵,且在养生静坐时此处能出现白影之谓。穴居准头,地小而位高,有素王之义。
  26. 水沟:水,指水液,涕水。沟,狭长之低洼处。穴在鼻柱下,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为鼻水所流注,且能治水病,故名。
  27. 兑端:兑,同锐;又洞穴也,卦也。端,顶端。穴在上唇顶端,口腔这一大洞口之上方,故名。
  28. 龂交:龂,亦作龈,齿根之肉。交,交合,交接。穴在齿龈与上唇内方之接合处,且为任督二脉之交会,故名。
十四、任脉(24个)
  1. 会阴:会,聚会,会合。阴,指阴气,阴部,下部。穴当下腹最低处前后阴之间,为阴气之所聚会,又为任督冲三脉之会合,故名。
  2. 曲骨:曲骨,古解剖名。穴在曲骨上缘,骨穴同名。耻骨上缘其形弯曲,故古称为曲骨或屈骨。穴正当曲骨上缘之中央,即名为曲骨,一名为屈骨。
  3. 中极:中,指人身上下之中,根本与内部。极,指方位;又最也,与急通,也与其能治下腹内急不通诸病有关。言穴居人身之中,为元气之根本与最为重要之处,且能治内急不通诸病。
  4. 关元:关,指关藏,关闭,机关。元,指元气。意为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
  5. 石门:石,指坚硬与不能生长谷物之处。门,出入通达之处。石门,地名,山名。谓其能绝生育与可治腹部坚硬如石之病。此正为治疗石瘕之门户也。
  6. 气海:气,指人身的元气与各种气病。海,是广大深远之意。穴处为人身生气之海,且能主一身之气疾。因此人身之生气是出于脐下,充塞周身。上下相应,气有泉源,自然川流不息矣。
  7. 阴交:阴,指阴阳与阴经。交,指交会与交接。为人身上下之气交接之处,又为足少阴与任、冲三脉之交会。人身上下平脐分之,穴居脐下一寸,至此阴阳之气已相交接矣。足少阴与任冲之脉也在此互相交会。阴交可能是从“交阴”转变而来。
  8. 神阙:神,指人之元神与脐神。阙,宫阙,门观;又同缺。意为元神出入之处与所居之宫阙。脐神亦指人身之元神。脐为腹之缺,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
  9. 水分:水,指水液,水气。分,指分别,分利。功能分清浊,通水道,而主液所生病,故名。穴下为小肠之所处。清浊不分,溏泻泄利者,收效甚捷。
  10. 下脘:下,相对于上、中而言。脘,胃也。穴当胃之下方也。
  11. 建里:建,建立,建树,强健。又顺流而下亦谓之建。言其可以建立中焦之里气,水谷亦由此入腹里也。穴当水谷流入于胃里所由之处,而中焦之里气亦得以建立,脏腑因之而强健,有如建中汤矣。
  12. 中脘:指穴当胃体的中部,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
  13. 上脘:指穴当胃体的上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
  14. 巨阙:巨,巨大。阙,宫阙,门观;又同缺。巨阙,剑名。胸骨其形似剑,穴当其端;又为上腹之巨大凹陷处。
15.鸠尾:指穴当形如鸠鸟尾部之处,且如鸠鸟之能治噎膈反胃也。胸骨柄如鸟头,体如鸟身,两侧肋骨如鸟翼。穴当胸骨剑突(蔽骨)形如鸟尾之处,内通胃脘,且因鸠能治噎取名鸠尾,象形而又志用。
  1. 中庭:中,中间。庭,宫庭,庭堂。言穴居玉堂之下,胸腹之间,犹如堂中之庭也。天子布政之宫为明堂,明堂之中为中庭。
  2. 膻中:膻,同袒。中,指胸中。膻中,心包络名。袒胸露乳,此处又正当其中。穴为心包之募,内外相应也。位于两乳之中,必须袒胸而取,此膻中之又一义也。
  3. 玉堂:玉,金玉、贵重之意。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玉堂为宫殿之美称,又泛指富贵之家,借喻其地位之高贵。玉堂,汉代殿名。未央宫、建章宫内皆有玉堂。指宫殿之华丽。其上方为紫宫,下通中庭,乃宫殿中之庭堂也。
  4. 紫宫:紫,尊贵的颜色。宫,王者之所居。紫宫,帝王的居室。指穴下为心君常居之处。与灵台前后相对,更见其地位之高贵。为心主之宫城。
  5. 华盖:华,同花,华丽。盖,覆盖,伞盖。华盖,星名,又是帝王出入的宝伞。肺亦名华盖,象其覆于心上也。以形象和位置而得名
  6. 璇玑:璇,同旋。玑,同机。璇玑,星名,又是古代观察天文的仪器。指其为旋转为枢机,象喉骨之转动。璇玑乃北斗星中天璇天机之合称,适当喉骨转动之下方也。
  7. 天突:天,指天气及人身之上部。突,指灶突(即烟囱)。天气通于肺,穴处犹如肺气出入之灶突也。喉头既为清气所入,更为浊气之所出。天突之名至为允当。
  8. 廉泉:廉,见上下廉条。泉,见各泉穴条。廉泉,水名。穴当喉结上缘有棱之处,有如吐液之泉源。为唾液所聚之处。
  9. 承浆:承,承受,奉承,承担。浆,口中之浆水。指其可以承受口中之浆水而言。穴之内方常为唾液之所聚,故本穴又名天池、悬浆。

人体穴位名称解析(十二经)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431 次浏览 • 2018-11-23 10:43 • 来自相关话题

