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387 次浏览 • 2016-01-23 21:25 • 来自相关话题

    29、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黄芩 10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 ...查看全部
    29、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黄芩 10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 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验案】程某,女性,33 岁,病历号 37488,1967 年 3 月 7   日初诊。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
    半夏 12 克,党参 10 克,黄芩 10 克,黄连 6 克,干姜 10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生石膏 45 克
    结果:药服三剂证愈。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8278 次浏览 • 2016-01-22 23:49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半夏  41、半夏泻心汤证     痰气痞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 ...查看全部
图:中药半夏

1af196296f124ece3bd8b3f3dcd76e12.gif

 41、半夏泻心汤证
    痰气痞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半夏12克干姜6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党参9克 大枣7枚 炙甘草9克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再一剂,痞、利俱减。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濈然不同。《伤寒论》第151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象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正确地理解病人的自我感觉,对于准确的辨证是很有好处的。
    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是形成心下痞的发病基础,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这样,又进一步导致了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所以,这一类心下痞又往往被称为‘寒热错杂痞”。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本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能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目的在于调和脾胃功能,恢复气机之升降以开痞塞。本方由于以半夏为主,具有化痰和胃降逆之功,所以针对“痰气痞”而设立。痰气内阻,容易引起胃气上逆而发生恶心,呕吐或呕逆等证,所以本方临床辨证的特点是以胃气上逆为主。至于内挟水饮的“饮气痞”,以及客气上逆的“客气痞”,则分别用生姜泻心汤及甘草泻心汤治疗。
    又附:胃痛案
    刘渡舟医案:路x x,女,27岁。有胃病史二年多,近来胃痛频发,心下痞满,按之濡软,恶心,不欲食,大便失调而肠鸣,舌体胖嫩,苔白,脉弦,疏以半夏泻心汤原方,三剂后胃痛止,心下痞消,恶心减,肠鸣失。但食谷仍少,续上方三剂而安。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387 次浏览 • 2016-01-23 21:25 • 来自相关话题

    29、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黄芩 10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 ...查看全部
    29、半夏泻心汤 (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黄芩 10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 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验案】程某,女性,33 岁,病历号 37488,1967 年 3 月 7   日初诊。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
    半夏 12 克,党参 10 克,黄芩 10 克,黄连 6 克,干姜 10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生石膏 45 克
    结果:药服三剂证愈。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8278 次浏览 • 2016-01-22 23:49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半夏  41、半夏泻心汤证     痰气痞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 ...查看全部
图:中药半夏

1af196296f124ece3bd8b3f3dcd76e12.gif

 41、半夏泻心汤证
    痰气痞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半夏12克干姜6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党参9克 大枣7枚 炙甘草9克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再一剂,痞、利俱减。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濈然不同。《伤寒论》第151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象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正确地理解病人的自我感觉,对于准确的辨证是很有好处的。
    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是形成心下痞的发病基础,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这样,又进一步导致了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所以,这一类心下痞又往往被称为‘寒热错杂痞”。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本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能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目的在于调和脾胃功能,恢复气机之升降以开痞塞。本方由于以半夏为主,具有化痰和胃降逆之功,所以针对“痰气痞”而设立。痰气内阻,容易引起胃气上逆而发生恶心,呕吐或呕逆等证,所以本方临床辨证的特点是以胃气上逆为主。至于内挟水饮的“饮气痞”,以及客气上逆的“客气痞”,则分别用生姜泻心汤及甘草泻心汤治疗。
    又附:胃痛案
    刘渡舟医案:路x x,女,27岁。有胃病史二年多,近来胃痛频发,心下痞满,按之濡软,恶心,不欲食,大便失调而肠鸣,舌体胖嫩,苔白,脉弦,疏以半夏泻心汤原方,三剂后胃痛止,心下痞消,恶心减,肠鸣失。但食谷仍少,续上方三剂而安。