一、手太阴肺经(11个穴)   1. 中府:中,指中气,即天地之气;又指中焦、胸中与中间。府,指府库。中府,意为天地之气在胸中储积之处。对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气血,俱有调摄之功。    2. 云门:云,指天地合气,又象征肺中的脉络。门,出入 ...查看全部
一、手太阴肺经(11个穴)
  1. 中府:中,指中气,即天地之气;又指中焦、胸中与中间。府,指府库。中府,意为天地之气在胸中储积之处。对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气血,俱有调摄之功。
   2. 云门:云,指天地合气,又象征肺中的脉络。门,出入通达之处。云门,指此处为天地之气升降之门户,而肺脉之蔓延罗络,又有云气之象也。
   3. 天府:天,指天气与人体的上部。天府,地理名,星座名,两乳名。又为高深之意。喻为有收藏天气的职责和为高深富庶之处,且与其取穴法有关,穴与男子乳头高下相当。
   4. 侠白:侠,通挟,通夹。白,指肺及白色。谓其挟于肺之两侧上臂之白肉际也。
   5. 尺泽:尺,指长度。泽,沼泽,又宫名。言其居于尺部形如沼泽之处也。
   6. 孔最:孔,指孔穴,孔窍。最,为最要,最甚。意为此乃本经中最重要之穴,乃本经中经气最旺之处。
   7. 列缺: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古称闪电为列缺。穴在腕上之裂隙与衣袖之边缘处,针下之气常如闪电也。天气之列缺,可与足阳明经地气之丰隆相呼应。
   8. 经渠:经,指经脉、经气与经过。渠,是水沟和水所流通之处。指穴为经脉与经气交会流通之渠道。
   9. 太渊:太,高大与尊贵之意。渊,深水,深潭。又鼓声名渊,弓之弯曲处亦名渊。太渊,口中津液名。言经气深如潭水;泽润周身,效同桴鼓,而居于弯曲如弓之处也,为诸脉之会。经气犹如潭水之深不可测也。
   10. 鱼际:鱼,指拇掌肌肉的形状。际,边际。谓穴在鱼形肌肉之边际也。以邻近而得名。
   11. 少商:少,幼小,微小之意。商,五音,属金,属肺。少商,是商的高音。言为金气所止或为金气初生之处也。
二、手阳明大肠经(20个)
  1. 商阳:商同上,阳,指阳金。意为此乃阳金脉气所生之处。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肺经由列缺分出一支走向食指端,阴金至此已转化为阳金矣。
  2. 二间、三间:二、三,为指骨之第二、三两节。间,间隙,孔窍。二间、三间,为次指第二、三指骨后方之间隙。
  3. 合谷:合,开合、结合与合拢之意。谷,山洼无水之地,又肌肉之结合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大会”亦称为谷。合谷,山名。穴在太阴与阳明结合处。开则如谷,合则如山也。更兼手太阴,由列缺别走阳明,在此自应结合依傍。
  4. 阳溪:阳,指阳经与手背部。溪,是山洼流水之沟;又筋膜之连接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小会”。泛指阳经阳部之凹陷处也。
  5. 偏历:偏,指侧旁与倾斜。历,指行走与经过。言经穴皆位于前臂之偏旁,并从此分出旁支、斜络于太阴也。杨上善曰:“手阳明经上偏出此络,经历手臂,别走太阴,故曰偏历也。
  6. 温溜:温,温暖。溜,通流,通留。功能温经发汗,又为袖手取暖留止之处。此穴具有温经发汗、疏风散寒之功。袖手取暖在此亦常留而不去也。
  7. 下廉、上廉:上、下,指高低,前后。廉,指边缘,棱隅,偪仄。穴在前臂边缘有棱隅之偪仄处也。廉者,前臂上段偪仄,隆起之象也。
  8. 手三里:手,指上肢。三里,指长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里,以其与肘部距离长度及通乎三焦之里而言。穴约在肘下三寸,与足阳明之三里上下相应,对三焦在里诸病无所不包。其上方有点手五里。
  9. 曲池:曲,弯曲。池,水之停聚处。曲池,地名。穴在肘臂屈曲时肘横纹端凹陷如池之处也。必须屈肘取穴,凹陷方显。经气至此,有如水之入池。
  10. 肘髎:肘,肱与前臂之间的关节部分。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泛指穴为肘部之深孔。
  11. 手五里:手,指上肢。五里,指长度及人身五脏之里。以其与肘部的距离长度较远,及通乎五脏之里而言。与手三里同义。五里与五脏有关。
  12. 臂臑:臂,上肢之统称。臑,肩下方之肌肉。指穴在臂之臑部而言。穴当三角肌隆起处之端,故直接以臂臑名之。
  13. 肩颙:肩,项下的部位。髃,同隅,角也。指穴当肩头三隅角也。
  14. 巨骨:巨,大也。巨骨,即大骨之意。巨骨,古解剖名,穴在肩部之大骨相邻。穴在锁骨与肩胛之间。既属骨穴同名,亦为泛指肩部之大骨而言。
  15. 天鼎:天,见天府条。鼎,三足两耳。象人之头颈,并喻为吸入天气的贵重门户。穴当侧颈,自为吸入天气之重要门户。
  16. 扶突:扶,辅佐,扶持。突,凸出,突起。指穴处为人体头这一最大突出之扶持。头为人体之最大突出者,穴下之胸锁乳突肌也突出明显,更为扶持头部所必须,故名。
  17. 禾(ji)髎:禾,曲头木。髎,近骨的孔隙。指穴在形如曲头木的鼻唇沟之下方而言。
  18. 迎香:迎,迎接。香,芳香。谓其功能通鼻塞,知香臭。
三、足阳明胃经(45个)
  1. 承泣:承,承受。泣,泪水,常为泪水之承受处。穴当眼眶下缘正中,与承浆同义。
  2. 四白:四,四方,四野之意。白,光明,洁白。谓目病取此则四顾皆光明洁白也。
  3. 巨髎:巨,大也。髎:近骨的孔隙。穴在上颚骨与颧骨交接之巨大空隙中,泛指为面部髎孔之巨大者。
  4. 地仓:地,指土地所产之谷物。仓,仓禀,仓库。意为口腔犹如谷物仓库的组成部分。地仓者,合五谷之味与脏腑之官而言也。
  5. 大迎:大,指大气,大有。迎,迎接。大迎,古骨名。指其可以迎受先后天之气与居于大迎骨之处也。穴居头面为足阳明之脉,可以迎受先后天盛大丰有之气以养人也。下颔骨古称大迎骨,穴处之动脉也称为大迎脉。面此处之穴也称为大迎穴。
  6. 颊车:颊,面颊,此处指上颔骨。车车轮,指下颔骨。颊车,即下颔关节可以转动之处。颊和辅是单指上颔骨,车是单指下颔骨。而颊车穴则是以下颔骨可以转动处而命名。
  7. 下关:下,上之对。关,机关,关节。穴在下颔关节颧弓下方,与上关互相对峙。
  8. 头维:头,头部。维(四角为维),隅(方也,角也)角,维系,维护。谓穴居头之隅角,是维系头冠之处,并可维护头部及四肢之阳气也。头维为头角,是维系头冠之处。头维可以维护诸阳。头维为足阳明脉气之所发,又为足阳明、少阳、阳维之会。四肢阳气不足诸病,取之自有维护之效矣。
  9. 人迎:人,指人体与生命。迎,迎接。又为接受之意。谓喉结两旁之动脉,可以迎受天地五脏之气以养人也。人迎、寸口、趺阳三大动脉,在中医脉诊居于重要地位。人迎者,胃脉也。
  10. 水突:水,指水谷之气。突,指穿凿成的洞穴。意为穴乃阳明水谷之气穿突而出之处也。穴为通达地气的水突,与吞吐天气的天突可以互观。
  11. 气舍:气,指呼吸之气。舍,可以居住安息之处。意为呼吸出入之气在此可以停留也。穴在喉咙之旁,犹如气之舍室也。
  12. 缺盆:缺,空缺。盆,阔口盛器。缺盆,古解剖名。指其位于缺盆处也。缺乃空缺与空虚之处,与列缺之意有别。缺盆可理解为有如无盖之盆。锁骨上窝正如盆之无盖,空虚如缺。
  13. 气户:气,指呼吸之气。户,出入居住与谨护闭塞之处。呼吸之气经此可以出入停留,居住藏护也。穴名与穴用,均与气舍相同。
  14. 库房:库,仓库。房,房室。指穴在胸旁,有如肺气之仓库。穴在玉堂、紫宫之外旁,正当肺气储积之处也。
  15. 屋翳:屋,覆盖。翳,掩蔽。指穴当覆蔽胸部之处也。穴当防胸之要地,故名。
  16. 膺窗:膺,前胸。当胸之衣称为膺服,又是壅塞之意。窗,屋上通风采光的洞口。谓穴能开通胸膺的壅塞与位于膺服之边缘也。锁下乳上曰膺。胸膺壅窒不舒诸病,取之则气可通畅也。
  17. 乳中:乳,指乳头。中,指中央。穴当乳头之正中,故名。
  18. 乳根:乳,指乳房。根,指根底。穴当乳房之根底部,故名。
  19. 不容:不,不能,不可。容,容纳,包容。谓其可治胃不能容诸病也。用于呕吐反胃、腹满痃癖诸病,则不容者又将能容矣。
  20. 承满:承,承担,承受。满,饱满,充满。承满者,上腹可以承受饱满之处,且可用以消除胀满也。上腹本可承受饱满,但过满又将不能承担,且有承担消除胀满之责也。与不容上下连属,可以互参。
  21. 梁门:梁,通梁。门,出入通达之处。梁门,战国古地名。借喻为五谷入胃所由之路,且可治伏梁病也。穴在承满之下方,正为粮谷下行之门户。又,伏梁,病名。深藏为伏,梁为梁木(屋梁)。谓心下脐上藏有形如梁木之硬块。此为治心下痞满积聚之伏梁病的常用穴,既为五谷入胃之通路,且可消胀化食也。
  22. 关门:关,指关藏,关闭。门,出入通达之处。指其为纳谷与收藏水谷之门户。穴居胃底,为胃之关。又可治完谷不化、大肠滑泄诸病。关门之名具双重意义。
  23. 太乙:太乙,象天地混沌之气;又神名,星名,地名。此处以穴位之所在,及其功能与大肠之形象而言。穴居天枢之上方,天地之气至此尚未分明,胃肠之清浊在此亦未分清,有太乙之象也。自有安神定惊、主癫疾狂走诸疾矣。象大肠之盘曲。太,大也。乙,盘曲之象也。与其能治大肠诸病有关。
  24. 滑肉门:滑,光滑,滑利,滑动。肉,肌肉。门,通往与指向之意。意为此乃通向腹腔滑肉之处。肠居腹内,最为光滑,滑利和易于滑动,故可以滑肉目之,且穴对肠病为有效也。又可治舌病,舌亦滑肉之类也。
  25. 天枢:天,天地,此指人之上下半身而言。枢,枢机,枢纽。喻穴居人身上下枢要之处也。天枢,本为北斗第一星,此借喻为天地之枢机。与其外侧之大横,可以互观。
  26. 外陵:外,指身体的表面。陵,隆起的丘陵。外陵,为腹壁内虚外实的象。外陵者,腹壁丰满隆起,有如地面之丘陵,相对于腹中之空匮而言也。
  27. 大巨:大,饱满充实之意。巨,同钜,富也。大巨者,象腹壁之丰满光泽,而内容又复钜富也。穴在腹壁最高最大充实而有光辉之处,其所包裹者至为丰富珍贵,有如巨大之仓库。下腹实为巨大之粮仓,大巨之名也可与此有关。
  28. 水道:水,水液,水津。道,大道,道理,道路,通道。指水德乃长养万物之大道,与穴效能行水利尿而言。水道既为水之大道与道理,亦为水之道路和通路,下焦为水道之所出,穴下为输尿管之所过,功能治三焦热结、小便不利。水道之名,义更浅显。
  29. 归来:归来,是返回的意思。对卵缩和阴下脱诸病,有促使恢复的作用。穴主少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阴挺诸病。归来者,能使不归之气,移位之丸,返回本位之意也。
  30. 气冲:气,指下腹阻胀之气。冲,指冲动,上冲,能主腹有逆气上冲及妊娠子气上攻诸病。
  31. 髀关:髀,指股部及下肢。关,机关。指穴处乃下肢运动之机关也。穴对下肢拘挛疼痛诸病均可有效。
  32. 伏兔:伏,俯伏。兔,兽名。指穴处状如俯伏之兔。股前方肌肉丰厚,形如兔伏。
  33. 阴巿(fu):阴,指人体的前阴部。巿,遮蔽阴部的短裳。穴约当巿的下缘。上古遮蔽阴部的短裳谓之巿。今皆以阴巿为“阴市(shi)”,传抄讹误,由来已久矣。
  34. 梁丘:梁,指梁食,参梁门条。丘,丘陵。梁丘,春秋古地名。胃为仓癝之官,此为胃之郄穴,譬如梁谷积聚之丘陵也。
  35. 犊鼻:犊,小牛。鼻,口鼻。膝盖形如牛鼻,穴在膝眼中。
  36. 足三里:足,指下肢,相对于手而言。三里,指长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里。以其与外膝眼的距离及通乎三焦之里而言。三里,主要是指三寸。又与手阳明之三里上下相应,对三焦在里诸病无所不包,可以互观。
  37. 上、下巨虚(上、下廉):上,相对于下而言。巨,巨大。虚,空虚。巨虚,马名,指穴在胫骨外缘之巨大空软处,并象腿之善走。取之巨虚者举足。以在胻骨外侧,故名为廉。与手之上下廉可以互参。
  38. 条口:条,指条风,即东北风。口,同孔,空也,条口,乃治疗下肢风病之孔穴也。条口者,乃治风之孔穴也。谓小腿前缘狭长如条,形如刀口。穴在其处,因而得名。
  39. 丰隆:丰隆,丰盛之意,又雷神名,又云师名。象地气升发,万物丰隆及小腿前方之肌肉高大丰满也。丰隆是雷和云的意思。此为足太阴、阳明之络穴,正有地气丰隆、云雷所生之义。丰隆是肌肉丰满的意思。穴在小腿前方肌肉丰满高大处,正丰隆之象也。
  40. 解溪:解,指分解,缓解。溪,是山洼流水之沟;又筋膜之连接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小会”。泛指阳经阳部之凹陷处也。穴在骨解之中,能治足踝骨节缓解诸病。关节间隙在《内经》中常称为“骨解”或“节解”。穴当踝关节大节解之中,因其所在及功用而得名。
  41. 冲阳:冲,冲要,冲动。阳,指足背,在上。穴当定背最高处,且位于太冲之上方。太冲莫误作冲阳,动脉还居后上方。
  42. 陷谷:陷,陷阱,自高而下亦谓之陷。谷,山洼无水之地,又肌肉之结合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大会”亦称为谷。指经气自高而下如入于谷,及能治水病也。经气自高处之冲阳而走向第二、三跖趾关节如阱如谷之处,陷谷之名至为恰当。穴对水病有效,亦可参证。
  43. 内庭:内,内里,内方;又同枘,同纳。枘是卯眼,凿是榫头,卯眼与榫头的关系称为凿枘。庭,庭堂,亦处所之意。指穴在跖趾关节形如凿枘之隐蔽处。跖趾关节凹陷如枘,趾骨如凿,穴在形如凿枘于枘之处也。
  44. 厉兑:厉,疾速状;古称衣带之下垂者亦名厉;又风名;又为安息之意。兑,即孔穴。指穴当奔走跳跃不可缺少之处,且与衣带垂着处相当,有治风及安神之功。厉为踊起与疾飞之意。足部若缺少次趾,则疾走驰骋均将有碍矣。厉为衣带垂着之处。古之衣带垂及足尖,穴当其处,故亦为解。厉为神志安宁之意。厉兑为安神治魇之名穴,亦能治中恶尸厥,于义亦通。
四、足太阴脾经(21个)
  1. 隐白:隐,指隐藏与微小。白,指金气的颜色。为土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隐,藏也。白为金色,为土所生。此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而金气亦已开始隐伏。与太白、商丘、地机等穴可以参照联系。
  2. 大都:大,盛大,丰富。都,都会,储积,又是池的意思。指穴为土气丰富与储积之处,如水之入于池也。大都也为大池之意,谓经气在此停聚也。
  3. 太白:太,同大,广大、高大之意。白,指金气的颜色。太白,为天象及地理名。指土能生金,金气至此已经明显及穴位之形象而言。太白,金星名,又神名。此为脾经之腧穴,属土。土生金,用示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太白,山名,即终南山。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之后缘,且此处皮色亦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
  4. 公孙:公,是年老的尊称和正直的意思。孙,是幼小的卑称和支派的意思。公孙即祖孙。又,公孙为复姓。指其为足太阴与阳明之络穴而言。祖与父皆可称公,公亦正直之意;旁系皆可称孙,孙亦曲细之意(为孙络、孙脉)。足太阴之正经如公,别走阳明之别络如孙,正经与络脉在此分行,正为公孙之义也。
  5. 商丘:商,商,五音,属金,属肺。丘,丘陵。商丘,地名,又为复姓。为土能生金、金气已聚之意。商于五行属金。商丘的五腧属性亦属金。言经气至此已积聚如丘陵也。可与隐白、太白等穴互参。
  6. 三阴交:三阴,指足之三阴经而言。交,指交会与交接。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三条阴经之交会处。
  7. 漏谷:漏,是渗泄和穴洞的意思。谷,山洼无水之地,又肌肉之结合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大会”亦称为谷。水湿与水谷漏出不止诸病,用之为有效也。小便淋沥不止,可取之漏谷;大便滑泄不禁,又象如漏谷。功能渗湿止淋、固肠止利,因其功用而得名。
  8. 地机:地,指脾土、下部与下肢。机,指机关,机要,又疾病亦喻为机。穴为地气之枢机,又为治疗腹部与下肢病枢要之处。地机,别名脾舍,自为脾土之枢机。对腹部与下肢病可以取用。
  9. 阴陵泉:阴陵,是人体内侧高起之处。泉,水从窟穴而出。穴在膝部内侧高大隆起处之下方,经气如泉水之外流。与阳陵泉互相对待。
  10. 血海:血,指气血。海,百川皆归之处。血海者,方其可以统血摄血也。太阴为多血少气之脏,又与多气多血之阳明为表里,故可以治血症见长。
  11. 箕门:箕,簸箕,又星座名,风名。门,出入通达之处。以其必须箕踞取穴,及可治下肢之风病也。簸箕是扫除的用具,其形前大后小。张腿而坐称为箕踞,是不端之状。穴在股内侧上方,必须张腿取穴,是因取穴的体位而得名。穴能治疗下肢的风病。
  12. 冲门:冲,指冲动,上冲,能主腹有逆气上冲及妊娠子气上攻诸病。门,出入通达之处。下腹逆气上冲诸病常从此起,可与气冲互观。
  13. 府舍:府,指脏腑。舍,可以居住安息之处。意为穴下乃脏腑所居之处,亦属泛指腹腔而言。
  14. 腹结:腹,指腹腔。结,指结聚,结束,收敛,弯曲。以其可治腹中痛结及滑泄诸病。结,曲也。亦象肠之盘曲。故肠之痛结者可舒,而滑泄者亦可敛也。且位于约当腹部结束衣带之处,亦可作为腹结之一说。
  15. 大横:大,长大,又指人。横,纵横,又指脐。言其横居长大人身之中,脐旁之大横纹中也。
  16. 腹哀:腹,腹腔,也是重复和富有之意。哀,哀痛,也是爱护之意。指腹裹肠胃,为土气之所在,须加爱护以免腹中哀痛,而腹中哀痛用之亦有效也。
  17. 食窦(饲渎或饮yin渎):食,指食物与饲养。窦,指洞穴与水道。意为穴乃婴儿食物之所出与乳汁之水道也。
  18. 天溪:天,指天气与人身之上部。溪,是山洼流水之沟;又筋膜之连接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小会”。天气通于肺,泛指为肺气流通之处。
  19. 胸乡:胸,指胸部。乡,指两肋之间或广大的胸廓。以穴居肋间与胸廓而言。两阶之间谓之乡。乡又是指面积广阔的地区。穴居两肋之间,正有两阶之象。亦可泛指广阔的胸廓为胸乡。
  20. 周荣:周,周身,周遍。荣,荣茂,荣养。周荣者,言先后天之气可以荣敷周身也。无处不至谓之周,旺盛华茂谓之荣。密雨之云谓之周云。水谷之气谓之荣气。经穴属脾,穴下为肺,先后天之气交会于此。可与其上方之云门、下方之大包互观。
  21. 大包:大,广大。包,包容,包罗。指广大之人体,为先后天之气所包罗。
五、手少阴心经(9个)
  1. 极泉:极,至高之意。泉,水从窟穴而出,又水源也。象经气有如泉水自高而下也。手少阴之经气自此从高下流,正有极泉之象。
  2. 青灵:青,指神仙,又通清。灵,指神灵,心灵,性灵。青灵者,象心神之清净神妙也。心藏神为阳,又主血为阴。青灵者,阳神阴灵清净神妙之气所聚合也。
  3. 少海:少,指手少阴心经。海,百川皆归之处。少海,古地名。喻为手少阴心经所入为合之海也。
  4. 灵道:灵,指神灵,心灵,性灵。道,大道,道理,道路,通道。指手少阴之心灵,乃人身阴阳交会之大道。道为万物之所由,灵为一身之主宰,神灵有道,则形有所禀,气有所归矣。可与青灵互参。
  5. 通里:通,通达,通畅。里,邻里。以其能通达手少阴太阳之里也。穴能通达少阴之里,又与太阳相邻接,而为少阴太阳之络穴,能深入腹里而下达小肠也。
  6. 阴郄:阴,指手少阴经。郄,孔穴的通称,又指郄穴。为手少阴郄之简称。阴郄为手少阴之郄穴,故别名手少阴郄。
  7. 神门: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阳气。门,出入通达之处。道家称目为神门,意为穴乃心神出入通达之处。心为阳中之太阳,心阳为人生的本原。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腧原,自可为心阳出入通达之处。
  8. 少府:少,指手少阴心经。府,指府库。少府,古代主收藏的官职名。言穴用可以收摄心神也。
  9. 少冲:少,既指手少阴心经,又指经气幼小及小指而言。冲,要冲。为手少阴经经气初出之井穴,又居小指末节之冲要处也。少,小也,幼也。冲,通达也。穴居小指尖端冲要之地,又为少阴之经气初生而未盛之处,少冲之名义可知矣。
六、手太阳小肠经(19个)
  1. 少泽:少,指小指及幼小。泽,指光泽,滑润。泽门,古代城门名。少泽,为小指末节经气门户之光泽处。广阔低洼有水之处曰泽,凡物之有光润者亦曰泽。甲根多光润润泽,穴在小指甲角之光泽处也。少泽者,亦指小指末节经气门户之意也。
  2. 前谷、后溪:前与后,是互相对待之意。谷,山洼无水之地,又肌肉之结合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大会”亦称为谷。溪,是山洼流水之沟;又筋膜之连接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小会”。小指本节前方第二节之后方凹陷处为前谷;本节后方第五掌骨之前方为后溪。
  3. 腕骨:古解剖名,手外侧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古之腕骨,即今之豌豆骨,穴在其前方陷中。
  4. 阳谷:阳,指手太阳经,手腕之阳与阳气。谷,山洼无水之地,又肌肉之结合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大会”亦称为谷。以其属于阳经阳穴,且有兴阳之效也。穴为手太阳经之原穴,居于尺骨小头高起处之凹陷中,对阳萎病有效。
  5. 养老:养,奉养。老,年老,老迈。以其功能明目舒筋,治老年阳气不足诸病也。
  6. 支正:支,分支,支持。正,正直,正行。指其为手太阳正经之分支,走向少阴之络穴,且取穴时必须支肘正臂也。
  7. 小海:小,指手太阳小肠经。海,百川皆归之处。为手太阳经所入为合之海也,与少海可以互参。
  8. 肩贞:肩,肩部。贞,指正气,精气。穴为肩部正气所居之处,不容外邪干犯也。
  9. 臑俞:臑,肩下方之肌肉。指穴在臂之臑部而言。俞,同腧,同输,又通枢。指其为臂部臑肉之枢纽与臂臑经气之所注输也。
  10. 天宗:天,天空,此指人身之上部。宗,宗仰之意。天宗,星名;又统指天象、天神,或如帝王之宗室,乃众所瞻仰之处也。穴当肩胛骨中部,与曲垣、秉风诸穴彼此相望,有天宗之象。
  11. 秉风:秉,同柄,即权柄。风,风邪。指穴为治疗背风邪之权柄所在。权柄在握,随我操持,则风病无忧矣。
  12. 曲垣:曲,弯曲。垣,短墙,又是天体划分的范围。指穴在肩胛骨弯曲高起处之内方也。穴在肩胛冈上窝内侧端,如被短墙所围绕。古人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也与天宗相呼应。
  13. 肩外俞、肩中俞:肩,指肩背。中与外,是互相比较之意。俞,俞穴。穴居肩背、距脊柱稍远者称为肩外俞;距脊柱较近者称为肩中俞。以其与脊柱的距离远近而比较命名。
  14. 天窗:天,天空,此指人身之上部。窗,屋上通风采光的洞口。指其功能开通头面孔窍诸病,犹如人身上部之窗户也。喉舌为声音之门户,呼吸之孔道。穴当其间,且能治耳目诸病。穴在侧颈部。
  15. 天容:天,天空,此指人身之上部。容,容貌,容体,防身之具亦名容。穴当扶持头容正直与防护头颈之处也。穴当侧颈,正为头容之扶持,与扶突可以互观。
  16. 颧髎:颧,颧骨。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指其为颧部之深孔也。
  17. 听宫:听,指耳的功能。宫,王者之所居。穴在耳前,意为此乃管理听力的高贵之处。
七、足太阳膀胱经(67)
  1. 睛明:睛,目睛。明,光明。为治目病之要穴,能使目睛光亮明白也。
  2. 攒竹:攒,攒聚。竹,竹叶。眉形有如竹叶,穴眉毛与眉头攒聚处也。
  3. 眉冲:眉,眉头。冲,冲要与向上之意。穴眉头直上,正当前额冲要之处。
  4. 曲差:曲,弯曲。差(cha),差错,不齐。指穴当经脉曲折不齐之处。足太阳经自睛明直行向上,行至眉冲处即横行向外,曲而不齐也。
  5. 五处:五,数名,意为第五;五星。处,居处,所在。穴居前额,犹如诸星所居之处也。前头部在道经中称为天庭(两眉之间也称天庭),穴居其间,正有天上诸星(五星)罗列之象,且在本经序次亦为第五,或系因此而得名。
  6. 承光:承,承受,奉承,承担。光,光明,光亮。承光,台名。目病昏暗者,能使之承受与承奉光明也。承光,汉代台名。借喻为明目去障,此穴可以担承也。
  7. 通天:通,通达,通畅。天,指天气。通天,冠名。又指为脑部元神之所在及能开通肺气也。穴约当古代冠所系戴处,可与下条络却互观。与脑神之所在有关。功能开通肺窍,通乎天气,用治鼻病有效。
  8. 络却:络,联络,缠绕。却,退却,脱落。穴当古人系冠之处,联络缠绕不使所戴之冠退却脱落也。
  9. 玉枕:玉,贵重之意。枕,指枕骨。穴与枕骨为邻。脑后隆起骨,古今皆称枕骨,古亦称为横骨。相士则称为玉枕骨。
  10. 天柱:天,指头部。柱,支柱,梁柱。天柱,山名,又星名。意为穴处乃头部之支柱。
  11. 大杼:大,长大。杼,织布之机杼,又水槽亦名杼。以穴在杼形肌肉之起端而言。脊旁肌肉长大,经气自此下行,具有机杼与水槽之状。
  12. 风门:风,指气,又指风邪。门,出入通达之处。风门者,既为肺气出入与风邪犯人之门户,也为治风治气之所宜取。穴在肺俞之上方,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风邪外感、上气咳逆诸病,将有双重意义。
  13. 肺俞:肺,指肺本脏,又为火气勃郁之意。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肺脏,可治病火病气诸病。凡肺气勃郁、火气太过、咳喘、骨蒸诸病,自可取用。
  14. 厥阴俞:厥阴,指心包络,又为阴气至极与厥逆之意。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心包络,并可降逆回阳。厥,逆也,冷也,又极与尽也。厥阴,阴之尽也,手厥阴出自胸中,足厥阴下起大敦上至巅顶。阴极阳生,如心阳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气上冲者,皆可选用。
  15. 心俞:心,指心本脏,又是“任”与“容”的意思。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心脏,可以益气行血,安神定惊。心不任物,则神不出,气无君,血无帅,形无主,智无舍,而气血失调、惊狂错乱诸症作矣。责之心俞自有助益。
  16. 督俞:督,督正,督率,居中;指督脉及脊柱。居人身之中,通乎脊柱,可以总督诸阳,为背部诸俞之统帅。督脉贯脊而行,为脏腑诸俞之所依附,故能督正诸俞,贯通腰脊。既为督脉之俞,又为诸阳之督也。
  17. 膈俞:膈,指胸膈,关格。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胸膈,可以开通关格。膈俞者,可以开通胸膈之关格及格拒否塞诸病之处也。
  18. 肝俞:肝,指肝本脏,又木也,干也。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肝脏,可达木气之郁滞。木喜畅顺,此可顺其气而达之也。
  19. 胆俞:胆,指胆本腑,为连肝之府。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胆腑,利胆疏风。故胆与肝连,同司风本。胆汁郁则身黄,泄则口苦;胆气旺则火升,逆则胁满。取之于此,每可收效。
  20. 脾俞:脾,指脾本脏;又裨也,并也。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脾脏,可以积精禀气、助胃化食也。用于水谷不化、精气失荣,是其本职。
  21. 胃俞:胃,指胃本腑;又围也,委也。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胃腑,调胃化气。胃俞者,为平人常气之所注输,胃府之外候也。
  22. 三焦俞: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停之空松处。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应全身,升阳决渎。三焦俞乃升阳益气、决渎行水、内应全身之俞也。
  23. 肾俞:肾,指肾本脏,又藏也,泻也。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肾脏,引水藏精。肾俞者,藏精之关,引水之宅也。
  24. 气海俞:气,指下焦之原气。海,是富饶藏聚之意。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应脐下之肓原,吞吐下焦之原气。因上焦主吞,下焦主吐,故脐下肓原(参肓俞条)之脖胦,为人身生气之海。气海俞,即脐下肓原之俞也。
  25. 大肠俞:大肠,指大肠本腑,又畅也。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大肠,畅胃去滓。大肠司传导,主变化,体之俞,腑之应也。
  26. 关元俞,参气海俞及关元条。
  27. 小肠俞:小肠,指小肠本腑。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小肠,功在化物。小肠司受盛,主化物。受盛失职,化物无能,自可于此处求之。
  28. 膀胱俞:膀胱,指膀胱本腑。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通膀胱,藏津决水。膀胱津之府,水之门,外俞内府,彼此互通。
  29. 中膂俞:中,指人身的中部。膂,背脊。俞,同腧,同输,又通枢。穴在骶部,约居人身之中,为腰膂之气所注输。膂,本作吕。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
  30. 白环俞:白,白色,金气。环,圆环。俞,同腧,同输,又通枢。白环,可能是指肛门或臀部。故白环俞者可以意为肛门或臀部之俞也。
  31. 上、次、中、下髎:以穴位之排列序言。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穴在骶孔中,居上者为上髎,居次者为次髎,居中者为中髎,最下者为下髎。左右共有八穴,合称八髎。
  32. 会阳:会,会合,交会。阳,指阳经,阳气。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相对待之义。
  33. 承扶:承,承受,奉承,承担。扶,扶持,扶助,又风名。谓其对扶持人体与治疗下肢风病,俱可承担也。对人身坐立具有扶持之功。承,佐助担当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在下肢风病及风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
  34. 殷门:殷,是富足与中间之意。门,出入通达之处。指穴在大腿肌肉丰满处之正中也。穴处肌肉丰富,且居大腿之中,以其所在之位置而命名。
  35. 浮郄:浮,指浮竹。郄,孔隙。谓穴位所在有浮竹之象。穴在膝关节内方外侧,下肢骨自膝关节又生一辅助骨曰腓,故取浮竹之象比譬之,穴即以浮名。
  36. 委阳:委,委曲顺从貌,亦卧倒之意。阳,指外侧。穴在腘窝正中委中穴之外方。
  37. 委中:委,委曲顺从貌,亦卧倒之意。中,指中间。即俯身卧倒屈曲膝关节而在腘窝之正中取之。此穴必须俯伏舒身放松肢节,方可在委曲膝关节之腘窝正中取之。
  38. 附分:附,依附,附属。分,分别,分行。指足太阳互相依附之内外两行,在此分行而下也。足太阳在背部左右侧之内外两行,既属互相依属;而第二行各穴又实为第一行之附属,故第二行之第一穴即名附分。
  39. 魄户:魄,是随伴精气往来的阴神。户,出入居住与谨护闭塞之处。指其为护卫肺中精微之气的门户。穴在肺俞之外方,既为肺俞之附属,亦为肺精之卫护。
  40. 膏肓俞:膏肓,指心下膈上之脂膜。俞,同腧,同输,又通枢。内与心膈间脂膜相应,邪正之气可由此出入转输。此穴无所不主,又指为助长正气之门。与肓俞、胞肓、肓门,以及膈俞、膈关诸穴,可以互参。
  41. 神堂:神,是象征君主的阳气。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犹如心君用事的明堂。神堂内平心俞,自应如天子布政之堂矣。
  42. 譩譆:譩譆,哀痛声。按压取穴时,病人常有畏痛之譩譆声,因而得名。
  43. 膈关:膈,指胸膈,关格。关,关口,关格。指穴如胸膈之关口,且可开通关格也。横居膈俞之外,实为膈俞之附属,而与膈俞之功用亦密切有关矣。
  44. 魂门:魂,为人身阳气之精。门,出入通达之处,又为守护之意。魂门者,肝阳出入之门与护卫肝阳之处也。肝之体阴而用阳,为将军之官。魂门平齐肝俞,自应为肝阳出入与护卫肝阳之门户。
  45. 阳纲:阳,指少阳刚直之性。纲,伸张之意。意为胆气宣明,则阳气自然伸张也。胆为将军,胆主决断。肝胆依辅,阳纲之气得以伸张矣。
  46. 意舍:意,意念,意志。舍,可以居住安息之处。脾气安宁,则心意自然聪慧也。脾藏意。意舍为脾俞之附属,犹如脾气休息留止之处也。
  47. 胃仓:胃,指胃本腑;又围也,委也。仓,仓禀,仓库。指其犹如胃府之仓库。横居胃俞之外,为胃俞之附属,可与太仓(中胱)互观。
  48. 肓门:肓,此处指腹部之肓膜。门,出入通达之处,又为守护之意。指其有如诸肓门户之意。本穴上有膏肓,下有胞肓,前肓俞,此则为诸肓之门也。
  49. 志室:志,志向,意志;此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室平齐心俞,肾气有归,则神志不乱矣。
  50. 胞肓:胞,指胞宫及膀胱。肓,此处指腹部之肓膜。指穴与下腹胞肓之气能互相感通也。穴与气海前后相望,同以肓气为原,可与诸肓穴及气海互参。
  51. 秩边:秩,秩序,整齐。边,边际,边陲。指其位于背部秩序井然诸穴之边际也。
  52. 合阳:合,会合。阳,指足太阳经。谓足太阳左右侧分行之两行,至此又行会合也。足太阳在背部左右侧,自附分穴分为内外两行,下行相遇于委中后,至此又复合为一支而下贯腨内也。
  53. 承筋:承,承受,奉承,承担。筋,经筋,筋肉。指其位于足太阴经筋所结之处,且全身躯体筋肉之重,此处可以承担也。
  54. 承山:承,承受,奉承,承担。山,指躯体之高重。人身高大沉重如山,腨肠之分肉足可承受也。穴在腨肠分肉之间,当挺身直立时,则分肉更为明显。与承筋、承扶其义相近。
  55. 飞扬:是飞举扬起,斜行别出,脱离正轨之意。为步行不稳、经脉别出及魂梦颠倒之象。指行走不稳。腰腿酸软无力,行步摇晃不定,正有飞扬之象。穴能沟通司人身蹻捷的阴蹻与阳蹻,功可祛风健腰膝助行走,则飞扬之状可除矣。穴能宁神安魂梦、治头目眩晕,则飞扬可止矣。
  56. 跗阳:跗,足背。阳,指上方,外方。穴在小腿下端外侧、足背之上方,有如足跗之阳也。
  57. 昆仑:指高山或高丘。穴在高大外踝之后方。
  58. 仆参:仆,指御者,仆从。参,同三,又同骖;或作参拜解。言穴位如车之左右骖,且在状如参拜时方可便于取穴。穴在左右足跟外侧,如驾御人身上三部之左右骖也。
  59. 申脉:申,同伸,同呻;又十二时之一。脉,经脉。指其可治经脉之屈伸不能及气郁而呻诸病,且可内应膀胱之本府也。申脉为阳蹻脉所生,太阳主一身之表,故能治屈伸不能、筋脉拘挛诸病。肾与膀胱为表里,在气郁不伸及气郁而呻者,申脉与复溜同取,每可收效。申,申时,正是膀胱之时。申脉穴可以认为是膀胱本府之穴。
  60. 金门:金,为肺金之气。门,出入通达之处,又为守护之意。金门者,意为熄风利水之门户也。对风木病有效。金可克木,所主多筋抽搐风木之病。
  61. 京骨:古解剖名,穴当其处。小趾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即令之第五跖骨,穴在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
  62. 束骨:束缚,收束。骨,指趾骨。穴位如趾骨之束,又能收束骨节缓纵诸病也。小趾第五本节有“束”之象,故穴名束骨,且能治肢节疼痛缓纵诸病。
  63. 通谷:通,通畅,疏通。谷与榖通。功能除结积留饮、胸满食不化,为足部通胀消谷之穴,可与腹通谷互参。
  64. 至阴:至,至极,到达之意。阴,指肾与足少阴经及土气而言。至阴,谓经脉至此已入于足少阴之经脉和通于土气也。足太阳之脉从头走足,至此已阳尽阴生,交入足少阴之经脉矣,故即以至阴名之。
八、足少阴肾经(27个)
  1. 涌泉: 涌,涌出,上涌。泉,水从窟穴而出。言经气如泉水之上涌,功能通调水道也。穴居足底,经气自下而上,正涌泉之象也。
  2. 然谷: 然,指然骨。然骨,古解剖名。谷,山洼无水之地,又肌肉之结合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大会”亦称为谷。穴在然骨下方有如山谷之凹陷处。
  3. 太溪:太,高大与尊贵之意。溪,是山洼流水之沟;又筋膜之连接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小会”。穴在内踝与跟腱间形如溪谷之处,乃人身孔穴中之尊贵者也。
  4. 大钟:大,小之对,又同太。钟,同踵。指穴为经气在踵部藏聚之处,而踵部足之大骨,又如酒钟和箍铃也。穴当踝关节下方之足跟部,下大上小,且摇摆善动,亦钟铃之象也。又为足少阴之大络,乃肾气之所钟也。
  5. 水泉:水,指水液,小便。泉,水从窟穴而出,又钱也。水泉,病名。能治小便淋沥之水泉病,亦象经气在此如泉水之外流。
  6. 照海:照,指光明照射。海,指广大深远。言肾之真阳渊深如海,能光照周身也。穴在内踝下方之凹陷中,亦可比拟为海。
  7. 复溜:复,通伏。溜,通流,通留。指其功能通调水道,维护与恢复水液之正常流行。
  8. 交信:交,交通,交接。信,音信;又通伸,通申。穴在内踝上方,谓其可与申脉及三阴交音信相通,也与屈伸足部之踝关节与有交通联系。
  9. 筑宾:筑,筑功。宾,同摈,除也。言其能摈除肾间之筑筑动气也。
  10. 阴谷:阴,指内侧。谷,山洼无水之地,又肌肉之结合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大会”亦称为谷;又风名。穴当膝关节内侧形如山谷之凹陷处,为治疗下肢风病所当取。在膝股阴侧之冷风湿痹,此处正可取用也。
  11. 横骨:古解剖名。穴当横骨之边际,骨穴同名。即今之耻骨。
  12. 大赫:大,盛大。赫,显赫。意为穴当下焦元气边显赫盛大之处。
  13. 气穴:气,指下焦之原气。穴,腧穴,亦窟藏之意。肾主纳气,穴下即为元气收藏之处。气穴本为孔穴的通称,此因关元为下焦元气关藏之处,穴在其旁,故名。
  14. 四满:四,通驷,指驷星。满,盈满,胀满,又指小满节。言地气充盈上与驷星相应,且能治腹部四面膨胀满肿诸病也。
  15. 中注:中,指中衣(即内衣),五中。注,灌注,又附着之意。指穴在中衣所附着之处,与水谷之气由此分注于五脏也。着内衣与系中带,使之附着而不脱落,均正当穴处,故名。
  16. 肓俞:肓,此处指腹部之肓膜。俞,同腧,同输,又通枢。指穴为肠外脂膜之气所注输处。可与胞肓、肓门、气海及气海俞等穴互参。
  17. 商曲:商,商,五音,属金,属肺;又是从外知内、下降与度量的意思。曲,深隐盘屈之象。指肺商之气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与食物由此下降进入肠曲,以及胃肠盘曲之象,均可由此度量而得知也。
  18. 石关:石,通食,又坚硬之意。关,关隘,要地。指穴处为饮食在胃之关隘,亦为治疗石水病之要地也。穴迁胃而经属肾,调之于此,则关门利而石水可消矣。
  19. 阴都:阴,指水谷之气与阴经。都,都会,储积,又是池的意思。指穴处为地气之所聚亦为阴经之所会也。
  20. 腹通谷:通谷,参足通谷条。指其既为水谷之所通,又能消胀化食也。
  21. 幽门:幽,幽深,隐蔽;又指地气。门,出入通达之处。指穴处犹如胃气之门户及足少阴经气深藏与出入之处也。
  22. 步廊:步,行步,循行与度量之意。廊,堂外的通道。谓胸中行两旁各穴可由此循序度量而得。穴当中庭外方,其上方各穴皆以均等距离顺次排列,犹如堂外之廊也。
  23. 神封:神,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阳气。封,是疆界与富有之意。指穴下为心神之所居与心阳藏之处。心为主神的君主之官,胸中为心阳之居室。穴与心邻,自应为心神之封地和为心阳最为丰富与藏聚之处矣。
  24. 灵墟:灵,指神灵,心灵,性灵。墟,丘墟。灵,星名。灵墟,地名。指其为心灵所居之处。穴当胸部肌肉高起处之孔隙中,则“虚”与“墟”之义兼备之矣。与青灵可以互参,亦与神封、神藏义近。
  25. 神藏:神,心神。藏,藏聚。指其为心神藏聚之处。与神封、灵墟可以互参。
  26. 彧中:彧,同郁,畅顺貌。中,指胸中,又指情志,参中渚条。谓其功能宽胸理气,使胸怀舒畅也。
  27. 俞府:俞,俞穴,转输。府,首府,府第。指其为诸俞之首府与经气由此入喉也。肺朝百脉,穴居肺之上方。全身以俞命名的各穴皆在其下,犹如诸俞之首府。脏气各有俞,而诸俞亦有首府也。又喉为重楼之府。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肾气由此输入重楼之府矣。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9个)
  1. 天池:天,指人之上半身。池,水之停聚处。天池,大海名,山名,星名。此为乳房储积乳汁之象。
  2. 天泉:天,指人之上半身。泉,水泉。天泉,星名;又古地名。指经气自上而下,如泉水之来自天上也。
  3. 曲泽:曲,弯曲。泽,沼泽,又宫名。指穴在肘部浅凹之处也,可与尺泽互参。
  4. 郄门:郄,孔穴的通称,又指郄穴。门,出入通达之处。为手厥阴经之郄穴,又如本经各穴之门户。可与阴郄互参。
  5. 间使:间,间隙,孔窍。又相间即相伴之意。使,臣使,使役。穴在两筋之间,为臣使用命及君臣相间行事之处。心包为臣使之官。间使为心包五腧中之经穴,正臣使用命在前臂两筋间之间隙。
  6. 内关:内,指胸膈之内及前臂之内侧。关,关格,关要。内关,病名。穴居前臂内侧之冲要,可以通胸膈关塞诸病也。与外关相对。居于太、少二阴之内,且为联络手厥阴与少阳关要之处也。
  7. 大陵:大,高大。陵,丘陵。穴在掌后高骨形如丘陵之下方也。
  8. 劳宫:劳,指劳苦,劳作。宫,王者之所居。能治妨碍手部劳作诸病,且穴在手掌中央为手部贵重之处。手司劳作,穴在掌心,因其所在与功用而得名。
  9. 中冲:中,中指。冲,要冲。言穴居中指尖端冲要之地,可与少冲、关冲互参。
十、手少阳三焦经(23个)
  1. 关冲:关,通弯。冲,要冲。言穴居弯曲指端冲要之地也。手之第四指称无名指,不能单独伸直,故一名环指。与中冲、少冲其义相同。
  2. 液门:液,指水液,腋部。门,出入通达之处。谓穴能主液所生病与腋部诸病也。三焦为决渎之官。此为手少阳经之荥穴,功能除烦热,存津液,通调水道,故为治疗液所生病之门户。少阳之脉循臑上肩。穴对臂臑病有效,而腋部病症亦与有关。
  3. 中渚:中,指人身元气之根本,又指心神情志。渚,水中之小洲。言心神情志之气在此结集如洲渚也。既为元气之所聚,亦为治与情志有关的病症所当取。后世针灸歌赋均多“脊间心后针中渚”之说,而情志病正与心神有关也。
  4. 阳池:阳,指手背及手少阳。池,水之停聚处。为手少阳脉气所过之原穴,犹如水之停积于池也。
  5. 外关:外,指前臂外侧。关,关隘,关要。指穴居前臂外侧之要冲,又与内关相对,为手少阳厥阴互相联络关要之处。
  6. 支沟:支,支持;又同肢,指上肢。沟,狭长之低洼处。穴在上肢尺桡两骨间之沟中,又须支臂取之。支肘屈臂,手掌向内,则尺桡两骨之沟自见,穴在沟端,故名。
  7. 会宗:会,聚会,会合。宗,宗主,宗派。指穴为前臂各派阳脉会合之宗主。穴位斜出本经之外,联系三阳,绾罗诸脉,会宗之名其义可通。
  8. 三阳络:三阳,指手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络,联络,维系。与手三阳经皆有联系之意。穴位依傍会宗,在阳明、太阳之间,故一名大交脉,与三阴交可以互观。
  9. 四渎:四,数名。渎,水之大川。四渎,星座名。古称江淮河济为四渎。指穴如四肢经气运行之川渎也。三焦乃决渎之官,为水道之所出,手足少阳上下同气,故上肢有四渎,下肢有中渎。
  10. 天井:天,指上肢。井,深凹有水之处。天井,水名,星名,又地形名。言经气如井水之清净,而穴位亦有井之形象也。清阳实四肢、三焦主一身之阳,而上肢之经气亦如井水之清净也。手经各合穴只有此穴在肘关节之上际,边高中凹,有天井之象。
  11. 清冷渊:清冷,清澈凉爽之意。渊,深水,深潭。清冷,又为水名。言穴能清热泻火,有如入清冷之深渊也。人之风骨清秀亦名清冷。
  12. 消泺:消,消除,消渴。泺,水名。言穴用如清凉之水,能清热解渴也。阳热炽盛,取之消泺,则将如入清凉之水而消渴得以消除矣。与清冷渊可以互观。
  13. 臑会:臑,肩下方之肌肉。会,聚会,会合。穴与臂臑及臑俞相近,又为手少阳、阳维交会之处。
  14. 肩髎:肩部。髎,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泛指为肩部之凹陷处。
  15. 天髎:天,指人体的上部。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穴当肩背之间,以其位置较高而言。
  16. 天牖:天,指人体的上部。牖,墙上通风采光的洞口。言穴能开通耳目壅塞之气,如人身上部之窗牖也,与天窗同义。
  17. 翳风:翳,掩蔽。风,风邪。穴当衣领上缘,正为屏蔽风邪之处。
  18. 瘈脉:瘛,瘛疭。脉,指筋脉及耳后的青脉。是治疗筋脉瘛疭的耳后青脉。穴在耳后青筋处,对小儿筋脉瘛疭病有显效,因其用而得名。
  19. 颅息:颅,颅脑,头颅。息,安息,休息,又是塞满之意。谓穴能醒脑安神,治头目昏沉如塞诸病也。能治惊恐失神、惊痫瘛疭诸病,谓颅脑可以得而安息;而头目昏沉如塞者,亦可用以消除也。
  20. 角孙:角,指头角,角星,又指东方阳春升发之气。孙,幼小、微弱之意。谓穴当头角未成之处,且有角星之象,又如春气在头、初生而未盛也。头骨外出者为角。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角孙者少阳生发之气初生而未盛之象也。且与其能治筋脉抽搐、少阳风火上干诸病有关。
  21. 耳门:耳,耳部。门,出入通达之处。穴居外耳道口,功能聪耳助听,有如声音入耳之门户。
  22. 和髎:和,是声音调和之意;小笙也叫和,古之军门也叫和。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指其能调治耳病增强听力,且穴居鬓角,有如军门之左右和也。穴与耳邻,可用以治耳病而助听,故名。
  23. 丝竹空:丝竹,细小之竹。空,空窍,孔穴。谓眉形有如细小之竹叶,穴当眉梢之空隙中,故名。又“丝竹”为乐器之统称,与此有别。
十一、足少阳胆经(44个)
  1. 瞳子髎:瞳子,指瞳孔。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穴近眼球,横直瞳孔,有明目之功,有如瞳子之孔窍也。
  2. 听会:听,指听觉,听力。会,都会,聚会。穴在耳前,主治耳病,为耳部脉气之聚会,亦如管理听觉之都会处也。
  3. 上关:上,下之对。关,机关,关节。穴在耳前下颌关节之颧弓之上方,与下关相对。
  4. 颔厌:颔,腮颔。厌,是极与止的意思,又与餍通。指穴在颔部的边缘与咽食牵动所止之处。人在吞咽食物时,穴正当筋脉收引牵动所止之处,亦与颔厌之义有关。
  5. 悬颅:悬,悬挂。颅,头颅。指其可治头目眩晕如悬诸病也。
  6. 悬釐:悬,悬挂。釐与氂通,是长毛与强屈之毛。象穴在强屈之鬓发长毛处。
  7. 曲鬓:曲,弯曲。鬓,鬓角。指穴当  角之弯曲处。
  8. 率谷:率,率领,表帅之意。谷,山洼无水之地,又肌肉之结合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大会”亦称为谷。全身以“谷”命名的各穴均在肢体,仅有率谷高居头上,有如诸谷穴之表帅。
  9. 天冲:天,指头部。冲,冲要。天冲,星座名。借喻为高居头部冲要之地。
  10. 浮白:浮,浮游,漂浮,浮越。白,指金气,收敛之意。谓穴能收敛少阳浮越之神气也。
  11. 头窍阴:头,相对于足而言。窍,孔窍。阴,指五脏之阴。以穴能治五脏阴窍之病也。对头部耳目口舌鼻诸窍之病,本穴均有调摄之功。
  12. 完骨:完骨,古代解剖名。即今之颞骨乳突。穴当其处,骨穴同名。
  13. 本神:本,根本,本原。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阳气。意为穴处为人身元神之根本。
  14. 阳白:阳,指阳光与头的阳部。白,白色,明白。谓穴能使病目见阳光而明白,及治肺风之眉上生白也。与四白穴上下相直,功用仿佛,可以互观。用治风寒外感、头痛泪出有效。阳白之名,亦可由此而来。
  15. 头临泣:头,相对于足而言。临,是监督与治理之意。泪出不止为泣。为头部明目止泪之穴。能主目眩、目翳、目泪、目痛、反视诸病,因其功用而得名。
  16. 目窗:目,眼目。窗,屋上通风采光的洞口。穴居眼之直上,有明目之功,有如通向眼目之窗户。
  17. 正营:正,正当、正如之意。营,同荣,指春气。又东西为营。正营,为惊恐状。穴在头顶正中横线上,象少阳升发荣茂之气,功能安神定惊也。
  18. 承灵:承,承受,奉承,承担。灵,神灵。脑为神灵之室,头顶骨古称天灵盖。穴在其下旁,乃承受脑神之处也。
  19. 脑空:脑,颅脑。空,空虚,孔窍。指穴在后脑枕骨下方之空虚也。
  20. 风池:风,指气,又指风邪。池,水之停聚处。为风邪易于流连和为治风之所当取处。
  21. 肩井:肩,项下的部位。井,深凹有水之处。穴在肩部正中凹陷如井之处,故名。
  22. 渊腋:渊,深水,深潭。腋,臂胁之间。指穴在腋下之隐伏深藏处,为腋部之渊薮。
  23. 辄筋:辄,车之两。筋,筋肉。指穴在肋间状如两之筋肉处。
  24. 日月:日月本为太阳与月亮。此指双目及胆之脏象而言。又,山名,旗名。象双目之光明及胆气之威仪也。双目为肝胆之所主,而胆募乃名日月也。
  25. 京门:京,与丘同义,高大之土阜;又忧也。门,出入通达之处。穴位所在犹如胸廓大丘之门,可用以止恐定惊。
  26. 带脉:带,指衣带,带下病。脉,经脉。带脉,脉名。穴当带脉之所过,与衣带所系之处,又可治带下病,故名。
  27. 五枢:五为中数,指人身之中。枢,枢机,枢纽。穴位所在犹如人身中部之枢纽。
  28. 维道:维,维系。道,道路。意指穴处为维系与连接下肢之通道。
  29. 居髎:居,是居住、占据与坐的意思。髎,指髋骨,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言穴居髋骨处,又为坐时之大空隙也。穴附于髋,言髋骨为穴位之所居据;且人在坐位时此处之空隙也更为明显。
  30. 环跳:环,弯曲。跳,跃起,必须弯身环腿方可便于跳跃。指取穴时之体位及其能治环而难跳之腿病而言。环腿难伸,不能跳跃,为腿病的必然之象。此为治腿病之要穴。且在取此穴时必须侧卧、屈上腿、伸下腿,穴处即出现凹陷,也与环跳之象相符。
  31. 风市:风,参诸风穴条。市,集市,货物集散之处。指穴处易为风邪所集聚,亦为驱散风邪之地也。此处为风邪所常入,亦为治风之常穴。
  32. 中渎:中,指中间。渎,水之大川。指穴在股外侧足太阳、阳明两经之中,形如大川的大沟中。手足少阳上下同气,下肢之中渎与上肢之四渎也有互相应称之意。
  33. 膝阳关:阳,指人体的外侧。关,机关,关节。言穴当膝关节外侧的关要之处。称“膝”者,是区别于腰阳关而言。
  34. 阳陵泉:阳陵,指人体外侧局部之隆起处。泉,水从窟穴而出。穴在膝关节外侧隆起处腓骨小头之下方,与阴陵泉对应。
  35. 阳交:阳,指阳经与阳气。交,指交会与交接。为诸阳脉之交会,又与少阳升发之气相应也。阳交为阳维之郄,又与足太阳、阳明相邻。《甲乙经》谓其“斜属三阳分肉间”,为四条阳经之依傍交会。
  36. 外丘:外,指外侧,又为遗弃之意。丘,丘陵。以穴居本经阳交穴之外侧肌肉丰满如丘处而言。穴在本经直行路径之外、阳交的外方,如被遗弃,故名。
  37. 光明:光,光照。明,明亮。光明、光亮明白与天气清净之意。穴用能使头脑清彻,目见光明也。故光明亦即指双目而言。功能调少阳之气,清利头目,对目病尤有效。故光明即指双目。双目为肝胆所主,而光明乃足少阳厥阴之络穴也。
  38. 阳辅:阳,指小腿的外侧。辅,辅助,辅骨。言穴居小腿辅骨之前外方也。小腿骨古称辅骨,内侧称内辅,外侧称外辅。外辅骨又单指今之腓骨。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前方,故名。
  39. 悬钟:悬,悬挂,悬系;又钟锤与箍架均名悬。钟是乐器,又为钟铃。穴效如悬挂之钟,又当系带脚铃之处也。悬,通县,县者系也。钟锤名县,钟架亦名县。人老则耳不聪,目不明,故称“钟漏俱歇”。即耳不能听钟声,目不能视漏刻。足少阳之脉入耳中,出耳前,穴对耳鸣有显效。钟必有县和悬而能鸣,又象小腿如钟之悬系和多动少静也。亦与儿童悬挂脚铃之处相当,故名。
  40. 丘墟:丘,丘陵。墟,同虚,丘墟;山下之基亦名虚。指穴在高大如丘外踝基底方之空软处。
  41. 足临泣:临,是监督与治理之意。泪出不止为泣。为足部明目止泪之穴。与头临泣的功用有其相近之处,故上下同名。
  42. 地五会:地,指地气,足部。五,同伍,指五趾与地面风寒暑湿相互为伍之诸气。会,聚会与会合。意为地气会于足,而五趾亦易为地之诸气所中也。
  43. 侠溪:侠,通挟,通夹。溪,是山洼流水之沟;又筋膜之连接处,即古之所谓“肉之小会”。言穴在小四趾夹缝中也。
  44. 足窍阴:窍,孔窍。阴,指五脏之阴。为足部对阴窍诸病有关之穴。本穴对咳、喉痹、舌强、口干、耳聋等病有效,与头窍阴的功用有其相近之处。足之窍阴与头之窍阴,更可上下相应矣。对前后阴之阴窍病,当也与有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14个)
  1. 大敦:大,丰富之意。敦,敦厚,土丘。指穴在形如丰厚的土丘处,能平土气之敦阜。
  2. 行间:行,行走。间,间隙,孔窍。人之步趋谓之行,穴当跖趾关节之间隙中。
  3. 太冲:太,至也,极也,高大与尊贵之意。冲,冲要,又通沖,沖和与沖虚之意。太冲,脉名。地居冲要,脉气盛大,且有宁静聪明之象。象阴血之充盈盛大。象穴居足部之冲要。穴在足背,与冲阳紧邻。冲阳因太冲而得名,太冲亦较冲阳为尊贵。
  4. 中封:中,指精神,指人身元气之根本,又指心神情志。封,指藏聚,是疆界与富有之意。意其为精神之藏聚,与情志活动有关。中封者乃肝经之气所聚之处,神与魂之封地也。
  5. 蠡沟:蠡,瓢也,又贝壳名。沟,狭长之低洼处。谓穴在形如瓢缘处之沟中也。小腿后方肌肉丰满,其形如瓢,穴在其下际沟中,固形似而得名。
  6. 中都:中,指精神,指人身元气之根本,又指心神情志,又指中间。都,都会,储积,又是池的意思,又为统帅之意。中都,古官府名,地名。意为穴当小腿之中,为肝经脉气之都会与统帅肝经脉气之郄穴。
  7. 膝关:膝,膝部。关,机关,关节。泛指为膝部之机关。
  8. 曲泉:曲,弯曲。泉,水从窟穴而出。穴居膝关节屈曲之凹陷处,言经气深邃如泉也。
  9. 阴包:阴,指足三阴经及下腹部。包,包罗,联系;又通胞。与足三阴经及下腹诸部俱有包罗联系之意。对前阴、下腹以及妇女胞官诸病,均有包罗在内的治疗作用。
  10. 足五里:足,指下肢。五里,指五脏之里。意为此乃下肢与五脏在里诸病有关的孔穴。与手五里及手足三里互相应对。
  11. 阴廉:阴,指前阴部。廉,以在胻骨外侧,故名为廉。穴当前阴部耻骨下方的边缘有棱处。
  12. 急脉:急,指拘急,急促。脉,指筋脉,动脉。穴在腹股沟动脉搏动应手处,能舒前阴及下腹筋脉拘急诸病。
  13. 章门:章,文采貌;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门,为守护与禁要之处。指季肋形如平顶之丘,穴在其下方,为章身之衣与屏障内脏的门户。
  14. 期门:期,指期待,周期。门,出入通达之处。期门,汉代负责守卫的武官名。用以作为肝为将军之官的比譬,也指为气血运动周期的出入门户。经气的运行古说是三百六十五穴,至此已满一周矣。

四圣心源 》脉法摘要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719 次浏览 • 2018-09-21 09:53 • 来自相关话题

   浮沉 浮沉者,阴阳之性也。   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心肺之脉俱浮,浮而散大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 ...查看全部

脉.jpg

 
 浮沉
浮沉者,阴阳之性也。
 
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心肺之脉俱浮,浮而散大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脾居阴阳之中。
 
阳盛则寸浮,阴盛则尺沉,阴盛于里,阳盛于表。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阴阳。浮沉之中,有虚实焉。阳乘阴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阴乘阳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浮之损(迟极为损)小,沉之实大,是阳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阳虚于里而实于表也。
    
迟数
迟数者,阴阳之气也。
 
数者,府也。迟者,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藏阴而府阳,数则阳盛而为府,迟则阴盛而为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呼吸定息,脉五动,气之常也。过则为数,减则为迟。数之极,则为至,迟之极,则为损。
 
迟不尽寒,而数不尽热。
 
迟缓者,趺阳寸口之常脉,未可以为寒也。趺阳脉迟缓,胃气也。寸口脉缓迟,阴阳相抱也。阳明之阳虚,未可以为热也。脉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发汗阳微,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
 
至之脉也。损之脉也。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虚劳之家,最忌此脉。
       
 
滑涩
滑涩者,阴阳之体也。
 
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气,阳也,而含阴;血,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
 
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
 
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
 
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
 
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
 
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大小(洪细)
大小者,阴阳之象也。
 
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大为阳而小为阴。
 
寸大而尺小者,气之常也。寸过于大则上热,尺过于小则下寒。
 
有大不可以为阳盛,而小不可以为阴盛者。
 
仲景脉法:脉弦而大,弦为减,大为芤,减为寒,芤为虚,寒虚相抟,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盖阳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行其疏泄,此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之原。庸工以为阴虚,投以滋润,土败则命殒。是大不可以为阳盛也。
 
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盖邪退而正复则脉微,是小不可以为阴盛也。
 
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
 
阳泄则上热而下寒,阳藏则上清而下温。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阳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故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小脉未可以扶阳,大脉未可以助阴,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
 
     
长短
长短者,阴阳之形也。
长为阳而短为阴。阳升于木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阴降于金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也。
 
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阴进则脉短,阳长则脉长,故长则气治,而短则气病。
 
然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矣。木者,中气之贼,百病之长。
以木性发达,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气之不达,生意盘郁,而克脾胃,是以气愈郁而脉愈长。木郁则协水以贼土,合火而刑金,故但显肝脉之长,而不形肺脉之短。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盖木气之所以能达者,水土温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湿,生意不遂,则木愈郁而气愈盛,所以肝病则脉长也。
 
 
缓紧
缓紧者,阴阳之情也。
缓为阳而紧为阴。
 
缓者,戊土之气也。趺阳脉迟缓,胃气如经也。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灵枢·五癃津液》: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也。
 
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寸口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气而不至于温热,含金水之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是以缓也。
 
然伤寒阳明之脉,必实大而兼缓也。
 
紧者,寒水之气也。以水为冬气,是以紧也。
仲景脉法: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此内寒之紧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此外寒之紧也。
 
紧则痛生。
 
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是外寒之痛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是内寒之痛也。
 
然则伤寒少阴之脉,必微细而兼紧也。以阳性发泄而阴性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也,藏而不发,所以紧也。
 
       
石芤
石芤者,阴阳之虚也。
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盖坎中之阳,生气之原也,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芤者,血虚而不守也。阴体实而阳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芤也。
 
仲景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盖离中之阴,收气之原也,阴根上断,阳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血,阴也,而生于阳,阳升则化火,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阴而泄阳。盖芤则营阴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促结
促结者,阴阳之盛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阴阳之性,实则虚而虚则实。实而虚者,清空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阳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阴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以阳性轻清而阴性重浊,故促结之象异焉。
 
惊悸之家,脉多促结,以其阴阳之不济也。
 
阳旺于木火,阴盛于金水。阳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是以结也;阴虚而生悸者,金水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脉法: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此脏腑之结也。盖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脏腑经络,本为一气,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弦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阴气之旺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四难:牢而长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弦劳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无濡弱,则肝病矣。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木,愈郁愈盛。
 
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弦为里湿,支饮阻卫阳,木气抑遏。“支饮急弦”。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阴,则木气郁迫而为牢。“寒则牢坚”。
弦亦为寒。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
弦亦为痛。《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
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人无胃气曰逆。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病肝脉来,如循长竿,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脉也。肝死。
 
 
濡弱
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
濡弱者,阳气之衰也。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软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
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端直以长者=弦牢。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赖土气达之,土赖木气升之。春风鼓荡,闭蛰起而百物生,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乙木之生意,即脾阳左旋而上发者也。生意濡弱,土木之气不能升达,肝脾俱病。
 
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
 
《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肝脾者,营血之原也。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血亡则热发也。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虚而阳败也。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太过侮人,不及人侮。
 
散伏
散伏者,阴阳之阖辟也。
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
阴性聚而阳性散,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散。聚散之权,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
 
散者,气泄而不藏也。散而不聚,则心病矣。
脉法: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脉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脉一形,则气血之脱亡在近,精神之飞走不远。
 
散见于寸,犹可挽也,散见于尺,无可医矣。
 
伏者,气郁而不发也。伏而不起,则肾病矣。
 
凡积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
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
《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
 
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
 
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
 
 
动代
动代者,阴阳之起止也。
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
脉法: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关上数脉,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关者,中气之变现,阴阳之枢机。阴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
 
阳胜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阴而汗出;阴胜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
 
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甲木不降,乃为惊;乙木不升,乃为痛。甲乙横逆,土气败矣。
 
代者,断续而不联也。
 
《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与之短期。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
 
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藏之气。一藏无气,则脉必代矣。
 
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
 
此代与脾脉代之代不同。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也。此为病脉。
 
来源:四圣心源》脉法摘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01/19/4923133_349210017.shtml

《伤寒论》第七条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回复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起了问题 • 1 人关注 • 0 个回复 • 21125 次浏览 • 2018-08-03 11:44 • 来自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